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法律硕士论文 >

引诱侵权规则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1-08 共310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结语

  本文从湖南快乐阳光互动娱乐传媒有限公司诉深圳市快播科技有限公司案例入手,快乐阳光诉称快播公司通过定向链接和播放器在线播放侵犯了其版权,法院审理认定快播构成间接帮助侵权,另外快播被行政处罚2.6亿元,从案例来看快播抗辩理由一直是声称其商业模式属于"播放器+CMS"模式,这种模式最显着的特色是技术和内容是完全分离的,快播声称其仅仅提供了 一种在线视频播放器技术,并没有从事上载资源或提供种子的行为,所以侵犯版权的是利用快播技术进行盗版的第三方网站而非快播公司。因此快播在本次援引的案例前的诉讼罕有败绩,而且就算是本次案例也不难发现快播真正被追究责任的也是创办726搜索导航网站及其相关的专向链接行为构成的帮助侵权行为,其免费提供P2P软件后用户的侵权行为很难被追究。

  从分析案例的争议焦点,快播公司是否构成侵权、构成何种侵权,从而提出问题,主流观点认为,快播为他人的直接侵权行为提供了技术中上的支持,其行为行为仅构成间接侵权中的的帮助侵权,但是本文认为快播公司的行为用引诱侵权规则来归责似乎更加合理,这是因为快播公司的商业模式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大规模侵权的基础上,其首先通过大量的盗版内容来吸引用户,然后通过高人气来吸引广告商投放广告来盈利的,可以说,如果没有盗版内容的存在,快播的商业模式也终将走向死亡。

  进一步从法理上系统的论述了引诱侵权规则,介绍了以Crokster公司为代表的分散式P2P软件的技术特点,快播也属于这种类型,这种模式最显着的特色是技术和内容是完全分离的,这种类型技术的出现使得"实质性非侵权用途规则"弊端暴露无遗,导致实践中对这类技术在法律上难以归责,在这种背景下,引诱侵权规则填补了这个漏洞,为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归责适用增加了一个前提,S卩:在商业模式上没有引诱侵权意图。引诱侵权规则使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主观过错的标准由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或"应知"侵权行为的存在,扩大到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商业模式在设计之初就具有侵权意图。为应对快播模式的侵权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说,引诱侵权规则的确立是对网络服务提供者主观过错认定标准的完善,对版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快播客观上实施了帮助第三方搜索网站和播放网站侵权的行为,主观上对侵权结果的发生具有过错,其行为已经侵犯了原告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但事实上快播是通过大量的盗版内容来吸引用户,然后通过高人气来吸引广告商投放广告来盈利,其商业模式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大规模侵权的基础上,这种行为的主观恶性要远远大于帮助侵权行为,其所带来的后果也是远远超出帮助侵权的后果。对于快播的这一商业模式,如果仅仅按照帮助侵权来认定其侵权责任不利于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也不利于对版权人的救济,因此用引诱侵权规则来归责似乎更加合理。要证明快播具有弓丨诱他人实施侵权的意图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证明快播为这些盗版视频网站的建立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其次,证明快播对视频网站内大量存在的侵权内容视而不见;最后,证明快播为这些盗版网站上的视频提供了搜索、链接行为,并有意识的对这些搜索链接进行了编辑和推荐。但是,引诱侵权规则的适用需要在司法实践中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在具体案件中,应当采取宽严相济的原则,既考虑惩罚存在主观恶意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又要考虑鼓励和促进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只有把握住这一基本原则,才能真正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一、法律类:
  
  [1]《侵权责任法》
  [2]《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3]《着作权法修改草案》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着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5]《互联网着作权行政保护办法》
  
  二、期刊类:
  
  [1]薛虹:《网络服务提供者中介责任构成的比较研究》,载于《中国版权》,2011年第5期;
  [2]薛虹:《再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版权侵权责任》,载于《科技与法律》,2000年第1期;
  [3]薛虹:《将责任限定在适当程度--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版权侵权责任》,载于《国际贸易》,2000年第2期;
  [4]梁志文:《我国法上的避风港规则:利益失衡与立法完善》,载于《电子知识产权》,2011年第9期;
  [5]梁志文:《论版权法之间接侵权责任一以网络信息传播条例为中心》,载于《法学论坛》,2006年第5期;
  [6]梁志文:《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着作权责任:文本解释与比较分析》,载于《法治研究》,2011年第2期;
  [7]王迁:《<信息网络传播条例>中"避风港"规则的效力》,载于《法学》2010年第6期;
  [8]王迁:《尘埃落定后的反思--评三大唱片公司诉百度案一审判决》,载于《中国版权》,2012年第2期;
  [9]王迁:《"索尼案"二十年祭回顾、反思与启示》,载于《知识产权研究》,2004年第4期;
  [10]王迁:《超越"红旗标准"--评首例互联网电视着作权侵权案》,载于《中国版权》,2011年第6期。
  [11]张今:《版权法上"技术中立"的反思与评析》,载于《知识产权》,2008年第1期;
  [12]吴汉东:《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着作权侵权责任》,载于《中国法学》,2011年第2期;
  [13]陈锦川:《网络服务提供者过错认定的研究》,载于《知识产权》,2011年第2期;
  [14]徐伟:《通知移除制度的重新定性及其体系效应》,载于《现代法学》,2013年第1期;
  [15]宋伟:《网络服务提供者间接侵权中过错推定原则的适用》,载于《电子知识产权》,2008年第11期;
  [16]刘家瑞:《论我国网络服务商的避风港规则--兼评"十一大唱片公司诉雅虎案"》,载于《知识产权》,2009年第2期;
  [17]张新宝、任鸿雁:《互联网上的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解读》,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18]杨立新:《〈侵权责任法〉规定的网络侵权责任的理解与解释》,载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三、论文类:
  
  [1]谭中:《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着作权侵权责任认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载于中国知网;
  [2]陈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分类对侵权法责任承担规则的影响_-以<侵权责任法>第36条为视角》,宁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载于中国知网;
  [3]裴晓萌:《论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的成立与承担--以<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2款、第3款为中心》,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载于中国知网;
  [4]孙欣欣:《我国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研究》,辽宁大学专业学位论文,2012年,载于中国知网;
  [5]王艳芬:《网络服务提供者着作权间接侵权责任制度构建一以比较法为中心》,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载于中国知网;
  
  四、着作类:
  
  [1]郑成思:《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薛虹:《十字路口的国际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3]薛虹:《数字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
  [4]王迁、王凌红:《知识产权间接侵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王利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6]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徐爱国编:《英美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9]王迁:《网络环境中的着作权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10]王迁:《国外版权案例翻译:中英文对照》,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11]王迁:《网络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12]世界知识产权法典译丛:《十二国着作权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4]刘德t《网络时代的民法学问题》,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五、网页类:
  
  [1]《北京高院成功调解四大唱片公司音乐着作权系列案》。
  [2]王迁:《着作权法2012年修改草案引发的争议》,载于"知识产权法教学网".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法律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