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
【1.1 - 1.3】有关村级民主治理的文献综述
【1.4 - 1.6】农村治理协同机制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二章】中国村级民主治理的历程、成就及困境
【第三章】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模型与可操作化
【4.1 - 4.3】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运行现状
【4.4】村级自治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作用机理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农村地区民主治理协同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
本文以协同理论、治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基础,以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典型个案为考察对象,运用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探讨协同机制的优化问题。首先,回顾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分析村级民主治理的现状、困境及发展趋势。其次,以文献研究为基础,构建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理论模型,并对相关变量可操作化。第三,在对湖北省寿庙村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运行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揭示协同形成条件、协同运行保障、协同运行过程与协同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4.2 研究内容
文章逻辑结构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即第一章,包括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核心概念界定以及相关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第二章中国村级民主治理的历程、成就及困境,第三章研究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理论模型构建与可操作化。
第三部分:实证研究部分。即第四章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运行的个案分析,包括研究区域概况与调查样本分析、因子分析、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运行现状分析、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发生作用机理分析。
第四部分:结论部分。亦是本文的关键部分,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分析得出相应的主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1.4.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具体如下:
(1)文献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查阅并收集与基层民主建设、村民自治、村级民主治理实践及协同方面的文献与书籍,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前沿与研究动态,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厘清研究思路,对其进行整理,确定理论分析框架,提炼出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个案访谈:采取个案访谈的研究方法,选取在村民治理创新实践方面较具典型性的沙洋县寿庙村为样本村,并且把政府相关部门、样本村的村干部、资深长者、社会精英、村民代表、村民作为个案访谈对象,对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和协同状况进行深度访谈调查,目的是了解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的实施情况及协同机制运行状况,从而对协同机理进行分析。并且根据个案访谈的情况来针对性地设计问卷。
(3)问卷调查:选取在村民治理创新实践方面较具典型性的沙洋县寿庙村为样本村,在该样本村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发放调查问卷 250 份,以系统了解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运行状况为调查目的。
(4)数理统计分析:为了分析问卷调查数据,本文同时使用了Amos6.0和SPSS17.0 两种统计软件,Amos 软件则被用来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检验其结果,SPSS软件被用来进行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其中,结构方程模型是最主要的方法。
这一方法适合于研究多个变量间的复杂关系,并且尤其适用于存在着多个因变量或者多个中间变量的情形。并且结构方程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各个潜在变量之间、观察变量之间以及潜在变量与观察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这些关系在模型中都能够通过路径系数(因子载荷数)来予以体现。
1.4.4 主要创新
(1)选取研究对象的实践典型性。本研究基于村级治理创新实践的典型事例来具体分析协同机制。该村的创新实践可以说是基层民主自治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同时运用典型实践事例来分析本研究提出的协同机制问题,具有适应性。
(2)研究视角的独特性。运用协同理论前沿成果,系统考察村级民主治理创新实践中的协同机制问题,在前沿理论的应用和情景化研究方面有所创新,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特色。
(3)研究内容的创新性。以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构建村级民主治理实践中的协同机制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和完善,拓展了研究内容。
1.4.5 研究局限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问卷的数量与调查范围的限制。利用样本村一手调查数据验证了本文构建的村级民主治理实践中的协同机制模型,但是该模型是否适合于更广泛的村级民主治理实践领域还有待继续搜集更多的数据来进行验证。尽管协同机制模型的构建是建立在已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但是目前较少有相关实证研究成果,且任何数据都有其缺陷,因此,后续研究中,还有待加强本土化的学理研究,完善研究方法,同时扩大样本容量,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降低实验结果的误差。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民主治理
对民主治理的概念的理解需要首先对民主和治理两个概念有个清晰的理解与认识。“民主”概念的诞生早于“治理”概念的诞生。民主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公元前 508 年,公民大会在古希腊的雅典产生并实施。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然而民主的诞生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法制的基础之上的。民主是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美国学者科恩认为“民主的实质是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的管理,它既是自治。”
①俞可平教授认为,“民主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个人的权利得到了最充分的保障。
另一方面,民主同时也是一种过程或一种程序,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只有在这种过程中才能实现。”
②治理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兴起的,其概念最早出现在 1989年的世界银行报告中,被定义为在管理一国经济和社会资源中行使权力的方式。
1995 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的定义界定为:“治理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团体-公共的或个人的-处理其共同事务的总和。”
③格里·斯托克认为:“治理的概念是,它所要创造的结构和秩序不能从外部强加;它之发挥作用,是要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
④民主治理在学术界没有明确的定义,是治理中的一种理念,也是我们治理的目标。本文我们将民主治理定义为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包括个人、企业、政府等等在内的众多参与主体的参与下,以民主的方式,治理好各项公共事务。
1.5.2 协同
1971 年德国科学家哈肯提出了统一的系统协同学思想。他用了一个普遍规律来进行描述,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一定的条件下,有序和无序之间会相互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安德鲁·坎贝尔(2000)认为协同就是“搭便车”.蒂姆·欣德尔(2004)认为可以通过共享技能、共享有形资源、协调的战略、垂直整合、与供应商的谈判和联合力量等方式实现协同。吴春梅、庄永琪(2013)将协同内涵定位为“协调、合作、增效”,是基于大量有关协同内涵研究中,运用聚类分析法总结提炼出“协调合作、协同增效”的协同内涵。
本文将协同定义为在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下,能够实现“1+1,>2”的协同结果的一个过程。
1.5.3 协同机制
切斯特·巴纳德(1940)提出的协作系统理论也为我们研究协同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Wood 和 Gray(1991)设计了一种协同模型,由协同前情、协同过程、协同结果构成。Porter(1998)认为协同机制是一种关系,以协作增效为目的,在信息、知识、技术、资源等方面形成交流与互动。Gash和 Ansell(2008)在对 137 条协同治理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协同形成条件、协同过程、制度设计、领导能力、协同结果构成的能够对协同治理模型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变量,从而形成了比之前的研究更为完善与科学的协同治理模型。饶扬德(2008)提出了由市场、技术及管理构成的三维创新协同,曹堂哲(2010)认为协同机制是元素或主体通过互动(冲突和合作)、共同努力,以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作用方式和程序。汪锦军(2012)构建了一种协同机制的分析框架,分别阐释了科层制协同、沟通性协同、公-私协同、战略性协同这四种协同机制的内在关系和实现机制。
通过对学者们对协同机制的研究成果的分析与借鉴,本文拟将协同机制定义为在协同形成条件具备的前提下,一定的协同运行保障会通过影响协同运行过程从而能够影响协同结果使其产生具有一定时效、效果、投入产出比的较好的协同结果。
1.6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6.1 治理理论
20 世纪 90 年代治理理论的兴起使得我们重新反思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然而一些民间社区组织、慈善机构以及志愿团体的不断壮大使得治理的主体由过去一元化朝着多元化发展。以奥斯特罗姆为代表的制度分析学派因此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论,他们认为公共事务治理的主体不再是仅仅只有政府这一单一主体,而且还包括了非政府机构、私人机构、公民个人以及各级政府单位等等,他们都是治理的主体享有平等的地位,以不同的形式行使主体性权力。多中心的治理结构是一个上下互动的、双向的、多维的管理过程,它要求各个主体共同参与结成合作、协商和伙伴关系。这种治理理论适应了全球化、市场化、民主化的发展趋向,能够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罗西瑙(2001)认为治理比统治的内涵更为丰富。治理包括了政府、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随着治理范围的不断扩大,人和组织能够借助这一机制满足各自的需要并实现其愿望。治理理论的内涵极为丰富,为村级民主治理的建设研究以及各个治理主体的协同机制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在不同的治理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一定的实证研究,可以分析村级民主治理的协同机制的作用机理及其在村级民主治理中的重要价值。
1.6.2 协同理论
协同论最初是由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着名物理学家哈肯提出来的。1971 年他提出了协同的概念,继而在 1976 年发表了《协同学导论》,在其中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协同理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个科学领域。哈肯不仅在物理实验中发现了这一现象,在其他领域他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即众多的系统尽管属性不同,但是在同一环境中,各个系统将会存在相互影响及合作。协同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是指在复杂开放系统的众多子系统通过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能使系统在临界点发生质变产生协同效应,使无序的系统变的有序,从而变得更加稳定。第二,伺服原理。伺服原理可以概括为系统在接近临界点时,系统的动力学和突现结构通常由少数几个序参量决定,快变量服从慢变量,序参量支配子系统行为。第三,自组织原理。自组织原理即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输入的条件下,内部子系统之间按照某种规则在大量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下自动的形成新的结构或功能。
协同理论是我们研究协同机制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关于村级民主治理的协同机制的研究中涉及到了多个协同治理的主体包括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等等,在民主治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将各个主体的关系整合起来,考虑到各个主体的切身利益,利用产生的协同效应,形成一股合力将各个主体的协同目标结合起来,达到各个协同主体的协同目标,从而产生良好的协同结果。
1.6.3 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美国着名公共管理学家罗伯特·登哈特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并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吸取了传统公共行政的精华,对新公共管理中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固有缺陷进行了批判,强调公共管理者在处理公共事务中要为公民服务而不应该是为政府航船掌舵,特别重视公民的参与,给予公民平等协商对话的权利,强调公民的权益以及公共利益。登哈特夫妇在新公共服务理论中提出了七大原则:第一,服务,而不是掌舵。明确了公共管理者的职责,强调公共管理者要为公民服务,帮助表达及实现公共利益,而不是利用权力控制社会。第二,公共利益是目标而不是副产品。实现公共利益不仅是公共管理者的责任也是公民共同的责任,是公共管理的目标而非副产品。要实现这个目标也并非仅仅是公共管理者的责任,政府要给予公民平等对话的环境,使其参与到建立目标的过程中。第三,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公民的积极参与能够使得力量得以凝聚,从而使得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并且也可以培养公民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第四,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服务的对象是公民而不是顾客。公民与顾客的区别在于顾客的需求有先后之分,利益有长短之分,而公民没有,政府要关注公民的公共利益,要平等公正的为他们服务,要建立与公民之间的长期合作与信任关系。第五,责任并不是单一的。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务员的责任是现实的和复杂的,不仅要关注市场,也要关注宪法和法令、社会价值、公民利益、职业标准等等。第六,重视人而不只是生产率。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管理者要善待公务员,只有这样公务员才能善待公民,并且公务员才会有公民意识、奉献精神、责任心。
他们也希望得到认可,实现自身的价值。第七,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权和公共事务。新公共服务认为政府为公民所有,应为公民服务。公共管理者并不是公共机构的所有者,在处理公共事务中是负责任的参与者,不能像企业家那样注重提高生产率和企业利润。
新公共服务理论重视公民价值、公民参与、公共利益、公平与公正,这些重要的价值观都为我们研究村级民主治理的协同机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要实现各个参与主体的利益目标以及公共利益产生良好的协同结果需要各个协同主体平等地参与。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为了进一步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第三章我国农村邻里关系现状及成因第一节我国农村邻里关系的现实状况首先,邻里交往变少了。国内有些学者们对一些大城市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普遍认同的结论就是当前邻里关系总体呈现出表面化以及浅层化的特征。邻里互动频率低,由和平共处型为主的交...
一、低水平均衡的分利秩序(一)后税费时代的基层政府与村庄关系税费时代,乡镇和村集体因为有三提五统等共同财源利益,形成乡村利益共同体,乡镇用各种形式支持村干部收取税费,并按比例回馈一定收益,甚至默许村干部使用不正当手段收取税费或是借收取税...
一、影响法律秩序形成的因素(一)内在因素1.法律规范的创制法律制度本身是法律秩序形成的逻辑起点,一部法律是良法还是恶法直接影响了法律实施的效果,进而关乎法律秩序的实现。任何法律秩序都是法律调整的结果,也是法律调整的直接目的。我国是制定法...
5结论与对策。5.1主要研究结论。本文基于我国民主治理发展中的困境,以及现有研究对民主治理的协同方面的研究不足,将协同概念引入民主治理中,依据协同理论、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结合国内外对协同机制模型的研究,以一个村庄的民主治理创新实践的...
顶层设计原是一个工程学术语,其本义是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顶层设计强调设计对象内部要素之间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所形成的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是自高端向低端展开的设计方法,顶层决定底...
论文摘要: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有九年之久,在这九年里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农村居民的生活稳步提升,国家逐步走向富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农村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近几年呈上升趋势,这些事件的发生与农村的发展密...
近年来,中国反腐工作已进入深水期,许多大案和要案浮出水面,不少高官纷纷落马.这既表明党和政府在国家治理上的决心和力度,也从侧面反映了官员腐败的程度.其中,当然也包括村级腐败及其治理.不过,由于中国广大农村的特殊性,也由于村干部腐败的特点,更由于对村级...
一、引言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来适应这个现代化进程。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需要以新的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手段为支撑。而电子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形式正在被广泛关注,其治理理念、治理目...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出现源于第三部门这个概念的提出,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私人慈善和公共福利委员会发表的GivinginAmerica中首次提出了第三部门这个概念,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组织发展的主流[1].之后,非营利组织迅速发展,但问题也逐渐暴露,萨拉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