西方哲学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史论文 >

《心理、自我和社会》中的社会哲学研究绪论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8-05-23 共386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一、绪论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 02. 27-1931.04. 26)是美国现代着名的思想家,其身份兼具哲学家、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其最具影响力的是“符号互动论”的思想。米德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课堂和一些单篇的文稿之上,最后由其学生整理出版,主要编辑成了四卷文集,分别是《当代哲学》(1932)、(( }G}灵、自我与社会》(1934)、《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1936)、《行动哲学》(1938)。此外,我们还可从《米德文选》这一着作中详见其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的思想,这本书将米德的一些文章整理成集,也可作为研究米德思想的重要着作。
  
  米德的社会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K }L}灵、自我与社会》以及《米德文选》中。本文是以这两本着作为主要依据,并且结合了米德的其他着作与相关文献,来对其社会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和说明,试图理清其社会哲学的内容脉络,形成对此的清晰认识。
  
  1.1选题意义
  
  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时期的哲学总是解释这一时期最可靠的知识的尝试”.‘米德社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身份已被人们所认可,其符号互动论的思想更是为人们所知,他同时也是社会哲学家,其理论中包含了众多哲学思想,但是很少人对此进行研究,或备受垢病。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更有必要对米德的社会哲学思想进行细致的研究,以形成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
  
  在细细研读了米德思想之后,笔者发现,米德能在社会心理学及社会学上产生如此大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审视问题的一种哲学眼光。“这些在自己的科学研究实践中给其哲学提供营养的人,其在哲学方面所拥有的智慧是不会被过分强调的。”2这一特点在米德的身上表现得再明显不过了。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米德的社会哲学思想。米德的心理学理论已比较为人们所熟悉,但是在哲学界人们提及的并不多。通过本文对其社会哲学的阐述,可以促进人们更深入了解米德的哲学思想。
  
  1.2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 2.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米德的社会哲学相关思想的文献比较有限,我们了解米德的思想主要是从后人整理的文集及文献出发,其中,丁东红,陈波等人主编的《米德文选》,按照“心理哲学和符号互动理论”、“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构建统一哲学”、“思想史研究”、“科学方法论及其他”几个部分编排,反映了米德的社会哲学思想面貌,为学界进一步开展对米德的研究提供了帮助。另外还有一些国内学者对米德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思想进行研究。
  
  李美辉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试论米德哲学中自我理论的社会学转向”中以米德的自我理论为基点,对米德的社会哲学内容作了简要说明,指出“米德的自我理论是通向其社会哲学的桥梁”,3而且作者认为,自我理论除去这一作用,他还可以被看做是理解米德其他思想的关键。他将米德的“社会”概念与“泛化的他人”相联系,并对“泛化的他人”做了解释,给米德的“社会”概念进行了简略的说明,并进一步指出社会的运行机制。群体中每个个体的行为在整体上都是属于共同体的一部分,社会便是由这些个体行为集合而成。在形成之后,社会运行同样依靠个体间的交流,并且这种交流以语言符号为特征,依靠行为的表现进行反馈。本篇论文结合了其对米德“自我”概念的分析,并比较细致的阐述了其后文中未能具体论述的社会制度、社会控制、社会变迁、社会冲突与整合等相关内容,比较完整的呈现了米德的社会哲学思想。
  
  方文在“米德的社会心理学思想述评”一文中,分节论述了米德的心智论、自我论和社会论的社会心理学体系,其间包括了一些社会哲学的思想内容;同时,作者还特别指出了交往(人类社会的基本组织原则)这一问题,“心智”是个体间在这一组织原则进行的时间上逐渐“内化的”;社会群体存在着“概括化了的社会态度”,称为“习俗”,“有组织的态度”和行动共同促成了“习俗”的产生,没有“习俗”就没有“发展完全成熟的个体自我和人格”;在社会机制不间断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功能上的分化,并以等级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指出了理想的人类社会形式,就是它能把大众紧密地结合在“交互联系”中,使交往系统得到充分展现,并最终使“执行特殊功能的个体也能接受他所影响的其他个体的态度”.5在本篇论文中,包含着方文这一文中提到的社会心理学的一些思想,笔者以适当的方式将这一思想放在社会哲学的写作之中。这体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也是米德社会哲学思想本身的特点。
  
  王志琳在“心灵·自我·社会-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述评”中,从符号互动的角度阐述米德的社会概念。作者首先讲到米德的社会概念与“泛化的他人”及社会个体间的互动关系,写道:米德在事实上将社会视作一种“构成的现象”,在其成员彼此交往的过程中产生,并且由其成员的行为所组成,而支撑其发展的因素是符号互动。6笔者本篇论文所阐述的“泛化的他人”、“社会”等概念是在仔细研读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解,并适当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丁东红在“从社会哲学视角看米德符号互动论”中阐述了自己对于米德社会哲学所持的立场:认为其思想中涵盖了众多“具有现代意义的社会哲学思考”,其中包括解释“人类行为的符号互动理论,逻辑意义的表达,自我意识的产生,再到社会控制的形成、社会的组织化制度化功能”,并且认为,米德的符号互动选取的是“社会哲学的视角与方法”,证明了它不仅仅只属于心理学范畴。’这篇文章对本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结构上。笔者在看到其对社会的论述的思路后深受启发,在进行重新思考与研究之后,形成了本篇论文所呈现的结构。
  
  1 .2. 2国外研究现状。
  
  除绪论中笔者提到的米德的四本着作(其学生整理出来的):《当代哲学》(1932)、K19世纪思想运动》(1936)、《行动哲学》(1938)之外,在50-60年代间又有几种版本的《米德文集》问世。随着这些着作的出版,米德在思想界的影响日益扩大,特别是自60年代末以来,不少学者像发掘被长期埋没的珍宝那样,从不同理论观点出发对他的思想进行了不同侧面的研究。
  
  R.达瓦尔在“米德论人类社会与有意义的交往”一文中,围绕人类社会与有意义的交往这两点进行了论述。在讲到人类社会时,特别讲到了米德“冲动”这一概念,最基础的“冲动”是“裹腹”和“生殖”,被称为“社会生理的冲动”,日同时还有“性本能”等的冲动;对于交往的内容,作者指出,米德“人类社会的补偿性”便是“有意义的交往”,并在论述时强调了的过程,“角色”和“社会检验”这两个概念,人“扮演他人角色”的过程就是“社会检验”等等。作者在最后总结说:
  
  阐释米德哲学概念的基础,可以说,“有意义的交往”在米德哲学中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是“有意义的交往”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是解释米德社会相关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g这一文的主题很鲜明,就是在讲“有意义的交往”以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其对本篇硕士论文中的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赫伯特·布鲁默的《符号互动的理论与方法》(1986)中也有一些篇幅是关于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要义就是互动与社会各部分,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其中也重点强调了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关系,具体内容强调的是个体占主导的社会生活维持着整体的社会制度,个体拥有相对的主动性,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本篇论文借鉴了其中的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相关问题,并将其纳入到社会哲学的整体范畴中。
  
  戴维·波普诺所着的《社会学》更偏重于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其中包括社会的结构、社会组织与个体、社会互动、社会化等内容。作者在阐释了自己对人类社会的观点之后,对米德的社会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式的说明:米德在”理论中对社会现实的想象比我们今天所真正面对的现实要简单得多“,并且”也没有注意到今天多元社会的现状“.米德并没有将眼光放在社会现实之上,因为现实的社会要复杂很多,而他的理解与解释却过于简单。
  
  他认为,人类社会是”心情“、”人情“和”实情“的统一,绝不像米德所讲的那么简单。尽管作者如此不赞同米德的理论,但他也承认,米德的社会和自己所讲还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此书作为对米德思想进行评论的重要参考,对本文的相关观点产生重要影响。总体说来,人们对米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我理论和社会互动层面,如哈贝马斯提到:“使用概念来掌握社会个体化的完全意义的唯一有希望的尝试开始于米德的社会心理学”,',但是,其间论述其社会哲学的话语较少。近来情况似乎有些转变,图根哈特觉得,在他所熟知的哲学家中,米德是除去海德格尔以外的“唯一一位能从传统的主客体关系模式中解放出来的哲学家”13以上是对本选题研究现状的分析,本文在这些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了米德的相关着作,以不同的思路与结构对其社会哲学思想进行研究,旨在厘清其思想脉络。
  
  1.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主要是结合《心灵、自我与社会》及《米德文选》两本着作及国内与国外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书籍、期刊、论文等。本文的具体研究思路是:
  
  结合以上研究资料,在弄清社会行为主义在米德社会哲学中所占地位及思想来源的基础上,集中阐释米德的社会哲学思想的具体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揭示,展现米德社会哲学思想的特色及研究的价值,然后去回应几点对米德思想进行了批评的观点。最后,揭示米德社会哲学所具有的影响力。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本文在对前人科学的思想资料和理论观点进行重新梳理的基础上’采用新的结构来组织米德社会哲学的整个框架。其结构符合社会哲学研究的特点,也能将所研究的内容清晰展示。其二,本文尽量阐释清楚由于后人的错误理解而混杂着的不正确或随意附加的东西,并对相关的新观点、新评论进行回应。其中包括对米德社会哲学中的概念、实证性、社会发展动力、这种色彩及人与动物区别问题的评论,这些评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还是要具体分析。本文的这一创新点体现在论文的后半部分,在详细阐述了米德的社会哲学思想之后,对人们争论已久的及新产生的一些评论进行了说明,创新研究的内容,以使研究不断向前推进。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西方哲学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