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班级实行量化管理的探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14 共627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孟子·告子上》有言:"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它告诉我们,心的功能在于思考,思考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善于思考就能获得真知,不思考便茫茫然无所获。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问题,令我们困惑,使我们为难,甚至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疑则思,有惑多问,勤于探索,善于钻研,这样才能解惑答疑,做到知书明理,不断进步。

  多年的学习经历,以及自大学毕业以来多年从事的高中班主任工作,使我对班级管理或多或少有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而且随着近几年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教育现象和问题,尤其是班级量化管理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暴露的问题,让我感到疑难与困惑,常常引起我的思考。比如,近些年来许多学校,尤其是像衡水中学这样的知名学校,在学校管理中对班级普遍实行量化管理,这会在学校教育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等,一直是我想弄明白的。

  近几年,享誉河北乃至全国的衡水中学,以其"地球人无法超越"的高考成绩,超高的一本上线率和超多的北大清华生,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被称为"大学生加工厂". 2013年衡水中学有104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独占这两所高校在河北招生人数的80%.[1]

  据其校内喜报可知,2014年衡水中学再次创造了中国高考史上的神话,包揽了河北省文、理科状元,9人进入河北省文科前10名;6人进入河北省理科前10名;一本上线率86.6%,全省第一,上线人数全省第一。103名同学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16名同学被香港大学等港校录取;51名同学被美国哈佛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录取;462名同学被提档线排名前十高校录取;被"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录取的同学不计其数。衡水中学,俨然已经成为全国许多高中学校眼中高考成绩的标杆。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衡水中学取得如此骄人的高考成绩而受到如此追捧?除了媒体上不断报道的生源原因外,国内多家媒体也对其他原因进行过相关追踪报道。如《人民日报》

  2013 年 7 月 18 日 12 版有篇题为《河北衡水中学的真实一面:半军事化管理,带橘子进教室要受警告》的报道,其中写道:江西某中学一位教师在参观衡中时曾在学校公告栏内看到一则公告:高二年级一位学生带橘子进教室受警告处分,并回家反省。[2]

  安徽卫视《社会透明度》栏目 2014 年 7 月 19 日播出过的一期题为《衡水中学:三分钟内吃早饭不准心情不好》的节目。财经网财经频道《衡水中学南京"取经":赞叹但不改衡中模式》中提到"南京一中校长尤小平去衡水中学参观过,给他印象比较深的一幕是:学生在自习时,听到老师的脚步声,抬头看了一眼,结果被扣了分。"[3]

  南方报业网《衡水中学一年 104 人考入清华北大惹争议:被指超级高考工厂》说,一些老师到衡水中学参观后认真地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封闭管理"、"量化教学"这些词语。"一切公司化", 就连处理学生的早恋问题,衡水中学的量化也做到极致,如男女学生交往频繁,会酌情量化扣除班级德行分。

  而林林总总的校规细致到"能否带橘子进教室和穿短裤睡觉",甚至规定了对心情好坏的量化评价。从量化班级入手,学生的学习成绩、纪律、卫生、三操等状况,都会被纳入量化考核的范围。[4]

  由此可见,严格的班级量化管理和考核制度在衡水中学规范学生言行,促使学生成绩提高进而取得高考优异成绩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纵观我国的学校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从江南到塞北,几乎所有的学校在班级管理方面都在采用数字量化的方式,对学生在校的各种活动,如学习、纪律、出勤、生活、卫生等方面都会以分数的形式加以衡量评价。学校对班级进行量化评价,班级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班级考核的结果往往会与班主任评优挂钩;学生考核的结果常常会作为学生评优和品德评定的重要依据。一时间,对班级实行量化管理似乎成了科学管理的代名词,大有无管理不量化的趋势。

  不可否认,班级量化管理的确因其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并且在促进学校、学生发展等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人们的热捧也无可非议,但其也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有些做法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如《宿迁日报》2014 年 12 月 10 日 A4 版《量化积分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与反思》一文中提到班里的一位值周班长的见解:"有些人为了加分,他们有意去帮助别人,而他们的行为不是出自内心,而是为了自己能多加分。"[5]

  文中一位校报记者认为班级量化管理导致了班长与同学之间的矛盾,班长有时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造成量化评价结果的不公平。《重庆晨报》2014 年 4 月 23 日也在《探秘衡水中学:每天学习超 10 小时发呆扣分》一文中提到"考核无处不在,且都以班级为单位。

  为了不拖班级的后腿,大部分学生跑操甚至上厕所随时抱一本书"[6].

  正是因为班级量化管理引起如此之大的争议,带着对班级量化管理好与坏的疑惑和思考,我决定以班级量化管理为切入点,阐述在班级量化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尝试对其诱因加以分析,以图找出改进班级量化管理的有效措施,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达到班级管理应有的目的。

  (二)文献综述

  自从班级组织产生以来,人们对班级的研究以及对班级管理的探索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如何管理好班级,发挥班级管理的作用与功能是人们一直苦苦思索,孜孜以求的。随着各种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班级管理的理论也应运而生,相应的班级管理模式随之出现,并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

  近年来,研究班级管理和量化管理的着作和论文相对较多,成果也较为突出。随着近年来,我国班级管理领域中量化管理模式的出现和流行,国内对班级量化管理的研究较多,撰写的论文也较多,但是研究班级量化管理的专着却没有找到。

  笔者利用百度等网络搜索工具查到的论文,大多数是班级量化管理的具体实施规则。

  笔者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对"班级量化管理"进行检索,共有记录 51 条。

  通过仔细阅读这些论文,发现它们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对班级量化管理开展研究:

  1. 对班级量化管理特点进行的研究。

  杜永芳在《班级量化管理的好处》中着重论述了班级量化管理的优点。他认为"班级量化管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其自我约束能力,进而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有利于同学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7].

  龙永钊则在《谨防班级量化管理异化育人行为》一文中谈到了班级量化管理的弊端。

  他认为班级量化管理使很多老师表面上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实际上更看重分数;"把科学的、复杂的育人过程异化为简单的积分刺激"[8];班级量化管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控,有违人性化原则。

  曾祖斌的《浅议中小学班级量化管理的利弊》本文主要介绍班级量化管理的特点及其操作方法, 并对班级量化管理的作用、利弊进行分析, 提出一些解决班级量化管理问题的对策。

  宁学功也在《学校班级量化管理刍议》中从班级量化管理的内容、优点、不足及应注意的事项等方面对班级量化管理进行了综合阐述。

  2. 对班级量化管理实施原则进行的研究

  谭明进在《对高中班级实行量化管理的思考》一文中从学生管理能力、班风建设、班主任负担、学生评定等四方面总结了班级量化管理在高中班级中的作用,并阐述了实行班级量化管理应遵循全面性、经常性、规范性、考核性、公开性、针对性等原则。

  王随仁也在《怎样开展班级量化管理》中谈到自己从制定科学的量化积分条例入手,与评优制度相结合,"周评月结",在实行过程中注意体现公开、公平的原则,并与其他管理、教育学生的方法相结合。作者从具体操作层面阐述了如何管理好班级。

  段炼,朱育婷,刘卫明在《班级量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中阐述了如何在班级量化管理中做到全程民主化、规则应科学化。

  3. 对班级量化管理实施策略进行的研究

  刘彩凤,常桂英在《班级量化管理初探》中从量化管理方案的确立、形成实施等具体操作层面阐述了如何对班级实施量化管理。

  王俊江在《量化管理与自我教育--班级管理中的经验和体会》中谈到自己在班级量化管理实践中一些具体的做法以及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崔为民在《小议班级量化管理》中认为根据职教特点及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班级量化管理可从学习、纪律、劳动卫生、出勤和突出成绩等五个方面,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等四个等级对学生进行量化,并着重阐述了班级量化管理的作用。

  范玉敏,李锋在《关于中专学校班级量化管理的质疑及对策研究》中针对中专学校班级量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认识到其不足和缺陷,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庞云凤在《班级量化管理中谨防"过度理由效应"》中阐述了班级量化管理中出现的"过度理由效应",并列举了其主要表现。作者认为要避免过度理由效应,班主任要在开展活动前做好动员工作, 激发学生的兴趣;量化指标不应过细,应有利于学生发展;要注重发挥量化评价的激励作用。

  李丽华,孙小芹在《班级量化管理刍议》中认为学校应以人为本,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评价班主任的工作。作者认为应让班主任参入班级量化管理制度的制订,并向学生公布;要及时将班级扣分告诉班主任,以便班主任及时开展教育;要综合利用多种评价方式;对道德素质评价要多采取 "隐性考核"的方式。

  高琪,张锐在《班级量化管理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中阐述自己对班级量化管理的认识,然后阐述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4. 对班级量化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的研究

  有些从量化管理的发展趋势入手开展研究,认为教育量化管理更加体现人性化,更注重学生在管理中的主动作用的体现,如:孙华在《量化管理应体现人本管理思想》中认为班级量化管理中数量指标的制定、具体操作过程、终期性评价都要体现出人本管理思想。

  霍永丽则在《班级量化管理的补充--班级软管理》中认为应通过软管理改进班级量化管理。

  莫熙朝在《班级量化管理的背后》中总结自己所在学校的班级量化管理实践经验,认为对班级实行量化管理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趋势,并阐述了班级量化管理内容、带来的变革,分析了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吴国萍,范学谦在《奖惩预警机制在班级量化管理中的应用》中阐述了班级量化管理中奖惩预警机制的内涵和主要目标、如何确定预警界限和制定预警界限遵循的原则、量化积分数据库如何建立和班级管理实践中如何具体应用预赞机制。

  而国内研究班级量化管理的硕士论文更少。通过对"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对"学校量化管理"进行检索,发现记录 2 条。

  耿玉明在其硕士论文《学校实施量化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中针对当前许多学校在学生发展、教师管理、教学质量、后勤服务等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实施的量化管理模式的利弊进行了分析:作者首先分析了当前学校管理中常用的模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论述了学校量化管理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并对当前的泛量化管理模式进行了统计分析;第三,对学校实施的泛量化管理的利弊进行了分析与反思;第四,提出了学校在实施量化管理的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原则关系。[9]

  通过对"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对对"班级量化管理"进行检索,发现记录 1 条。

  徐生娥在《中学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研究》中针对中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借助班级量化管理方式,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发展教育公平,让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健康地发展。

  由此可见,国内就班级量化管理这一课题的研究和论述涉及面广,但相对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多数作者从自己的工作实践出发,从操作层面对班级量化管理的利弊、如何实施等某一或某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对班级量化管理的理论基础、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等涉及甚少;对如何完善班级量化管理,绝大多数研究是从提高班级管理者的思想理论、个人素质和规范制度等意识层面加以论述。而硕士论文中专门针对班级量化管理进行的研究几乎没有。在耿玉明的硕士论文中,作者关注的是量化管理对学校工作各个方面利弊影响和应注意把握好的几个问题。徐生娥在其硕士论文中,只是将班级量化管理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手段之一加以论述,而并非论文论述的重点。因此,笔者将从他人研究相对较少的班级量化管理的理论基础、目的功能、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等方面开展研究,并从意识层面和物质层面(如校园硬件设施等)对班级量化管理进行改进与完善,以实现班级量化管理的最终目的。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 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是在分析班级量化管理的最终目的、功能的基础上,通过班级量化管理实践中的案例来阐述其管理实践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文献资料,审视当前班级量化管理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上提出可能的解决策略。

  2.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通过利用图书馆、利用中国知网计算机检索系统等查阅相关资料,通过收集筛选资料,掌握本研究在学术界的现状和已有的理论成果,归纳出班级量化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为本研究的调查设计提供思路。

  (2)观察法

  选取的现场观察场所是山东省某市一所县级重点高中和一所乡镇初中。

  (3)访谈法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针对查阅文献资料、观察法等不能获取的信息,使用访谈法,包括个人访谈和集体访谈,倾听他们对班级量化管理的体验,尽可能多角度的了解对班级实行量化管理有哪些好处、产生了哪些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有效地改进班级量化管理。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1.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它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在本文中,笔者认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应该是教师(应该包括学校领导、班主任、其他教师)与学生双方,班级管理应该是教师带领学生对班级进行的管理;班级管理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更是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其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而主要对象是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手段实现对班级的管理。[10]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认为班级管理是教师(包括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其他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方式手段,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它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2. 量化管理

  量化管理(quantitative management),又称管理的数量统计法,是指以数字为基础,用数学的方法来考察和研究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性能,对关键的决策点及操作流程,以求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等做出精确的数字描述和科学控制,实行标准化操作的管理模式。[11]

  3. 班级量化管理

  当前,许多学校为了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纷纷将企业的量化管理模式借鉴过来,应用于班级管理中,这就形成了班级量化管理。

  班级量化管理是一种在教育者(学校领导、班主任或其他教师)的指导下由教师和学生对班级日常事务进行量化评价、管理的方法。班级规则的制定者是学校领导、班主任或参与管理的其他教师和学生等;规则的执行者(或班级管理者)则由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等构成。量化的对象既包括班集体的综合情况, 也包括学生个人的个体情况等。

  由此,本文中所讲的班级量化管理,是学校或者班级围绕某一目标,根据教育法、《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等规范性文件、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和本校或本班的实际,制定出一些具体的评分细则,并以班为单位,按照评分细则对学生在校的各项活动如学习、纪律、出勤、生活、卫生等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视好坏程度给予一定的分值,进行累计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学生、班级甚至班主任评优的主要依据,以促进学生言行"规范"的班级管理模式。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