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教育网络舆情及应对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27 共414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一章 教育网络舆情及应对概述

  近年来,教育网络舆情爆发频率较高,纷繁复杂的突发事件将部分学校卷入到安全和声誉的危机之中。古语云:“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这也意味着,人的语言和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组成的传播世界对公众了解事实真相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互联网时代体现的尤为明显,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加强管理,科学研判,积极应对,趋利避害。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点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表述为:舆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8】

  笔者认为,舆论是指一种公开发表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舆情管理”的要求,从此“舆情”一词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笔者认为,舆情从属于舆论范畴,是指经过特定的具体事件刺激后,作为主体的民众对其及相关问题所产生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

  陈力丹着的《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认为,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发布、表达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9】。笔者认为,网络舆情是指经过特定的具体事件刺激后,作为主体的民众对其及相关问题通过网络发布、表达个人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近十年来,网络舆情发展迅猛,是传统社会舆情在网络世界的延伸。我国的互联网普及时间晚、速度快,在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和呈现特点与其他国家也有所不同: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诸多社会矛盾使得部分公众在社会矛盾激化时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容易被不良信息混淆视听,也更容易受到大量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同时,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今天,公众表达个人意愿也愿意选择自由度较高的互联网,这也是造成网络舆情逐年递增的直接原因。而少数政府部门和涉事单位面对网络舆情往往采取回避或搪塞的应对态度,这对我国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也非常不利。

  (1)网络舆情发布自由

  作为完全开放的互联网,它为每一个人都拓宽了公共空间,也给了每一个人发表自我意见的平台,同样每一个人也都有自由选择信息的权利。网民分散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如果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文字和拍到的图片、视频传到互联网,或在网站的论坛、微博、博客、QQ群上转发别人发布的信息,就可以称之为传播者。目前主流网站新闻、论坛、博客、微博和微信都为网民提供了表达真实观点的平台,这种自由的民意表达让公众的声音上通下达。同样,由于网络独有的匿名特性,网络舆论的过度自由化也引发了一连串的消极影响,例如个别网民通过网络散布不真实的谣言、未经他人允许披露隐私、对他人进行偏激和非理性的谩骂与人身攻击。

  (2)网络舆情传播迅速

  与报纸、电视等媒体相比,互联网能够让公众更快捷、更方便的获知各地信息,网民们无需订阅报纸、收看电视、收听广播,只需连接网络就可以得到相同或更多的内容。例如,一个网民上传文字或图片到个人微博,不到一分钟就能收到系统的自动提示,看到有哪些粉丝在关注、评论、跟进此事。如果发布的信息价值高,被其他网站发现,用抓取软件抓走并放上网的时间是50多秒。据统计,突发事件发生后,不到1小时各大门户网站就会相继转载。当一条舆情在微博、微信发布后,其他浏览此信息的网民选择转发、评论,马上可以将其迅速扩散。

  近年来迅速蹿红的网友互动、“人肉搜索”法更是让许多原本不甚明朗的网络事件从点到面、由模糊到清晰、从抽象到具体,这一切可能仅需要几秒钟。

  (3)网络舆情内容广泛

  自媒体时代的标志就是“人人都是记者”,公众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在电脑或手机上预先写好言论,随时通过电脑或手机发布在互联网,网上发布的舆情主题也多种多样,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结合发布人的喜好,舆情话题的范围非常广泛。

  (4) 网络舆情影响巨大

  影响舆情走向的不仅是舆情本身的价值,还有近年来在微博兴起的“意见领袖”,这些大V账户多是“资深网友”,当网民面对各种真假难辨的信息,“意见领袖”的言论更具有煽动性和号召力,经过他们在网络上的分享、转帖、转载,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舆情走势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此外,有些网友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平台,在热点事件的描述中加入带有情绪化色彩的个人意见,网友的情绪相互感染,就可以成为点燃整片网络舆论的导火索。这些情绪化言论很可能在众人的响应下,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效果。

  二.教育网络舆情的内涵及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教育网络舆情”是在一定时间内的互联网中,公众针对特定的教育话题、教育问题所表现出的情绪、意见和态度的总和,包含了静态的舆情描述、动态的舆情变化和总体上对舆情的判定和把握。本文中的“教育网络舆情”

  特指与教育有关系或受到教育行业成员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网络观点和评论。具体而言,教育网络舆情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舆情的发源在教育行业内部,由此引起教育行业内成员乃至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教育行业的主要成员包括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等与教育相关的人员。近年来,在网络上形成并传播的带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舆情案例有些发源于教育行业内部,比如学生午餐中毒事件、校车事件、课业负担问题等。

  (2)舆情发生后,首先参与者并非教育行业成员,但随着舆情的发展,教育行业成员会起到主要推动作用。如政府发布的一些重要教育政策和各地的教育法规,通常会引发公众和教育行业成员的关注。“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教育热点问题提交议案,媒体采访报道后,也会引起公众的大讨论。

  (3)舆情中描述的事件发生地与教育行业相关而引起相应关注。这部分舆情尽管涉及的事件和事件的参与主体都与教育行业无关,但因为发生地点与教育行业相关,也应列入教育舆情中。

  北京民教信息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教育舆情分析报告(2012年度)》指出,2012年统计的507个教育舆情事件分属不同的学段,舆情事件占比重较大的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分别发生238起和235起,各占全年总数的46%。包含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三个阶段的基础教育领域中,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部分)舆情事件共计149起,占62%,比例最高;28起学前教育舆情事件,占12%;高中教育舆情事件54起,占23%。除此以外,家庭教育发生9起,继续教育出现10起,各占到全年教育舆情事件的2%【10】(如图3所示)。

  论文摘要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艾利艾咨询(简称IRI),对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的2278条网络热点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出 “2013年网络重点事件领域分布排行榜”,其中教育教学以119件网络重点事件位列第七位(如图4所示)。此处的“教育教学”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其他教育行业【11】。

  论文摘要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公布了2013年20件舆情案例,其中海南万宁校长开房事件、甘肃初中生发帖被刑拘事件分别排在16和18位【12】(如图5所示)。 论文摘要

  根据笔者近两年的统计数据可以得知,近年来教育网络舆情整体比较平稳,尽管存在一些敏感性的舆情,但未造成危害性后果。

  三.教育网络舆情应对的内涵及意义

  (一)教育网络舆情应对的内涵

  教育网络舆情的应对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对某一教育事件的网络舆情所作出的反映或采取的措施,具体来说,是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对某一教育事件的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公众对舆情涉及的教育话题、教育问题所表现出的情绪、意见和态度,并对之作出合理的研判,进而采取相应的回应措施,使之朝着有利于事件处置的正确方向发展。它包含了对教育网络舆情的监测、分析和回应等多个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不断完善教育网络舆情应对的流程,并指导学校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应急机制、舆情汇集分析反馈机制。笔者认为,回应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应成为教育网络舆情应对的首要任务,要让公众真正了解教育动向、支持教育发展。

  (二)教育网络舆情应对的意义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面对不利于教育发展的舆情信息时,不能一味的封锁消息、删除消息、屏蔽信息,不能以“堵”为主要处理方法。目前我国已经开设了全国网络舆情技能水平考试,同时开展了基于网络舆情相关能力的水平等级考核和培训,目的在于对网络舆情相关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加以提高。这也反映了国家对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重视愈来愈高。对教育网络舆情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中小学教育,也是科学解决当前教育问题、制定合理的教育决策和进行恰当的网络舆情应对的重要依据,对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同样具有深远意义。

  (1)做好教育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是推进教育事业信息公开的需要。《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规定信息公开有三个途径:第一是把需要公开的事项通过政府网站及时公开;第二是在基层和公共场免费发放政府公报;第三是新闻发布制度。教育行业也需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这既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更是服务百姓的过程【13】。

  (2)做好教育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是适应自媒体时代的需要。当今社会,无省界、无国界传播的实现,使舆情信息瞬间成了“地球人都知道”的话题。教育属于热门的网络话题,面对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挑战,有效的发布信息、实现快速响应、营造良好舆论,是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工作。

  (3)做好教育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涉及到一些事关民生的重大政策的出台,会提前进行专题研讨会、社会听证会,这种以人为本的措施,也体现了我国的民主决策形式的内涵。积极应对网络舆情,让人民群众了解教育的重要政策、重大决策、重点工作,就是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个理念出发,回应公众的呼声,如此才能有力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4)做好教育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是加强和创新教育管理的需要。舆情不能一刀切,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也能促进教育工作的不断完善。如网络中频繁曝光的“校车事故”,促进了政府采取多项举措解决校车安全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时,也应结合实际改变工作方式,从以前单纯了解情况转化为借助网络舆情促进精细化管理,重视对网络民意的梳理和探究,对引起公众关注的显性问题认真解决,将对疏导公众情绪、引导和营造正确的社会舆论发挥出积极作用。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