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策略
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是指,为实现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方法与途径,它主要从方法论的视角来探索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实践规律,它不再停留在观念的、宏观的、理论的层面上来思考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而是在形而下的、微观的、实践的方向上提出具体行动建议。基于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理论的实践性品质,加强对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研究的实践策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在探索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策略的过程中,有这样几点认识:
第一,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策略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鉴于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复杂性,在理论上对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存在各种不同的理解,在实践中也有各种不同的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形态,所以,作为方法和途径而存在的实践策略也不会是唯一的。
第二,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策略,没有最好的,也没有万能的。实践策略是为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目标服务的,并主要以实践中的步骤、程序、技术、手段体现出来,策略本身无所谓好坏。另外,任何一种养成教育策略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都是基于对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研究的特定理解而提出的,主要是针对或侧重于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中知、情、意、行的某一方面,任何一种策略都不能解决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中的所有问题。
第三,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策略对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实践当然很重要,但比较而言更重要的是在策略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教育活动中的精神、观念的层面。也就是说,掌握一定的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策略是必要的,但同时更要了解这种策略背后的理论依据。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策略是建立在人本化、主体性、生活化、实践性等基本理念之上的。
从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和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的理论依据中,可以发现,尽管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元的,但是不管什么策略,它们都应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主体性、实践性、生活性等。这些共性决定了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具有一般性,即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实践策略。
5.1 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自我构建。
唯物辩证法中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外因共同起作用得到最后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首要的。有它来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根据。[49]
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与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但更起作用的是学生自己。大学生阅读习惯的自我构建就是大学生按照阅读习惯养成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自己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阅读能力的水平,以此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习惯的品质。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时,已经有了日趋成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的自我认识、对自己的评价,通过对自己的监督和调试来进行自觉的自我构建。而自我意识越发展自我构建也就越自觉,大学生已经能够客观的发表独立的见解并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因此在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大学生实施阅读习惯养成的自我构建具有可行性。
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多方面综合作用的过程,需要大学生能够在知、情、意、行等素质上的统一。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水平,坚持践行阅读习惯养成的规范。大学生需要坚持在生活和学习中坚持不懈地进行阅读习惯行为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造就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也为未来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阅读习惯基础。自我构建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自我阅读习惯养成的目标也就是为什么读、怎么读。
之后需要为自己构建阅读习惯养成的方案也就是怎么读,最后按照方案逐步实施阅读习惯的养成。
5.1.1 制定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自我目标。
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条件:阅读的动机,阅读的时间和空间,高校的资源和服务不少同学在阅读是没有目的性,不知道选哪本好。有的人于是就根据书名、封面是否吸引人来挑战,或者说什么书好就选什么书,随意性很大。还有的同学读书爱赶时髦,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读什么。还有的同学读书的层次太低,只看一些连环画、笑话、童话之类的书,而对科技读物、思想修养读物之类的书很少问津。
李嘉诚曾说一个大学生一年至少要读500本书,当然这个数字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字,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自身条件,创造阅读的条件构建自己的阅读计划。阅读计划要合理可行。一个人不可能穷尽天下的知识,不能只凭热情去读书,而需要选择,有所取舍。
当今世界的出版物之多令人咂舌。面对浩瀚的书海,如何选择适合自己读的书,更有其重要性。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首先需要自己制定一个阅读目标,需要读什么书,之后怎么读按计划完成制定的计划就可以了。
5.1.2 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训练方案。
习惯可以在在无意识的状态中形成,但是我们所说的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更多的指的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形成。因为良好的习惯必然是通过有意识的训练,这也是习惯时候好坏的根本区别。一旦形成了不良的习惯,改掉它就很难了,同样形成良好的习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要了解这个良好的习惯的重要性,使大学生有培养阅读习惯的强烈愿望。二是分析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否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使习惯的养成建立在理智和科学的基础上,避免头脑一热,最终半途而废。三是要统筹安排,逐一攻破,因为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统筹安排后就可以由近及远、主次分明地开始阅读习惯的养成。开始的时候先做相对容易的,尝到些甜头,这样就可以不断受到自己和周围人的激励,容易成功。一旦习惯养成了,就会在无意识中为你服务,让你在终生受益。四是关键时间上的头三天,特别是前一个月。真正习惯的养成重点在前几天,要通过一个月左右才可以变成自己真正的习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好的习惯养成为 21 天,90 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第五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不懈,最后迎来良好的阅读习惯。
5.1.3 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实施。
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首先要明确阅读目标,其次要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再次掌握好阅读的时间,通过这几个步骤就完成了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实施。具体来说也就是:
首先,明确阅读目标。此次阅读是为了掌握些什么?是为了扩充知识面,还是做后面的习题,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够产生强烈的动机,使自己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去阅读,即使在阅读过程中出现干扰,也能够及时排除,这样就可以积极地加工当前的阅读材料,并对阅读速度做出相应调整。
其次,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注意可能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环境的噪音、偶发事件、不适宜的温度、灯光等,都可以成为分散注意力的因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集中注意力的基本条件。除此以外,还应注意用一种平静、愉快的情绪来阅读。如何才能使心情平静呢?第一种方法:要求学生端正地坐在椅子上,双脚放平,双手自然放在双膝上,背部伸直,全身放松,排除杂念,闭目静心 1 分钟。第二种方法:引导学生凝视某物体中间一点,如一个橡皮、书本或课桌的中心等,什么都不想,专心注视这一点 1 分钟。第三种方法:让学生端坐闭目,放一段优美舒缓的乐曲,让学生想象乐曲中所描述的世界。
再次,正确掌握阅读时间。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人的注意力最多能集中 20-25 分钟,然后就会疲劳。而休息 1-2 分钟,注意力又可以高度集中 20-25 分钟。因此,让学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阅读,使之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经过训练可以逐步延长阅读时间。
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是大学生知、情、意、行等素质相统一、相结合的综合作用过程。在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在教育者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认识水平,结合自己成人成才的实际,身体力行,坚持不懈地践行社会道德规范。大学生只有坚持在生活中经常地进行道德行为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促进自身健康地生活,顺利地成长。
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是在以大学校园为主要环境的道德实践教育活动。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过程是同大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过程相一致的。我们说某个大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就是说,这位大学生应该同时具备社会主义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如果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五种因素,就不能确认他已经具备或完全具备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过程,实质上要经过大学生的知、情、意、行等素质的系统综合与辩证发展的过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和周围环境三个大方面的因素。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完善的过程,除了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外,主要是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基础上,重视道德修养,自觉地经过反复的学习、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历经心理、思想和行为的内化与外化的磨炼,逐步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确立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复杂过程。概而论之,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过程必须经历接受道德知识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和意志、坚定道德信念、外化道德行为、形成道德品质等环节,这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实践过程。
就一个具体的养成教育过程而言,在道德知识学习和初步实践基础上,实现两步"转化",就可以说养成教育的过程结束了。然而,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绝不是通过一个或两个养成教育的过程就能完成的。大学生的道德品质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道德养成教育的过程也要不断地前进和提升,因此,从整个德育过程来说,又没有完结,还必须进行教育情况的反馈与评价。
实践表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往往是一个反复学习、反复实践的过程。这就是道德养成教育最显著的特点。而如果没有反复的实践,便不可能养成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就不可能形成稳定而良好的道德品质。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是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实践、积累、凝聚的过程。
5.2 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外力推动。
在唯物辩证法中,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外因是外部条件,可以对事件的发展起到减速或提速的作用。对于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而言,环境对大学生有熏陶作用,而环境又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外力推动还包括示范教育和规范的制定。
5.2.1 环境对大学生的熏陶作用及其建设。
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环境起到了熏陶的作用。这里的环境有两个意义,一方面是指对对阅读习惯养成教育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全部总和的环境。环境有物质环境,如时间、空间;有社会环境,如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50]
这种意义上的环境,既有国际的大环境,也有国内、省内、学校内的种种教育思想、教育思潮形成的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育人环境。这个环境不以大学生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环境是复杂的,对于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而言,环境有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有可能起到消极的作用,也就是说环境它不可能与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目标完全一致,当然也不一定对于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利。它在总体上的变化,造成阅读习惯教育的外部"大气候",对于阅读习惯养成教育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环境的另一方面是指在阅读习惯养成实践活动过程中作为教育因素的环境。这种意义上的环境,是指参加到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作为一种教育因素实际地发挥着教育作用的环境。比如,革命英雄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美观整洁的校园、团结奋进的校风、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家长的人格、社区公务人员的好作风,等。它们都可以通过教育者有意识的发现、选择、组织、安排、利用,加入到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来,成为教育的方法手段和途径条件。这种意义上的环境,是教育者营造出来的"小气候",它或者是从现成的环境中挖掘出它的教育意义,或者进行有意义地设计。当然,"大气候"可以制约"小气候",但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这种"小气候"可以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总之,影响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的环境范围主要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加强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的环境建设也主要是加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阅读习惯建设。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是社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环境的建设对于子女的道德品质修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每一个家庭的父母都尽力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从教育和受教育的关系来看,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国家要求家庭努力抚养教育好子女,为社会培养可靠的接班人。
学校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组织机构,大学是传播文化和创新知识的专门机构,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接受教育和训练的场所。大学生在高校的环境中,接受了高等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步形成了政治生活的知识。另外,大学生还会主动或被动的参加党团组织和各种社会活动,也就是参加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的实践活动。
社会环境是个人阅读习惯成长最大的平台,从时间上看,它覆盖了个体生命的全部过程,因而影响个体一生的阅读习惯社会化;从空间上看,学校位于社会大环境之中,因此学校的阅读习惯也受社会的影响,使个体阅读习惯发展处于全方位的熏陶之中。社会环境对个体阅读习惯成长的熏陶不仅通过环境本身的直接辐射来实现,社会发展到文明时代,产生了学校教育,阅读习惯即从纯世俗型转向以学校阅读习惯为核心的形式。
这时,社会环境已不仅是个体成长的环境,它同时也成了学校阅读习惯的环境。总之,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策略,是探索当前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方法与途径。实施这些策略,关键要贴近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的实际,要贴近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追求目标。
5.2.2 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示范教育。
示范作用是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重要的外力作用。示范作用是指通过阅读活动中树立典型的人、事作为示范,以此来调动大学生阅读兴趣参加阅读活动。示范教育脱离了抽象说理,而是用大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或者事件对大学生进行阅读教育,更便于大学生接受、学习。
列宁曾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邓小平同志也多次强调过:"身教重于言教",这都是对榜样力量的精辟揭示。[51]
运用树立榜样的方法来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古今中外的普遍做法,在当今的社会和高校中也被普遍应用。在校园生活中优秀老师和学生都可以作为榜样,一个有品味的优秀老师更容易被学生喜欢并作为大学生的榜样。如果一个喜欢阅读善于阅读的老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学生也同样会受到耳濡目染。而一个优秀的学生同样可以在大学生身边起到榜样的作用,而且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开展阅读活动中教师和活动组织者首先要起到榜样作用,发挥积极引导示范作用,让学生有榜样有目标,并能够见贤思齐。
5.2.3 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规范制定。
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在某个高校或一定范围内的高校可以制定相关规范,这样对于阅读习惯的养成就有据可依、有法可循了。
首先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要有评价机制。教育者应该在阅读习惯的养成中主动探索,总结经验,形成针对阅读习惯养成的成果的评价体制。在评价体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交流和奖励体制能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评价,通过这些体制多角度、多层面的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落实阅读时间。一是可以在高校每周开设一节阅读指导课。二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要落实,保证学生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阅读自己有兴趣的内容。三是每本书看完应该有一定数量的摘抄记录与收获的记录,用于老师监督和批改,以此引导学生阅读方向、兴趣及感想。
举办各种阅读的实践活动,并把这些活动做成常规的,定期开展的活动。阶段性地统计课外阅读的数量,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写下心得体会相关报告,要对发表习作的优秀学生予以大力奖励。
5.3 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实践活动。
阅读习惯的养成过程本身是实践的过程,在理论基础之上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巩固和提高,再来指导理论研究。要想养成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阅读的实践训练。在实践训练中把阅读习惯的养成寓于各种实践活动之中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的活动中反复地进行阅读的行为,形成惯性,提高兴趣,最终把阅读这种行为转化为一种良性习惯。
5.3.1 把阅读习惯养成寓于学校公益活动之中-图书漂流。
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图书漂流被大家利用传递看完的图书,人们把书放在公共场所固定的位置让需要的人们可以取走阅读,但是读后要再把书放回公共场所让其他有需求的人阅读。这种方式让书不在被人们独享,可以让更多有需求的人可以读到。
如今图书漂流也出现在了网上,更是扩大了图书漂流的范围,可以让读者互相沟通交流,也可以写下自己的趣闻或阅读笔记。
这种互通有无的公益活动在学校中活动也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但是图书漂流还不够成熟,需要取书的读者受到自身道德品质的约束,也需要活动举办单位制定相应成熟的活动流程和规则。但是值得一谈的是,这种活动方式创造了一种阅读氛围,让大家关注阅读这件事,为大学生创造阅读习惯养成条件。
在高校中很多活动组织者会选择图书漂流这种形式,可以号召大学生读书,促进学校内资源的有效共享。减少大学生对快餐文化的依赖,把过多的时间用在网上无谓浅阅读中,重拾传统书籍的魅力,也在另一种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道德品质。[52](P48-49,69)
5.3.2 把阅读习惯养成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读书会。
在欧美读书会是很普及的一种文化活动,同时可以通过组织读书会结交朋友,扩展视野,丰富的自己的生活体验。因为有共同的读书愿望,希望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思想,读书会应运而生。在我国读书会普遍产生在高校之中,它可以为当代大学生搭建一个开放自由活跃的交流平台,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读书观,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同时读书会也会创建自己的会刊或建立网站交流心得,抒发阅读后对人生社会的感悟。
5.3.3 把阅读习惯养成寓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全民读书月。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于 1995 年,把每年的 4 月 23 日定为"世界阅读日"(World Book & Copyright Day),以此鼓励全球的阅读风气和习惯。世界读书日以此为起点开展各项活动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重新发现阅读的乐趣。各个高校和社会文化组织也会在此期间举办相应的阅读活动,时间延续一个月,就是我们所指的读书月。
现在各个高校也都十分重视读全民读书月,一般高校的多个部门合作共同开展的一项活动。通过每年读书月活动的举办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各高校互相交换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期待为高校为全社会创造一个阅读氛围浓厚的环境,为爱读书的人们提供学习、交流展示自己的平台。
摘要本研究以秦皇岛市海港区青云里小学为研究对象,从文献分析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入手,对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已有研究进行总结,分析目前我国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理念、教学体系以及内容体系。本文试图通过日常观察,找出秦皇岛市青云里小学各年级...
小学阶段,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传授。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力难免会被其他事物吸引,导致小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获取不全面,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控。...
当前农村小学的行为养成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对此,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制订可行性与针对性较强的《小学生行为准则》、丰富行为养成教育形式、拓展教育渠道、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等方法,充分发挥行为养成教育的价值,在知识教育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作为教育工作者而言, 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该加以关注, 尤其是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强化思想道德培养, 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
小学教师是在学生学习生涯开始时与他们接触的第一批教师。对小学教师来说,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的当前和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
良好习惯的养成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 老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管理实训的过程, 如同常规管理一样要抓反复, 反复抓, 保证同学们的实训习惯能呈螺旋式前进。...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1].它不仅对一个人的现实生存至关重要,而且蕴含着改写人生命运的巨大能量。由于人并非单纯地靠理性来支配,不时还要受到思维和行为的惯性制约,把行为规...
4大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原则、目标与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原理,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存在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43](P97-99)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生活在特定的氛围当中,不可能孤立存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生在阅读中,会受...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家,内心的亏欠以及爱意限制了他们教育思想的成熟,他们认为什么都应给予孩子最好的,甚至是金钱,这便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全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最大共识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塑造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