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税务硕士论文 >

并购中的税务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4-08 共677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2 理论基础

  2.1 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这一名词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所罗门·许布纳博士在 1930 年提出的。在 20 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企业对风险的处理,往往停留在凭直觉与经验的基础上。直到概率论和树立统计的运用,才使得人们对风险的分析开始逐步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向定量分析发展。现代社会对于“风险管理”的概念有较为一致的认同——企业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及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采用、优化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试试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以期望达到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证的一种管理活动。

  2.1.1 风险管理的目标

  2001 年秋,美国安然事件的发生引得投资市场上一片哗然,正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缺乏对于经营管理者的监督与公司外部监督的缺位,使得投资者损失惨重。由于安然事件的催化,《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得以产生,同时也促进了 ERM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产生。

  ERM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将风险管理的目标分为了四类: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以及合规目标。

  

  战略目标是目标体系内最高层级的目标,是协调并支撑企业主体的目标,即实现企业总战略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是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战略目标要求企业以自身战略为根本方向,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与流程控制,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增强,从而保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能够按照企业的发展战略实现。

  经营目标是与企业对资源利用的有效性与效率有关的目标。经营目标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够获得最大的经营收益,创造经济价值。企业只有通过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率与效益,才能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健康有效运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报告目标,即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的目标。财务报告不仅是利益相关者决策的直接依据,也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直接反应。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不仅是法律要求,更应该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之一。企业通过内部结构的治理与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的规范,可以预防和控制报告的风险及损失。

  合规目标主要是强调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对法律的遵从于遵守不仅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企业效益与效率的根本保证。合规目标要求企业通过企业内部各种规章制度、业务流程、授权审批等的设计和建设,确保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能够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预防以及规避违法违规风险的发生。

  2.1.2 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是以合理的成本尽可能减小风险损失的管理行为,在风险管理中通常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决策、以及风险监控五个环节。

  风险识别,指在企业所处系统中确定风险因素并对其特征进行定义的过程。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与起点。正如前文所说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识别风险。因此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环节。风险识别是及时全面的辨认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什么,确定风险的性质,以及风险可能带来损失的多少,这是对风险定性与定量的分析。

  风险估计是指对风险损失可能的大小进行定量分析,包括:频率分析,即分析风险因素发生的频率或概率;后果分析,即分析风险因素可能导致的后果及损失。这个环节将风险因素可能带来的后果或损失进行定量分析,以便于后续环节根据重要性原则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管理控制。

  风险评价是根据前两个环节对风险处理后,根据企业自身风险标准判断是否将风险纳入系统,并进行进一步措施。通常来讲,风险评价与风险估计可以同时进行。

  风险决策,即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以最低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的过程。应对风险的方法通常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等。

  风险监控是风险管理中的最终环节,包括对风险的监测与控制。对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进行跟踪,并在这个过程中识别残余风险以及新的风险,在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后评估其效果,这是风险监测。风险控制则是在此基础上,实施风险应对措施,并及时修正风险管理规划。

  本文将风险管理目标与风险管理的一般过程结合,以图形方式作如下说明:

  

  2.1.3 风险管理方法

  传统的风险管理办法通常是指: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以及风险留存这四种。

  风险规避是一种消极的风险管理方法。它是指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采用不承担风险或者放弃已经承担的风险来规避风险因素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

  风险转移则是指由于成本过高或难度较大,企业无法完全规避或预防风险,于是将风险转嫁出去的方法。企业主要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转移风险:通过签订合同将风险因素所致的损失后果转移至合同另一方,比如免责声明、保证书等;第二种方法是通过购买保险,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第三,企业可以通过构建风险组合,将风险分散化,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风险降低主要包括两种情况,即风险发生前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损失发生后降低损失程度。在风险事故发生前采取的是预防策略,通过分析风险因素的性质,找出潜在的危险因素,防止风险事故的发生。在风险事故发生后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降低损失的程度。

  风险留存是企业将风险保留,并在财务上做出一定的安排,以在损失发生时有足够的资金置换受损资产。尽管企业选择风险留存有时候是无意或被动的,但很多情况下,企业会根据风险的性质以及企业自身的情况主动选择风险留存。

  2.2 税务风险管理理论

  通过对前人文献的阅读与整理,本文认为税务风险正如其母概念“风险”一样,来源于不确定性。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持续面临着不同的环节不同方面的经营决策选择。税务风险也便根据这些决策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体现。由于税收制度的法律本质,税务风险既是财务风险,又是法律风险。主要被分为:交易转让风险,操作运行风险,税务合规申报风险,财务会计风险和企业声誉风险。

  税务风险管理便是针对税务风险的不确定性进行管理,以最小成本最大程度地降低税务风险及其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

  2.2.1 税务风险管理的体系

  企业降低税务风险的关键与基础在于建立一个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只有拥有一个可以有效运行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企业才可以成功地对税务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

  学术界认为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实际上是风险管理体系在税务风险中的具体应用。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由“税务风险管理目标”与“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框架”组成。

  以“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与“合规目标”为方向,税务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组织、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应对与控制、信息管理与沟通以及监督和改进。

  在实际操作方面,2009 年 5 月 5 日,我国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这一指引是一部系统管理规范,其有助于大企业树立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可以有效运行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指引》指出税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税务规划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符合税法规定;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符合税法规定;对税务事项的会计处理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符合税法规定;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税务档案管理以及税务资料的准备和报备等涉税事项符合税法规定。

  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五个方面:

  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岗位和职责;《指引》建议,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和税务风险管理要求,建立税务管理机构(岗位),明确职责与权限,以达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制约、监督的效果。

  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机制和方法;正如通常意义的风险管理,税务风险管理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步骤就是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在风险识别过程中,企业首先要确定的是风险点的存在,确定风险的危害性,以便及早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只有及早识别、准确评估出税务风险,才能进行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

  税务风险控制和应对的机制和措施;《指引》建议,企业应根据风险识别与评估的结果,对管理成本与效益进行考虑,制定相应的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并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建立内控机制,全面控制税务风险。

  税务信息管理体系和沟通机制;信息与沟通的制度不仅制定与企业税务部门内部、税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也应制定于企业与税务机关及其他机关之间。企业应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提高系统有效性。

  税务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改进机制。企业应该根据内部控制对税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定期评价,及时修正管理系统。

  2.2.2 税务风险识别

  与风险管理类似,税务风险管理流程同样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应对。

  税务风险识别主要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手段了解企业所面临的税收环境,识别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

  《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中指出, 在识别税务风险时,我们主要是搜集大量的与之相关的外部或内部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通过处理后的信息确定风险点的存在。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也可以分别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通常可以采用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流程图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对风险的性质进行识别与确认;采用财务报表识别法与指标识别法等对税务风险的量与重要性进行识别。

  企业在识别税务风险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特点从内外两方面着重识别以下风险关键点:

  ① 企业治理层与管理层的税收遵从意识和税务风险防范意识;治理层与管理层对待税务风险的态度与意识决定了税务风险管理的基础。

  ② 涉税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正如前文所述,企业税务风险一部分来源于财务及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局限,涉税人员对于税法与会计的区别、税收政策的最新变化的掌握对于税务风险的管理有较大影响。

  ③ 企业组织机构、经营方式和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复杂的组织机构、经营方式和业务流程等可能会导致某些税务风险的产生,比如,关联方交易的定价策略、合营或外包的涉税处理等。

  ④ 技术投入和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涉税业务相关的信息系统应该与企业业务流程相适应。

  ⑤ 税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执行;⑥ 企业所处的行业惯例、市场竞争、和产业政策;对这些外部因素的了解有助于识别企业税务风险。

  ⑦ 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我国税收法规政策变化较快,是否出台新的政策、监管要求是否有心的规定等都对企业税务风险产生影响。

  2.3 并购中的税务风险管理理论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出台的《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即财税[2009]59 号文将“并购重组”定义为:企业重组,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以外发生的法律结构或经济结构重大改变的交易,包括企业法律形式改变、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等。59 号文主要强调了并购重组是“日常经营活动以外发生”的交易,并将债务重组、股权收购等六种交易行为包括进入。

  大多数学者认为,企业并购主要包括了兼并和收购两种形式,兼并的实质是产权的转让,其强调企业获得了目标企业的产权,使目标企业丧失了法人资格或者改变了法人实体。收购则强调获取目标企业的部分或者全部资产或者产权。收购的对象一般有两种:

  资产和股权。并购实质上是企业控制权的运动过程中,各个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做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权利让渡行为,并购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企业权利主体不断变换的过程。

  2.3.1 并购的动因理论

  并购是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得以产生的经济行为,在国内近年来“并购”尤其是“海外并购”也成为财经新闻上的热点词汇。正如前文所强调的,并购是高风险的、复杂的经济活动,为什么企业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实施交易金额动辄上亿的并购行为呢?

  2.3.1.1 西方的并购动因理论

  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并购理论是效率理论(Efficiency Theory),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能够增加双方的效率,在社会收益上带来增加。

  该理论认为,企业之间存在效率上的差异,而并购行为可以将目标公司的非效率通过并购公司的管理资源投入得到改善。并购行为有利于提高管理层的经营业绩。

  同时,并购可以带来经营上或财务上的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是指通过并购企业达到规模效应,提高利润率,在经营上可以形成优势互补。财务协同效应是指并购可以让两个企业在投资机会和内部现金流方面形成互补。

  当企业面临逐渐增大的经营风险时,为了降低非系统风险,企业通常实习多元化经营。而并购能够降低企业进入新行业的进入障碍与风险,可以迅速有效的达到多元化战略目的。

  并购行为可以使市场行为内部化,使公司内部资源转移的交易成本降低,统一控制生产经营的相关环节,以避免交易对方的不稳定性。

  2.3.1.2 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

  2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通过并购可以获取控制权收益,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普遍较高,大股东掌握大量投票权实现对企业的超强控制,使得其能拥有控制权收益。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监督力度欠缺,大股东的控制权收益更为显着,因此,对控制权私人利益的攫取是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股票流通制度,上市公司的并购通常是通过非流通股的协议转让完成。理论上,非流通股的转让并不会直接推动流通股市场的价格变化。

  因此,内部人可以利用并购信息,在二级市场上获取巨大的流通股差价利润。这种投机性动机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有现实的推动作用。

  西方学者对于并购中的管理主义动机相当关注,在我国委托代理问题矛盾依然存在。虽然管理主义动机对并购的推动作用并不像西方资本市场上如此突出,但对我国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有重要影响。由于管理者的薪酬与公司规模的大小有较大关系,因此国企的经理人存在着较大的扩大公司规模动机,而并购是实现规模扩大的有效手段。所以,经理人对自身收入的最大化要求也是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动因。

  由于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在较多企业中国家对企业享有所有权及控制权。政府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参与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一大特征,因此,国有企业的并购通常也体现了我国政府的意志。通常,我国政府出于宏观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或者为了扶持亏损企业、扩大就业机会等原因的考虑,促使了国有企业的并购行为。

  2.3.2 并购中的税务风险

  如上文所述,并购的本质是企业之间产权的交易。在交易过程中,并购方通过不同的融资方式及对融资费用不同的处理会导致并购方税前利润的不同;目标公司出让股东的股权所获得的资本利得也因税负的不同而不同,等等,这些税收因素对于并购双方均是潜在的风险。

  2.3.2.1 融资方式与税务风险

  融资问题几乎是一定会伴随在企业并购中出现,交易规模越大融资需求也就越强烈。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对企业资本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变化。

  MM3理论认为,在无税的环境中,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企业的资本结构无关,完全取决于与企业风险程度相适应的预期收益率。然而,在有税的环境中企业的市场价值会根据资本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在考虑财务风险与破产风险时,适当增加负债有利于提高企业市场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适当负债可以使得企业市场价值向最大化方向发展,加之由于债务融资的税务抵免作用使得并购企业倾向于选择债务融资策略。

  2.3.2.2 并购交易方式与税务风险

  几乎所有国家对企业并购都采用了两种税务处理方式:应税并购和免税并购。在并购交易中如果选择免税并购方式可以极大地降低税收成本,减少并购公司的现金支出。

  若并购为双方间善意的交易行为,则并购双方可以通过适当的税收筹划达到免税并购条件,降低税收成本。但免税并购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非税收成本,若并购的最初目的并不是持续经营的话,免税并购的条款限制了并购企业放弃目标企业的行为。同时免税并购中并购企业往往需要发行大量股票,不仅并购所需时间较长,且并购企业的控制权被分散。

  企业在并购中同样也面临资产收购或股权收购的选择。资产收购的交易标的是目标公司对资产的所有权,而股权收购的交易标的是股东对公司享有的权益。由于资产并购可以防范目标公司或有负债的风险,所以相对于股权并购,资产并购的抗风险能力较强。

  但资产并购涉及的税种多、税负重且程序时间长。并购企业在选择资产并购或者股权并购时,不仅仅考虑的是税收因素,应该更加全面的考虑企业的情况。

  2.3.2.3 税收管辖权与企业并购的税务风险

  税收管辖权是指政治权利中心对人和物征税的权利。企业并购的实质是企业控制权和产权的转移,纳税主体可能发生变化,税收管辖主体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跨国并购必须获得交易各方所在国的统一。然而,由于分税制的实行,纵使在一个国家内,企业并购过程中也可能涉及到税收管辖问题。这也是并购中的潜在风险之一。我国现行的分税制体制也许会导致地方政府对并购活动的干预。在并购过程中,目标企业可能由独立的法人企业变为分支机构,使得其经营所在地的税收利益受损。因此,在并购业务进行时,交易双方因及时跟地方税局进行沟通。

  税收与并购交易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并购中的税务风险也是企业不可忽视的考虑因素。由于并购浪潮的不断演进,国家对并购的态度也通过税制逐步调整,及时了解相关税收法律法规,对企业顺利完成并购、实现自身经济利益都有重要影响。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税务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