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日语论文 >

小说《雪国》翻译过程中异文化的处理方法(3)

来源:未知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1-14 共5634字
  (三)家居饮食的翻译
  
  《雪国》中与饮食相关的文化要素出现了“馒头”,共出现三次。日语的“馒头”和汉语的馒头不一样,日语的“馒头”有馅儿,经常作为茶点在喝茶时食用。叶译本中置换成了“豆馅包子”,高译本采用了直译的方式,译为“馒头”.
  
  《雪国》中与家居生活有关的文化要素出现的频率很高,特别是与传统的日式房间相关的词汇。字3出现 3 次,“障子”出现 12 次,“火”出现 17 次,“置屋”出现 2 次[8]41.
  
  字3叶译本中置换成“隔扇门、隔扇”,高译本中采取了一般化的翻译方法,译成了“拉门”等;“障子”两个译本都采用了一般化的翻译策略,译为“纸拉门、纸门、拉门、窗子、纸窗、纸拉窗”等。
  
  中国没有“火”这种取暖用具,叶译本将其译为“被炉、暖笼”,高译本将其译为“暖笼、火盆、地炉”.汉语字典中没有关于“被炉”“暖笼”的解释,但是中国有“火盆”“地炉”.叶译本采用的是注释的翻译策略,高译本采用的是置换的策略。
  
  “置屋”在日语中是艺妓宿舍的意思,高译本将其一般化,译成“住处”,叶译本译成了“下处”,并加了注释。
  
  两个译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统计累计次数(同一译者同一词语相同或相近的译法视为 1 次)为:直译 1 次、置换 3 次、注释 2 次、一般化 4 次。
  
  四、《雪国》中异文化要素的翻译策略分析
  
  翻译策略分为以原语为中心和以目的语为中心两种类型,也就是异化和归化。《雪国》中异文化要素的翻译使用了直译、置换、一般化、补偿、注释、省略六种翻译策略。如果按此分类标准把《雪国》中异文化要素的翻译策略分类的话,置换、一般化、补偿、省略是以目的语为中心,属于归化;直译、注释是以原语为中心,属于异化。根据实证研究的考察结果,下面分析一下《雪国》中异文化要素的翻译策略是属于以目的语为中心,还是以原语为中心,并依照使用次数的顺序对翻译策略使用的原因加以分析。
  
  《雪国》中归化策略的使用共 46 次(置换 28 次、一般化 10 次、补偿 4 次、省略 4 次),异化策略的使用共 22 次 (直译 16 次、注释 6 次),归化策略的使用高于异化策略,是属于以目的语为中心的翻译类型。
  
  (一)置换
  
  置换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信息置换,另一种情景置换。信息置换,语义基本相同,比如:“三四辆”译成“三四节车厢”;情景置换比起语义来,更重视情景,比如:“一反”译成了“一匹”.“一反”是表示和服长度的,相当于 2 丈 6 到 2 丈 8,中国的“一匹布”是 10 丈,相差甚远,但二者都是表示布匹时通常使用的单位,所以进行了置换。在置换策略中,这种情景置换的情况占多数。
  
  置换策略与其说是追求信息的传递,不如说是追求效果的传递,也就是追求动态的对等,这是一种重视语言交际功能的策略。这种策略的好处是:向读者传递类似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读者理解起来毫无障碍,感觉不到在读外国小说。
  
  (二)直译
  
  直译策略不增添原语的信息,也不减少原语的信息,保持原文语义不变,增加译文的异质化效果。比如:“二钱か三钱”译成“二三分钱”.但也有人认为这种译法会引起读者理解上的混乱,比如:日语的“馒头”和中国的“馒头”在语义的内涵上相差甚远。
  
  这种策略以原语为中心,能够不加增减地表达原语作者的意图,从这个角度上说,是非常恰当的翻译方法,但因为有会引起读者理解混乱的弊病,也许更适用在海外认知度较高的异文化要素的翻译。
  
  (三)一般化
  
  表示日本独特的服装服饰类的异文化要素,译者即使使用许多语言文字解释说明,其形象也很难浮现于目的语读者的脑海中,所以有时就使用了目的语读者容易理解的上位词进行了替代。比如:将“足袋”译成“袜子”将“寝间着”译成“睡衣”.一般化的策略可以说是一种简单的、通俗易懂的翻译策略。
  
  (四)注释
  
  注释是通过附加信息的形式对异文化要素进行解释说明。比如:“山”是做农活以及城市里做特殊工作时穿着的一种紧腿儿工作裤,因为在北海道等经常下雪的地方人们经常穿着,所以译者翻译为“雪裤”.但是作为拥有不同文化的目的语读者很难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裤子,所以译者加了注释。添加注释可以去除原语语义的模糊性,使读者清晰明了。
  
  (五)省略
  
  省略是不在目的语中插入异文化要素,是归化得最彻底的一种翻译策略。比如:“四座敷”直接翻译成“四场、四处”,省略了日本特有的文化要素“座敷”.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日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