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如何来欣赏它呢?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雨之味———潮湿凄冷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萧萧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惊蛰”虽过,料峭春寒,扑面而来不是温暖的杨柳风,而是那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萧萧的冷雨”,这“冷雨”的意象给人潮湿凄冷的感觉,一时间,“天潮潮地湿湿”,仿佛这天与地,还有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甚至“思想”都浸润在潮湿的雨气之中。文章一开始,就这样把读者“扔到”了铺天盖地的雨的世界,彻头彻尾地淋上一个“雨季”的冷雨,读来顿感“寒”入骨髓,“潮”润心灵,在雨里风里,跟着作者“走入霏霏更想入非非”。
这“霏霏”的感觉让人产生“非非”的遐想,它不仅使人感到“冷雨”的形象鲜明生动,更使人联想到在这冷雨中情感蕴藉的作者,以及作者心中浓郁的乡愁。如此,从感觉出发的描写就产生了诸多“象外之象”、“味外之味”。
二.雨之色———黑白灰暗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读到这些文字,我们又不由地跟随余光中先生笔触,仿佛置身于“黑白片的味道”的雨中台北街头,回顾“黑白片子”的“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伫立雨中,满眼皆是灰或黑的暗调。台北本来富庶繁华,历史原也色彩绚丽,然而为何在作者眼中却呈现出灰暗、单调的色彩呢?他要借此传达一种怎样的心情?
我们知人论世,溯流寻踪,探寻语言和语言传递感觉背后的答案,终于在一番“寻觅探访”之后发现,之所以全文笼罩在黑白灰暗的色调之中,那是因为:一是台湾的雨季很长,雨天总是灰蒙蒙、雾蒙蒙的。
二是对七十年代大陆的文革政治运动涤荡文化,感到痛心忧惧。三是安东尼奥尼的片子所传递出的信息也呈现出灰暗的色彩。四是母亲去世,自己悲痛欲绝,眼中一切景物都失去了颜色。“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缘文入景,由景入情,从感觉出发,细细品味,一步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三.雨之声———凄切缠绵
作者在文中几乎把听觉、视觉、嗅觉甚至味觉都调动起来,和触觉的“冷”融为一体。但是,这些都是为了陪衬听觉,在听觉上表现雨的美感,也就是乡愁的诗意。“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的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作者借鉴汉赋的铺排手法,并且骈散结合,长短参差,力求行文节奏缓疾有致,如歌行板。读者从字里行间获得的感觉就像是作者记忆中江南的秋雨,或长或短,或缓或疾,文字的节奏就像是合着秋雨的节拍,随之跳动,随着情感的需要,跌宕起伏,当情到浓烈时,甚至连标点符号都可以省去,连成一气,读来音律优美,情韵俱生。
又如:“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疏雨”滴落在梧桐叶上的声音和“骤雨”敲打在荷叶上的声音,对于俗心人听来,两者并无殊异,不过尔尔。但在作者敏感的心中,“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且“更笼上一层凄迷了”。这种“凄迷”的美感,我们读来似曾相识,因为它来自中国古典美学传统。
“疏雨滴梧桐”唤醒了我们对李清照词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记忆。而雨打荷叶之声,则可以认为是化用了元好问《骤雨打新荷》的诗句:“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除此之外,文章中引用或仿用中国古典诗词典故就有十多处,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表现出作者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由此可见,余光中的愁怅是一种乡愁,而且不是一般的乡愁,而是一种文化乡愁,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眷恋。
然而,让人痛心的是,这些慰藉心魂的“美”的雨声,最终也消失了,“瓦的音乐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台北迎来了“公寓的时代”,所谓的现代文明一步步地挤压着传统文化的空间,“美”也一步步逝去。阅读至此,似乎有一股隐然其中、苦涩悲怆的意味自心间溢出,又似乎听到有悠悠钟声自旷远山寺飘然而来,将不尽之意寄寓在言语之外。
有一个山西作家叫曹乃谦,你们谁都没有听说过,他跟李锐、莫言、苏童一样,都是中国头一流的作家。[1](序P13)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先生如是说道。曹乃谦,作为中国当代名实最悬殊的作家之一,已出版长篇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中篇小说...
被后来的研究者称为新浪漫派的徐訏和无名氏,无疑是1940年代国统区自由主义作家中的新生代.他们的作品在1940年代的国统区一纸风行,赢得了相当多的读者;他们的文学观、文学创作表现出对自由主义文学传统的自觉承继.他们的文学实践也大大拓宽了自由主义文...
在钱钟书《上帝的梦》中,作者称上帝“真不愧进化出来的。他跟原始的决然不同。他全没有野蛮人初发现宇宙时的迷信和敬畏。他还保持着文明人惟我独尊的自信心。...
第四章悲凉情感的比较本章节通过将萧红作品中悲凉情感书写与同时代女性作家作品的悲凉情感流露进行横向比较,进而更进一步体会萧红作品中悲凉情感的深刻性。第一节萧红与张爱玲一个作家有着怎么样的生活环境,往往他的写作内容与对象就也就生活在什么样...
莫言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异军突起的中国当代着名作家,他的出现给中国文坛注入了一股不同于以往的新鲜血液。回顾莫言20多年的创作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其作品有很多共同点:题材以展现农村故事为主,情节曲折,语言颇具中国乡土特色却又...
在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封建等级社会中,男人是世界的中心,女性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女性没有独立的人格与权力,反而被神权、政权、族权和夫权紧紧包裹着.《周易》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列子》云: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的发展由于受到政治文化深层次的影响,文学书写与当时的政治宣传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来看,绝大多数作品都以说明革命战争的必要性为目的,基本不反映人性的多层次需求,在文学风格上非常单一.特别是到1953年,第二次全国文代会...
冰心被誉为伟大的讴歌爱的作家,她努力地构筑她的爱的哲学体系,高举爱母亲,爱孩子,爱大自然的旗帜,一路走来,满怀爱心进行创作,着意描写母爱的博大深沉,友情的无私真挚,亲情的温暖感人因此她是当之无愧的闺秀派作家。她的作品飘洒出淡淡的幽香,清丽...
从老舍作品中他加以赞赏的汇集传统美德的“地母”型女性,以及他对于只顾个人“浪漫”的“女学生”到“新女性”这一群体的颇有微词和最终否定,我们能够看出老舍作品中较为明显的男性视角。...
国家和民族间的交流需要相互的密切关注,这在文化史上是不容忽视的事实。高永博士新作《三语石的鸣响》就是这样一本涉及民族间交流与沟通的力作。作者把研究对象定位在了东方边缘诸国的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上,选择的角度堪称新颖。全书分两大部分,上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