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在现代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女作家,但能够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女作家却是屈指可数,而萧红即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卓有成就的一位。萧红,自 20 世纪 30 年代崛起,自 1942 年病逝,短短十年百余万字的文学着作,充分展示了她的文学才情。不过这样一位才气过人的女作家[1]却是在困苦中度过其短暂的一生。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 年生于哈尔滨。正是在这片她出生的土地上,萧红度过了影响她一生的充满凄苦和孤寂的童年时期,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萧红的文学创作萌生并成长起来。萧红在文学的大路上成长起来,跟鲁迅对她的帮助是密不可分的,这是萧红的幸运,也是中国文坛的幸运。此后,萧红陆续出版了一系列自己的作品,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身影。1942 年,萧红在香港病逝。
纵观新时期以来有关萧红悲凉情感的书写的研究,主要从其小说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意蕴入手,具体来说,有以下研究:
一、国内方面
王琨在其研究论文中对萧红在其小说作品中所表达的悲剧意蕴进行了考察,他首先分析了萧红小说中深刻的生命意识悲剧;其次萧红以女性作家的身份从女性生命体悟的角度分析了男权社会下女性遭受的多重苦难;最后结合萧红自身痛苦的经历,认为萧红笔下的人物形象与其要表达的悲剧情感相比,要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2]
秦祖辉首先从社会和生命的角度来考察蕴藏在萧红小说中的悲剧形式,他认为萧红小说里,作者通过女性人物所表达出来的悲剧是悲观的,但并不是绝望的。其次,他论述了萧红小说的审美风格。他认为,萧红小说中的悲剧审美也分为两种,即悲壮之美与中和之美,并结合具体的本文对这两种审美风格进行了分析。[3]
周艳丽的《略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考察了萧红小说悲剧意蕴的起因,她认为萧红作品里所蕴含的悲剧情感跟其自身所经历的不幸和苦难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她在童年所遭受的颠沛流离的孤苦寂寞,成年后婚姻生活里所经受伤痛,都影响着萧红的世界观的形成,而这些不幸则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其笔下的人物身上展现出来。萧红的小说里对悲剧的表现,第一体现了其对生存哲学的思考,第二体现了其对死亡的哲学思考,第三体现了其对农村社会,女性所遭受的苦难的思考。
徐慧对萧红小说的研究是从女性意识、生命悲剧和主客体的角度展开的,她认为从这三个角度可以很好地抓住其中的悲剧意识。她对萧红小说中女性人物的悲苦命运进行了考察,以此对萧红小说的悲剧风格的成因及特征进行分析。
李存的《面对生命的沉思一一从萧红的人生悲剧看其小说的悲剧意识》更侧重于从萧红的曲折经历探讨其小说中的生命悲剧、精神悲剧、生产悲剧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他从这些沉思中所看到的是萧红在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对人性的同情和关怀。
在《草原上的哀歌一一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一文中,党永芬、阿进录对萧红小说中塑造的底层人群的悲惨、蒙昧的生活状态进行了考察,深入剖析了他们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麻木与冷漠的生存观。他们对萧红小说里深受男权压迫的女性命运进行了剖析,以此来考察那个时代女性的悲惨命运。这些角度的观察为他们研究萧红在人物身上所寄托的悲剧情怀,所赋予作品的悲剧意义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视角。胡立华在《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一文中,将萧红自身的悲惨遭遇、坎坷经历作为研究其小说悲剧意蕴的基础。他认为,萧红小说中所蕴含的浓郁悲剧意识与其自身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徐晓红从悲剧意识和悲凉情感两个方面对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进行探讨研究。
李冉的《峻切地凝视悲怆的人生一一一浅析萧红乡土小说悲剧意蕴》从萧红小说中的乡土人情、风景风俗揭示其小说的悲剧意蕴。李冉的这个研究抓住了萧红小说创作的特点,她的作品从一开始引起轰动就是从对农民的塑造开始的很多人将她看作是一个乡土作家,这是与其同时代的其他女作家所不一样的。她一开始着手所创作的就是农民反抗命运的乡土文学,而不是像其他女作家那样关注爱情和婚姻题材作品的创作。李冉抓住了萧红作品的特点,找准了研究萧红悲剧意识的切入点。所以他对萧红小说所散发出的悲剧意识的分析是准确而有力的,他看到了萧红对其作品中人物所抱有的同情,他认为萧红对这些生死画面的创作是真切而富有创造力,其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情绪上的冲突,而且有对各种矛盾冲突的冷静的理性思考,也切实反映了萧红本身要传达给读者的悲剧意蕴。
二、国外方面
国外有关萧红的研究,有关萧红小说的悲凉研究甚少,笔者查阅到的相关资料仅有韩国学者李福熙的《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识》。在该研究中,作者首先概述了萧红悲惨的人生经历,揭示了萧红小说弥漫着浓郁悲剧情感的原因;其次,分析了萧红生命价值观念的表现形式;最后,着重分析萧红小说中悲剧产生的多层原因。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对萧红小说中的悲凉情感书写进行分析,相比其他研究,大多是从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识或悲剧意蕴入手,本文从更微观的层面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悲剧意识是作者在作品中讲述悲剧冲突和悲剧效果的自觉性,是文学研究者和文学批评家对文学作品中悲剧冲突和悲剧效果的评述术语。悲凉情感书写强调的是作者在作品中对悲凉情感的表达和倾吐,包括作者所用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和表达工具的使用。所以本文不但分析萧红作品的形式特点,而且着重考察的是萧红在其作品中表达悲剧的意象、内容和方式,以及引起这种表达特点的原因。
本文以萧红文学作品的悲凉情感基调为基础,从悲凉情感的主体、悲凉情感的载体、悲凉情感的成因、悲凉情感的比较四个方面感受萧红悲凉情感的形成与内涵,通过将其悲凉情感书写与同时代女性作家作品的悲凉情感表现进行横向比较,进而更进一步体会萧红作品中悲凉情感的深刻性,既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有关萧红小说悲凉情感研究,为研究萧红、研究三十年代的女性小说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又在新时代高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却物欲横流的今天,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理解社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我国网络文学全版权运营的SWOT分析4.1优势分析。4.1.1良好的宏观环境。网络文学全版权运营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更重要的还有国家政策的支持。良好的外部因素都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共中央...
第二章挣扎里的温情1980年代先锋时期的余华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在余华先锋时期的虚伪的作品里出现的各种苦难与死亡,大多是人性恶的结果,这种描写也是基于余华童年时期的记忆和经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余华对大字报充满好奇心:我迷恋...
2.3先锋式的反叛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了一场先锋文学的浪潮。正当余华感到自己的创作停滞不前、迷茫困惑时,卡夫卡给他带来了新的创作源泉,余华也在新的灵魂感悟之时将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积极地融入到他的创作之中,并在先锋文学这股浪...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不仅历时长远,而且题材和风格多变。本文仅从其代表性作品三恋出发研究作者呈现的非理性生命体验。陈思和对《小城之恋》的评述是:她死死地把她那沉思着,偶然又闪触着机智与纯真的眼睛盯住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她注意到当代人行为中的理...
一、文学研究空洞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如上所述,文学研究空洞化是指现当代文学作品没能够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上达成共识。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具有以下两种:1.研究领域的过热化如上所说,随着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对于文学研究而言,...
叶梅,这位湖北恩施籍的土家族女作家,以执着自信地展现鄂西秀美神奇而又雄浑险峻的自然风光和书写鄂西土家族儿女的生存境况、精神品格及其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命运的作品名扬文坛。研究者则称其作品为土家族文化小说[1],极力挖掘其作品中所蕴涵的土家族优...
第1章半殖民主体的眩晕穆时英笔下的摩登上海被涂抹上了一层神秘的主观心理投射,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令人眩晕的半殖民都市景观。学者史书美在其着作《现代性的诱惑》一书中强调了穆时英笔下半殖民主体深层心理的眩晕之感,认为这种主体在性情上颇使人惊奇地...
第三节严歌苓小说中男性群像的文学价值综上所述,中国大陆男性群像与美国华裔文学男性群像虽然都有去势化倾向,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不同的。首先,大陆作家的性别意识没有美国华裔作家的强烈,这主要表现在了对小说中男性群像的塑造上。大陆作家...
任何一个学科的命名、理念、及知识体系的建构都是繁复的,且是源远流长。以新文学和现代文学两者而言,如果去探究它们之间是哪一个概念最先使用的?是哪一个人最早提出来的?恐怕十分艰难,也似乎不会有定论。记得钱玄同曾说,创造新文学的第一人...
张恨水,这位曾被老舍先生赞为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作家,以其洋洋洒洒上千万言的创作位列中国现代作家最多产者之中。无论是其早期长篇创作中所流露出的名士才情、市民趣味,还是后期中短篇讽刺小说表现出来的犀利透彻,都给一代代读者留下了摸不去的印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