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网络演化下企业战略变革探究
【第一章】企业网络构建下的企业战略探析绪论
【第二章】企业网络与企业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企业战略变革理论
【第四章】企业网络及其演化
【第五章】企业网络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
【结论/参考文献】基于企业网络的公司战略管理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企业网络及其演化
4.1 企业网络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的企业网络,被定义为应当是建立在共同目标基础上的,其内部应有分工与协调两个层面。处于同一供应链上的企业间、外包和下包生产、特许经营、战略联盟和虚拟企业等,都可以涵盖在该概念下。这也决定了企业的网络关系的多重性与复杂性。与各种网络中其他成员的关系的好与坏、普及面的广与窄,直接对企业能否以有利优势条件获得市场资源并能够为自己的产品广开销路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决定了企业能否持续从外部习得知识,完成企业的持续创新。企业在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商业活动过程中,通过资源的流动,形成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网络就形成了特定的企业网络。企业网络是介于市场交易与层级制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
4.1.1 企业网络形成的动因
“企业网络为何会存在”的问题,即企业网络形成的动因,有四个主要理论流派:
交易成本学派、制度学派、战略管理学派和社会网络理论分别作了很好的理论解释。交易成本学派中的代表人物 Wiiliamson(1985)指出不同的交易特性(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需要相应的治理结构,企业网络是介于市场和企业科层管理中间的组织形式。企业网络可以减少市场存在的交易费用,又克服了纵向一体化庞大管理费用,降低了交易费用。制度学派的认为,企业网络是在作为一种降低成本、风险和与生产技术相关联的不确定性的手段而形成的组织制度。战略管理学者认为企业网络的建立是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下自发需要,是一种主动的缔结组织间关系行为结果。企业网络成员通过沟通、协调来建立一种信任关系,声誉、承诺、信任成为维持企业网络存在的最基本因素(Powell,1990)。社会网络理论代表人物霍尔教授(Hall,1977)认为企业组织间关系是在两个或多个企业组织之间相对持久的资源交易、资源流动和资源联结,并把企业组织间关系分为:二元的组织间关系、组织间小圈子、以及组织间网络关系三种类型。
在企业网络中,组织之间的关系实质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网络关系,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商业生态系统(Gulati,1998)。通过这种网络关系,企业可以获得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并借助网络成员的协作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Gulati&etal,2000)。总之,企业所嵌入的关系网络对组织行为和绩效产生重大影响。战略联盟就是企业网络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企业之间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一种组织安排和经营策略。为了占领新市场、更快进入目标市场、协助国际化扩张、协同对付竞争对手和维持市场地位是企业战略联盟的主要动因(Glaister&Bucklye)。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费用和难度日益增大,单个企业往往很难拥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去开发每一项高科技项目,企业需要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来获得互补性技术。因此为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避免过度竞争、实现资源互补等因素也促使了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的创新网络的形成(郭劲光,2003)。
4.1.2 企业网络系统
企业网络在模拟现实企业的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对其内外部关系进行了进一步刻画。企业网络的形成首先应是出于企业自身的需要,无论其是主动的加入还是被动的被吸纳进企业网络,各个企业之间都是密切相关的,而非毫无联系的。产权关系并不是构成企业网络的唯一方式,企业网络也并不存在明确的领导者和指挥者,虽然处于网络中心的企业在网络上力量更强大,话语权也更大,事实上很多处于这种模型中的很多企业并不自觉其身处网络之中,因为这种定义是纯理论的。网络的事务与发展方向是由各个企业所发出的动作之和的结果。网络具有协调性也并不意味着网络上的企业事事均是从网络整体发展良好的愿景上建立起来的,企业仍然是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体。
生产分工是企业网络出现的重要背景之一,同一生产线进行生产的产品由于社会需求或技术进步或劳动力价格不同等因素而逐渐被裂解,分成不同的生产片进行生产。企业为了保证或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就必须控制产品的上下游,结成同盟或加入企业网络就成为了企业的最优化方案。加入企业网络后,网络为企业提供的资源和技术还可能导致企业目前的方案进一步优化升级,比如找到了更优惠的资源提供者或更高价格的产品市场。
从企业内部来说,企业在加入企业网络后,可以为实现企业内部生产线条进一步裂解提供便利,如找到相较自身更有优势的生产片制造商,企业就此可以摆脱盈利能力低甚至亏损的生产片段,实现生产方案的最优化。
4.1.3 企业网络的理论特征
第一,技术、组织创新和市场构成了企业网络的三个主要要素。企业为了维持和提高企业优势地位就必须主动地提高技术、革新组织形式、分析并了解市场需求,企业网络恰如其分的能够为企业进行这些变革提供支持。
第二,企业内部生产线与上下游企业保持一致并进一步裂解。如前文所述,生产分工构成了企业网络建立的基础和前提,企业为了维护和提升整个生产的过程水平,就会产生结成联盟的倾向,这种倾向最终演化为企业网络的建立。
第三,技术创新的新特性和降低成本的必要促使企业网络的形成。企业发展过程中创新的必要性促使企业主动向外部进行学习,而传统视角下的市场模式会导致企业间技术壁垒与保密机制,企业网络上的企业由于更强的利益趋同以及逐步建立起来的信任机制使得企业间的技术壁垒不再坚不可摧,企业的学习成本进一步被降低了。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网络的形成,不仅受制于区域发展特定时间和地点,而且也受制于路径。纵向网络及横向网络的建立与发展既保留了一个区域长久以来形成的特色,新技术的引进也为修补特色的弊端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4.2 企业网络理论的研究视角
企业网络理论的概念来自于社会学的网络理论,是指从将企业视为整个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点,并以此为原点同周围企业或个人产生联系进而构成一个网络的视角,来考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组织、战略、社会、整合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论。总结当代企业网络理论的研究成果,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视角。
4.2.1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资源配置方式
从组织与环境匹配的系统理论来看,组织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不断做出调整和创新,以尽可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然而,在较长的时间段内,以泰勒、法约尔和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组织理论将研究范围局限于组织的内部形式,即集权与分权的模型研究与构建上面,以静态的视角对企业的组织形式进行考察,未将动态的外部环境因素纳入考量的范畴。显然,这种考察的结果是会有重大偏差的,因为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速度与累积量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大,建构在旧有经济条件假设上的企业内部组织形式很快就落伍与被淘汰。
交易成本理论(见图 7)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于 1937 年在其论文《论企业的性质》中提出,该理论为组织形式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其认为企业的成本不仅仅局限于生产资料以及劳动时间,寻求生产资料以及为产品寻求市场机会所付出的成本同样应被考虑在内。基于此理论,企业必须将在市场上寻求交易的成本纳入到成本管理体系上,并保证交易成本在行业内是占据优势的,企业才能获得合理的生存空间,因而企业的组织形式就必须有所改观,如在企业内部设置采购部、市场部等,以缩减企业的交易成本,获取最大化的市场利益。其后 Powell 于 1990 年首次在其论文中使用“网络”一词来对企业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在企业间形成联盟关系或企业科层组织的形式进行刻画,Miles&Snow 于 1992 年在其论文中从组织演进角度将组织划分为四种形态:功能型组织、部门型组织、矩阵型组织、网络型组织,Rikard Larsson 于 1993 年建议用市场、组织间协调和科层组织的三级制度来替代原有的市场与企业的二分法。
对于交易成本理论的批判促进了企业网络理论的发展,Zajac&Olsen 认为交易成本理论仅考虑单一交易成本的大小,导致该理论无法将网络利益最大化及持续性交易等要素囊括进去,Gulati&Singh 提出应当将信任要素放进交易成本理论的范畴内。
因而,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网络理论是伴随着对于传统组织理论的批判而衍生出的理论成果,并随着对于交易成本理论的批判而进一步演化。
4.2.2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企业战略选择
沃纳菲尔特于 1984 年在其论文《企业的资源基础论》中提出了资源基础理论,该理论将企业看成是资源的集合体,将目标集中在资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并以此来解释企业的可持续的优势和相互间的差异。在该理论的假设前提下,企业的发展与市场地位的保有是基于企业的优势或独特性资源的。如何维护并发展好这些资源是企业战略的重中之重,而网络化亦或在市场上控制资源或与资源持有者结成同盟就成了企业必然的战略选择。Eisenhardt&Schoonhoven 通过研究于 1996 年提出处于相对弱势及绝对强势的企业更容易通过网络来获取资源,Gulati 于 1999 年首次提出“网络资源”的概念,并于次年指出网络结构、网络成员和联接形态共同构成网络资源。
4.2.3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企业生存方式
资源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隐含假设前提是市场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概念,在市场内部,信息获取是对称的且自由的。这种假设忽略了社会运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以及保密等原因导致的资源获取难度。社会网络理论弥补了这一假设的不足。
Walkeretal 于 1997 年提出了社会嵌入理论,通过关系嵌入,企业能够不断获得差异化的信息优势,而这种关系的不断累积,会使企业获得一个有相当质量的信息数据库(Kogutetal,1992),同时还可能创造出新企业网络构建的机会(Gulati,1998)。Burt于 1992 年提出了“结构洞”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在企业网络中处于别的企业没有的有利位置,那么这个企业就处于结构洞的位置,并通过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企业拥有的结构洞越多,企业的优势地位就越明显(Zaheer&Bell,2005)。
4.2.4 基于多理论整合的价值创造和实现机制
由于企业网络研究支撑理论的多元化,整合相关理论来进行研究和解释就成为了当今企业网络理论研究的趋势。
4.3 企业网络演化
4.3.1 网络演化的概念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学者们对企业网络演化的研究主要以理论定性分析和案例研究为主(Gluckler J.Maskell P,Malmberg A.Myopia2007)。由于企业无法按照原有的独立于外部的模式保持持续竞争优势,所以在发展时必须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关系。
Nohria 认为管理者要想首先需要理解网络随时间演化和改变的过程才能建立有效的网络。如任何一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样,企业网络的建立与发展必然会将企业分为两种,一种是网络的建立者,一种是网络的参与者,而参与者也可以分为主动的参与者与被动的参与者。目前关于网络演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结构的内在影响及宏观发展趋势,对网络结构的形式甚少关注,按照现在的研究范围无法为企业构建网络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甚至很可能会限制企业的行为,企业应利用现有的网络形成更多的关系。除了网络结构以外还有很多因素决定了网络演化的动态变化过程(Gulati,1995),例如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认为外部环境推动了企业寻求并建立合作关系,外部环境的变化致使企业改善或改变组织间的关系(long&Lockhart,1990),但环境的变化影响企业间网络改变的类型(Balaji R. Koka&John E.Prescott,2006)这一观点学界是高度统一的。
企业网络演化的定义来源于社会学上关于演化的学说。“演化”指事物的生长、变化及发展的一些列变化过程。它可以是进步的、退步的,也可以是不变的。Thorelli(1986)基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指出网络的演化是由网络成员之间的互相联系所推动的,这种互动是渐进的,同时也是具有“惯性”的。杨桂菊(2007)在组织行为学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整合与重组网络关系,不断向着网络的中心位置或资源最优的方向演化的过程是网络演化的实质。时云辉和王嘉(2010)认为企业网络的演变的结果需要通过一个自组织过程、持续结网过程。陈学光和徐金发(2006)认为战略网络的产生来自于网络组织的共享动机,还来自于相互之间的吸引力,企业网络演变构成由各个组织间的资源、利益的重组、相互竞争的动态均衡过程。莽鹏程(2010)把企业网络演化定义为企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共同演化,通过时间使网络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这种演变是不可逆的。
4.3.2 企业网络演化的层次
企业网络的演化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整个企业发展史的企业网络演化,考察对象是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企业网络的形成与演化;第二个层次是标本企业的网络演化,即作为个体的企业从创业初期开始持续进行的企业网络演化。下文将分别从这两个层次对企业网络演化进行概括。
(1)社会经济层面的企业网络演化
从网络视角来对对人类社会经济史进行分析,企业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点,必然不断的同周围可触及的范围发生经济联系。早期市场条件下的网络主要围绕“生产资料获取-生产-销售”三个环节展开,而且仅局限于小的范围内,如聚落、村落、集镇范围;伴随着交通的发展、战争与贸易的进行,网络的构成要素首先被打破的必然是销售,一个范围的产品被引至另一个范围;由于自然条件以及劳动时间的差异,生产资料获取这一要素也逐渐被改变,一个范围的生产资料获取会逐渐倾向于能够提供更低价格的生产资料的范围,而非局限于原有范围。再后,生产的要素也由于劳动力价格的差异被打破,A 地获取原材料,B 地生产,C 地销售的模式被逐渐建立起来。
由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一企业的生产规模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占据市场资源的企业开始逐步收购周边类似企业并改进其产品形态以符合自身产品要求,对于简单的产品企业则采取直接购买周边企业产品并贴牌的形式来增加自身生产能力,企业网络开始转变为“异地获取原材料-异地加工-异地销售”的模式。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进行假设分析,当一个企业由于处在行业结构洞的位置,其可以通过采取限制性的输出技术,控制资源等方式委托其他企业加工及销售,而自身仅通过输出技术、获取资源就足以维持市场地位时,企业网络就进一步演化为“控制资源-异地获取原材料-输出技术-获取成品-异地销售”.
当将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成果考虑进去后,企业网络则变为“获取信息-调整资源策略-控制资源-异地获取原材料-调整技术-输出技术-获取成品-异地销售”.
(2)标本企业层面的企业网络演化
Butler&Hansen 将企业创立划分为三个时期:创业前期、初创期和存续期,将企业网络也划分为三个类型:社会网络、商业网络和组织间的战略网络。在创业前期,创业1隐性信息和隐性资源。在企业初创期,聚焦于商业的网络占主导。此时的网络是一个混合网络,既包括从创业前保留下来的私人间的社会网络,也包括因为直接商业联系而建立起来的私人间、组织间的网络关系。在企业存续期,组织间战略网络成为主导,创业者出于对企业成长和盈利的考虑,促使企业从战略出发与其他企业组建网络。
综合以上结论,企业网络演化无论从社会经济层面还是标本企业层面,都是一个由地缘性因素肇始并逐步打破地缘性而向经济性逐步转变的过程。资本通过最低层次的积累完成聚集,进而转向寻求利益最大化。科技的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企业网络演化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企业网络演化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4.3.3 企业网络演化模型
企业网络在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变化。国内外学者通过对企业网络演化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视角对企业网络演化集中于定性与案例的研究,构建了企业网络演化的模型,其中企业网络生命周期模型和企业网络成长模型最为常见。
生命周期模型认为企业网络可以划分为出生、成长、成熟与衰老或死亡的演化过程。
这是根据 R.Vernon 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展而来,而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从最初的迈克尔波特把产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出生、发展和衰亡这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TichyG 基于时间维度研究了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将集群产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出生、成长、成熟和衰退这几个阶段。为此后学者更深入的探讨这一理论奠定了基础。
企业网络的成长阶段模型不同于企业网络的生命周期模型,强调了企业网络的特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应的变化,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阶段模型,把企业发展分为创业阶段、引导阶段、授权阶段、协调阶段和合作阶段,如图 10.这五个阶段的特征可以用下表表示,如表 2.
此外,Butle&Hansen(1991)研究了一个解决企业创业初期网络的作用和企业建立过程中所使用的网络类型等问题的三阶段理论模型,如图 11 所示。他们将企业创立划分为三个阶段,创业期(enter Preneurial Phase)、初建期(businessstart 一 upphase),和存续期(on-ingbusiness phase)。将网络也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社会网络,第二种是商业网络(business 一 focused network)第三种是组织间的战略网络(inter-organizational strategie network)。研究发现了社会网络在创业期非常重要,在创业前期,创业者可以通过社会网络提供的大量的信息和隐性资源,获得可能性最大的创业机会。商业网络出现在企业初创期,其直接服务于企业,拓展了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在战略网络中,企业己经成功建立,成长、盈利的问题使创业者更加意识到企业网络在战略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企业网络对企业成功的影响。企业通过战略网络可以与其他企业组建网络,可以使战略伙伴也可以是竞争对手,企业通过战略网络可以获得所需的资产共享、产品知识、声誉等。
4.3.4 企业网络演化机制
企业网络演化机制,即企业网络为什么演化的问题,可以更加明确企业网络演化。
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学者们对企业网络演化机制的问题也存在差异。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大致把企业网络演化机制划分为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
(1)企业网络演化的内部机制
企业网络演化的内部机制,笔者总结了四种观点:
一是技术知识与学习观。企业组建或进入网络的主要原因是获取企业网络中的资源,如企业网络内部的技术知识、部分特殊的知识与声誉等。网络中的企业能够以较低的费用或代价快速获取所需的知识来提高企业能力。
二是企业间相互作用观。企业作为企业网络中的基本成员,内部成员的相互联系可以建立相互信任的机制,这种因信任而形成的社会资本可以帮助企业减少交易费用、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是强调领导企业作用。企业网络中的领导企业可以促进网络创新能力的提升。领导企业在企业网络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不同规模的领导企业对企业网络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
四是路径依赖观。企业网络中存在网络惯性,一旦企业网络面临某种压力时,网络内的企业也很难克服这种障碍,这就是企业网络演化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如果企业想要改变目前的状况建立新的网络关系就要付出较高的成本。
(2)企业网络演化的外部机制
企业网络演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企业的外部环境和产业方面的因素均是引起网络演化的重要原因。此外,导致企业网络演化有关的因素还有技术资本、商业资本、社会资本以及产业层面的因素,例如重大产业事件、技术创新、市场竞争程度等。
4.3.5 网络演化动力
企业从社会获取生产所需资料及产品市场,学术界由此出发,形成了许多重要的观点。Walker(1997)认为现代企业大多均需要从社会获取经营所需的资本,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企业网络,获取资本的需求大小决定了一个公司建立新关系的频率。
F.J.Richter(2001)在《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一书中则认为文化是网络形成和进化的起因之一,因为一个不习惯寻求合作的社会文化是不利于网络的形成与进步的。Lin 等的研究综合了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认为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关系搜索方法和外部资源增长及其相互作用构成了战略网络演化的重要动因。
(1)网络演化动力机制研究
从企业构建或寻求网络的动因出发,学界对于企业网络演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形成了一系列结论。如追求较低的交易成本(Williamson,1985)的原因、追求规模经济(芮鸿程,2001)、获取区别于争者的稀缺资源(郝生宾和于潮,2009)。而 GulatiR(2000)的思考更本体论一些,他认为发展中的网络产生的动力是网络演化的起因,Ahuja 认为任何网络的形成和演化都来自网络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网络组织之间利益的重新分配,Moor 的观点较为综合,他认为竞争和合作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使企业在生态和商业中得以共同进化。
(2)网络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网络演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李焕荣和马存先等人(2006)认为的单向的或双向的特定资产的投资、关系管理模式的实施,Y Doz(1996)认为学习周期的长短,阮平南和王磊(2010)认为的长效的合作机制,谢洪明,刘跃所等人(2005)认为的网络的范围、分工、母公司、学习机制、战略行为等一系列因素。
4.4 本章小结
企业网络指由一组自主独立而且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各类机构为了共同的目标,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的一种长期性的企业间的联合体。学界对企业网络的研究大体上分为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资源配置方式、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企业战略选择、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企业生存方式、基于多理论整合的价值创造和实现机制四种视角。企业网络的建立能够为入网企业提供信息交流、技术引进等一系列优势,网络中的企业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利益共同体,面对市场的变化可以更为从容。企业网络的演化按照考察对象的不同可以区分为社会经济层面的企业网络演化和标本企业的企业网络演化,并可以按照企业发展的周期性规律抽象出企业网络的周期性模型。跨国企业是企业网络全球化的典型案例,也是企业网络发展到极致的表现。
一、时代背景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以产品、技术、价格等因素构筑的传统竞争优势往往转瞬即逝。相反,企业以顾客为中心,并努力发展与顾客的互利关系,才能拥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不过,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产生了,那...
目录摘要英文摘要1序言1.1研究背景1.2研究目的与意义1.2.1研究目的1.2.2研究意义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国外研究现状1.3.2国内研究现状1.4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4.1研究内容1.4.2研究方法2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2.1发展战略理论2....
5.4促进科技创新提升小微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5.4.1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估方法根据表中各项数值,我们可以总结出企业创新能力相关各项数值。技术水准=0.25{(研发周期/行业平均研发周期)-(研发效率/行业平均研发效率)+(产品研发成功率/行业平均研发成功...
摘要随着全球市场化变革以及全球信息网络化的高速推进,服务外包产业迅猛的发展,而其中的知识产权服务外包行业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催生了其中语言翻译服务产业的高潮到来。与此同时,进入该行业的企业和从业者如潮涌般增加,以语言翻译和本地...
第三章S公司内部环境分析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从企业组织结构分析、人力资源分析、市场营销能力分析、技术和创新、财务分析和其它内部因素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3.1组织结构分析。一个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选取合适的组织结构,有机地将人、资源、技术和信息...
摘要纵观当今中国,社会信息消费、移动智能、宽带中国已经成为当今热点和未来几年发展方向。2014年国内互联网消费规模2.8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12万亿元、互联网行业收入增长50%;不仅如此,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还带来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出...
财务战略管理能够作为企业根基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企业实现其自身的进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还能够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有效竞争力。深入分析、研究财务战略管理要点,能够将企业的竞争地位有效改善,还能从根本上选择、评价、计算企业的全面计划...
第3章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需要不同领域领导力合成中国企业走出去要经历许多磨难,如何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是考验中国各阶层领导者领导力的试金石。3.1企业走出去需要企业领导者具有良好的战略思维中国企业在国外发展,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有...
摘要中房集团是中国成立最早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全称是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监督管理,2010成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公司业务包括:商品房建设、政府保障型住房、物业管理、土地开发和资产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与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各行各业迎来发展的契机。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