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体育硕士论文 >

中韩两国大众体育发展的基本概况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21 共532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4 结果与分析

  4.1 中韩两国大众体育发展的基本概况

  4.1.1 我国大众体育发展情况

  4.1.1.1 基本概况

  大众体育的研究中包括:体育人口研究、全民健身研究、体育社团研究、社区体育研究、公共体育产品的研究等[7].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主要经历了3 个阶段,首先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奥运优先发展的形成与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始因是 1978 年在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体育事业发展目标,它是这样描述的:在本世纪内达到世界一流运动技术水平,成为世界上体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一阶段优先发展竞技体育,利用竞技体育来激发民族自信心,产生民族自豪感,这对发展我国大众体育产生了巨大作用;第二个阶段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我国体育社会化改革战略的形成与实施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展开阶段,改革开始由经济领域拓展到教育、科学等社会领域,1984 年 10 月,国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并在此通知上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为我国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紧接着于当年 11 月国家体委又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通知>的意见》中提出“克服体育过分集中于国家办的弊端,放手发动全社会办体育”这一明智的改革思路;第三个阶段可概括为 20 世纪 90 年代--21 世纪初的深化体育体制改革战略的形成与实施阶段。1992 年 10 月国家召开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改革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育改革向市场经济体质转变已成必然趋势,199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下发的《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中指出 20 世纪 90 年代体育改革的总体目标为改革现有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体制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体制转变[8].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对大众体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对多元化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1995 年 6 月 28 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并明确指出 2010 年的奋斗目标就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9].1995 年 8 月 29 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15 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并于 1995 年 10月 1 日正式施行,这一法规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体育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为我国的体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进入 21 世纪,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定,和谐发展尤为重要,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也应进入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4.1.1.2 我国大众体育设施情况

  体育设施是人们参与体育的硬件条件,可以说没有体育设施就很难实现大众体育的普及。我国经过六十多年的努力,各式各样的大众体育设施已成功遍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社区,这些场所成为公共体育场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城市与乡镇居民利用闲暇时间来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逐渐增强,国民对体育服务指导的需求也达到空前的高涨,全民健身运动在健康向上的开展。

  根据 2005 年国家第 5 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最新数据表明:截止到 2003 年 12 月 31日,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 6.58 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 1.03m2.这些体育场馆中65.6%是教育部门所有,约25%为体委、军警等其他部门系统所有,封闭在高墙之内,只在统计数据上有意义,而仅有8%的“其他”部分可供普通百姓使用。资料显示,我国群众体育锻炼的场所选择在马路边锻炼的人达到40%,其次是公园和居室,第三才是收费场馆[10].截至2010年底,我国的群众体育成绩喜人,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占总人口的28.2%,但这个数字距离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11],这就意味着我国国民已将体育健身融入进群众的日常生活。作为城乡居民参与大众体育健身的重要载体,公共体育设施对保障大众体育的健身权益、满足大众体育健身需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体育场地已初步覆盖广大城乡,总量超过100万个,但总体上,公共体育设施仍不能满足群众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1.2平方米,远低于日、韩等周边国家平均水平[12].

  4.1.1.3 我国大众体育参与人数情况

  研究大众体育离不开对体育人口的研究[13].我国把人民群众参与大众体育锻炼的频率设了一个标准,这就是要求国民从事体育锻炼的次数要至少在每周三次以上,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至少半个小时,并且锻炼的强度为中等强度,我们可以把坚持这个标准锻炼的人们称为体育人口。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2008年我国的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自2000年我国公布参与大众体育锻炼数字以来的这7年,我国国民参与大众体育健身的人数虽大幅增长,但是一直到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的调查数据表明,2007年我国16岁以上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28.2%[14].而且目前参与大众体育健身最活跃的人群还是以中老年为主,中老年人拥有充裕的时间和健康观,也因此成为了我国大众体育最庞大的主力军。而针对青少年大众体育发展不容乐观的现象,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就此问题归纳成为以下四点:第一,因为中国的应试教育要求学时能考出高分,这样才能考上好的学校,家长和社会也因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文化课的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成绩。第二,现在社会这么发达,像电子玩具、电脑、手机等科技产物的普及太为广泛,孩子们但凡有点时间都会贪玩这些电脑、手机类的东西,更没有时间去外面锻炼身体。第三,现在玩的东西太多,花样也太多、太丰富,孩子们玩什么都能玩得很开心,很忘我。第四,现在孩子们比往常吃得都太好,吃饱了之后就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加上现在都在城市里住,把活动空间限制在了家中,不一定都去运动。所以,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就要加以解决,青少年是国家未来体育建设的核心力量,国家体育总局的相关部门也因此把发展大众体育的侧重点放在了青少年、中年这一年龄层次上,只有将这个群体对待大众体育的理念转变了,才有可能将我国发展大众体育的事业做大、做稳。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