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是说话者在说出一个句子时所包含的假设,也就是说话者为保证话语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预设这一概念最早是德国著名逻辑学和数学家 Frege 于 1892 年提出的,它是当代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共同研究和关注的焦点之一。预设是理解和使用语言的重要基础,是依靠逻辑、语义、语境等推断出来的话语先决条件,反映了说话者与话语之间的关系。
逻辑学上对预设的研究是在命题层面展开的,认为预设与语句的真假无关; 语义学对预设的研究是在句子层面展开的,认为预设是静态的语言现象;而语用学对预设的研究是结合语境、句子、意义,以及说话者和听话者信息等研究的,语用学认为预设是语境的、动态的,是从不同语境的角度来研究的。
一、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预设在语义和语用这两个不同范围内有不同的意义。当然,这并不是说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是两个对立体,而是语言学家们对同一预设的两种不同角度的解释。语义预设是逻辑语义学视角下的预设,而语用预设是语用学视角下的预设。两者可能重合也可能不重合。
( 一) 语义预设观
在逻辑语义学中,语言学家将预设看作是句子及命题之间的关系,他们从值条件的角度分析预设,将预设看作是一个命题是否成立的必要条件,目的是为了展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判断命题真假。
语义预设是狭义的预设,是仅存在于句子层面的预设,因而是客观的、非语境的、静态的。
预设在语义方面的研究是始于英国著名哲学家Strawson,他在《逻辑理论导论》一书中对预设进行了定义。“一个命题 S 预设 P,而且仅当 P 是 S 有真值或价值的必要条件。”逻辑学区分了语句和命题,满足预设是一个句子成为命题的必要条件。
一般情况下,一个句子有三种意义: 断言意义、蕴含意义和预设意义,这三类意义的区别在于,它们要求不同的真值条件。人们常用否定语句来检验判断语句的断言是否有内涵和预设。
语义预设观是从两个命题的关系以及三值逻辑观即真、假、非真非假的角度来研究预设的,并把预设看作是其真值为一个预设性命题为真的前提的命题,因此语义预设是只发生在词汇层面上的而不超过句子层面的,语义预设是纯粹的语义关系,和语境的变化没有关系。
( 二) 语用预设观
随着预设在语义学领域的发展,预设这一概念逐渐扩展到了语用学领域。语言学家们注意到,预设有时会随语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思。所以语言学家开始认为预设是一种语用现象,也就是说预设不仅与话语真值有关,也和说话者的语境有关。
预设作为一种语用现象,是依赖于语境的。它是说话人传递信息的策略,并受说话人认为听话人对所交流事物的熟悉程度影响。有时语用预设是说话双方都已经知道的信息,或者是可以根据上下文而推断出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共知的一部分,不用陈述出来。因此,预设的语用观更为广泛、更为灵活,在日常使用中也可以使话语更加有意义。
与语义预设相比语用预设有如下几个特点。
1. 语用预设具有合适性。预设要与语境结合,这是话语的社会合适性的条件。如: 在学校里,一位同学说: “张学姐,能麻烦您给我讲一下这道题吗?”这句话就预设了这样的前提: 听话者“张学姐”是位女性,她的社会地位高于说话人,或者说话人认为“张学姐”的社会地位高于他。如果听话人不是位女性,或者她不是学姐,社会地位不低于说话人,那么这句话显然是不合适的。合适性在语用预设中可以使听话人正确理解说话人的言语行为。
2. 语用预设具有共知性。预设在语用学领域中,交流的双方是具有共同的背景知识的。也就是说话人认为与听话人有相同或相似的背景知识,也只有双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背景知识,话语才能顺利交流下去。
3. 语用预设具有主观性。预设其实是倾向于说话者的,它以说话者的知识背景为前提进行谈话。也就是说话者认为对的事也可以成为预设,说话者似乎认为一件事是真的,他就可以把这件事作为真的事来讲,这样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可以假设一件事是真的而进行交谈。例如,一对虔诚的穆斯林教徒说: “神圣的主啊,请您保佑我们一切顺利。”这里就预设了“主存在”,虽然我们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主”,但是在虔诚的穆斯林教徒的心中,这是真的,这使穆斯林教徒的交流也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因此语用预设本身没有真实性,它不涉及真值问题,而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被交流双方运用的前提。
4. 语用预设具有隐蔽性。语用预设的话语是具有双方共同背景知识的,因此,预设信息不是话语本身的信息,而是话语的言外之意。这种信息是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它不存在于话语的层面,而是隐含在语言外部,听话者和说话者都认为是已知信息,或者熟悉的信息。因此,不用在谈话中刻意说出来就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5. 语用预设具有可撤销性。语用预设在句子中,不管句子真假,该预设都成立,语用预设不会因为句子的真假值而改变。但是有时这种预设会在一定的语境里消失。例如:
( 1) 他在完成作业前哭了。
( 2) 他在完成作业前去世了。
( 3) 他完成了作业。
这里,句( 3) 是句( 1) 的预设,但句( 3) 却不是句( 2) 的预设。尽管句( 2) 也说是完成作业前,但是句( 2) 不能以句( 3) 为预设,但是句( 1) 却可以以句( 3) 为预设,这是语言中非语言因素在起作用。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语用预设比语义预设更加灵活、更具有实用性。
二、结论
预设是人们进行话语交流中常出现的语言现象,在帮助人们理解话语和顺利交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义预设是静态的、非语境的,存在于文字之内的预设,是从命题和真值条件出发来研究的。
而语用预设是动态的、语境的、超越文字之上的预设。语用预设比语义预设运用得更广泛也更加灵活,因此说话者应该在日常交际中,充分利用预设的语用作用,形成有效的交流策略,提高交流质量,达到交流的目的,同时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在各种交流环境中,说话者要充分把握预设的语用作用,在不同的语境中灵活运用,使话语变得更加灵活、更加丰富、使谈话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Levinson,S. Pragmatics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Research Press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方立。 逻辑语义学[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罗仕国。 隐涵、预设和蕴涵[J]. 零陵学院学报,2002,( S1) .
[4]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5]利奇。 语义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7.
语言在人类的社交过程中担任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的通用语言,它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自英国语言学家JennyThomas于1983年在AppliedLinguistics发表的文章Cross-cul-turalPragmaticFailure中首次提出语用失误(pragmaticfailure)的概念以来,跨文化交...
1.引言近年来,有关双语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研究都显示了双语学习对认知能力的积极促进作用(Ransdelletal.2001;Bialystoketal.2006)。DeHouweretal.(2013)认为多样化的语言输入能增进学习者的词汇知识。而丰富的词汇量对于流畅的功能性的...
笔译与口译均属于传达语言意义的方式。笔译是通过文字来进行传达,而口译则需要通过声音与眼神等进行传达。与笔译相比,口译具有现场性、速度快以及时限性等特点,而且口译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与独立性。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口译的最大难点就在于双方文化价值...
一、语境理论董达武先生在《语境源流学》一文中指出,语境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884年德国哲学家Frege的《算术基...
交际者在新闻访谈语境中,会有框架性地选择、操控自身和对方的立场,并采取相适应的语言形式。交际者自身所处的新闻机构语境制约着每一轮会话中立场的表述。我们发现并总结这一立场构建的过程和言语交际特征,目的不在于普适性的总结,而在于引起广大语用学者...
一、语用学与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用学是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关系的科学。这两门学科的交集产生了运用语言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研究:如王冬梅(2009)利用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分析了《傲慢与偏见》中班纳...
预设是逻辑学和语言学共同关注的一个传统而经典的课题,预设又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用预设关注的是预设与环境的紧密联系,语言学家stalnaker首次提出语用预设的概念。语用预设研究必须有新的理论支撑,开拓新视角才能有所发展,构式语法为语用预设的...
引言最早提出语境概念的是语言学家马林洛夫斯基。传统的语境学是基于语境的静态研究,局限于语言的上下文,强调当时当地正在发生的人活动(朱永生2005:3),忽略了语言外的知识。弗斯(1950)在文章Personalityofsituationinsociety开始关注语言外的社...
广告语言的研究一般从句法入手,屈哨兵尝试基于语义的广告语言数据建设,根据“商品本身功能与品质的导引、潜在消费者的选弃意识、既往广告语言的实践以及自然语义世界的调节”,建立相应的语言谱系。笔者也认为广告语言中语义的作用是核心的,语义与词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