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体育硕士论文 >

休闲体育与老年人生活质量相关文献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6-10 共444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2 文献综述

  2.1 老年人综述

  2.1.1 老年人的界定

  按我国现阶段的年龄划分标准,35-59 岁称为中年,60 岁以上为老年人。西方国家把 45~64 岁称为初老,65~89 岁称为老年期,90 岁以上称为老寿期。发展中国家规定男子 55 岁,女子 50 岁为老年期限。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规定 45~59 岁为初老期,60~79 岁为老年期,80 岁以上为长寿期。 也就是外国人所讲的 oldman、oldwoman.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划分,提出新的标准,将 44 岁以下的人群称为青年人,45 到 59 岁的人群称为中年人,60 到 74 岁的人群称为年轻的老年人,75 以上的才称为老年人。

  从医学上来说,“老年期”是个体生命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此时人体各系统和组织都出现较大程度的衰老,生理功能也逐渐衰退。然而,人体衰老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受到先天性遗传和后天性社会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每个个体的遗传及生活环境都是不尽相同的、每个人衰老的速度也不一样,因此很难绝对地说达到什么年龄的人就是老年人。

  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发现,同样年龄的老人,有的脸色红润,生活多姿多彩;有的气喘嘘嘘,寸步难行。有的雄心不老、有的意气消沉。仅从年龄或表面现象来界定老年人是很不科学的2.目前国际通用的是以 60 岁或 65 岁作为标准。具体就中国而言,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也规定为年满 60 岁,因此 60 岁成为国内外社会普遍认定的老年人群划分标准。故本文中对老年人的界定以 60 岁为划定线。

  2.1.2 老年人的特征

  老年阶段生命过程的最后阶段,是人生中特殊而又美好的时期。步入老年后,个体的身体形态、组织器官、身体机能等方面都将不可避免的出现退行性变化,随之心理方面也发生相应改变,衰老现象逐渐明显。

  一、老年人生理特征

  人体衰老通常表现在对内外环境的适应性逐渐降低,老年人生理状况通常发生包括体表、器官、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人体的衰老是全身的,包括外在的衰老,内脏器官的衰老,运动系统的衰老等等。

  1.体表外形改变包含皮肤松弛,皱纹,表面失去光泽、出现色素沉着、老年斑,再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基础代谢下降,如糖,脂肪,蛋白质等等代谢紊乱,外生殖器萎缩。心肺功能减退,运动系统出现关节骨质增生,脊柱退变,弯曲,驼背,肌肉松弛,弹性和韧性降低等等,都是衰老的表现2.器官功能下降包括听视力下降、肾脏肝脏的解毒功能下降,心脏的泵血功能,肺部呼吸功能下降等等。

  二、老年人心理性特征

  大量研究表明,老年期的心理变化伴随生理功能的减退而出现老化,使某些心理功能或心理功能的某些方面出现下降、衰退,而另一些心理功能或心理功能的某些方面仍趋于稳定,甚至产生新的适应代偿功能.

  1、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下降,机械记忆力大幅度减退,记忆力较差,难以接受新事物,逐渐出现思想迟钝,并常因此引起急躁不安;2、离退休生活使老人不能继续发挥作用而惆怅;新的交往尚未建立或不善于建立而常感寂寞;3、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处事谨小慎微,优柔寡断,甚至与社会格格不入;4、老年人的自尊心仍十分强烈,机体抵抗力和心理防御能力都明显降低,对各种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轻微刺激,都容易产生疾患,而一旦患病又不易治愈。

  2.2 休闲体育

  2.2.1 休闲体育的概念

  狭义上的休闲体育指的是休闲体育专业,是社会体育专业的组成部分。但是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并不是组成关系,而是一种交叉重叠关系。一般来说休闲体育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体、心理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具有文化性、自由性、主动性和非功利性等特点。在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与康复,提高人文素养、加强人际沟通,以及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等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4.与竞技体育不同的是,休闲体育是以娱乐身心,发展自我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

  休闲体育以强调愉悦身心、放松心态为目的,孤儿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多样,例如从常见的球类运动、田径到游泳、踢毽子到富有中国传统的风筝、空竹等。这类活动多场地、设施等要求不高,操作从简单方便到装具复杂不一而足。老少闲宜,活动参与度高,互动感强,即可竞赛又可以群体表演,乐趣十足,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近年来,社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休闲体育成为舒缓压力、增进健康的重要方式。休闲体育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正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逐渐在人们空闲时间中占据重要地位。

  2.2.2 国内休闲体育研究概况

  我国传统休闲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从远古《诗经》等著作到近代的戏曲、小说,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对休闲含义的理解和思考。我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从商周时代祭祀用的礼舞到到两汉时期的“禽戏”、宋、明时代“蹴鞠”再到“太极、八卦”,还包括民间富有地方特色的高跷、风筝、秧歌等等。石振国和田雨普认为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早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休闲体育方式.5.在当今中国,休闲体育正以异军突起的态势快速发展,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休闲方式。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赋予休闲体育更为博大的生命力,各类体育会所(馆)大量创办,参与人数呈爆发式增长,催生了一大批相关的体育旅游、体育产业。休闲体育更成为时尚的休闲方式。

  国内已有相当数量的专家学者正从事与休闲体育的研究,他们对休闲体育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和研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并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学术界普遍认为在我国休闲概念始于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 1994年他在广州指出,“玩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6卢元镇先生认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应该担负起对休闲教育的任务。”进入 21 世纪后,我国对休闲体育的研究蓬勃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关于休闲体育的理论研究成果。1992 年出版的《闲暇社会学》一书中, 王雅林等从社会学角度对闲暇问题进行了研究。,马惠娣在 2001 年发表的“休闲问题理论探究”一文中,对休闲本质和休闲传统进行了探讨。72004 年胡小明先生主编的《休闲体育娱乐理论与实践》则标志着我国休闲体育理论研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2008 年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通过的《休闲宣言》,及国家旅游局即将出台的《国民休闲纲要》,都昭示着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和高质量的生活内容将成为人们的追求,人们更加讲究营造人性化的环境和氛围,选择人性化的内容,采用人性化的方法,享受生活8.

  2.2.3 国外休闲体育研究概况

  在国外休闲体育的研究有 100 多年的历史,它的兴起与西方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相吻合。西方社会的休闲思想源远流长,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9.西方社会真正把“休闲”及“休闲体育”这些概念上升到学术层面来考察和研究则是到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并逐渐形成了该领域的学科体系。20 世纪初,休闲体育的重要性被欧美社会逐渐认识到,并展开了相关问题的研究,出现了诸多观点,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体育休闲的完整理论。应该说欧美的休闲体育理论是较为完善的。亚里士多德立足于他所生活的物质生活匮乏的时代,甚至认为休闲体育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休闲体育的补偿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休闲体育来补偿工作劳累之苦;后遗理论则认为休闲体育所带来的刺激、兴奋、愉悦是一系列工作、社会活动的后遗症,是工作中各种情绪的延续。

  个人社区理论强调不同特色的休闲体育是特定区域受环境、人文的影响而产生的衍生物,是同一区域相同的生活习惯、气候环境、风俗礼仪共同作用的产物;熟悉理论则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休闲体育,认为休闲体育是追求安全感的人们通过参加熟悉的休闲活动寻找生存之道。上世纪 60、70 年代,随着西方国家人们财富的积累和空暇时间的增多,以英、法、美等国家为代表的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具有新的休闲理论的大众休闲时代。这种强调“休闲是生活的主要乐趣”的新的休闲理念,促进了休闲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于 1970 年,推动召开了国际闲暇会议通过《休闲宪章》。1999年,格雷厄姆·莫利托曾预测:休闲产业将很快形成巨大的经济浪潮。

  2.3 生活质量概述

  2.3.1 生活质量的定义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又被称为生存质量或生命质量。生活质量有别于生活水平的概念,生活水平回答的是为满足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的多与少,而生活质量侧重于对人的精神生活水平作出评价,他比生活水平具有更高的广泛心和深度。《辞海》中对“质量”一词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二是指物质中所含物质的量。可见,就中文字面意义而言,“生活质量”可简单理解为个体生存及生活状况的优劣程度。美国经济学家 J. K . Calbraith 的著作《富裕社会》(《The Affluent Socity》)一书中提出“生活质量”(QOL)概念。从各国学者们对生活质量内涵的探讨和阐述来看,可将这些观点基本分为三个派别,即主观派、客观派和综合派。主观派认为生活质量应根据个体幸福感、满意度和主观生活水平等方面来进行定义和评测,美国经济学者加尔布雷斯(J#K#Calbrith)在 1958 年所著的《富裕社会》一书中认为,生活质量是指人们在生活舒适、便利程度以及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或乐趣。10这一观点主要为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所认同。客观派认为生活条件是生活质量的载体,是决定一个人生活质量最核心的因素,生活条件的优劣程度将决定生活质量的高低,这一观点多被发展中国家所认可;综合派认为生活质量既应包含人们的主观感受程度,也应包含客观的生活条件。国内的学者们也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活质量概念发表了自身的观点。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问题和有关生活状况的体验.

  2.3.2 生活质量的测评方法

  从个体角度来看,生活质量是对个体对生活的满意感以及身心健康状况的感觉,和对社会的反馈行为。但个体不能脱离社会存在,它是一个关系到个体、政府和社会的庞大的系统工程。由此可见生活质量既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也反映社会和心理特征,是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12.关于生活质量的评测,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包含: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疾病状况和对健康的总体感受等。本次研究采用的是MOS SF-36 生活质量检测量表(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 FormHealth Survey),SF-36 量表,又叫健康调查简表,是美国医学局研究(Medical OutcomesStudy,MOS)组开发的一个普适性测定量表。该表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调查内容一般都包括躯体角色、肌体疼痛、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健康、活力、情绪角色和心理卫生共 8 个方面,目前用得较多的是英国发展版和美国标准版和中文版。

  SF-36 量表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生活质量评测量表,也是当今国际范围内最常用的生活质量评估量表之一,通过国内外大量研究项目的验证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用于普通人群的生活质量评价,因而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认可和信赖。其评分方法:根据各不同权重的条目,计算每个维度中各条目积分之和,在将得到 8 个维度的积分,转换为 0-100 的最终得分,综合评分越高,表明生存质量越好。健康变化自评不计分,以分类变量的形式进行独立分析13.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