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文化内涵认识
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我们就必须要对它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有所认识。探析组成生态文化的各个要素在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影响,是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文化价值体现。从本质上说,生态文化对教育的引领作用和影响作用,使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文化价值更加凸显。本论文是基于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进行研究,就需要从组成校园生态文化的五个要素:生态文化理念、生态人文精神、生态人文环境、生态实践活动和生态制度体系来分析它在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而才能寻找更好的方法途径,促进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顺利开展。
2.1 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过程的文化内涵分析。
养成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大学生属青年的范畴,同时,大学生作为高校为社会输送的高素质人才,又是一个区别于一般青年的群体,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态文化及其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表现产生影响的过程。作为高校为社会输入的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在对生态文化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方面,大学生明显高于少年和儿童的理解能力,他们将会在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其生态文化修养的提高和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将会对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而这种示范与带动作用的影响不仅来自于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其行为所凸显出的生态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大学生以这种体现着生态文化价值取向的行为投身于社会实践之中,其行为将会对其他社会成员产生积极的辐射和影响作用。为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过程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以使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文化内涵不断得到强化。
2.1.1 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是不断强化生态文化自觉的过程。
高校师生作为校园主体,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在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很重要。
人们通过对相关生态问题的文化反思,进而对生态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准确地把握,同时对生态文化建设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责任担当,这样可以认为是具有生态文化自觉意识。强化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教育主体的生态文化自觉,其一是强化其对生态文化认识的自觉,包括对生态环境、制度、精神等方面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的认知自觉;其二是强化其对与生态相关的自身行为方式的自觉,包括对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自觉和日常生活中生态行为的自觉。所以,生态文化自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们以生态文化价值观为指导的文化素养与行为习惯。
首先要求学校教育者具有强烈的生态文化自觉。其主要体现在,正确认识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意义,对开展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体现出应有的责任担当。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文化的实践教育,在此过程中,生态文化不仅表现在对人们的行为影响,更重要的是对人们以各种价值观念为标志的核心文化素养的深层影响。同时,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教育者具有一种自觉的责任担当,有了这种责任担当,教育者才能够自觉地根据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要求,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切实在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过程中发挥其主导作用,积极主动地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价值环境。
其次,使大学生形成自身的生态文化自觉。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他们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从目前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来看,生态文化意识薄弱,生态文化价值观念模糊,生态行为模式失调,最主要的是缺乏应有的生态文化自觉。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核心是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确立正确的生态文化价值取向,重点是大学生生态文化意识的培养和生态文明行为的训练。为此,必须注重教育大学生形成应有的生态文化自觉,要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引导大学生学会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文化反思,使他们对生态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准确地把握,对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与自身成长的关系有着正确的理解,进而提高自觉参与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对自身在生态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应担负的责任能够做到勇于自觉担当。由此来看,引导大学生形成自身的生态文化自觉,不仅有助于更好的彰显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生态文化价值取向,而且其本身就体现着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内在要求。
2.1.2 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是认同和践行生态文化价值观的过程。
以生态文化价值观为指导的养成教育体现着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发展对大学生的一种价值期待和价值取向要求,为此,在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引导大学生对生态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首先,生态文化意识的培养是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而生态文化意识的确立体现着大学生对生态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大学生生态文化意识的培养过程,即是大学生对生态文化价值观认同和接受的过程。生态文化意识不仅是人们对生态文明社会及其生态文化生活的反映,而且人们所具有的生态文化意识的程度与层次,是人们生态文化行为的重要导向。当生态文化意识真正体现生态文化价值观时,则对人们的生态行为方式产生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是社会为培养更高素质更高能力人才的高等素质教育,他们对生态文化意识自觉的理解也是基于一种更严谨更科学的思维,大学生对生态文化的正确认知和主动接受得益于他们更成熟更系统的思维能力,这也是区别于养成教育对象-少年和儿童的最大之处,大学生更愿意变被动为主动去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在衡量和确定自身价值取向上,他们具有比少年和儿童更重要的文化自觉意识,这也是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在高校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原因。
其次,生态文化行为训练体现着大学生对自身价值观念和取向的践行。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所要达到的教育成效应是,教育对象在具备生态文化自觉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态文化价值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更深刻的反映出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文化内涵。正是从这个角度讲,以生态文化价值观为指导,体现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训练与生态文化意识培养有机统一的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其实质是对生态文化价值观深刻理解与深入实践的过程。
2.2 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文化意义。
高校是高层次优秀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发源地,具有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职责与功能,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与使命。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作为高校人才素质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着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学校素质教育的与时俱进。教育的实质就是利用文化的影响使教育对象达到目标要求的社会活动,因此,高校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开展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其自然具备强烈的教育功能。通过加强校园生态精神文化建设,以其鲜明的生态文化价值导向影响着大学生,使其逐步认同和确立生态文化价值观;通过加强校园生态环境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生态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生态文化的影响,通过开展校园生态文化活动,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搭建重要平台,通过加强校园生态制度文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2.2.1 校园生态文化理念的先进性有助于创新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模式。
每一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都应运而生出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文化理念,它是一个社会文化的核心要素,不仅在思想上引领人们的价值观念更趋向主流意识形态,而且在实践中使人们的行为活动更符合社会主流文化的规定。生态文化是伴随着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而出现的新型文化,生态文化理念的产生反映着生态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体现着生态文明时代人们对待自然、社会和自身应有的观念和看法。
基于文化的两面性特征,我们必须区分开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以保障社会主流文化的先进性。生态文化代表了生态文明时代的文化发展方向,它走在文化发展的时代前沿,引领社会其他文化形态的发展更符合生态文明时代的要求,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
高校校园生态文化所蕴含的文化理念,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不仅汲取了其先进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蕴,而且创新了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为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
从社会发展层面来看,生态文化理念的先进性有助于稳固社会的安定,保障人们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方式。从个人发展层面来看,生态文化理念的先进性有助于确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塑造和完善健康人格。[13]
校园生态文化理念的先进性保障了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创新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为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增添了新的内涵。个人品格的良好发展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大学生自身是否具有正确和先进的价值观念,不仅可以影响其文化价值取向,而且也是判断其实践行为水准的有力依据。
新颖而先进的校园生态文化理念无论是对高校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还是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教育,都是一个崭新的文化认知起点。
2.2.2 鲜明的校园生态人文精神有助于强化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文化内涵。
生态精神文化是生态文明社会的核心内容,它是人们对生态时代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现状的理性反映和价值追求的结果,是人的本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生态领域的根本体现。高校校园生态精神文化体现了校园主体对生态文化学习和生态文明生活的价值需求和精神需求,是大学生对自身价值观和文化修养的重要追求。对于高校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来说,鲜明的生态人文精神不仅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上给予了更多知识和经验学习的帮助,而且使他们的人格修行和文化涵养具有了更多的生态文化气息。
高校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过程是大学生的生态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生态文化意识的强化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过程,从教育的成效来看,生态文明行为训练是短时期内行为养成的强化剂,而文化涵养凸显的生态人文精神则是行为养成过程中的稳定剂,把生态文化价值观整体植入自身的行为活动中,并注重生态文化的内在修行与价值实践的统一。[14]
生态人文精神文化是人们内在生态文化修为和生态文化价值追求的统一体,这与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所注重的生态文化自觉认同是一致的,高校生态人文精神的强大凝聚力和号召力使得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生态文化内涵更具体化、形象化,而且鲜明的生态人文精神以其浓郁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熏陶和侵染,使其生态价值观与生态文明行为表现更统一化。
高校生态人文精神是生态文化的深层凝结,生态文化所具有的文化支配力和约束力也是生态人文精神的属性之一。就高校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而言,生态人文精神的隐形支配作用和约束作用,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高校生态人文精神强大的文化氛围影响力,引导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更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其作为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不可抗拒力,在大学生的潜意识中转化为生态道德约束力来规范自身的行为方式。由此,发扬校园生态人文精神有助于强化高校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文化内涵,使大学生的生态文化意识与生态文明行为统一得到更好的优化。
2.2.3 校园生态人文景观的独特性有助于营造养成教育所需的生态人文环境。
校园生态人文景观是高校生态环境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各种生态人文景观的设计、安置都带有生态文化的色彩,也代表了高校师生共同的生态人文情怀,是全校成员共同生态文化价值追求的重要体现,通过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使校园生态人文景观创造出更人性化、生态化的师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更能体现大学生的生态文化追求和行为活动意愿。
行为养成教育必须注重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和行为发展所具有的潜在的影响。高校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培养和生态文化修养的提升的统一过程,它需要一个有益于大学生提升文化修为和层次水平的生态环境。努力营造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所需要的生态人文环境,最重要的是在校园师生共同生态价值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彰显生态个性的原则,合理安排和取舍体现生态文化精神的校园各种人文景观。
就高校校园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来说,生态环境文化的建设对大学生的行为养成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生态文明行为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校园环境这个文化载体,而学生自身的行为模式转变也是处于周围环境之中。独特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校园人文景观是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最直观因素,是大学生生态文化价值需求和文明行为方式要求得以满足的重要标志。[15]
高校全体成员的生态文化价值观赋予了校园人文景观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是他们坚持自身生态文化态度和生态文明行为涵养的重要对象体,以此作为正确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特别文化标志,为他们的身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2.4 丰富的生态文化活动是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平台。
积极有效的校园生态实践活动为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了重要的实践基础。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首先是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巩固和强化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化自觉,端正自身的行为作风,然后总结出符合生态文明行为道德要求的思想、观点和看法,从而增强生态文化的信任感,使高校主体在行为活动中逐渐产生生态文化参与意识。
校园生态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态文明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它是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试金石。校园生态实践承接了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所要求的各项内容,以自身良好的实践载体和教育平台去检测养成教育内容的可实施性,使大学生在身临体会中更加清晰生态文化的价值意义和生态行为习惯培养的必要性。
2.2.5 合理的生态校园制度体系有助于规范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校园制度体系是校园主体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校园师生在价值标准、伦理道德和文化修养方面的规范体现。[16]
生态文化制度体系的建立是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文化规范性建设,它是生态价值标准、生态伦理道德和生态文化修养所要求下的具体内容实施,使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更彰显文化内涵,使高校大学生的行为养成更注重对生态文化的吸收,用文化育人的方式来优化行为培养的过程,用生态文化的约束力来规范校园主体的生态行为习惯。
合理的生态校园制度体系是高校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有力保障,使高校大学生在自身的生态文明行为养成过程中,无论是生态文化理论知识的建构,还是生态行为活动的实践都更系统化、科学化。在生态校园制度体系的规范要求下,高校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呈现出更高水平的生态文化修养状态,并且具有持久性的生态文明行为判别能力,使自身对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诉求与校园生态制度体系的文化需求能够达到共识,使自身文化修养在生态文化思想内部和行为表现外部的转变过程中,以此养成健康人格。
2.3 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过程的生态文化影响机制。
探讨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文化影响机制,要求从宏观上更加侧重对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之间规律性关系的认识与把握。也就是说,要更多地关注生态文化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影响方式,更多地关注在此影响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变化规律。
2.3.1 生态文化价值观对生态文明行为养成具有重要的支配作用。
生态文化价值观作为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培养最重要的因素。生态文化价值观是基于文化的视角,在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文化意识觉悟和修养,并且客观地评定着生态文化思想和生态文明行为的价值和意义。
高校大学生的生态文化价值观来源于其看待生态文化是否有价值,这种价值需求转变为自身的文化需求,并通过自身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事物具有的价值性使人们有需求并且有目的的去得到,这是其行为产生的根本动力,这样的价值需求和行为目的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17]
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通过生态文化价值观念的引导,不断强化生态文明行为训练,使之按照自身的生态文化需求和行为目的最终达到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生态问题的本质是如何正确地处理人与周围一切事物的关系,生态文明行为养成首先必须对人与周围事物的关系有清晰的认识,在这样的思想前提下,才能做出利大于弊的选择。[18]
正确的生态文化价值观是连接理论知识和实践探索的桥梁,不仅指引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向生态文化意识形态转变,而且在通向实践的过程中,避免自身的行为发展偏失轨道。同样,在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中,科学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判别和决定着他们的生态行为价值取向,提升了个人生态文化觉悟和修养水平,为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是生态文化价值观自身所具有的显着特征,它支配和影响着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随着个人生态文化知识的不断充裕,及在周围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态文化意识,影响着自身的行为趋向,由此衍生出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在较长时期内也趋于稳定。
2.3.2 生态环境文化是影响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重要基础。
生态环境文化对生态行为养成的陶冶主要体现在校园人文生态环境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校园人文生态环境是校园师生教学、工作和生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校园生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文化感染力和吸引力。对大学生的生态行为习惯的影响来说,浓郁的生态人文环境是培养他们生态思想意识自觉性的重要条件。生态人文环境以鲜明的生态特征和浓厚的的生态氛围,在思想上陶冶了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操,在实践中培养了他们的生态责任感,促使他们有意识的维护了生态文化的发展。
生态人文环境所内含的丰富的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所需要的教育资源,使得生态环境文化建设成为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效载体。加拿大教授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中深有感触地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学生个体主要的学习和活动场地都离不开校园环境,他们能否适应社会和学校主文化,培养健康心理,全面成才,很大部分取决于校园环境能否提供和谐积极的文化氛围和精神财富。因此,在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影响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生态环境文化以其鲜明的文化认知力、文化约束力和文化渲染力,为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20]
生态环境文化的文化认知力,主要体现在校园主体自身主观环境意识的水平,进而表现在高校的环境文化建设中,能够把包含生态文化的思想和行为孕育于学校内外环境。生态环境文化的文化约束力主要是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生态文化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一种文化道德约束,使校园师生在这种强大的文化氛围中时刻注重自己的行为表现,并产生一致的生态文化认同感,更愿意主动参与到生态文化实践活动中去。
生态环境文化对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最大的影响在于其所具有的文化渲染力,这种渲染力主要是通过对校园客观环境的生态化的营造与改善。而人们的各项实践活动都需要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并且不可避免的接受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环境文化其所营造的生态文化氛围及其对人们的影响是任何文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2.3.3 生态制度文化是规范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保障。
高校生态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在长期的校园生态文化积淀和发展中所形成的,受校园主体的认可并且自觉遵守和执行的生态文明行为准则和生态标准体系。它作为一种生态文化教育中介,调节着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与职工之间的关系,以强制性和典范性的教育方式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
高校生态制度文化的内容蕴含着生态文化理念和生态文化价值观,并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规则制度把蕴含的生态文化价值观传递给校园师生,使其通过规章规定的学习与践行,将自身的行为表现与所规定的行为准则进行对照和判别,进而强化校园师生的文明意识和规范校园师生的实践行为,由此产生与生态制度文化倡导一致的生态文化价值认同感,并以此作为一种文化信仰和文化态度去约束自身的行为。[21]
然而,就目前的现状而言,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开展并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不仅有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同时也有制度建设缺位的问题。为保证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顺利开展,需要相关的教育活动计划、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必要的教育投入,需要根据相关要求,进行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活动的教育运行管理,需要对相应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检查与评估。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校园生态制度文化建设,通过制定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基本的准则和具体的标准,明确相应的教育主体及其在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的权利、义务、责任,明确规范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主体教育行为的规则,并形成能够保障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与学校其他相关教育活动整体有效开展的制度体系,以良好的校园生态制度文化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提供应有的保障。
2.3.4 生态精神文化决定着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重要导向。
校园生态精神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学习实践和工作生活中形成的,受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可的,体现其生态思维方式、生态价值取向、生态理想观念的文化意识形态。在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中,生态精神文化决定着生态行为养成的态度和方向,其中,生态文化价值观作为生态精神文化的核心,对校园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和制约着师生生态行为的产生和选择,并由此构成与校园生态精神文化相适应的生态文化活动方式。
大学生在对待与生态相关的事物中所特有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具体体现在由此而形成的对于生态问题的思想认知、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审美趣向等群体意识。高校生态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新时期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体现着生态时代的高校文化价值理念和校园文化发展要求。[22]
高校生态精神文化的核心是生态价值观,是影响大学生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生态文化精神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成为引导和制约校园师生思想和行为的生态文化准则,并在较长时期内作为校园师生的行为价值标准,指导师生自身价值标准和价值行为不断地实践和发展。
培育以生态文化价值观为内核的校园生态精神文化是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深入开展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校园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生态精神文化建设,始终坚持用生态文化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生态精神文化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养成价值取向的正面影响,校园生态精神文化的凝聚作用和生态文化价值观的整合机制。
摘要本研究以秦皇岛市海港区青云里小学为研究对象,从文献分析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入手,对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已有研究进行总结,分析目前我国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理念、教学体系以及内容体系。本文试图通过日常观察,找出秦皇岛市青云里小学各年级...
小学阶段,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传授。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力难免会被其他事物吸引,导致小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获取不全面,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控。...
当前农村小学的行为养成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对此,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制订可行性与针对性较强的《小学生行为准则》、丰富行为养成教育形式、拓展教育渠道、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等方法,充分发挥行为养成教育的价值,在知识教育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作为教育工作者而言, 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该加以关注, 尤其是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强化思想道德培养, 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
小学教师是在学生学习生涯开始时与他们接触的第一批教师。对小学教师来说,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的当前和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
良好习惯的养成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 老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管理实训的过程, 如同常规管理一样要抓反复, 反复抓, 保证同学们的实训习惯能呈螺旋式前进。...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1].它不仅对一个人的现实生存至关重要,而且蕴含着改写人生命运的巨大能量。由于人并非单纯地靠理性来支配,不时还要受到思维和行为的惯性制约,把行为规...
4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原则、目标与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原理,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存在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43](P97-99)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生活在特定的氛围当中,不可能孤立存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生在阅读中,会受...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家,内心的亏欠以及爱意限制了他们教育思想的成熟,他们认为什么都应给予孩子最好的,甚至是金钱,这便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全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最大共识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塑造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