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怀旧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其实一直存在于文学艺术创作中,只是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经典文化被再次催生,物质与精神世界的不均衡等因素导致现在的怀旧情怀轰炸式地被人们所需,成为我们的必需品。大众怀旧文化随处可见:
文学文本有对故乡童年等过去时光美好的书写;影视作品中对经典着作的翻拍,或向学生时代致敬的青春电影;摄影作品中对旧物品或老建筑的拍摄在网络上很火热等。只是如今的怀旧文化它不再是单一地表现人们表达心理状态,可以说是从心理现象提升为大众文化现象了。通过研究流行音乐中的怀旧情怀一方面是想了解音乐语言在传达怀旧情结时是如何体现表达并有哪些自身的特征,与其他大众文化在表现力上有何不同,另一方面主要是透过怀旧文化现象来分析这对我国现在流行音乐发展现状有何指导意义,对创作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的提升有何影响,这是本文的最终研究目的。
流行音乐形成的雏形来自我们的学堂乐歌,众所周知它是选用优秀的中国诗词来“选曲填词”,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开始了我们自己流行艺术的长河。虽然那个年代过去太久,而现在的流行艺术也百花齐放,但我认为不论怎么改变,纯粹的文化精髓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流行音乐发展。如今怀旧情怀盛行,让大家再次被吸引在怀旧文化中,我觉得就是创作者们的一种“集体有意识”,这对经典文化的重生而言是有意义的。正因为流行性的艺术有着昙花一现的弊端,因此加强文艺作品的文艺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很重要,本文不仅在音乐构成元素上分析“怀旧情怀”,也在艺术作品的思想性与审美价值上剖析怀旧情怀赋予流行音乐更高的的艺术价值。这在绝大程度上怀旧文化对流行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也弥补了流行音乐关于文化性,思想性不足的缺失。
第二节 研究现状
怀旧文化可依附的对象很多,在知网上搜索关于“怀旧”主题的期刊论文中发现与我们的大众文化结合较多:像青春电影的怀旧情结,怀旧消费思考,商业文化怀旧,艺术创作的怀旧情结,文学怀旧,纪录片怀旧等角度都有论述。在论文《审美中的怀旧现象研究》中,作者主要从怀旧的美学特征及审美规律来揭示文艺审美活动中怀旧主客体的怀旧心理分析与文艺作品中的怀旧主题中的怀旧世界,基本上关于此类论文架构都是先通过对怀旧文化产生的背景进行挖掘再具体地结合文艺作品或者具体的某种社会,文化,经济等现象来论证并总结。从整体看研究某个文学作品的怀旧情结相对较多,其次是怀旧电影与怀旧消费,关于流行音乐的怀旧现象并没有结合怀旧文化产生的背景进行综合性的论文阐述,相关的研究主题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关于下具体音乐现象分析:比如关于“流行音乐民族化”的期刊论文,文章主要针对流行音乐与戏剧文化,古典歌词填词,传统配器等音乐要素方面体现这一音乐现象,再者就是研究“中国风”的文化现象期刊研究较多;另一方面就是对某个具体音乐人的作品分析,期刊论文《怀旧情结与诗意抒情-罗大佑的电影音乐分析》中主要结合罗大佑的音乐与电影很好地融和,并根据电影的主题把罗大佑的音乐怀旧风格也进行归类:通过对青春的缅怀,对旧爱的追思,对人生的疑惑三个方面论述,再针对音乐中抒情风格将怀旧情怀主题分别转换为找寻与回归,宿命与寓言,从审美内涵上来论述电影音乐。
从知网上的研究成果看,怀旧文化研究的期刊论文居多,硕博论文较少,基本上研究的方向是针对某个具体文化现象来分析,尤其是在流行音乐这一块更是如此,关于怀旧文化的深刻性及对我国流行音乐发展有何作用方面提及得较少。
第三节 论文结构
本文结合怀旧文化在我们大众文化流行的原因作为切口来分析典型的流行音乐作品中的怀旧情怀,从怀旧文化的分类对具体音乐作品归类说明,主要侧重于对音乐作品在思想性,审美价值性及受众的审美需求等方面的阐明;再从音乐本体出发,针对“民族风”音乐现象和民谣风的再次卷席而来的现象对民谣艺术所体现的怀旧情怀进行深入剖析。本论文还注重大众文化之间的对比研究,把流行音乐与影视,文学文本融合对比,分析阐述怀旧情怀时在各自的表现平台中有何异同,把对比的内容具体到一部影视作品或者文本。透过一部电影分析影视类怀旧与影视中的插曲在表现同一种情感主题时是如何分别展现各自的特点,甚至又是如何结合为电影呈现更好的情感。最后总结性的剖析流行音乐中的怀旧情怀对我们大众文化的文艺审美发展有何实际的指引作用,再针对这一文化趋势的现状及弊端进行论述。
第一章 怀旧文化中审美经验的生成
第一节 怀旧的内涵与特征
“怀旧”这个词语产生在十七世纪后期,1688 年由瑞士军医约翰尼斯霍弗所造,他发现部队的雇佣兵普遍有精神萎靡等症状,他总结为由于过度思念家乡而引发的一系列大脑疾病;十八世纪中期瑞士心理医生认为怀旧是由于大气压力所造成的落差促使患者身体过度受压,这样的解释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精神,身体状态变化与环境空间密切相关;到了十九世纪初,该才词开始被理解为人们“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十九世纪的美国军医卡尔豪认为1怀旧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还与一个人的个性强度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背景有着密切关联。表明怀旧从病理学中解放出来,首次介入社会环境等因素;到了二十世纪末有学者提出“怀旧”和“思乡”是有区别的,而不能将怀旧单指思念故乡之情。到此怀旧的意义真正完成了跨领域的蜕变,从病理学到现如今的心理学,社会学乃至文艺学,经济学等学科在内的综合范畴。
如今,怀旧已然成为当前文化中热门的文艺创作精神,是整个大众文化重要发展趋势。它已成为时代的标志性精神文明,它不仅满足心理需求,还维系着整个时代的精神家园建设和传承的寻根文化的坚实脚步。
从以上的阐述我试着归纳出“怀旧”本身的特点:一,怀旧首先是一种心理体验。它可以是个人的怀旧也可是集体怀旧。比如可以因为一张老照片产生怀旧,也可以是通过欣赏某一种艺术作品,不论是作品自身所带给你的感受还是受作者的创作动机影响,这都是审美活动所带来的心理审美活动,这样的怀旧可能与具体某物无关,这是艺术欣赏活动带来的人们意识上的怀旧。二,怀旧就是将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间点结合一起的心理活动。怀旧这一心理活动是带有极强的个人情感,不论是对过去的依恋,当下的期许还是未来美好的渴望,回忆的部分或者是展望的部分一定是人类特别想要留住或实现,那些不愿记住的部分则被记忆自动删除。而怀旧能够实现一整套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并且根据需要可以重新加工组合甚至反思,这一系列的想象性“事件”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完善修改,达到自己最满意的要求。三,现代语境下的消费怀旧。传统意义的怀旧无外乎情感体验,而被现代经济贴上标签的怀旧情怀同样也具有新的功能:上面提到怀旧可以依附很多领域,但是怀旧情结被制成商品符号,也是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筹码,很多儿时玩具被重新生产,复古服饰类层出不穷,老字号品牌大力宣传,农家乐的流行等现象都是在向人们打开新的视野,从感官上的感知到直接让你亲身体验的乐趣,全方面地让你与这消费时代产生共鸣,因为商家准确把握了受众的心理,怀旧的视觉体验暂时重现和置换了那段过往真实的岁月年华,可看可听可感成为现代语境下怀旧的新特征。
怀旧扎根于人类心理的土壤之中,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学现象。“怀旧”对象的“事实”具有现象学哲学中“事实”或“事件”的特征,在现象学中哲学必须用一种“本质直观”的方式进行理解。不论是在艺术家或者个人的世界里,对往事的回忆一定带有自己所偏爱的思想和情感选择,即记忆里的“事实”具有情感性真实,与物理时间所发生事实真实性或者时间准确性应该是相斥的,因为大多人更在乎的是怀旧带来的心理慰藉,而非“事实真相”.从整体分析,怀旧大部分产生的情绪都是正能量,这是自动过滤掉那些不愿想起的部分才达到这样一种审美感知,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审美机制,对于那些不懂得自我调节而沉溺于过往的人,可能就会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 怀旧的审美转化
日常生活中的怀旧大多是个人简单心理活动,可以是外物刺激,也可以是自身的内心反应。而文艺作品中的怀旧则是审美活动的事件,是作者从简单怀旧提炼成为具有美学特质的文学艺术作品层面上,让生活怀旧变身为高层次的文艺性怀旧。受众在文艺作品中体会到怀旧意识并进行自我怀旧,是一种更深入的审美活动。
怀旧,就具体生活而言,是指人由一个生活现象在心里引起共同感,呼唤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比如《北大荒知情回顾展》轰动一时,《小芳》广为流传等这种带有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记忆的记忆点都会勾起那个年代人类的回忆。然而作品中的怀旧情怀是艺术家启发而出的,所以怀旧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然而文艺作品也是情感的物质化集中的体现,但是艺术作品中的怀旧情感比日常的情感怀旧更容易形成怀旧之美。
这二者的区别大概有三个方面:一,怀旧主体不同。在文艺作品创作中,艺术创作者的体验靠的是将可收入笔下的点滴从实用性里孤立出来,把事物审美性放大化。因此在个人的平常怀旧是不具备赋予在文艺作品中的怀旧情怀的美学特质;二,在艺术作品里表达的怀旧审美才更集中确切。艺术创作可以结合各种文化领域,体裁,同时也不局限于任何时间空间限制,只要是在合理的思想主流下尽情怀旧。反而个人的意识是片面零散的,如果要把某种思想让大部分人认识或认同,还是要通过艺术品或文本这一载体达成共识:比如古代的建筑保存着古老的民族艺术精神,贝多芬通过艺术创作既表达了自己命运的悲剧,也表达了对时代命运的悲叹之情;三,文艺作品里的怀旧审美效果是缓解我们自己情感压力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因为通过阅读欣赏文艺作品中的艺术精神对排解自己的精神负能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非立竿见影,而这种影响才是较为稳定的。艺术最直接的特点是:它在我们身上引起相反方向的激情,只是由于对立定律而阻滞情绪的运动表现,它使相反的冲动发生冲突,消灭内容的激情和形式的激情,导致神经能量的舒泄。
怀旧情怀如果从日常的简单怀旧上升为审美活动或美学现象的时候就存在着受众的接受问题,即便是排斥的怀旧现象也一样会引起受众思古怀旧的情绪。而怀旧风格主要是指通过怀旧文本或艺术品产生的审美活动而引发的大家产生类似于思考的活动,而这种活动会刺激大家对过去的怀念,对现状的思考,对未来的期待等方面的考虑,让身心得到比较好的释放的艺术审美实践活动。创作者们在表达情感时都会带有个人艺术色彩,同样表达怀旧情怀也是各抒己见,但凡是受众所能产生共鸣的文艺品相信作者在手法,技巧等方面的运用上是能体现“怀旧”这一主题的,并且表达的恰到好处,受众在各自的理解中加以“加工”,使怀旧风格上升为具有美学特质的艺术风格。
现在接受度较高的艺术作品与它所包含的艺术精神一般是成正比的,因为它带给受众好的心灵洗礼,让受众在审美活动里主动发挥能动性,激活想象力与感悟力。通过对作品的理解解码,渗入自己的审美情操,或者重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是极有可能的,我觉得这就是艺术作品所带给大家的审美活动最宝贵的一点。流行音乐中传唱度较高的作品既有很高的文艺价值,也有俗不可耐的,但经久不衰的作品肯定有它存在的审美价值,同时对建设好的精神文明社会有推动作用,因此剖析艺术作品的内涵意义才是接受到审美活动的真正精髓,感悟怀旧亦如此,在文艺作品里去体会情感的细腻才能领悟更深刻的感情宣泄。
第三节 怀旧文化的表现形态
怀旧作为当前热门的文化现象,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着。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的祭拜祖先,大量文人通过诗词抒发个人情感,理想抱负,借古讽今,挖掘先人的生活情趣等作品层出不穷。只不过有些是在抒情,有些是在借用讽刺来对过去进行反思。这些点滴都在凝聚一个民族的根本文化,一代代相传下来不知觉就形成“集体有意识”,这既维护着一个民族文化的记忆,还维系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资源。追溯我国的怀旧文化历史很久远,但现代怀旧理论最早起源于西方,从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关于“返回自然”开现代怀旧的先河开始,随后的浪漫时期的人性解放,“亲自然,重情感与感性”将这一思潮又往前推进一步,在十九世纪中后期被人们界定为怀旧唤醒了人类的情感文明世界,巩固了启蒙思想,是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维系友好关系的纽带。怀旧发展至今已然成为热门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在现代语境下的经济社会里,它被更多的人需要,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救命稻草。这种情感需求似乎比任何时代更明显,发泄的方式一样变得多样化,从哲学美学的角度看,现代怀旧情怀大概分为三种:回忆形式,反思形式与认同形式。它们既是怀旧主体意识行为由浅入深的逐层推进,也是情感取向由消极的积极再到富于建构的表现,更是怀旧主体本身从肯定过去,否定现在到怀疑过去,肯定现在再到不轻言怀疑或肯定,而强调过去现在以至未来的一致性,及其对自身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影响这一精神维度的深化发展。
回忆式怀旧很好理解,回忆是核心,可能是由于现实的残酷,不美好导致人会回忆过去简单的生活,也可能是怀念现实难以超越过去的那种美好情感,通过回忆来达到情感的排解,而回忆中的“事实”当然是因人而“设定”.也就是说只要能满足怀旧的需求,怀旧主体一定是“保留”了最想要记住的一部分事实,而“不好的事实”则会被删除,这个问题在上述就提过。回忆式怀旧的主旨就是达到主体精神需求即可,无人会在意回忆内容与现实的真实性,我觉得任何事都会有两面性,哪怕是一个人的童年,本身就足以让人怀念的一段时光,但我相信每个人的童年不管是如何成长的,一定是有欢有喜,当我们长大再回忆起来,每个人选择怀念的故事也一定不同,这就是回忆式怀旧的自主性。反思式怀旧我个人感觉就是一种“批判式”地怀旧,可以是道德批判,可以是思想批判,也可以是文化批判等,这种怀旧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反省或让社会反省,反而更多是进步,让自己清醒地面对“怀旧”这件事,文学史上鲁迅先生他很多关于怀乡的文章并不是简单地回忆式怀旧,反而通过他的文学立场既抨击了封建毒瘤,又夹杂有一丝焦虑与期盼道德伦理文化的到来,用这种方式来纪念故乡旧人效果反而更让人容易铭记于心。
而认同式怀旧我认为就是大部分人所接受并愿意传承的一种文化精华。因为能得到大家认同的精神文明基本上与民族,故乡等根文化相关,不论是文艺作品或是影视作品或其他文化载体,认同式怀旧它是有多数人相同的经历,因此产生了共鸣,这是一种“集体有意识”的怀旧,这种怀旧更多在说精神上自主发生,它可能是怀念某个特殊时期,也可以是怀念故乡,但也可以是民族性的文化,相对上面的怀旧方式来说,这种怀旧形式偏理性些,主体可以不依其他情感性的人物,更多怀旧的内容是民族精神记忆,也可以解读为自我价值层面,可能怀旧主题在意的是过去中他们存在的方式,情感部分涉及得少,所以说认同式怀旧更具有审美文艺研究价值。
而面对如今怀旧的热浪居高不下,越来越多“表面”的怀旧在充斥着我们,越来越多的经典被篡改,欲望化的情感走向也越来越极端,这是社会商业化导致的,这就大大减弱怀旧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这需要我们在现代化社会里学着拒绝这样变了味儿的怀旧。怀旧的主体通过怀旧来释放内心,在精神上进行审美建构排除了现实世界里的断裂,也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