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政治经济学论文 >

基于政治经济学的上海自由贸易区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27 共653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结 语

  自由贸易区的概念繁杂多样,各国家、国际组织和专家学者的界定不尽一致,但都强调其"境内关外"的特质。自由贸易区的类型也多种多样,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对外贸易区都属于自由贸易区的范畴。自由贸易区的历史源远流长,不同时代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当时的国家政治经济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世界体系的视角来看,大致可将自由贸易区划分为四个阶段:一、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王权国家刚刚完成国内市场的统一,此时诞生的自由贸易区主要发展转口贸易,以增加财政收入;二、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时期,资本主义强国对外殖民扩张,不断将世界纳入资本主义体系,这一时期自由贸易区作为经贸和军事据点而得以发展;三、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崩溃时期,众多民族国家和地区取得独立,为引进外资、扩大出口、发展经济,这些国家和地区纷纷设立出口加工区;四、全球化时代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自由贸易区发展呈现两种路径,欧洲地区在关税同盟的背景下自由贸易区意义弱化,最后被取消,亚非拉地区自由贸易区发展则表现出长足动力,自由贸易区功能更多、开放程度更高、服务性和创新性更强。自由贸易区是因关税而存在,只要世界性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仍然存在,自由贸易区就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自由贸易区的设立不单单只是追求经济效益的结果,还体现国家的政治战略意图。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亦是如此,有其深刻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背景。在世界体系中,中国正不断迈向中心国家,而美国却表现出从中心区向边缘区转移的趋势。为抗拒这种趋势,美国主导 TPP 和 TTIP 两个协议,试图以新的国际经贸规则和标准来遏制中国。TPP 与 TTIP 两个协议包含非常严苛的经贸标准与要求,按这样的标准与要求,中国参与国际经贸的成本将大大增加,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如果这两个协议最终达成,将对世界经贸体系产生重要影响。上海自由贸易区正是在这样的世界体系背景和国际经贸格局下产生。中国试图通过上海自由贸易区突破 TPP 和 TTIP 的压制,在上海自由贸易区内试行国际经贸新规则和新标准,摆脱压制,融入新的国际经贸体系。不过,上海自由贸易区只是中国的"点",要突破 TPP 和 TTIP 的"面",存在太多不确定性因素。而 TPP 与TTIP 没有中国的参与也很难取得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前者。中美最终的博弈结果可能是双方达成妥协,中国加入 TPP 谈判,TPP 降低要求和标准。

  TPP 与 TTIP 将在未来国际经贸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两者中国都未参与,中国处于战略被动地位,有必要做出战略的调整。上海自由贸易区同"一带一路"战略一道,构成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两个重要步骤。上海自由贸易区是从内部对接欧美国际经贸新标准、新规则,而"一带一路"则是中国主导的国际经贸新议程,是对欧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能力的平衡。上海自由贸易区与"一带一路"两个战略都面临强大的内外压力。作为经济特区性质的上海自由贸易区总归与国家间贸易协定性的自由贸易区存在影响力差距。而"一带一路"战略也面临域内国情差异、缺乏经贸安全体系等问题。两个战略都有来自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外部的压力,发展前景不能盲目乐观。

  上海自由贸易区也是中国东亚一体化战略推进的补充。长期以来,东亚一体化进程由小国推动,且集中在经济领域。历史争议、领土争端、主导权争夺都是东亚一体化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与东亚经济合作的意愿与成效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东亚国家间政治不信任、共同体意识淡薄。政治因素也阻碍了东亚经济的进一步合作,使得东亚一体化进程发展缓慢。在这样的背景下,东亚合作需要创新,需要新的模式。上海自由贸易区可以很好地扮演这种角色,它为东亚国家关系发展提供了一种路径选择,为东亚地区合作提供样本和模板。上海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10+3"机制的有益补充。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有其国内动因。当前中国尚处于转型时期。在经济上,需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政治上,需要进一步改革以协调经济发展,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上海自由贸易区是中国转型的载体,是中国新一轮改革与开放的试点。中国的转型采用渐进式改革路径,在新政策在全国实施前往往采用试点的办法来检测其效益。上海自由贸易区正是中国的"点式试验".上海自由贸易区试行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通过贸易、金融和管理方式等的转变,推动国内的改革和创新,增强中国企业竞争力,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同时,迫使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的改革。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具备多重优势:首先,地理位置优越,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其次,有上海地区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依托;最后,上海自由贸易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同时有国家的战略扶持等优势。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潜力巨大。

  但是,上海自由贸易区毕竟只是中国的试点,上海自由贸易区要如何助推整个中国的发展(如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广大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有待验证。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与试点地区又不完全一致,需要更宏观的规划与布局,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需要各部门、各地区的交叉与协作。上海自由贸易区在进一步开放政策之后,也将面临更多新的问题(如金融投资的风险问题),创新之举需要创新之能,上海自由贸易区在管理方式、规划发展方面需要更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一、中文书籍: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2.郭信昌主编:《世界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概论》,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 1987年版。
  3.成思危主编:《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区:中国保税区的改革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4.宁骚着:《民族与国家: 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5.[英]佩里?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刘北成、龚晓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6.《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7.李泉斌主编:《国际经贸地理》,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1 年第三版。
  8.[巴]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杨衍永、齐海燕、毛金里、白凤森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年版。
  9.[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16 世纪的资本主义农业与欧洲世界经济体的起源》,郭方、刘新成、张文刚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年版。
  10.[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二卷):重商主义与欧洲世界经济体的巩固(1600-1750)》,庞卓恒、吕丹、刘海龙、侯树栋、王勇译,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11.陈玉刚:《国家与超国家--欧洲一体化理论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12.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13.[比]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张帆、潘佐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14.李晓西:《2010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15.[美]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美国智库眼中的中国崛起》,曹洪洋译,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1 年版。
  16.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17.[美]巴里?诺顿:《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安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
  18.[美]阿伦?弗里德伯格:《中美亚洲大博弈》,洪漫、张琳、王宇丹译,新华出版社 2012 年版。
  19.[美]韦里克、[中]马春光、[美]孔茨:《管理学精要:国际化视角》,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年版。
  20.[美]罗伯特·吉尔平着:《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21.成思危主编:《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区-中国保税区的改革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22.崔卫杰,韩燕:《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报告 2010》,中国商务出版社 2011年版。
  23.李岚清主编:《中国利用外资基础知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5 年版。
  24.李力主编:《世界自由贸易区研究》,改革出版社 1996 年版。
  25.厉力:《自由贸易区的原产地规则问题研究》,复旦大学 2013 年版。
  26.武康平、吴蓉:《自由贸易区功能特征与法律保障》,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7.朱天飚:《比较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二、中文论文:
  
  1.[瑞典]赫特、索德伯姆:"地区主义崛起的理论阐释"(袁正清译),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 年第 1 期。
  2.庞中英:"地区化、地区性与地区主义--论东亚地区主义",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 年第 11 期。
  3.徐秀军:"地区主义与地区秩序构建:一种分析框架",载《当代亚太》2010年第 2 期。
  4.冯绍雷:"俄罗斯体制转型的路径依赖--从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相关性视角的一项考察",载《俄罗斯研究》2010 年第 6 期。
  5.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 年第 5 期。
  6.孙景宇:"转型经济研究中的制度分析范式",载《俄罗斯研究》,2005 年第 1 期。
  7.阮宗泽:"美国'亚大再平衡'战略前景论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 4 期。
  8.孙溯源:"美国 TPP 战略的三重效应",载《当代亚太》2013 年第 3 期。
  9.陈爱贞、刘志彪:"自贸区:中国开放型经济'第二季'",载《学术月刊》2014 年 1 月。
  10.潘忠岐:"霸权干涉、大国对抗与东亚地区安全的构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 年第 6 期。
  11.唐世平、张蕴岭:"中国的地区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 年第 6 期。
  12.郭树勇:"论区域共识的制度化道路--兼论东亚共识的制度化前景",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 年第 5 期。
  13.林毅夫:"中国经济转型对现代经济学的挑战",载《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08 年第 1 期。
  14.王正毅:"理解中国转型:国家战略目标、制度调整与国际力量",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 年第 6 期。
  15.安虎森:"增长极理论评述",载《南开经济研究》1997 年第 1 期。
  16.陈浪南、童汉飞、谢绵陛:"世界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比较",载《税务研究》,2005 年第 8 期。
  17.丁伟:"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法制保障的探索与实践",载《法学》,2013 年第 11 期。
  18.杜颖:"中国(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知识产权保护的构想",载《法学》,2014 年第 1 期。
  19.李力:"加入 WTO 后如何打造中国的自由贸易区",载《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1 年第 9 期。
  20.李文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转型的战略思考与对策建议",载《环渤海经济了望》,2002 年第 8 期。
  21.李志鹏:"中国建设自由贸易园区内涵和发展模式探索",载《国际贸易》,2013 年第 7 期。
  22.刘恩专:"天津港保税区区域经济发展效应的分析与评价",载《现代财经》,1999 年第 2 期。
  23.祁欣、孟文秀:"全球自由贸易园区发展模式及对比分析",载《对外经贸实务》,2010 年第 6 期。
  24.石良平:"试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的改革",载《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3 年第 4 期。
  25.王冠凤、郭羽诞:"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便利化研究",载《现代管理科学》,2014 年第 1 期。
  26.张世坤:"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模式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5 年。
  27.刘宪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对刑法适用之影响",载《法学》2013 年第 12 期。
  28.张幼文:"自贸区试验与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载《学术月刊》2014 年1 月,第 46 卷。
  
  三、外文书籍:
  
  1.Karl W. Deutsch, Sidney A. Burrell et al. ,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Atlantic Area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 the Light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2.M Fujita, PR. Krugman and AJ. Venables, The Spatial Economy: Cities,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IT Press,1999.
  3.Barry Clark, Political Economy: A Comparative Approach, second edition,New York, Westport, and London: Praeger, 1991.
  4.Mthembu-Salter, Gregory,Chinese Investment in African Free Trade Zones:Lessons from Nigeria's Experience,South Afric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SAIIA),2010.
  5.Nader, Ralph,The Case against "free trade": GATT, NAFTA, and theglobalization of corporate power,Earth Island Press,1993.
  6.Robert Gilp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1987.
  7.Yung W. Rhee, Katharina Katterbach and Janette White,Free trade zones inexport strategies,The World Bank Industry and Energy Department, PRE, 1990.
  
  四、外文论文:
  
  1.Tamal Datta Chaudhuri and Smita Nath, "Free Trade Zones and OutstandingDebt", The Icfai Univers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l. IV, No. 1, 2009.
  2.Pat J.Calabro, "Foreign Trade Zones_A Sleeping Giant in Distribution",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Vol.4, No.1, 1992.
  3.Christopher Davidson, "Dubai: the Security Dimensions of the Region'sPremier Free Port", Middle East Policy, Vol.15, No.2, 2008.
  4.Juan M. Rivera,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ts Influence on Off-shore Banking: the Case of Panama", The In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Vol.3, No.3, 1989.
  5.Arang Keshavarzian, "Geopolitics and the Genealogy of Free Trade Zones inthe Persian Gulf", Geopolitics, No.15, 2010.
  6.Gladie Lui,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Shaping of China's FutureForeign Investment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Tax Journal, July-August 2014.
  7.Lorenzo Fioramonti, "Conclusion – Building Regions from Below: Has theTime Come for Regionalism 2.0?", The International Spectator, Vol.47, No.1, 2012.
  8.Ronald J. Yalem, " Regionalism and World Order",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38, No. 4, 1997.
  9.Charles P. Kindleberger, "Dominance and Leadership in the InternationalEconomy: Exploitation, Public Goods, and Free Rides." International StudiesQuarterly, Vol.25, No.2, 1981.
  10.Wu Xinbo, "Not Backing down:China Responds to the US Rebalance toAsia", Global Asia, Vol.7, No.4, 2012.
  11.Robert Jervis, "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Vol. 30, 1978.
  12.Donghyun Park, "The Prospects of the ASEAN–China Free Trade Area(ACFTA):A Qualitative Overview",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 Vol. 12,No. 4, 2007.
  13.Hafedh Zaafrane and Azzem Mahjoub,"The Euro‐Mediterranean free tradezone: Economic challenges and social impacts on the countries of the South and EastMediterranean", Mediterranean Politics, Vol.5, No.1, 2000.
  14.Kent Jones, "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 Political Economy, History and theRole of the GATT",Journal of World Trade, Vol.23, No.3, 1989.
  15.Kevin G. Cai ,"Is a Free Trade Zone Emerging in Northeast Asia in the Wakeof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Pacific Affairs,Vol.74, No.1, 2001.
  16.Marcus Noland and L.Gordon Flake,"Opening Attempt: North Korea and theRajin-Sonbong Free Trade and Economic Zone",Journal of Asian Business,Vol.13,No.2, 1997.
  17.Paul Krugman,"The Move Toward Free Trade Zones", Economic Review,Vol.76, No.6, 1991.
  18.Sandya Hewamanne,"Performing 'Dis-respectability': New Tastes, CulturalPractices, and Identity Performances by Sri Lanka's Free Trade ZoneGarment-Factory Workers", Cultural Dynamics, Vol.15, No.1, 2003.
  19.Volker Nienhaus, "Promoting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through aEuro–Mediterranean Free Trade Zone?",European Foreign Affairs Review, Vol.4,No.4, 1999.
  
  五、网站类:
  
  1.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simplification and harmonisation of customsprocedures (Kyoto Convention) of 1973(originally enacted): Annex F.
  2.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官方网站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爱尔兰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信息4.《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5.《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新华网 2013 年 10 月 7 日。
  6.《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六、报纸类:
  
  1.林毅夫:"'一带一路'需要加上'一洲'",载《社会科学报》2015 年3 月 12 日。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政治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