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语言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应用语言学论文 >

语言学转向在我国的传播及其特征(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24 共5422字

  四、语言学转向在我国的特征及外部发展条件和形态转化

  ( 一) 语言学转向在我国的特征及外部发展条件

  改革开放前,意识形态的固定化使得人们接触到的艺术形式思维模式化,虽然这里面也有实践得出的结论,但不契合社会整体的需求。当经济浪潮席卷了神州大地,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政府对待艺术态度的转变,现实主义艺术的优越性很快就落地生根,也使得民族主义色彩隐退幕后。

  例如目前各种传媒的选秀节目的出现和节目中题材的大胆突破,这在1970 年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这里既有结构主义的影子,也有现实主义的痕迹,更有后现代解构主义对话语权彻底放弃的第三方言论的收购。优越的经济条件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是对语言学转向在社会实践中最好的说明。从数到质然后又从质返回到数,这是现代艺术从极多主义到意派的发展和特征表现。

  席卷欧洲和美国的金融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国内艺术界的有识之士开始警醒语言学转向给本土文化带来的人际学、社会家庭伦理学的冲击。在彰显个人魅力的同时,将艺术创作的话语权逐步收回,在语境内加入了经验值的培育,例如希望工程摄影作品中那个大眼睛的女孩。在自我消解话语权的同时把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善加入了人本思想,体现主观本位离场后给予作品客观立场的价值判定; 在开辟了语言的能指后加入了所指的现实性,并不是所有的后现代解构主义都是可以利用,也不代表所有的后现代解构主义都是糟粕。

  艺术是通过实践对经验的继承和颠覆来完成的,它既是外部环境决定的价值体现,也是单线价值和双线价值的缠绕,更是多线发展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正确道路,中国艺术从有的那天就具有所指的空阔性,在借鉴了语言学转向思潮后的能指的歧义性之后,就有了属于自己思想范畴内的流通和欣赏价值。2008 年广州举办的“与后殖民说再见”的艺术展上就有了从国外到上海要坐三个小时的飞机和从天台山到上海也要三个小时的有趣调侃。这不是说明地域和时间的差异,是在表达中西文化在缩短中间的缓冲带。以前西方一方独大的思想在当今中国已经不适用,语言学转向的工作初步在国内完成,并且在适合的经济条件和政府意识形态转变的前提下,有了具有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的时代在线。

  ( 二) 形态转化中的视觉创作

  形态是物质的也是非物质的,在西方的普遍理性时代,形态被固定为物质的,非物质的形态作为形而上的神秘性被思辨式语境所代替。不过回到庄子的《齐物论》这些形态问题就迎刃而解,把属于自然的还给自然。中国的象形文字就是从自然中得到灵感的形态之一,虽然在语言的表述上属于声音的抽象性服务,但是语言行为的发生从视觉中得来又放逐到属于视觉和视觉以外的世界本体中去,即从具象中得到抽象的语言思维后又将抽象化的语言回归到具象,从所指到能指的又一次延伸。语言行为的发生是在指导生活生产的思想实践的过程,并不一定要遵循所有的逻辑规律: 存在的事物都是一种形态,一种零度的存在。

  建立在感知程度的形态很大程度是非物质的,它通过联想域的生发产出结果,而在形态中直接可感受的视觉形态占据了艺术创作的主要阵地而区别于通过科学手段获得的形态形式。不过现在的艺术创作中加入了微观处理模式,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成果之一。将自然属性的形态还原化处理或者抽象化处理,再或者将几种物质形态打碎糅合在一起,都是艺术在“范式转移”中的应用。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在试图和语言的能指达成和解与共鸣,语言学转向后语言的符号功能在艺术创作中越来越模糊和清淡,在集体经验和个人经验值愈加丰富的现代社会,语言的能指空间似乎在缩小,不言而喻的体会在群体中不断被放大其可感知的信号,作为信号源本身的艺术品只有将在创作过程中的形态更加多样化才可能有所创新。形态的视觉艺术形式有物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只有将这两种属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其人文属性和价值属性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在形态的感念被延伸到听觉和味觉以及微观世界和具体的不能言说的自然界中的某些物质之后,艺术创作的留白艺术和能指的所指范围又一次被放大,在融入了其他学科的研究理念和创作观点之后,艺术创作中的视觉艺术形态的世界观就有了力和场等新元素的植入。在逻辑理论触及不到的点和面上重新让艺术品再现了这个世界,让人类接收信息的渠道发生质的变化。在现代中国,语言学转向后带来的对形态的重新认知,例如北京 798 艺术村的诞生和发展就是对现代设计元素的一个启发,是形态转化后视觉艺术整体展出的具有中国现代艺术创作特色的展台。

  结 语

  中国传统艺术注重个性修为时,不注重社会效应的体现,也不注重艺术形式在社会中对其社会属性的评鉴,彰显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语言学、对创作理念缺席下的个人情趣性生产; 在夸大个人经验的同时闭门造车的灵感来源极度匮乏,缺少社会基础实践的参与。当语言学转向理论介入到中国社会后,自上而下形成的接纳和融合使现代中国艺术形式在本质上有了改变,虽然有解构后不能重建语境的尴尬,但也有冲突后语言在社会语境中达成的和解和消化,在范式转移中把当代中国艺术和世界艺术进行了默契对接,在很短的时间内初步完成了国外一百多年的艺术积累,这是语言学转向给当代中国艺术带来的福利。

  [参考文献]

  [1]孙文宪,王丹。 语言转向: 从语言学到语言哲学[J]. 北方论丛,2011,( 1) .
  [2]张玉能。 美学的实践转向与语言学转向[J]. 学习与探索,2012,( 7) .
  [3]刘松来,杨群。 从“内”“外”之争到文化诗学---文化诗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语言学转向述评[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 5) .
  [4]庞弘。 意图和语言---论赫施对作者意图的语言学诠释[J].文艺理论研究,2015,( 1) .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应用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