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上海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治理研究导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1-25 共482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导 言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人们的出行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机动车总量的持续攀升,在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已然成为制约各国城市发展的瓶颈。对于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交通问题似乎更加迫切。在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导致了交通量的快速增加,城市交通问题不断涌现。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于 2015 年 1 月 19 日发布的关于上海 2014年交通运行情况中指出,在这一年里上海交通供需矛盾有所加剧,交通拥堵呈现常态化趋势,拥堵的时间不断延长。《年报》还对 2015 年上海交通形势进行了研判,预计上海交通状况将进一步加剧,总体形势更加严峻。伴随着拥堵状况的加剧,增加的还有拥堵成本的产生。根据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 2014 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北京每年产生约 700 亿元左右的交通拥堵成本的损失,而其中有 500多亿元为浪费在时间上的损失,比例达到 80%,其余的 20%中 10%为多消耗的燃料成本,10%为环境污染成本1.
  
  城市发展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交通问题在城市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交通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不仅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又要克服社会环境和土地等资源的短缺的制约。现阶段交通供求矛盾的进一步突出使得交通拥堵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2015 年 4 月 5 日,根据全球着名的导航服务商之一荷兰交通导航服务商TomTom 发布的全球拥堵城市排名中,全球拥堵前三十名的城市中,中国大陆有十个城市上榜。其中,上海第 24 位。如果将高速公路(包括快速路)的拥堵状况做一个排名,上海拥堵率全球第七2.
  
  由交通拥堵问题连锁产生的诸如交通秩序混乱、事故频发、污染加剧等问题的出现不仅制约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同时也使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每一天因城市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消耗的经济损失达到 10 亿元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根据加里·贝克尔的测算,每年因拥堵造成的损失达到 GDP 的百分之二点五,这庞大的数字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这些数据表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急需解决。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产生于上世纪中期,在那时,交通拥堵现象就存在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了,一部分学者开始致力于对治理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由于我国机动化交通发展较晚,城市交通拥堵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增长,我国是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才开始了对交通问题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经济学的视角下,有些城市为了缓解交通拥堵的状况,开始实行征收道路拥挤费。其理论来源于庇古的外部性理论,在同一条道路行驶中,出行者在获得便利的同时,道路拥堵程度也会增加,这不仅将导致出行者自身的出行效率降低,伴随而来的,其他出行者出行效率也会降低。如果对一个道路网络中的两条路径进行选择,而其中一条道路征收费用,会发现在征收费用的道路上行驶车辆的车速要比行驶在不收费道路上的车辆车速快得多,得出道路收费能够使得交通道路系统通行状态达到最优的结论。因此,根据庇古的理论,通过征收一定费用方式使外部效应内部化,从而解决交通拥堵的负外部性问题。另外,科斯认为,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对经济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这是由于交易成本导致的。收取拥堵费可以为不同出行者之间提供时间价值和成本价值的交易,以保证道路资源的有效分流和公平价值选择,从而缓解交通拥堵的状况。汉德森则通过分析出行者出行选择行为的变化及交通流量得出拥堵收费提供给人们选择有效的出行组合来减少出行成本的结论3.
  
  当斯认为为了提高道路供给不能简单依靠道路设施建设,新增加的道路交通设施很容易会产生更多的交通量,这会使道路需求进一步增加,从而造成新的交通拥堵,并且可能引发其他的出行方式,陷入拥堵循环的怪圈。因此,政府还需提高对交通的管理水平和有效管理4.
  
  斯托弗基于对人们的出行特点及模式进行分析,出行者要减少出行依赖小汽车的模式,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出行方式,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来缓解交通矛盾,提出了交通需求管理理论的办法5.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的角度
  
  戴东昌、蔡建华(2004)认为交通拥堵要通过增加供给与引导需求相结合的方式来得到解决,同时控管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要做到标本兼治6.
  
  张贵宾、刘清、严新平(2008)以需求供给模型进行分析,提出以服务水平作为道路的通行能力的考察标准。道路通畅程度与服务水平呈正比,道路越通畅,说明服务水平越高,反之亦然,而服务水平越高,通过该道路的交通量就会越多,当然,道路服务交通量必须限定在某个值以内才能保证高效的服务水平7.
  
  张嘉敏(2011)认为交通流需求远大于交通流的供给是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并相应提出了解决对策,即缩小城市交通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不对等性,以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实现总体交通流需求满足的最大化8.
  
  刘治彦、岳晓燕、 赵睿(2011)认为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不平衡是产生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9.陆化普(2014)认为交通供求不平衡必须从交通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着手,以此为基础来制定系统对策,才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10.
  
  白彦锋、徐晓芳(2014)运用当斯定律,出行模式的选择和交通条件紧密相关,但仅仅改善交通出行条件还是不够的,因为出行条件的改善虽然能减少时间成本,但与此同时,人们出行欲望也会相应增加。因此,道路交通和供给之间的矛盾不可能瞬间消失,反之呈现愈发激烈的态势11.
  
  2.规划和交通管理角度
  
  戢晓峰(2008)分析了交通拥堵产生的两大原因:一是交通管理水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管理手段和措施往往达不到及时、有效分流的目的所造成的结果;二是交通需求超过道路所能负荷的交通流量并滞留在道路上所造成的交通拥堵12.
  
  朱灿阳(2009)认为交通拥堵问题的治理前期阶段与后期阶段同等重要。前期阶段主要是指规划引导,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模、土地利用情况、道路网络分布出行方式等方面,以此来控制交通源;后期阶段主要是指交通管理,针对交通拥堵的实际情况,从源头进行管控,有效缓解拥堵状况13.
  
  曹敏晖(2009)提出在城市交通管理中要以以人为本、规划先导、多元参与、公交优先为指导理念, 提出要采取包括加强路网建设、优先发展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在内的多项改善措施14.
  
  另有部分学者认为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两者的先后顺序中,城市规划应先于交通规划,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要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着手,城市规划就属于前者。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所产生的影响都会直接或间接对城市道路交通产生不良的影响。
  
  3.经济学角度
  
  陈勇(2009)以庇谷的拥堵收费理论为基础,得出交通拥堵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车辆使用道路的边际成本为零,从而导致对道路有了过度需求的结论15.
  
  杜洁(2010)从经济学角度向我们阐述了道路交通设施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属性决定了它所产生的的外部效应与道路拥挤的必然性关系16.
  
  徐曌、欧国立(2012)建立了一个基于外部性理论、时间价值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的理论模型,认为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是征收拥堵费的前提,并且不能忽视因征收费用而导致出行福利受损的出行者,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补偿17.
  
  4.多角度综合分析徐东云、张雷、蒋晓旭(2009)认为交通拥堵并不是交通系统自身所导致的1达到治理交通拥堵的目的18.
  
  郭继孚,刘莹,余柳(2011)指出交通拥堵的深层次原因往往并不产生于道路系统本身。在总结中国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类型及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城市交通拥堵形成的深层次原因。结合国际大城市在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小汽车数量及使用控制、公共交通及绿色出行等方面的经验,为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建言献策。同时指出,大城市交通问题关键要把握好治理交通问题的历史时机,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建立和谐的人车关系19.
  
  赵先立(2012)通过比较分析国外大城市在交通供给、交通需求、制度方面的对策,在总结了日本东京、英国伦敦等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缓解我国交通拥堵的解决思路,借鉴其成功经验,提出了相应政策框架20.
  
  何玉宏、谢逢春、郝忠娜(2013)把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模式归类为三种,分别是增加供给、需求管理和制度规范模式。何玉宏等认为增加供给的核心是充分利用并合理配置道路和土地资源;需求管理就是改变人们出行方式,例如减少小汽车的使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等来达到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目的;制度规范是指以政府为主导,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市民出行文明意识,减少交通事故导致的拥堵发生21.
  
  赵蕾(2013)认为目前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行之有效的治堵举措包括行政干预、拥挤收费、发展公共交通体系三个方面。行政干预可以通过车辆限购和限制使用时间段来实现,拥挤收费是利用价格杠杆合理分配道路使用,公共交通体系的建立要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和科学管理手段加以实现。其中,限制性方案更适合发展中国家,未来可以以限制性方案为切入口,逐步推行收费性方案,当然,无论是限制性方案还是收费性方案,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善都是前提和保障22.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文拟从交通拥堵这一现代城市病的表现出发,指出现阶段情况下交通拥堵产生的原因并分析其所带来的消极结果,为解决这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城市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国外治理交通拥堵的相关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国情,以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为例,探索适合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治理的对策,在提高城市居民出行效率和生活服务水平的同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导言、城市交通拥堵的界定、形成和后果、上海市交通拥堵的表现及其特征、上海市治理交通拥堵的实践和问题、国外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经验、治理大城市交通拥堵的路径分析、结语七大部分。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搜集有关研究问题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背景,了解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和意义。
  
  2.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是一种立足整体,统筹全局的系统科学研究方略,是要把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种方法。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涉及到多角度、多方面,需要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解决。本文利用系统分析法全面考虑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现状、产生的原因、所带来的消极后果等一系列问题,并探索一条解决之道。
  
  3.比较分析法。对国内和国外交通拥堵相似背景情况、包括现状及城市发展进程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对策建议。
  
  4.历史分析法。一切现有现象的产生和持续都有其发生的动因,并可探讨性地制定相关措施、对策加以克服和改进。笔者认为研究交通拥堵问题要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命题,因此,笔者在充分考虑历史现状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和剖析,力图使问题的探讨有基础,提出的对策有意义。
  
  四、主要创新
  
  交通拥堵问题始终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改善交通环境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在全社会共同关注城市交通问题的同时,虽然各界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治堵举措和对策、但交通拥堵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且拥堵程度不断加剧,很大程度上给人们出行带来了不便。虽然政府已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的政策,但并没有取得长久性的成效。因此,如何采取行之有效并且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仍然需要持续的探索研究。我国对于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起步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比起国外一些国家起步较晚。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的一些治理拥堵的对策的基础上,探索性提出一些针对我国的治堵建议,但系统地从城市交通现状、拥堵产生原因及由此带来的危害、国外经验总结并结合我国国情同时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命题提出对策建议的文章很少。本文将采用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本着尊重历史、注重长期发展思路,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解决路径。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交通论文
返回: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