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

蜡染背扇元素与服装的融合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4-28 共196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6结论

  通过对贵州蜡染背扇所构成的装饰元素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解与梳理,以及亲身实践蜡染背扇的制作过程之后,我对蜡染背扇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本文通过不仅仅分析蜡染背扇的图案寓意,更重要的是通过图案的组成所给人的一种视觉感受,而这种视觉感受,是通过传统背扇的装饰元素结合不同的装饰手法,所产生不同风格以及不同的视觉效果,形成形态各异的背扇风格。将这些方法和技巧,恰恰为我们现代服装的装饰处理提供一个理论依据。并在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审美方式以及先进的科学基础在以有的装饰元素的理论下传承与发展。传承的是传统蜡染背扇利用工具的不同结合各地方的民族性格对相同形状下的不同理解。以及如何将这种理解通过装饰手法展现。

  发展的是我们要通过对蜡染的学习和归类,将这种方法应用在现代服装中,或使用高科技手段例如3D打印、数码印花、针织、纺织等方法做出具有现代的感的蜡染制品甚至是服装。将蜡染的粗狂的风格,加入现代设计和理解,装饰元素相互搭配,不同工艺下结合不同材质之下所表现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随着认识的掌握,灵活分配其中的比例关系,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蜡染背扇元素的服饰。

  在我的论文中,不仅仅对各个地区的典型背扇做了详细的分析,而且将各地区的蜡染背扇进行比较分析,不难发现由于民族性格、心理、文化所反映在背扇上的图案、使用工具的手法的差别性,如革家和瑶族的蜡染背扇,虽然在性格上都偏爱绘画严谨的、一丝不苟的线条,但是他们使用的工具不同,一个是蜡刀一个则是竹签,一个使用的是蜂蜡一个是牛油和蜂蜡,所表现在背扇上的风格则是完全不同的。我就是将为什么同处贵州深处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文字化,为作为服装设计的我们,不仅仅临摹而不知所以。

  蜡染背扇,仅仅是一个少数民族生活的必备日常用品,而背扇作为蜡染的一种承载方式,将少数民族的文化、理念、生活方式等等通过手绘记录到这小小的载体上,记录着母亲对子女的爱,记录这生活的变迁,我们不仅仅学到了怎么做出一个好看背扇,更主要的学习和领悟一种精神,并通过物化或量化将这种精神通过装饰的元素的重组起来表达我们的精神,通过服装这个载体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刘道广。中国蓝染艺术及其产业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王易。蜡染。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10

  [3]洪福远。福远蜡染艺术。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4]刘道广。蜡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5]马正荣。贵州蜡染。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6]马正荣。染织刺绣之美一一贵州少数民族背扇图案。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7]马正荣。贵州少数民族背扇。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8]刘显。蜡花朵朵。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9]中国蓝印花布馆藏。中国蓝印花布。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

  [10]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11]田自秉。中国纹样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2]赵翰生。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北京: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

  [13]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成都:[J].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4]徐雯。图案学基础。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15]青本正夫。图案设计构成研究[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16]袁仄、蒋玉秋。民间服饰。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17]吴山。几何形图案的构成和应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18]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19]刘雍、刘捷。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精粹[J].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致谢

  两年半的时光匆匆而过,今天我将用这篇论文作为对过去岁月的告别,告别的不仅是我的硕士学习阶段,还有可能是我的整个学生生涯。这篇论文凝聚了我的汗水,也凝聚了大家对我的关爱。

  首先,我要感谢我最敬重的导师贺阳老师,在硕士两年半的时间里,感谢老师对我的栽培与信任。我与贺老师之间亦师亦友,不仅在学术上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并在研究方向和方法上提供了参考和意见,并在贵州考察的过程中,如发现有和我研宄方向相关的部分或灵感都会引导我开阔思路、勇于尝试并实践。同时在生活和精神上贺老师以身作则,不急不躁、温和善良、做事认真、心怀大度,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的精神感染着我,并以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平和的心态影响着我并让我终身受益。另外,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感谢我的同门伙伴,马海腾、周楠、李冬雪、张业超、李珊我们在一起参与了很多次工作室的各种项目和贵州等地考察并我们相互鼓舞和学习,并且她们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鼓励,在她们身上我学习到了很多专业的知识。

  感谢王颯文,于洋洋,张煦林,常文静,作为同一届的毕业生,同时也是我研宄生阶段非常好的朋友们,感谢在平时的生活中的陪伴,在艰难时期的鼓励和帮助,没有你们的帮助和督促,就没有今天的成绩。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艺术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