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质量管理论文 >

质量管理发展过程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24 共446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2 章 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基础

  2.1 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2.1.1 世界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

  世界各国汽车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基于 ISO9000 国际质量标准,制定了各自的质量管理体系,如德国的 VDA、美国的 QS-9000、法国的 EAQF 及意大利的 AVSQ、日本的 JAMA.

  1.德国汽车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欧洲汽车工业以德国为代表,1991 年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共同发布了 VDA 质量管理标准,VDA6.1 是以 ISO9004:1994 质量体系为基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吸取了美国 QS9000 标准的一些内容,又增加了产品安全和财务等方面的内容,奔驰、宝马、大众、奥迪、保时捷等世界着名车企都使用 VDA 质量体系标准,随着这些车企在世界各国的合资合作逐步扩大,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也延伸到世界各国。

  2.美国汽车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美国汽车以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为代表,最初各自有各自的管理体系,通用采用"北美创优目标"及货车公司的质量要求、福特采用"Q1 质量体系标准"、克莱斯勒采用"供方质量保证手册",1988 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共同制定了QS-9000 标准,旨在对供应商提出统一的基本质量要求。

  3.日本汽车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日本汽车企业一直以 JIS 的相关标准和 JAMA 的要求开展生产制造,其中以丰田公司为典型代表,丰田公司在美国统计学家的帮助下,结合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戴明博士的管理思想,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创建了独特的全面质量管理(TQC)方法,使丰田公司的产品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推动日本的工业产品质量跃居世界前茅,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2 中国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

  1.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变化。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产量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已形成了以第一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二汽)和上海汽车工业集团三大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各大汽车企业集团,汽车产销量已从 2000 年的 200 万辆增加到 2014 年的2300 多万辆,位居世界第一,但其中乘用车自主品牌销量不断下降,2014 年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 277.44 万辆,同比下滑 17.4%,合资品牌销量不断上升。这充分体现了合资品牌以技术和品质为核心的竞争优势,也是消费者升级消费和对品牌需求的重要转变。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也正在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高转变。因此,今后中国汽车工业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提高发展质量上。所谓"发展质量"包括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和企业的产值、利润的增长;主要依靠产品的技术、品牌,获得市场竞争力;主要依靠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

  2.中国汽车工业质量管理现状。

  由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基础薄弱,技术研发能力不强,质量管理水平低下,因此导致自主品牌的竞争优势不明显,这给合资品牌提供了展现优势的舞台和抓住中国市场的先机,在质量管理系统中,各个合资品牌按照国外合资方的质量管理模式和中国汽车工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中国合资品牌汽车企业的质量管理系统,而自主品牌则按照最基本的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没有形成独特的、具有影响力的有效的质量管理模式。中国汽车工业近 10 年的发展结果表明,自主品牌通过合资合作渠道,按照世界先进车企的管理方法建立适合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提升品牌价值、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3.自主品牌质量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质量管理基础薄弱,质量意识落后。我国在建国初期开始发展汽车工业,真正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不断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逐步推动自主品牌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但目前全员质量意识仍有待提高。

  (2)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不能保证设计质量。整车自主研发能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探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的研发水平仍有待提高,没有在设计阶段针对以往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通过设计防错避免或减少批量产品质量问题的发生。

  (3)质量方法应用水平不高,没有形成质量持续改进的机制。对于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还不够,不能以真实有效的数据和客观事实作为决策依据,质量改进没有形成良性的循环系统,没有认真进行经验教训总结,没有形成标准化、系列化的核心技术规范,没有通过流程制度形成长效的质量改进机制。

  2.2 质量管理发展过程。

  2.2.1 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从 20 世纪以来,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成功之后,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作坊,质量管理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质量管理分为以下 3 个主要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

  通过对产品进行百分百的检验来保证工序间和出厂的产品质量,这是一种事后把关的质量管理方法,管理的对象是产品,管理的任务是满足产品的要求,即符合性质量。

  20 世纪 40 年代,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企业都设置了专职的检验部门,配备有专职的检验人员,用一定的检测手段负责整个产品检验工作。对保证出厂产品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1)出现质量问题容易扯皮、推诿,缺乏系统的观念;(2)只能事后把关,而不能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作用,待发现废品时已经成为事实,无法补救;(3)对产品的全数检验,有时在技术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如破坏性检验),有时在经济上是不合理、不合算的(如检验工时太长、检验费用太高等)。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这些缺点也就越来越显得突出。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通过使用统计技术进行质量控制,是一种预防的质量管理方法,管理对象是过程,管理的任务是满足过程控制要求,通过样本计算过程能力,从而得到整批产品的合格率水平,通过对异常趋势点的分析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不合格的发生。

  统计质量控制图是由休哈特在 1925 年提出的,二战期间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美国军工企业,因 100%的质量检验速度慢、成本高,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因此,美国就组织了数理统计专家在国防工业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数理统计的方法在生产过程控制中产生了非常显着的效果,保证和改善了军工产品的质量。后来又把这种方法推广到民用产品之中,使制造企业从中受益。

  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与企业生产过程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质量管理统计方法的普及与推广。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质量管理,结合多种质量工具,建立起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等活动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用最低的成本,制造出用户最满意的产品。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管理体系,管理的任务是满足相关方的要求,即经营质量。

  1961 年,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菲根堡姆出版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首次提出了TQC 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从企业高层领导、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到操作人员都参与质量管理,企业对全体员工分层次地进行质量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群众性质量改进活动,激发员工质量改进的热情,不断完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的质量管理程序和方法,形成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制造再到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理念。

  世界各国制造业都在推进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并结合自己的实践有所创新发展,目前众所周知的美国波多里奇奖、欧洲质量奖、日本戴明奖等各种质量奖以及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模式等都是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

  2.2.2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质量管理。

  正如着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所说:"21 世纪是质量的世纪"[1]

  ,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更深入、更细致的阶段。21 世纪的质量管理是以 20 世纪后期各种质量管理方法为基础进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整合和提升,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新高度,不断地帮助企业通过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树立品牌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质量管理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企业管理面临成本降低、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压力,如不及时调整方向和改变经营管理模式,企业将很难继续走下去,相反,那些逐步改变经营观念,树立品牌形象,提高产品品质的企业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和稳健,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质量管理,只有始终把做好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才能带动企业整体管理上的提升和进步。

  2014 年 9 月 15 日,李克强总理在以"质量、创新、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国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推动各方把促进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经济质量效益上来,把注意力放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上来,牢固确立质量即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效益和价值的理念,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李总理的讲话无疑给中国质量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认为"提高质量归根到底还要靠企业,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讲道德、讲诚信的经济。

  企业要坚守商业道德,担起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主体责任,在创新、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下功夫。"这既是对中国企业的要求也是对中国企业的期望,与此同时,也对政府职能部门提出了要求,他指出"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秩序,激励企业诚信经营、多出优品、打造精品。完善事中事后监管,特别是强化对关乎群众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质量监管。努力塑造中国产品和服务的良好品牌,不仅让国内消费者喜爱,而且在国外声誉良好,做到'双满意'."给中国企业发展质量营造了良好氛围和公平的竞争环境。

  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逐步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作用,在企业内部不断探索质量管理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建立"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文化氛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以"中国制造"为代表的中国质量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2.质量管理发展逐步走国内与国际相融合的发展道路。

  随着国内企业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企业在技术、生产、质量、销售等各方面受到国际化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中国企业逐渐意识到应用和实践相关国际质量标准的好处和深远影响,可以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立产品的品牌价值,从汽车行业的发展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如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长安福特、一汽丰田等合资合作成功的企业都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管理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质量管理,通过引领员工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创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建立"质量第一"的牢固思想,才能继续推进中国企业的质量管理走得更好、更远。

  3、质量管理的内容由注重质量控制向注重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转变。

  现阶段中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正在由传统的对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向提升质量体系能力方向转变,即从产品最初的质量策划开始向企业管理的各个过程延伸,通过建立和完善适用的质量管理体系并监督审核体系流程的执行情况,不断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标准化、系统化水平,从而不断提升质量保证能力;另外,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建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推动企业内部制造及管理成本的不断降低,带动全员参与质量改进的热情,从而实现质量的持续改善,向着零缺陷的目标不断迈进。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