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诉讼制度中被告人对质权法律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8-04-28 共226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题目】 刑诉中被告人对质权问题探究
【引言】 刑事诉讼中被告人质权体制优化探析引言
【第一章 刑事被告人对质权概述
【第二章】 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正当性分析
【第三章】 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发展演变
【第四章】 我国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立法与司法现状
【第五章】 完善刑事被告人对质权制度的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 诉讼制度中被告人对质权法律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展开更多

  结 论
  
  法律应该是稳定的,应该使人们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前瞻性,但又不能是一成不变的。中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开始于 1979 年,先后经历了两次刑事诉法修正案的修改,细细的查看其内容,尊重和保护人权、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从强制措施之日起被告人有权聘请律师等规定的逐一建立和使其规范,确实令人兴奋。然而,在司法现实中关于中国的刑事诉讼法的命运,不禁让人伤心。我国应当赋予被告人有权要求与其不利证人当面对质,应当改变现行证人提供证言的方式,建立和完善的被告人对质权制度,努力创造条件,确保被告人获得有效辩护律师的权利。法学先哲拉德布鲁赫先生说过:“程序法如同桅杆顶尖,对船身最轻微的运动也会作出强烈的摆动。”①对质权作为刑事被告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背后体现了正义公平人权,凸显了控辩双方法治阳光下的平等与理性。目前的中国,被告人对质权的设立不一定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可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吸收国外法律关于被告人对质权的实质精神却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
  
  致 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研究生期间的读书生活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刘本燕教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毕业论文的选题、初步拟定论文大纲、修改论文直到论文结束的整个过程,您悉心指导,时时了解论文写作进度,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同时也要感谢其他诉讼法的老师给予的帮助,老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学术思维、积极进取的科研精神以及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毕生的学习楷模。
  
  其次,感谢父母对我二十多年来辛勤的养育,并让我获取了一定的知识并最终走向社会,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
  
  在此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在学业中,我们是同行者;在生活中,我们是互助者。同一课堂不同的思考角度,共同的讨论,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研究生毕业意味着在此阶段的结束,但不意味着学术生涯的终止,学术之路漫漫,学无止境,知也无涯。
 

  参考文献

  [1]郭道晖:《法理学精义》,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2]何勤华:《外国法制史》,法律出版社 2011 年版。
  [3]宋英辉:《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4]张兆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史》,岳麓书社 2005 年版。
  [5]王兆鹏:《美国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6]叶青:《证据法学:问题与阐述》,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7]陈瑞华:《刑事诉讼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8]宫晓冰:《各国法律援助理论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9 年版。
  [9][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
  [10][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1]崔洁:《论美国宪法的对质诘问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2]李玉萍:《刑事诉讼行为无效制度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13]陈光中:《21 世纪域外刑事诉讼立法最新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4][日]宫泽俊义着:《日本国宪法精解》,董蟠舆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0 年版。
  [15][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16]江礼华、杨诚:《美国刑事诉讼中的辩护》,法律出版社 2011 年版。
  [17]沈源洲:《刑事被告人对质询问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18]廖耕平:《对质权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19]邓瑞平:《法论》,法律出版社 2012 年版。
  [20]王彧:《刑事诉讼国际化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21]李忠诚、王建林:《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中的人权保障机制建设》,中国检察院出版社 2013年版。
  [22]程味秋、[加]杨诚、杨宇冠:《联合国人权公约和刑事司法文献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版。
  [23]杜钢建、白巴根:《法下的人权与国权》,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
  [24][德]克劳斯·罗科信:《刑事诉讼法(第 24 版)》,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25]王国忠:《刑事诉讼交叉询问之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26][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27]陈瑞华:《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28]宋英辉、孙长永、朴宗根:《外国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29]李心鉴:《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30]周宝峰:《刑事被告人权利宪法化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31]熊秋红:《刑事证人作证之反思》,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 年版。
  [32]詹俊辉:《刑事被告人对质权及其实现》,载《吉林大学学报》2013 年版。
  [33]刘建军、刘润涛:《庭前证据展示的制度设计》,载《检察实务》2006 年版。
  [34]潘燕:《论被告人的对质权--从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视角出发》,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 年版。
  [35]闵春雷、贾志强:《刑事庭前会议制度探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 年版。
  [36]覃卫、王会甫:《试行庭前证据开示制度的操作思考》,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 年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刑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