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音乐创作涌出郑律成生活情感的甘泉。
郑律成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音乐创作事业,一共创作了三百六十多首(部)声乐作品。作品体裁与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了:独唱、齐唱、重唱、大合唱、歌剧、儿童歌曲,及古诗词和电影配乐等等。其中,在抗战期间创作的《八路军进行曲》(今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和《延安颂》,在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创作的《兴安岭上雪花飘》,为儿童创作的歌曲《我们多么幸福》等等鼓舞人心、真情质朴、含蓄委婉的经典歌曲至今在人民的生活中广为流传。以下便以郑律成代表性的四首歌为例,论述音乐创作涌出郑律成生活情感的甘泉这部分内容。
(一)战火硝烟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创作背景。
中国近现代军歌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的潮流使得依曲填词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创作手法。1927 年我国的人民军队建立后,创作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歌曲,随后抗日战争时期,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歌曲《义勇军 进行曲》(田汉 词,聂耳 曲)、《黄河 大合唱》(光未然 词,冼星海 曲)、《大刀进行曲》(麦新 词曲)、《松花江上》(张寒晖 词曲)等等,在这些作曲家中,郑律成创作的《八路军大合唱》其中的一首《八路军进行曲》不仅鼓舞了战士们的战斗精神,而且中国军歌发展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自从 1939 年,冼星海同志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在中国革命的队伍中传唱开来,郑律成也备受启发。
他与着名词作家公木一起探讨,要创作一部有关八路军的大合唱作品。郑律成在延安生活的几年时间里,亲眼目睹了八路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顽强拼搏的场面。在郑律成和公木两人的共同努力之下,《八路军大合唱》的歌词部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创作出来了,分别为":《八路军军歌》、《炮兵歌》、《子夜岗兵颂》、《八路军进行曲》、《冲锋歌》、《快乐的八路军》等。"随后的两个月时间里,郑律成在窑洞中、上坡上、河边不断地构思,因为条件比较艰苦,在没有任何乐器的情况下,郑律成只有用手来拍打节奏,用盆和碗当乐器,用哼唱的方式来谱写旋律。1939 年冬季,在延安一次文艺汇演中,郑律成亲自指挥着《八路军大合唱》,声音如同千军万马震荡在礼堂中,反响及其热烈,伺候迅速的在全国各地八路军的队伍和战场上传播开来。1940 年 5 月,《八路军歌》与《八路军进行曲》一同被发表在了《八路军军政杂志》上。1946 年,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八路军等人民武装部队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以《八路军进行曲》又被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其中歌词也有所修改,如将"我们是善良的健儿"修改成"我们是工农的子弟","自由的旗帜"更改成"毛泽东的旗帜"等等歌词。
直至 1988 年 7 月 25 日,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邓小平颁布,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从此,这首军歌便永远矗立在了中国近现代军歌史的旗帜上。
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音乐本体分析。
按照"郑律成歌曲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谱例,可将曲式结构图划分如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结构是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全曲共 60 小节。该曲是 C 大调,四二拍,引子部分仅仅用了一个音高音 do,节奏运用了附点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两拍后浮点音符,便给全曲增加了铿锵有力,志气昂扬的动力。就像郑律成本人所说的那样:"本来是没有这个引子的,总觉得不够劲,八路军那么大的一支队伍,开向前方和日本鬼子作战……得拿出点气魄来,就加上了'向前,向前,向前'……一下子抓住主题,气魄就出来了。"前面引子虽然很短小,但是是却铿锵有力,节奏感很强,在全曲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A 段共分为四个乐句(3-18 小节),每个 4小节为一乐句,结构又可分为 a、a1、a、a2 四个方整性乐句,节奏以切分音和一拍附点节奏为主,旋律呈上行,表现出人民军队整齐的步伐走向前方。B 段(19-37小节),刚开始前面两歌乐句(a3、a4)基本是在变化重复 A 段的乐句,起着过度性的作用,随后连续的三度跳进,把乐曲的情绪逐渐推向高潮,展现了我军坚决把反动派消灭干净的决心。C 段(38-45 小节)音乐转换到平稳的状态,用抒情性的方式述说了战斗即将胜利,远处黎明的号角已经吹响,和前面 A、B 两个段具有强烈的对比。最后一部分是尾声(46-60 小节),46 小节出现了六度大的跳进,随后将引子和 A、B 乐段中的节奏和音符用变化反复的形式铺展开来,具有排山倒海、勇猛前进音乐形象,象征着战争必将取得胜利。
(二)乘着翅膀的《延安颂》。
1、《延安颂》的创作背景。
1938 年初,郑律成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时,看到了延安这座浪漫的、理想的、美丽的、令人向往的地方,心理有感而发,想写一首歌颂延安的歌曲。"他在一次群众会议结束后,对身边的鲁艺女诗人莫耶同志说:'给我写首赞美延安的歌词吧!',他这么一说,启发了莫耶此时的创作灵感,看着眼前延安这座庄严的古城,听着河水流动的声音,于是莫耶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歌唱延安》这首歌曲。郑律成看到歌词后兴奋不已,拿着歌词构思,时而在窑洞中哼唱,时而在山上高歌。歌曲的首次展演,是在一次的礼堂晚会中,郑律成和唐荣枚齐唱这首《歌唱延安》,而当时在下面聆听的观众中有毛主席等其他中央领导人,得到了很高的赞赏。几天之后后,中共宣部下发一则通知,将《歌唱延安》改名为《延安颂》,将里面的歌词做了简要的修改。在当时,这首歌曲不仅仅在延安唱响,在全国各个抗日根据地,乃至国统区和东南亚华侨中都传唱不息。青春年少的郑律成来到延安仅仅半年时间,没有学习过作曲技术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受到延安的自由、和平等的生活氛围感染下,使他的革命浪潮涌现心头,让音乐的旋律结晶在一起,聚于笔尖之下,形成了今天的《延安颂》。"2、《延安颂》的音乐本体分析。
《延安颂》这首歌曲的创作技法在抗战时期是十分新颖的,没有经过专业学习作曲技术理论的郑律成,通过延安生活的熏陶和音乐天分的爆发,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性。以下来分析其音乐本体:以《延安颂》手稿为参照,从上面的曲式结构图中,我们可以可以得出结论:《延安颂》的结构是带变化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全曲是 C 大调,共 90 小节,变换拍子(四三拍和四二拍),旋律将优美动听与铿锵有力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一部分单二部曲式(A,B),具有很强的叙事和抒情的特性,主要描写延安美丽的景色,例如莫耶在歌词中提及的:"夕阳"、"灯塔"、"月色"、"春风"、"原野"等景色。
在节奏上,多以四分、四分附点符和八分音符为主,旋律有级进的同时也有大跳。
第二部分插部(C,D)与第一部分有着明显的对比关系,由四三拍变换为四二拍,速度渐快,力度铿锵有力,有种进行曲风格,象征着青年战士对敌人的仇恨,时刻准备着给敌人重重打击。第三部分是再现部(B')。再现了第一部分中的 B 段,速度逐渐变慢,把整个乐曲推向高潮,再一次表达战士和群众内心对延安的热爱和赞美。
(三)情系黑土的《兴安岭上雪花飘》。
1、《兴安岭上雪花飘》的创作背景。
《兴安岭上雪花飘》创作于 1953 年,是郑律成在黑龙江大兴安岭体验生活时创作的《兴安岭组歌》中的一首。有关此曲的创作背景,可参见第三章中的"在大兴安岭的生活体验"一部分内容,在此便不做复述。
2、《兴安岭上雪花飘》的音乐本体分析。
按"郑律成歌曲选"中《兴安岭上雪花飘》谱例。
《兴安岭上雪花飘》是带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全曲是 C 大调,共 83 小节,变换拍子(四四拍、四三拍和四二拍),旋律诗意般的柔美动听,给人一种空谷幽兰的视觉画面。A 段(3-26)由 a 和 a1 组成,四四拍,乐曲旋律刚开始缓缓下行"la、sol、mi,la、sol、mi ",和歌词中"雪花飘,雪花飘"完美结合,犹如雪花慢慢从空中落下来。随后旋律线有起有伏。节奏型上,多使用一拍后附点、两拍附点、两个八分等,密集与宽疏相结合。间奏(27-33)开始后由之前的四四拍转为四三拍,速度稍快。进入后,B 段 b(34-47)和 c(48-71),b 乐句的旋律多以级进为主,节奏型两个八分和两个四分组合为一小节,值得注意的是还运用了三连音。这与 A 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描写雪景转换到了赞美采伐工人辛勤的工作。c 乐句从四三拍又转换到了四二拍,旋律依然以级进为主,但节奏型上比较紧凑,多使用前八后十六和切分音等节奏型,给乐曲增加了活力,变现了采伐工人面对寒风时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最后 A'(72-83)再现第一乐段,从四二拍又转回到了四四拍,速度渐慢,映射出兴安岭上的雪花将给祖国的森工产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资源。
在赏析这首作品时,我们可以感受到:"郑律成用优美抒情的旋律清晰地勾画出一幅雪花飘落的宁静与伐木场上如火如荼的劳动情景荣威一体的画面。并揭示出伐木工人'寒风凉不了我们爱国的热血'的崇高的精神世界。这首歌在我们面前树立起铁骨铮铮、顶天立地的伐木工人的形象,这也是对整个工人阶级形象的艺术概括。"[16]
(四)金色的童年《我们多么幸福》。
1、《我们多么幸福》的创作背景。
儿童歌曲《我们多么幸福》创作于 1955 年,由着名词作家金帆词,郑律成谱曲,是一首经典的流行儿歌。该歌曲表达了新时期的儿童生活在欢乐幸福的海洋中,同时告诫孩子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
1955 年,郑律成被调到中央乐团进行音乐创作工作。郑律成和好友金帆一同生活在北京的四合院内,经常进行歌曲创作的交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儿童合唱团"知道郑律成善于写歌,所以经常找到郑律成和金帆,请他们给合唱团的孩子们写歌。郑律成和金帆为了深入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和唱歌的生理条件,他们经常和创作组下访到北京市各个小学,去了解孩子们目前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他们深刻的感受到新社会的孩子们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与自己儿时的贫苦生活,连温饱都成问题的环境相比简直是大相径庭。于是,郑律成对金帆金帆说道:"你看,现在的孩子多么幸福,比我们小时候好多了。我建议你写一首这样的歌词。"[17]
金帆写出歌词后,郑律成很快的谱写出了旋律,迅速的全国传唱开来。
1980 年 5 月 30 日,全国举行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活动,评议 1954年全国第一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语言会之后 25 年来新创作的儿童文艺作品。在评议中共有 9 首歌曲获得了一等奖,其中便包括了《我们多么幸福》。时隔 60 余年,在目前我国的小学音乐课本中,《我们多么幸福》依然是一首备受孩子们喜爱的歌曲。
2、《我们多么幸福》的音乐本体分析。
依照谱例 3-2,经过分析,可判断出,儿童歌曲《我们多么幸福》的曲式结构是单二部。全曲是 C 大调,乐曲的篇幅比较大,共 40 小节,四三拍,节奏欢快、活泼,律动性强,和声丰富、饱满,歌词上的。尤其是节奏中加入了倒置的切分节奏型,让乐曲的韵律更加流畅,更加适合儿童天真、活泼的形象。乐曲 A 段(1-24小节)中,前两个乐句的开头基本一致,仅仅后边的两小节和声上有些变化,引导听者进入到欢快的氛围中。后面几个乐句在节奏上也是基本没有明显的变化,把音域调高了之后,音乐情绪也被调动起来。乐曲的 B 段(25-40 小节)乐曲进入到了双声部演唱,出现了同音反复,力度增强,更进一步突出了儿童幸福生活的主题乐思,象征着曲作者倡导儿童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长大成人后多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立足情感教学的理论研究,分析了情感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意义,从教与学两个维度,就如何实现情感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教师要根据幼儿学生学习和心理的情况,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手段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从而让幼儿学生通过音乐教学获得良好的发展。...
声乐在我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是一种以乐器和人声为载体的音乐形式,很多看似没有联系的东西,内部却存在着很多的联系。在人类开展文艺活动的过程中,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每个人都有激发美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通常需要经过想象、感知、情感和思...
第二章郭兰英演唱特点分析第一节郭兰英主要代表作品及其形象塑造但凡欣赏过郭兰英表演的人都无不惊叹于她那高超的唱功,精湛的舞台表现,掷地有声的念白以及表演过程中的真情流露。每一场戏,每一首歌,都能给人以震撼心灵的冲击。一、歌剧《白毛女》中...
2.秦腔角色演唱风格类型在前人的研究与探索中秦腔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的角色逐步丰富和完备。笔者结合前人对秦腔四大行当中角色的分类,根据秦腔不同角色的演唱特点,将秦腔角色的演唱归纳为七种演唱风格。2.1苍劲宽厚型。在秦腔角色中,老生与老旦...
本文会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实际生活的观察来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
古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距今有近三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古今注》载:邯郸女子,秦氏罗敷,出彩桑于陌上,赵王见欲夺之,罗敷乃弹筝,做《陌上桑》以自明。根据《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2012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又提升2%.其中,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电脑终端下载或者播...
第二章中国扬琴四大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扬琴,原称洋琴,洋有外来之意,最早流行于欧洲波斯等国。明末清初由波斯一带传入中国,由于声音明亮清脆、表现力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起初流行于广州一带,后流传于全国各地。在这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由于地域性的特点...
彝族民歌具有很强的原生态性,尤以高腔见长。凉山州布拖县的阿都高腔是彝族民歌中最具特色的高腔,在彝族民歌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已被纳入四川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