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史论文 >

对米德社会哲学思想的评论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8-05-23 共462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四、对米德社会哲学思想的评论。
  
  经过上一章对米德社会哲学思想的论述,笔者已经比较细致地阐述其中的具体内容,但是还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其哲学思想。从上文可以看出,米德的社会哲学思想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因此不能从某一方面单独讲述其理论的特点,“将米德的理论仅仅归结为符号的互动,或任何一方面,都极有可能掩盖了其极具创见的思想观点,如时空观、自我观、社会观等”“‘所以,我们应全方位考量他的社会哲学思想。
  
  4.1米德杜会哲学的特点。
  
  4.1 .1米德的杜会哲学是关于过程的哲学。
  
  过程哲学,顾名思义,就是主张以关系、过程的观点看世界的哲学,这一点在米德的哲学思想中再明显不过。米德社会哲学中一些关系的存在,有机体与环境、个体与社会、主我与客我、自我与社会…这些关系在米德社会哲学的内容中随处可见,存在并影响着米德的整个思想理论。关于这些关系的具体论述在前面的内容中我都有论述,这里便不再赘述。
  
  此外,和杜威相同,米德在理论上起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过程哲学,发展了一种更为唯物主义的过程哲学。从整体横向方面看其理论的三个部分-心灵、自我和社会的产生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在这方面,米德坚持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所秉持的先天存在,也不似旧唯物主义的片面呆板,而是将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看成是一种过程,处在一定的关系之中,彼此之间更是相互制约,共同发展,这些在前面的论述中都可以看出。从纵向方面看,心灵和自我如何通过符号在社会过程中产生的概念,更是奠定了米德社会哲学的基础,一些更细小的概念都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因此,不管是横向看还是纵向看米德的社会哲学,关系与过程的内容就如同血脉,流动在整个理论的体内,支撑并活跃着米德的社会哲学思想。
  
  4. 1. 2米德的社会哲学是关于行为的哲学。
  
  米德社会哲学的这一特点首先要从社会的基本性质开始说起。社会的基本性质,也就是说,怎样的社会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社会?在米德的理论中,这一社会细致到可以包括昆虫的社会、动物的社会和人类的社会。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米德所认为的社会的基本性质便是生活于某一群体中的有机体彼此能够协调地行动,产生一致地行为。这种协调一致的行为模式(即群体中的有机体根据其他有机体的反应相应的调整自己的行为)是一种复杂的、有组织的行为模式,社会因此而获取了生命,并能有序地持续发展。米德将这种经过协调组织的行为称为”社会行为“,此种行为的内涵便是由正在进行中的个体行为所整合而成的群体行为,它呈现的是一种组织的形态、群体的形态。
  
  在米德的论述中,这种社会行为我们可以在蚁群根据个体功能的差异所进行的社会分工中看到,可以在狼群协调一致地完成捕猎的过程中看到,更可以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看到:活动中的某一个体会根据其他个体的行为来相应的调整自己的行为。总之,米德指出,社会由这种社会行为构成。具体说道米德的行为主义哲学,就是从可观察的社会行为以及动作作为切入点,来研究社会及社会中的个体,最后到心灵、自我的方面,所以米德强调的是:行为的理论不应采取内省的方法,”它所要做的必须是回到事物的反应本身,只有当内省的内容转化成了反应的实际,行为才得到了很好的解答。“65,所以,关于行为的解释只有这些心理的反应是不足够的,只有当实际的行为产生之后,行为才算是得到很好的说明。
  
  社会由社会行为构成需要我们了解的群体间的个体如何能协调一致地行动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阐述,在这里不做赘述。需要强调的一点内容,便是:构成社会的是一种社会的共同行为。
  
  这其中包括几点内容,首先,社会是基于身处其中的个体的正在进行的行为而存在,并不是单纯的个体关系,只有当这种单纯的个体关系加入到社会共同的行动中时,它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只有从社会的共同行动中我们才能确定个体间的关系。其次,这种社会的共同行为还是一个具有时间性的概念。具体来说,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每一种社会行为不可能是永无止息的,无法促使社会无限的发展下去,因此,社会行为的发展轨迹己被规定,必定取代其他社会行为并被其他社会行为所取代。最后,共同的社会行为需要的不是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而是只有将不同的社会行为进行整合,社会才能存在和发展。
  
  4.1.3米德的杜会哲学是关于互动的哲学。
  
  米德最为世人所知的是其符号互动论的思想,这一思想也是其哲学理论的中心内容。这种符号互动可以从两方面来阐述其在社会哲学中的体现,一是”非符号互动“,二是”符号互动“.这二者的划分皆源于一个重要概念-”姿态“,上文我已经对这一重要概念进行了说明。与”非符号互动“和”符号互动“相对应,”姿态“也可分为”无意义姿态“(指能立刻取得回应的姿态)和”有意义姿态“(指在回应之前需要进行理解和赋予意义的姿态)。
  
  从米德的理论中发现,t'j卜符号互动”的情形多出现在动物界。米德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两只欲打架的狗做出了一连串的动作,彼此接近,开始嗅到对方的气息,再试探性地围着对方走动,吼叫,露出牙齿随时准备进攻…其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可以称为是互动,或能引发对方回应的姿态。在这一过程中,这两只狗之间的互动在彼此作用,随时影响着彼此的关系发展,其中的每个姿态都不是有意而为,也就是说,每一个动作都无目的,并不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某种反应而出现的,只是单纯的根据对方的反应所做出的无意识反应。“非符号互动”便是这样的一种姿态的互动。“符号互动”是更为复杂的姿态互动的过程。在这一情形中,互动双方同样需要根据对方不断发生的姿态做出反应,但性质却有很大不同,互动的过程中要多出一个重要的内容,即需要对对方的反应进行理解并赋予意义,这一点只能发生在人类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一个人快速地走过来,可以被解释为有事需要帮忙,也可以理解为很愤怒的样子,等等,被反应的一方会根据自己对这一姿态的理解而做出反应:或逃走,或迎上去帮忙…因此,在符号互动中,参与者可以为了引起对方的某种反应而有意做出某种姿态,这种姿态不是自动做出的反应,而是含有设计的成分在里面。
  
  总得说来,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这种成员间的互动过程,不管一种社会行为是大是小,是简单或是复杂,是“非符号互动”还是“符号互动”,都包含成员间彼此交流、互动的过程。
  
  4. 2米德社会哲学理论受到的批评及回应。
  
  每一种理论,都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一些不足之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而逐渐显露出来。而对于米德的批评主要来自以下儿方面:
  
  第一,对其概念的批评。一些人认为米德对于概念的阐述不够明确,显得杂乱无序;由于风格晦涩,让人难于理解,“尽管他不厌其烦,反复解释,总还没能把所谈的经验性事物讲清楚”66;对某些概念,如“社会过程”“社会相互作用”等概念的理解与说明存在局限性:
  
  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问题,但是却忽视了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情绪的作用…在我看来,从这方面对于米德批评的理由很牵强,无关痛痒,未涉及关键内容。米德是一名哲学家,在说明概念时采用的是哲学论证方式,众所周知,这种论证方式看上去确是繁琐复杂,但实质上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应将其语言风格看作是一种特点,不应是缺陷。此外,米德社会哲学的特点更是注重过程与整体性,所有的概念统一在社会产生与发展的主线中,所以不会是杂乱无序的。
  
  第二,“对米德最强烈的批评恐怕是认为,在科学实证主义处于统治地位的时代中,米德的社会哲学思想很少引入实验,缺乏实证的验证性,所以不能算是社会科学家”.6,关于这一点,我可以将其认为是对几乎整个社会哲学界的质疑,因为社会哲学并不是社会科学,要求科学的实证性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首先,我的观点是,米德的立场是站在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阐述社会哲学,从某些方面讲,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是得到实证验证的,因此用它来论证的社会哲学是存在一定的科学基础的。其次,米德社会哲学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哲学的方法,而不是科学的理论,这种方法主张事物及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主要思想不一定适用科学实验。
  
  第三,人们对米德有关社会发展动力观点的质疑。“米德错误地把姿态的会话,特别是语言的交流…宗教当做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并将“宗教态度与经济态度等量齐观”.68对米德进行如此批评的研究者们多数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他们认为语言只是由于生产交流的需要才产生,并不是这个动力本身;宗教更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应,不应将其与经济相提并论。对于以上的批评缘由,笔者的观点是:米德的哲学强调的是互动,社会是在个体彼此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发展的。他将语言、宗教态度、经济态度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其原因是此三者概括了社会互动的一般形式。不管其本质如何,这三种动力确实存在,并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且笔者认为,米德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同属意识形态,不应用一种思想去评判另一种思想。
  
  第四,“由于米德思想由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多种学科结合而成,这使其理论存在明显的折衷色彩”.“9米德的思想虽说是涵盖了多学科,但不是一种折衷的哲学,相反,其基本立场是十分明确的。笔者在前文中就讲到,米德社会哲学的立场是行为主义的,对其他方面的吸纳都未占关键地位,仅仅能说成是对他们的结合:首先其受到行为主义的影响,其次社会由行为构成,最后行为模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模式。所有这些共同说明,米德的社会哲学不带有折衷的色彩。
  
  第五,人与动物区别的问题。米德一直以姿态的会话,表意的符号,以及人类特有的语言来建立自身的社会交往行为理论,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被理解成人与其他社会性动物的区别。
  
  但是,一些人认为,这并没能真正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因为其具有的生物特性-刺激-反应模式过于明显,不能产生人的社会性与低等动物的社会性的差别。确实,这一点看上去如此。但是,作为社会哲学家,米德还是会注意找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别的存在。例如他强调人的双手与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在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没有人的双手与高度发达的中枢神经系统,人与动物将没有区别“.'.因此可以看出,米德还是很注意将人与动物相区别这一点的。但是即使存在这么多不同的意见,米德社会哲学理论仍然很具研究价值:
  
  首先,米德将”社会“这一种抽象的概念分解成具体实际的拥有”自我“的人,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扮演他人角色,解释他人正在进行的动作,推断他人将产生的行为,总的来说,通过一种具体形象的方式-与他人互动来说明个体自身的行为。所有这些具体的个人行为持续上演,将自身囊括在了整体社会行为的框架之中,这样一来,米德就独具一格地将个体行为与群体生活联系起来。在此之前的社会哲学或有关社会分析的领域未能出现将人类社会生活细化成如此的理论。相对于其他分析社会的方法,米德的分析方法巧妙又独特。
  
  其次,米德巧妙地运用对立的双方证明自身的科学性。如”自我“形成的社会性观点;个体只有将他人态度转化为自身的客体,自我意识才能形成的观点;只有在积极参与社会共同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形成人格的观点,等等。在这些观点中,对立的双方只有将另一方融进自身之内,自身才能存在与发展,正如同理论要在实践中检验,而不是自说自话。
  
  最后,辩证的思想特点贯穿在米德社会哲学思想中:个体与社会、主我与客我、内在与外在、主动与被动…这些对立的双方在米德这里都变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整体,这样的展现不会让米德的思想看上去很片面。”有机体有选择地对环境做出一种反作用,同时,这种反作用也不是环境对有机体所产生的决定作用,相反,有机体影响环境就如同环境影响有机体一样充分,正是因为有机体对环境的这些反作用,之前并不存在的成批对象就此出现了。“”这里所讲的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西方哲学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