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教育硕士论文 >

学习风格和英语学困生相关研究综述(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22 共593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王初明教授(1992)是国内最早进行学习风格研究的学者之一。他曾做过一项关于学习风格的调查研究,其设计和方法基本上参照了 Reid 的调查,使用了 Reid的调查表,调查的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 490 名本科生。其结论是学习风格与学习阶段有关系,这种联系可能是由在校时间的长短所引起的;学习风格与学习成绩有联系,听力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往往喜欢视觉学习风格。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余心乐(1997)对北京三所高校部分英语本科生的学习风格做了调查研究,对研究对象在学习风格上表现出来的总体倾向和差异做了描述性的统计分析。

  西安交通大学的路根书(2003)从学生学习观、学习取向、加工策略和管理策略四个方面构造了一个包括 204 个题目的大学生学习风格量表,并对该大学3125 名一年级大学生实施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有关题目进行了筛选,进而构建了一个具有较高可靠性的、包含 112 个题目的大学生学习风格量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李洁(2011)对 187 名中国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风格特点及学习风格对英语学习成绩及学习者的学习策略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学习风格并不对英语学习成绩产生直接影响或影响甚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对其策略选择产生明显影响,因此认为学习风格是通过影响学习者的策略选择来影响学习成绩的。

  目前我国关于学习风格的研究大多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最近几年研究者开始进行中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风格与学生学习成绩等方面的相关性研究。中学教师苏凤朝、卢俊梅(2000)撰写的《中学生学习风格分析及教学对策》一文中,对中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研究,同时对教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发现,对于学习风格,西方学者作了大量的实证性研究,也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但在中国,对这一因素的研究多局限在理论探讨阶段,实证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有限的这些实证性研究中,主要研究领域有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学习风格研究、大学生学习风格研究、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域之间的学生学习风格差异、某一学科的学习风格(如化学、地理、语文)。研究对象多局限于大学生或成人二语习得者,对于中学生的研究很少有人涉及。仅有的研究也是从整体上来分析高中生的学习风格特点,并没有关注到英语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

  1.2 关于英语学困生的相关研究

  “学困生”研究是一个比较年轻但却运用广泛的研究领域。世界学术界最早的界定是美国特殊教育家柯克做出的。1963 年 4 月 6 日柯克在“知觉障碍儿童基金会”研讨会上受邀发表演说,他建议使用“学习障碍”(LearningDisability)一词来描述智力正常而在课程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这一定义标志着学习障碍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自此这类 “学困生”便一直成为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在中国知网(CNKI)环境下,输入主题:英语学困生,按相关度检索,共有158 条相关记录,其中硕士论文 73 条,期刊、报纸、会议记录文章 85 条;输入主题:英语学困生与成因研究,相同检索条件下,共有 30 条相关记录,其中硕士论文 15 条,期刊、报纸、会议记录文章 15 条。

  通过对于外文文献的查阅,我们发现,国外对于“学困生”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医学界。医生摩根(Morgan)在临床上发现,有些儿童在学习单词时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认识这个词语,但是不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这种现象被称为“词盲现象”.拥有“词盲现象”的儿童在英语学习,特别是英语词汇的学习上存在极大的困难,容易成为学困生。针对这种现象,研究者从神经学和医学的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导致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在于大脑的损伤,或者脑功能失调。

  1963 年,美国教育家柯克(S.Kirk)首先用“学困障碍”一词来描述智力正常而在课程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这使得对于国外对于学困生的研究方向发生了质的转变。研究者开始将研究视野调转到智力正常的学生身上,走进学校的教学活动之中,研究学困生的心理过程和学习特征(刘旭东 2001:79)。

  国外众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困生进行了研究,比如美国心理学家韦纳,他认为学困生对于自己的学习失败往往归结为外在的因素,如运气差或者考试题目太难等,而很少归因于自己的学习不够努力。

  人本主义者罗杰斯认为,学习者缺乏自信心和对自我的消极评价是导致学习困难的实质。与罗杰斯不同的是,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认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是成为学困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学困生成为“难教学生”,他认为“难教儿童”虽然难教,但并不等于不可教,而应该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采取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措施(胡春洞 1998: 17)。

  我国对于学困生的研究,主要开始于文化大革命之后。文革之后,随着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随着学校中学困生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开始关注学困生群体,研究学困生的特征、成因及转化策略。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我国学者对于英语学困生的研究现状。

  从所查文献来看,国内研究者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学困生的学习动机、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等非智力因素;2、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课程设置、评价方式);3、课程内的学习过程(课堂组织、激起兴趣的教学、学习氛围、师生间的互动交流、);4、英语学科本身的特点原因(知识性、实践性与文化性的统一);5、英语学科学习策略,如词汇、语法、阅读等学习策略。在分析英语学困生成因方面,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邹冬泉以城镇高中英语学困生为研究对象,认为导致部分城镇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其中,内因包括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不正确、性格心理的障碍;外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教师因素、教材因素。

  曲翠莲在分析高中英语学困生成因时,同样是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的,她认为内因包括:英语基础差、畏难情绪严重、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外因包括: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缺少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家长的文化程度对学生的学习影响。

  赵风云则认为语言学能、认知方式、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培养目标提高是导致学困生的主要原因。杨帆以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学生自身、教学方法、教师态度、作业四个方面对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对于英语学困生的研究众多,但大多集中于对于学困生英语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研究,如兴趣、动机、态度自我效能感等,以及对英语学习中某一特定技能的研究,如阅读理解能力、词汇学习等。通过对文献的搜索和查阅,我们发现,目前对于英语学困生的研究所发表的学术期刊档次都不是很高,该领域的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1.3 评述

  通过文献我们发现,对于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大多数学者认为,学困生的学习环境、知识基础、兴趣、动机等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但是,通过阅读文献我们也发现,虽然对于学困生的成因和对学困生的帮扶策略研究者做了相当多的实证研究,但是从学习风格的角度来研究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还是一个空白。再好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如果与学生的学习风格不相匹配,也起不到显着的效果。因此本文试图从学习风格这个角度来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问题,针对学困生的学习风格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出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学习策略。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