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

伴随物质困境而来的性欲困境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09-21 共366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二节 性爱困境

  人,活着,一方面是为了保存生命,一方面是为了延续生命。饮食是保存生命的基础,但生命总是免不了死亡和衰老,因此延续生命的根本是性,性欲是为了"保存后裔"、"保存永久生命"的事情。《无风之树》中:

  "你再有成绩也得娶媳妇过日子吧,啊?要是全中国的人都不娶媳妇,都不过日子,全中国都绝户了,再有多大成绩不是也白搭?把成绩都留给谁呀?啊?总不能都留着日本人吧?"①

  这里通过村民之口,直白的指出了性欲既是人的正常的生理需求,也是人类传承的需要。

  一、伴随物质困境而来的性欲困境

  "人类的性欲是仅次于生存欲和食欲的最强烈的欲望。"②继饮食的需要之后,在人的所有自然需要中,最强烈的就是性的需要。细读李锐的小说,发现李锐小说中人物的性爱困境总是伴随着物质困境。

  《旧址》中的冬哥作为一个白水客,娶不起媳妇,想女人的时候便会独自一人走到汲卤水的天车下边,听坐车盘的女子们的挽子腔。他喜欢的是听桃花楼的十一妹唱,为了看十一妹,他需要省下许多的猪蹄,筹足三百文钱。终于等到九思堂提出为他赎出十一妹的时候,十一妹已经害痨病死了。同样放羊倌歪歪(秦万宝),因为嘴歪、穷,娶不起媳妇。北京来的知青延安自愿与其成婚,可是这完全是延安为了表明自己的阶级立场、与家庭划分界限的无奈之举。

  《无风之树》中,矮人坪因为穷,穷的娶不起媳妇,一村子大大小小全都是光棍,没有一个女子愿意嫁到这个地方来,要不是暖玉逃荒至此,全村的唯一的女人就是村长的媳妇,可是这女人却是个疯子。

  《古墙》中,苦菜坪有实在太多的光棍,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劳动力一日只挣三个工分。生活的贫穷,没有女人愿意嫁来,本村的姑娘们又一个个以高得惊人的价码嫁到外乡去了,只留下越来越多的男人们苦苦支撑。猴子(小说中的人物)因为实在熬光棍熬憋不住了,与寡妇孙贵兰结合。老福海因为郭福山已经三十四岁了,给他介绍了一个媳妇,不过这个媳妇是个童养媳,还没圆房就有了孩子,男家嫌丢人,所以只要了五十块钱。同样作为男人,郭福山满心拒绝,可是在物质困境上不得不低头:

  "就凭你苦菜坪上的那十亩莜麦地,还想娶天仙呀,还想熬到我这岁数在娶亲?别傻啦,到嘴的肉还不吃!?"

  "那孩子……"

  "没孩子人家谁叫你拾便宜!反正路不远,只要孩子能生到自己炕头上他就得姓郭!"①

  因为物质资料的匮乏与贫穷,剥夺了人们的感情选择权,他不得不娶一个"旧"媳妇。然而这样的一个媳妇,对他来说也是不容易的,如果不是因为那个大肚子,人家也不会嫁给他。

  《银城故事》中,老实厚道的旺财一心想娶蔡六娘的女儿三妹为妻。为了进六娘的家门,为了多看三妹几眼,旺财多次不肯收牛粪饼的钱,都说等六娘手上宽裕了之后再给。但是因为贫穷,拿不出彩礼钱,反而被汤锅铺的郑老爹为自己的儿子先行提了亲,虽然郑老爹从事的行业是银城里比妓女卖笑还要低下的职业。面对如此的命运不公,他只能凄凉一笑。

  《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的《青石碨》篇中,描写的如家坪村庄因为贫穷,永远毫无希望。在此长大的姑娘们都骑着毛驴,披红挂彩的嫁到山下去,嫁到山下是所有如家坪女人的梦想。因此如家坪的男人们不得不花钱买南蛮女子,村子里已经有十多个买来的外乡女人,可是没人愿意生活在此,因此青石碨就成了惩罚、整治花钱买来的媳妇的地方。《镢》中的歪歪在"文革"的特殊时期,娶上了北京来的知青女子,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幸福。但是时事改变,受政治撮合的婚姻断裂,媳妇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回到了北京,歪歪又一次沦为光棍,因此精神崩溃,得了痴疯病。整日在五人坪熟悉的街巷里来回的游荡,每个月的阴历十五到塬畔上开荒,却只开荒,不种地,或唱苏联歌曲、朗诵毛主席诗词来解心宽。正如小说结尾写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真正明白歪歪心里想的是什么,也从来没有人能真正看见歪歪在梦里经历了什么。也许,歪歪并没有疯,歪歪只是不想从自己的梦里醒过来。"②

  他宁愿一直沉睡在美梦中,也不愿清醒过来面对残酷的现实。

  性爱困境成了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农民的一种真实生存状态,使农民无法享受现代文明。对于性的原始欲求,使其毫不留情地剥下文明外衣,重返动物的本性。《假婚》中,虽然他知道逃荒女人已经被队长"过了水",而且女人家里有男人,但是他还是把这个女人带回了家,因为他已经做了二十年的光棍了,看着女人的眼睛里充满了欲望。他不断宽慰自己,"你狗日还想挑肥拣瘦?——解了肚饥就是好饭!"①

  性爱在他这里只变成简单的生理需要。性饥渴,使一切的道德和自尊都退居其后。《青石涧》中放羊倌娶回的媳妇,是一个怀有身孕的女子,而这一结果正是其女子父亲所为。《二龙戏珠》中,福儿的爷爷与妈妈发生了翁媳乱伦,而哥哥又强奸了自己的妹妹……性爱本是心灵和肉体的结合,是心理和情感的需要,但是由于物质的贫穷,性爱在李锐的小说中,只是简单的生理需求。

  二、畸形的交易:饮食在性欲中的重要作用

  生存资源匮乏、恶劣的自然环境先行的规定了粮食的分量和地位异常重要。它不仅用来充饥,甚至还可以用来换女人,人的生存价值与有限的粮食等同。同样在李锐的小说中,饮食在性欲表现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论述李锐小说中"食""色"关系之前,有必要讨论一下中国"食色"关系的文化文学传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战国时期,告子云" 食、色,性也。" 《礼记:礼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和"男女"都是代表人的欲望的符号。而"饮食"与"男女"(或曰"色")之间又往往存在着一种密切的关系。

  如古汉语中性爱、同性恋,用"对食"、"朝食"、"朝饱"代指。《诗经》的《关雎》篇中,讲的是一名青年男子在河边采荇菜,看到雎鸠在捕食水中的鱼,因此也想到自己该有一位窈窕淑女来配。这里男子之所以看到鸟吃鱼想起"男女"之事,因为鸟象征着男性生殖器,《史记·殷本纪》就记载,女子因食鸟卵而怀孕生子: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虽然这是一则神话传说,但是却明白地指出了"食"与"色"之间的关联。

  鱼则象征着女性,闻一多先生的《神话与诗》中的《说鱼》篇,认为"鱼"是替代"匹偶"或"情侣"的隐语,打鱼、钓鱼等是求偶的隐语,烹鱼(或是吃鱼)则隐喻合欢或者结配。隋朝的"女体盛"菜肴,是将裸体少女放在器皿上,少女的身上和周围摆放美食,这种菜肴今天在日本仍然流行,这种性食文化巧妙的揭示了"食"与"色"的关系。《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第二十一回中:"于是(西门庆)打发丫鬟出去,脱衣上床,要与月娘求欢。月娘道:‘教你上炕,就想捞食儿吃。’"①

  这里用"捞食"替代"男女"之事。《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喝了子母河的水,结果怀孕;女妖精想吃唐僧肉时,总是先以色相相诱。现代小说中,路翎的《饥饿的郭素娥》就描写了在"食""色"两方面都处于饥渴的个体生命。当代文学中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也有这样的描写:"有的女犯隔着铁窗向警卫人员调情:‘班长,你的小老鼠要咂水水子吗?"②

  其他小说如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中都表明了"食""色"互渗的关系。

  同样在李锐的小说中,"色"不离"食","食"不离"色","食""色"相通,饮食在色欲中占有着重要的作用。"食"、"色"是人的私有财物,于男人是以"食"获"性",于女人是以"性"获"食".

  《锄禾》中,红布衫之所以与队长保持着一种暧昧的关系,是因为队长可以帮她弄到救济粮:

  "你个日的不要光图了个人痛快!"

  "放球心吧,既当家就管事。今冬天队里的救济粮、救济款要闹不回来,我再不登你的门!"

  粗鲁的对话中表明人对粮食、生存的渴求超越了人类道德文明的规范。在生存和文明面前,人们不得不优先选择了生存,理想、道德等一切都是吃饱了之后才会想到的事情。性事的意义就在于获取粮食。其他还有《驮炭》中的"健壮的农妇"为了毛褡裢里的煤炭,将自己的肉体出卖给驮煤的人。《万里无云》中赵荞麦要与翠巧发生性关系之前,首先给翠巧送了一袋猪肉,于是荞麦得到了性快感,翠巧心里想的是可以给满成(翠巧丈夫)包一顿韭菜馅饺子:"院子里的韭菜还有呢,满成就爱吃个韭菜馅儿的,我就给他多放肉,少放盐。"

  通过翠巧的内心的想法,李锐展示了一种残缺的性爱,一种扭曲的性交易。

  《古墙》中老福海的媳妇是一个饿昏的女人,救醒后,提出只要给她一口饭吃,她就心甘情愿做老福海的女人,给他生根立后。《无风之树》生活在无奈的生存困境中的全村的男人决定用一袋粮食和一头毛驴共同供养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就是暖玉。虽然"共妻"是丑陋的恶习,但是除此之外,又能有什么方法呢?

  在"食色"面前,一切外在的事物都失去了意义,即使是"历史"这个词,对村民来说也不过"……就是有人叫谷子黄了几千次,高粱红了几千次"①,如《厚土》的《锄禾》篇中毛主席语录被队长的媳妇剪了鞋样,村民对黑胡子老汉的戏文充满赞叹,而对学生娃所念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文件充满嘲笑,黑胡子老汉骂其为队长管人的"圣旨".同时黑胡子老汉认为毛泽东居住在"金銮殿",他的婆姨江青如《封神演义》中的妲己。《古老峪》中,小李念了三天的文件,听得最认真的就是"她",但是"她"欣赏的,不是他所念的文件,只是因为觉得念得好看。"她"愿意当先进,也是因为到县城里能够看见他。《驮炭》中知青唱的外国的洋歌儿,在村民看来"寡淡",反而被乡村略带"荤腥"的山歌代替。当历史面对"厚土"时就显示出了它的荒谬。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现当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