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

刘彭芝的德育管理思想(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3-09 共830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根据“人大附中人”的内涵要求,刘彭芝校长认为,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载体。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节水节电保护环境等活动,开展新生入学前教育、观看礼仪片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系列活动,注重学生养成教育,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身感悟亲情友情,用爱浸润心灵,从而起到净化心灵、纯净精神的作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积淀学生文化底蕴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着称,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刘彭芝认为,让学生尽早地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接受传统的熏陶,解决终极关怀的问题,才可能避免中国社会未来的危机,实现世界文化的大同。[23]

  传统文化教育,对于积淀学生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作用。

  她倡导学生学习《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古典文化,实施学生文明形象塑造工程,采取德育活动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注重让学生参与、感悟,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灵,培养学生高雅的道德情操,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文化品位和道德素养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内化。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这就要求青少年既要有民族的、国家的眼光,又要有世界的、全球化的视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建立民族文化自信,能用审视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刘彭芝的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有效地充实了学生的心灵家园,积淀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责任意识养成是德育的目的

  刘彭芝认为,学生们应有关注现实、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生态度,这是中学生最宝贵的品质之一,也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要达到的重要目的。[24]

  她指出,“必须将德育渗透到学生具体而微的生活中,利用学校全面的活动,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渗透,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这包括形成学生学习、交往、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交往、生活中面临的具体道德问题以及学生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25]她强调以学校为先导,以社会为辅助,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养成。

  (一)以学校为先导,形成社会责任氛围

  刘彭芝主张,“品牌中学要摆正位置,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促进教育事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作出更大的贡献。”[26]“一个优质学校不能独善其身,应该兼济天下,把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辐射周边地区。”[27]她认为,当前中国教育最缺乏的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因此她希望能为国家分忧,为教育解困,用自己的探索和实践,为优质学校输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探索出一种新的模式,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28]

  为此,刘彭芝校长在加强人大附中自身建设的同时,一直坚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探索帮扶薄弱校的途径,开拓多种与薄弱校合作的方式方法。一是对口帮扶薄弱校,创办人大附中郑州分校、西颐分校、延庆分校、西山学校、朝阳学校和朝阳分校等分校;二是派出优秀管理干部帮扶共建北航附中、翠微中学、兰靛厂中学等薄弱校;三是帮助培训校长和教师。参与组织上海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和“中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工程,承担全国“百名体育教师培训工程”,参与承担教育部“国培计划”任务等;四是接收薄弱校学生,2002 年至今共接收西部友好关系薄弱校和海淀区帮扶共建薄弱校三百多人,到人大附中交流学习,享受优质教育;五是开展远程教育,联合多所名校强校,倡导成立“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使全国 1000 多所中小学受益;六是教师结对,与农大附中、宁夏六盘山中学、延庆永宁中学等学校教师结对,互访互学等。

  刘彭芝校长说:“人的生命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身体内;大生命,则体现在人群社会中。一所学校的生命也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校园内;大生命,则体现在整个教育事业中”.[29]她带领人大附中,在承担社会责任感上率先垂范,对教育均衡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们拥有了更宽广的胸怀,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人大附中不仅带动了薄弱校的发展,而且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学以致用、奉献社会起了重要作用。

  刘彭芝认为,“评价一所学校好不好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这所学校所履行的社会责任,就是看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否服务社会,造福人民。”[30]

  在学校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感召下,2000 年以来,学生们相继开展了“献爱心、服务社会、学以致用、博学创新”、“普及捐献知识、弘扬奉献精神”、“关注社会,共创明天”等主题班会教育活动,还有帮助同学张施瑜募捐义款、为新疆灾区捐款、为西部山区小学募捐图书、到山西马家河希望小学义务支教、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北京奥运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去敬老院、聋哑学校、儿童福利院、临终关怀医院等爱心志愿活动。在学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环境氛围影响下,通过一个个丰富而具体的活动,学生们开始关注社会,用心感悟生命的意义,亲身体验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真正从心里懂了社会责任,不仅锻炼了能力,也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更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获到了幸福快乐。

  (二)以社会为辅助,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真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德育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德育教育的本源。刘彭芝认为,学生应走出校园,“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使生命得以伸展,并生活得有意义;同时,对他人的生命抱以珍惜和尊重的态度,由此生发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31]

  1.人大附中学生志愿团

  刘彭芝提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学生应走向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在社会的大课堂上感悟生命的真谛。2003 年 3 月,刘彭芝校长为学生志愿团授旗,六百多名学生组成的志愿团正式成立。志愿团主要由敬老社、助残社和环保社组成,以“热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为主题,在开展活动中奉献爱心,坚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学校里,志愿团的学生们活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他们经常义务打扫学校卫生,帮助图书馆老师整理图书,参加教室关灯节能情况检查,为西部山区的小学募捐图书,为灾区捐款,为贫困学生捐款等等;在社会上,志愿团的学生们经常去敬老院、盲人学校、聋哑学校、临终关怀医院、精神病医院等,帮助老人、残疾人和心理障碍病人,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给他们带去关爱、阳光和快乐;开展环保系列活动,倡导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爱护地球。

  人大附中志愿团成立九年以来,扎扎实实服务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许多急需帮助的人送去了爱心,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贡献了一份力量,学生在帮助他人、关爱自然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快乐,获得了沉甸甸的幸福感,得到了心灵的充实满足。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给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送去了关爱,不仅了解了社会上的人情冷暖、人间百态,真正看到了社会的不完美,看到了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疾苦,尽管他们的能力有限,但是却愿意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他们的心开始湿润,他们将不再冷漠,将真正懂得幸福的含义,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提升社会责任感。学生们在润物细无声式的德育活动中,逐渐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内化,这就是生命德育的价值所在。

  2.人大附中红十字会

  刘彭芝校长支持学生参与一切有利于形成高尚品德的活动,把开展红十字活动列入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她认为:“开展好红十字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珍爱生命,既学会了自我保护,又能在必要时刻救助他人。”[32]在刘彭芝校长的倡议下,人大附中于 1999 年成立红十字会。目前,学校每年都进行急救员讲座和培训,力求每名学生都能掌握急救技能和知识。人大附中认真开展红十字会活动,连续十几年被评为海淀区红十字会先进单位。成绩的取得是学校扎实工作的结果,更难得可贵的是,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了急救技能,在关键时刻实践了红十字精神。

  2000 年学校组织春游,初二学生李婧薇利用红十字培训班上学到的急救技能,在老师和同学的协助下,救活了一个落水少年。这次成功的救助成为轰动社会的美谈,也得到了红十字会专家的高度评价。[33]刘彭芝指出,“一次救人的行动,胜过百节德育课程,这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它本身又是最好的教育,会使学生们终生受益。”[34]后来,刘彭芝校长专门请李婧薇和几位老师、同学在升国旗仪式上向全校师生讲述这次救人的经历。这个经历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课,它让同学们知道自己周围就有这样鲜活的榜样,周围老师和同学的亲身经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教育意义。刘彭芝认为,德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多年来,人大附中在刘彭芝校长的领导下,德育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探索出了以爱与尊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德育新路。教师更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学生全面发展、成绩突出,学校凝聚力显着增强,人大附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良好学风、教风和校风,这些实践成果很好地证明了人大附中的德育管理新路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具有较强的可借鉴性和研究性。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公共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