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

刘彭芝的教学管理思想(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3-09 共895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二)学校课程改革的有关情况

  刘彭芝校长认为,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核心,没有课程改革,教育改革将成为空谈。为此,她积极响应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确立学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课程改革的原则是:改革必修课,增设选修课和特色课,建立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推进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项改革。[50]

  1.人大附中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刘彭芝校长注重通过课程建设落实教育目标,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她说:“要把童年还给孩子,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除了学习,希望他们能干点别的,能够挖掘他们的特长和潜力”.[51]为此,刘彭芝要求,在已有的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要建设富有自身特色、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1989 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力能力方面,开设劳动技术校本课程;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探索将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开设《现代少年》课。1994 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开设发明创造课,并成立发明创造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关注社会、关注自身,开设科学实践课,倡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1996年,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给学生充分实践和发展的机会,开设社会实践课。1997 年,在外语教学方面首次开设第二外语日语选修课。1998 年,开设汽车模拟课、设计技术课,并首次与加拿大渥太华理科高中开通视频远程互动教学课,同时开设外教英语课、远程英语课和双语课。2000 年-2001 年,相继开设“行星英语课”和“新动力英语课”,并开始引进专职外籍教师,陆续开设英语数学、英语物理、英语化学等课程,同时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了研究性学习必修课。[52]从人大附中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看,刘彭芝校长在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上极具大局观、长远观,富有前瞻力和执行力,其坚持以以人为本、尊重个性为根本宗旨,将课程改革与时代要求紧密联系,突出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课程特色,人大附中的课程改革引领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2.人大附中课程体系的基本情况刘彭芝认为,课程改革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做到“变”中有“常”;处理好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关系,形成良性互动,在国家规定动作中完成任务,在学校教师自选动作中出新出彩;处理好有意义与有意思的关系,做到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处理好现实性与超前性的关系,既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又要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处理好增加和减少的关系,让学生既学得多、学得好,又学得不累;处理好校内和校外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补充学校教学。[53]为此,刘彭芝坚持从满足学生需要出发开设课程,宏观统筹课程设置,建设丰富多样的学校课程,增加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选修课程,目前学校课程体系已较完善,以 2009-2010 学年第二学期为例:国家必修课程开出率 100%;国家选修课程,已开出 8 大领域,48 门课,76 个教学班;地方课程开出率 100%;校本课程包括校本必修课和校本选修课,已开出 8 大领域,150 多门课。[54]学校课程设置整体上明显优化,在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课标课程与校本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综合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上更加科学合理,既高度综合又分类明晰,既符合国家课标要求,又突出学校特色。

  3.开设特色校本课程
  
  (1)现代少年课程刘彭芝校长认为,拓展校本课程,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一所学校课程改革的水平与特色。1990 年 3 月,她时任副校长,指导支持丛立新和靳忠良两位老师探索将政治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整合创新,在初中各年级,开设了与政治课并行的现代少年课,这是人大附中创设的第一门校本课程,也是学校课程改革的第一步。在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的情况下,刘彭芝校长要求继续推广,1995 年开设现代儿童课,2001 年在高中开设现代青年课,2009 年现代少年课升级改名为阳光少年课,并出版了有关系列教材。现代少年课发展20 多年来,不仅开创了现代少年系列新课程,而且培养了大批心理健康、积极上进的学生,也为教师改革创新提供了发展平台。[55]

  (2)劳技校本课程刘彭芝认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如果把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过程比做一个人的肌体,那么中学阶段就是这个人的腰,腰部无力,人是站立不起来的。”[56]为此,1989 年,她时任副校长,要求劳动技术教育必须增加科科技含量,要将劳技教育、科技教育与发明创造教育三者有机结合。牵头引进竺豪桢、马勇等一批科技教育专职教师,成立了科技办公室,开设了劳技校本课程,有效改变了学校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灌输而忽视能力培养、过分注重学生成绩分数而忽视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人大附中涌现出吴天际等一批获得全国发明创造大奖的学生,刘彭芝校长也被聘为全国青少年劳技教育与发明创造专业委员会主任。

  (3)外语校本课程1997 年刘彭芝任校长后,开始用世界的眼光推进课程改革,她说:“开设第二外语课,可以将学生的语言特长发挥出来;另外,我们要走向世界,创办世界一流学校,各国语言都应该有人会。”[57]于是,她开始多渠道引进外籍专职教师,开设外语校本课程。一是开设了韩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第二外语课;二是以学科为载体,开设了英语数学、英语物理、英语生物、英语美国文学、英语戏剧等学科英语课程。学科英语课程的开设,使学校的英语学习氛围空前浓厚,不仅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更自然的情境、增加了学习英语的机会,也为学生到英语国家留学深造奠定了语言基础,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外语校本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也使人大附中的外语教学工作走在了国内其他中学的前面。

  4.增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刘彭芝说:“基础教育应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接触不同的事物,并增进对自身的了解。当代学生应当对不同的学科、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模式保持兴趣和尊重,能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做出明智的选择,能够知取舍进退,并发展自己的潜能,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58]

  为此,刘彭芝根据学生需要和师资情况,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增设 120 多门选修课,涵盖面广泛,课程可分为四大类:理工与自然科学实践类、学科兴趣类、语言与社会科学类、文体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授课方式和评价方式灵活多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和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学会了选择。

  三、创新教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民族进步、国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我国提出到 2020 年要建成创新型国家,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任务就是创新,而实现创新要依靠人,所以必须通过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创新。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也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出了要求。

  刘彭芝校长一直非常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她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突破口;我国的教育,如果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有大突破,那就真是如虎添翼了。”[59]为此,她在 1989 年担任人大附中副校长时就主抓超常儿童教育,还担任了人大附中华罗庚学校的校长,担任人大附中校长后带领全校师生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尊重个性、挖据潜力、因材施教,在超常教育、创新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地探索和实践。

  (一) 超常教育

  刘彭芝认为,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得到适合他们个性发展的教育,这是教育公平应有的含义之一,超常教育是对超常儿童的公平,更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所需要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60]

  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人大附中对素质教育进行创新,注重发展超常教育。

  1.超常教育的发展历程1985 年,人大附中第一届数学超常教育实验班正式开班,标志着学校开始了超常教育的探索之路。对开展超常教育实验的目的,刘彭芝强调:“要为我国超常教育事业的发展探索一条新路;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实验基地并积累经验。”[61]为此,刘彭芝校长领导人大附中在对教育规律、培养目标逐渐认识的基础上,认真探索超常教育规律,在学制上从初、高中四年制到五年制再到六年制,注重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开发的平衡,强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在学习内容上,从只重视数学到多学科综合发展,增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在超常学生的选拔内容上,从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到注重各种特长和潜能,从只偏重智力因素发展到智力、非智力因素兼顾考虑;在选拔方式上,从形式单一的结果判断到培养与选拔结合的过程性评价;组织形式上,在 1985 年创办的数学实验班的基础上,1989 年联合中国科技大学和华罗庚实验室创办华罗庚数学学校,到 1993 年又陆续成立了外语学校、计算机学校和创造发明学校,1994 年合并成立华罗庚学校,2004 年改名北京市仁华学校等等。[62]

  2.超常教育的指导原则与教学改革在超常教育实践中,刘彭芝要求,坚持 4 个指导原则:一是加深与拓展知识面的原则,超常教育学制由 4 年改为 5 年又回归到 6 年,延长了学习时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深度;二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筹兼顾的原则,在加强智力开发和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性格、气质、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三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以集中教育为基础,根据学生学科兴趣、个性差异进行分类教育和个别指导;四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协调的原则。[63]

  在超常教育教学改革上,刘彭芝先后在学制、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在学制上,1989 年由四年改为五年,1996 年又改为六年;在课程设置上,小学开设现代儿童课、创造发明课、思维训练课等,中学开设现代少年课、科学实践课等;在教材建设上,在完成国家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自编超常教育教材,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师资队伍上,以本校教师为主,构建专家、教授和教师合理组成的教师队伍。

  二十多年的超常教育探索与实践,人大附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超常教育模式,成为了我国超常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试验基地。

  (二) 创新教育

  在创新教学实践中,刘彭芝注重在校园中转变传统观念、营造创新氛围,将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有机结合,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同时以学生为本位进行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系统推进创新教育工作。

  1.创新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创新成果刘彭芝认为,“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的记忆仓库.”[64]为此,1990 年,刘彭芝时任人大附中副校长,倡导成立了科技办公室,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目的,组织开展各种科技创造活动。一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市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全国劳技创新大赛等发明创造赛事,并多次获得国内外创造发明大奖。二是多次组织学生参加海淀区、北京市、中国和国际头脑奥林匹克竞赛。2000 年 6 月,组织学生代表中国参加在美国举行的国际头脑奥林匹克竞赛总决赛,取得了竞赛长期题第一名的好成绩。1992 年,倡导建成天文台;1995 年组织师生参加中科院专题考察团赴泰国观测日全食。1999 年 11 月,积极与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联系,组织 12 名学生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2004 年世界自然科学杂志上刊登了人类基因项目研究课题,中国学生的姓名首次出现在该杂志上。2002 年 9 月,虚拟科学实验室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更多的师生互动的机会和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推动了学校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

  2.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刘彭芝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她强调,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课堂教学是实现教书育人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为此,她引领老师采取小组合作教学、实验中引入探究式学习、课堂上让教师成为开发者、让学生成为主人、引入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 起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改变过去教师过于注重传授灌输知识而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课堂学习。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兴趣,学校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教学管理论文
返回:公共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