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学校布局的调整,特别是农村地区学校的“撤”“并”“扩”“建”等使住校生大量增加.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由于忙于自己的事业或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而选择让孩子寄宿于学校。为了解河南省住校中学生心理状况,比较住校与非住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本研究于 2011 年对河南省 7 个省辖市的中学生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依据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原则,选取豫北、豫中、豫南 7 个市和 7 个县为项目点,分为城市样本和农村样本,再从每个项目点抽取5 所学校,每个市包括普通初中、重点初中、普通高中、重点高中和职业中学各 1 所; 每个县包括县级初中 1 所,乡级初中 1所,高中 2 所,职业中学 1 所。共调查学校 70 所。每所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 2 个班,抽样班所有学生均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 22 484 份,回收有效问卷21 791 份,有效率为 96.9%.其中住校生 14 819 名,非住校生 6 972 名; 男生 10 580 名,女生 11 211 名; 城市学生 10 860 名,农村学生 10 931 名; 初中生 8 758名,高中生 13 033 名(职业高中 3 937 名) .平均年龄(15.11±2.11) 岁。
1.2 研究工具
1.2.1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2]该量表用于评估被试中学生近来的心理状况。量表的重测信度在 0.716 ~ 0.905 之间,同质信度 0.650 ~0.858,分半信度 0.634 ~ 0.840; 量表总分与各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在 0.765~0.873 之间,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在 0.403~0.759 之间。量表共包括 60 个条目,分为10 个分量表,即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每个分量表由 6 个条目组成。采用 5 级评分,1~ 5 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总均分和各分量表因子分<2.00 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2.00~ 2.99 表示存在轻度心理问题,3.00~3.99 表示存在中度心理问题,4.00~4.99 表示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5.00 表示存在严重心理问题[3].
1.2.2 孤独感问题 在 MMHI-60 问卷的问题之后加上“我感到孤独”条目,问题提出与选项模式与 MMHI-60 相同,也采用 5 级评分,1 ~ 5 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通过被试中学生自己的切身感受来了解其近来的孤独体验。
1.2.3 一般情况调查表 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父母学历、学习状况、是否住校等。
1.3 方法 采用匿名自填问卷的形式。各相关省辖市选择认真负责、有现场调查经验的学校卫生人员 2人担任主测员,调查前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培训,明确调查目的、意义,统一调查方法和指导语,未经培训的人员不得担任主测员。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各省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员在当地教育部门及被调查学校的密切配合下,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集体填写问卷,并保证调查现场无教师在场调查结束后问卷当场收回,时间 20~25 min.
1.4 统计分析 利用 EpiData 3.0 软件双录入数据,用 SPSS 12.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性质,采用 t 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等分析方法对住校生和非住校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比较,检验水准 α =0.05.
2 结果
2.1 住校和非住校生心理健康情况 中学生群体心理状况良好者占 54.3%,轻度心理问题者占 40.7%,中度心理问题者占 4.8%,重度心理问题(较严重和严重) 者占 0.2%.其中住校生有心理问题者占 48.7%,非住校生有心理问题者占 39.2%,住校和非住校生在心理状况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85.19,P<0.05) .见表 1.
2.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住校和非住校生心理量表得分比较 见表 2.
对住校和非住校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得分统计显示,整体住校学生的总均分达(2.04±0.53) 分,非住校学生的总均分为(1.92±0.55) 分。进一步统计显示,除初中住校学生的总均分<2.00 外,其他无论男生、女生、城市、乡村、高中,住校学生的总均分均>2.00; 而非住校者只有高中学生>2.00,其余均<2.00.无论住校与非住校,在10 个分量表中,学习压力感得分均最高。
无论男生、女生,城市、乡村,住校生在各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非住校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 .初中住校生在各分量表上的得分也高于非住校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 .高中学生除学习压力感和情绪不稳定得分住校和非住校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 值均>0.05) ,其余分量表得分均为住校生高于非住校生(P 值均<0.05) .
2.3 住校和非住校中学生孤独感体验比较 住校学生中有孤独感的占 64. 7%,有中重度孤独感的占29.6%; 非住校学生有孤独感的占 55.8%,有中重度孤独感的占 25.9%.对住校与非住校中学生孤独感体验程度的秩和检验显示,住校学生的孤独感体验强于非住校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61,P<0.05) .
3 讨论
教育部发布的“2011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4],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寄宿生 3 276.51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 21.85%,其中初中寄宿生有 2 195.73 万人,所占比例为 43.34%.本研究调查的 21 791 名学生中,住校学生有 14 819 名,占68.0%,在校寄宿已成为了大部分中学生的生活方式。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生理、心理功能都发生剧烈变化,但由于心理发展较生理发育相对滞后,其本身容易出现心理发展上的矛盾[5].寄宿于学校的中学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与外界、父母的联系减少,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更容易引起其心理的波动。有研究指出,很多寄宿生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出现紧张焦虑情绪,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对社会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6].
肖利敏等[7]对安徽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寄宿生出现抑郁、焦虑症状的危险均高于走读生,寄宿是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亦发现,住校生有心理问题者占 48.7%,远高于非住校生,且无论男生、女生,城市、乡村,住校生在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等方面的得分均高于非住校生,住校生心理状况堪忧。2009 年 3 月,中国教育蓝皮书发布暨教育改革和发展研讨会上发布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调查报告”指出,由于学校配套设施建设衔接不力以及内部管理薄弱,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寄宿生情感关怀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生活教师配备不足且专业化水平较低[8].此外,相当一部分学校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安全,无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的日常活动和心理健康状况[9].以上诸多因素导致住校学生情感关怀缺失,可能是造成住校学生心理状况较差的原因。本研究还发现,高中住校和非住校生在学习压力感和情绪不稳定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因为面对高考,住校和非住校学生同样有巨大压力。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心理发育相对成熟,具有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因此,其情绪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单调的寄宿生活催生学生的孤独心理[10].昝旻[11]通过对寄宿与非寄宿制小学生自尊和孤独感的差异研究发现,寄宿制学生总体孤独感得分高于非寄宿制学生。本研究显示,住校生的孤独感体验强于非住校生。多项研究显示,孤独感与焦虑、抑郁、自杀行为等心理行为问题呈正相关,有严重孤独感者心理状况较差,中学生孤独感与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均有相关性[12-15].
综上所述,住校中学生有较强的孤独感体验,且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非住校学生。教育部门需重点关注住校生心理状况,通过配备心理辅导教师、丰富校园活动等各种措施,减轻住校中学生孤独感,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4 参考文献:
[1] 陈彦芳。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研究[D].太原: 山西大学,2010.
[2] 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 : 15-20.
[3] 马丽,辛秀娟。银川市示范和非示范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8) : 761-762.
[4] 教育部。2011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2-08-30].
[5] 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6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9-31.
[6] 储小庆。农村寄宿小学生学校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 西南大学,2009.
加大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力度,使目前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针对心理咨询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展开详细的分析,为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防治一线的医务人员由于工作任务重和接触感染高危人群,容易发生压力过大、疲劳紧张甚至耗竭崩溃等心理问题。...
经数据统计显示[1],目前我国已经有留守儿童接近两千万,若不能很好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很可能对其成长造成影响,可能会成为国家发展的不稳定因素。留守儿童对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发展情况对社会发展与国家稳定有密切相关性。据资料显示[2],留守儿...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员工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许多单位把心理健康纳入了体检范围,以帮助员工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和缓解工作压力,提升心理素质[1].针对银行职员责任重、压力大等工作特点,笔者对前来所在院体检的某银行职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贾守梅等〔1〕发现上海空巢老人焦虑发生率为27.5%,抑郁发生率为15.3%.这说明焦虑已显着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而且老人焦虑往往会发展为抑郁或两者混合状态〔2〕.空巢老人感到孤独占24.6%;而感到精神生活充实愉快仅23.1%,并且与其他老年人相比,更多的空...
有研究表明[1],医务人员由于长期面对人类丧失亲人、致死性疾病等人间悲剧的应激性事件,工作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极易使医务人员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另外,近年来一些媒体片面宣传,造成了医生非常大的心...
关于文化的定义,在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心理学 家和普通民众对文化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心理学家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而民众则多把“文化”同“种族”混淆在一起,认为是一个概念。 ...
按照WHO对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观的定义,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反映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方面。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约4.5亿,我国完全进入老年型国家,所以,研究老年群体的心理危险因素的分布特点,筛查出高风险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变革时期,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更加复杂,人们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1],人们工作、生活、经济和精神压力愈来愈重[2],由此引发的自杀或自杀倾向呈上升趋势[3].为了探索心理干预对急诊服毒自杀患者的作用,在2010年...
残疾儿童是社会上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由于自身的身体或心理缺陷,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关注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和共识。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自身的正常精神状态、能够明确自己身体和心理的自我认知,能够掌控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