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

高校推动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升级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8-06 共486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三章 依托高校平台,推动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升级

  第一节 善待文化资源,完善形式与内容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越加凸显的是文化的意义。文化实力代表了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力。文化实力体现在文化生产力的竞争上。对于民间文化来说,目前占有一定的文化地位,如何发挥和利用民间文化资源,进一步将民间文化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对于民间文化形式与内容的相统一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从宏观上来看,内容决定着形式,要想体现内容的不同,就需要不同的形式来展示。一般人们往往认为,形式要比内容更为重要,形式大于内容。但其实不然,形式与内容不是相互割裂,是可以转换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间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相较于现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一般比较单一。而在现代社会,受众习惯了多形式、多角度刺激感官的艺术形式,面对形式与内容比较单一的传统民间艺术,往往呈现出较低的关注度,这就使民间文化在文化市场中的占有率和竞争力不断降低。因此,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对于形式与内容相平衡的关注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第一方面,对于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高校可以调动最富创新精神,最有活力,最有创意的青年群体,同时这一群体也是对文化市场极为敏感的群体。在立足于民间文化的基础上,高校可以凭借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开展活动,实现民间文化内容传播和形式的革新。青年人群是我国文化消费市场中最重要的消费者,在高校平台的基础上开展民间文化的传承活动,可以让青年人群基于了解的基础上参与进来,通过活动、汇演等诸多方式,了解和创新民间艺术,用不同的形式,来完成同样内容的传承。这种方式一是能较好的避免民间文化不会产生重形式轻内容的传播局面,二是可以为民间文化内容赋予新的艺术形式,保护民间文化的竞争力。第二方面,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割裂的。一定意义上形式的本身就是内容。高校作为民间艺术传承载体之一,高校在民间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学术氛围浓烈,精神层面的内容丰富。其中,学术研究机构可以站在国际的视角下,引进国外先进的理念结合当下的现实环境,做出一种合理的判断,既不偏执于一味的传承,也不盲目的做出选择,而是理论结合实际后,整理和分析出的适合民间文化更好生存的方式。许多民间文化的传播从盈利的角度来看,并不符合民间文化传承的需求。外界进行民间文化的传承,或多或少会受到经济方面的压力和影响。但是相对高校来说,这方面的限制较少,不仅可以提供给民间文化更多的传播机会,还能够对民间文化的研究少一点商业意图,将注意力放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上。相较于商业模式,高校这种非盈利的性质,能够更好的回复“原貌”,避免商业开发对民间文化传承所带来的破坏。由此看出,高校从民间文化内容上丰满了文化资源,在形式上,受到利益方面的干扰较小,也不用将民间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当作谋生手段。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来看,高校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两方面,对于民间文化的传承都能做到相互统一。

  第二节 立足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民族文化认同

  改革开放以后,民间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独具民间文化特质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现代化的交融,让不同时期所代表民族特质的民间艺术附上了新的面纱,不同地区的人们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传递着自身的民间文化。

  随着全球一体化,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冲击,尤其是体现在对网络平台的使用上,也促使了各个国家不得不打开国门迎接信息传播时代的到来。“随着国门的打开,交流的扩大,经济方面日新月异的发展,以艺术与文化的各个领域而言,一旦条件成熟,引进、开放、交流和变化,就会以不同置疑的速度全面铺开,以一种符合绝大多数人需求,符合这种文化和全世界其他文化交流所必须的趋势,在各个层面,在各个领域全面渗透。”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推波助澜中,人们在一些眼花缭乱的文化符号代表下,对西方文化、主流文化的融入越发的崇拜和追逐,这一现象的产生使得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逐渐淡化,民间文化的传承也将被一些外来文化所代至,甚至被称为一种“过时”的东西。

  “但是,历史是无法割裂的,即使人们完全抛弃传统,几千年来融化在血液里,渗透在骨子里,隐含在言谈举止中的文化基因还是不会自动改变属性的,代代相传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总会时时顽强或曲折地表现出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民间文化的传承会经受一定的考验和磨练,在这个时间的过程中被遗忘或是改变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接地气的民间文化对于人的渗透,在潜意识里形成了一种认同,认同是指对人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情感的综合表达。文化的认同,来源于每一民族对于文化的凝聚力,来源于人们对于自己生活方式的一种生生不息的归属感,这也就是民族的认同感。民族文化认同体现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能够清晰站在外来文化的角度上审视自己的民间文化,有选择性的接受外来文化,并在其中培养适应自身文化的能力。高校需要通过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一系列过程,加大学生们对于民间文化传承的深刻性,培养学生们的适应能力,使学生们掌握文化,更能清楚的善用文化,并培养一定的文化创造力。

  其实,越是了解西方经典文化和精通中国民间艺术的人,越可能对中外文化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越珍惜和珍视中国的文化传统,也越容易清楚地分辨出西方文化的真正精髓和有益之处。

  民间文化的产生它都是根据一定的环境、地理位置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即使有了外来文化的融入,它也没法取代它本身的精髓和特质。我们喜欢美国的爵士舞,但它也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理念的成分上推广出来,再比如说我们的国粹京剧,被推广到国外深受关注,但离开了它赖以生存的历史,京剧也很难成为国外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说,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在接受其他外来文化的同时,如果对自身拥有的资源根本没有意识到它独特的重要性,意识不到其中的真正价值。

  原封不懂的模仿或崇拜,那么民间文化的传承也只能“纸上谈兵”.我们对待外来文化,更应该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

  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审视自己民间文化的价值,并在这个基础之上不断的创新,与其他外来文化达到“和而不同”的局面。

  第三节 发挥创意人才在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在当下的境遇中,我们一直在致力于 “如何提高文化的竞争力”,反问又是谁能够让我们提高文化的竞争力哪?无论是政府中心、文化中心,都离不开人。人,才是推动文化进步的核心。专业学科众多、专业设置合理的高校自然成了培养人才的最佳场所,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除了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高校也是传承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民间文化要想在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下继续生存传承下去,就必须要依靠创新。如何推动民间文化的创新,培养创意人才成为了高校传承民间文化的核心内容。培养创意人才,首先要先明白创意的定义,创意是指通过运用原有资源,创造性地增加符合本来文化含义的新价值的这个部分。

  创意性人才通常必须具有超乎于常人的想象力、具备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要有理性的思考能力与分辨能力、必须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创意性人才最为主要的是学以致用。对于创意人才的培养,第一层面的是人文精神。从自身人的本性出发,要有一定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对幸福的追求、对尊严的尊重等方面,也就要所谓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修养,除去本性之外,更重要的是相对于动性、并非本能而已,是经过人类有效思索过程后的结果,对真相的探寻,对真理的追求,广义上的科学主义精神。在有了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之后,还要具有一定的超越性,是不断追求文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2008 年由中央美术学院启动的“设计为人民服务”的活动,2009 年经过南京艺术院,2010 年最后一棒由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承办,主题是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其中通过与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被注意的一些细节为出发点,比如说道路的崎岖、社区街道的杂乱、设备不能与人相呼应、构造的不紧密、不完善等,客观上来讲这些对于社会的发展并无大碍,但却制约社会主体的发展,人就是社会的主体。“设计为人民服务”这一活动,对于当下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商业、追逐名利的时代中,延续毛泽东的思想“为人民服务”,在结合当下现代化个性思维的追逐,在“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融入设计,不仅呼吁了我们在当下所应该有的使命感以外,三所学校接棒式的承办确实增 添了人文精神的厚重感。在高校当中,我们作为人才的培养中心,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我们为了符合社会的需求中,急需要做的。第二层面的是专业技能。体现艺术元素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的领域当中,技能是“敲门砖”,技能就如金字塔底座,是实现创意的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经验积攒。第三层面的是市场意识。在现代化的趋势中,要了解社会的现实,要明白社会发展的趋势,要兼顾到社会、大众对其价值的认定,而不是在象牙塔里的方式,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紧贴大众的喜爱。回头来看,如果在高校中培养了具备人文修养、专业技能、市场意识的人才,就是创意人才了嘛?纵观时代的发展,我们还需要提高自身的学术实力,也就是学术能力。所谓的学术实力就是一种思想的延伸,它的理性成分居多。比如说一个人纵然有了一定的人文修养、娴熟的技能,如果缺乏理性的修炼,是很难实现一定的创意水准,也很难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创意人才。

  但事实上,我们在谈论创意人才的时候,需避免一个倾向就是:人文修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最低层的,市场意识略高一点,然后学术实力最高的。这三层关系并不是高低之分的关系,也有可能在这个关系中有一个先后顺序,也不绝对就是这样的一个关系结构,但这三个层面却环绕着创意人才的培养。

  第四节 推动高校创意产业园的建设,提升民间文化的传播空间

  高校平台是民间文化推广的重要渠道之一。我国民间文化的传承过程,在历史上一直采取的是一种各自为政、小农意识经营的方略,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文化,一个产业有一个产业的传统,缺乏对外统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利用高校平台,可以将同类型的民间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打造成一个品牌的形式,确保对外宣传更加准确,并利用高校宣传的平台,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对外推广方略,实现同一民间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下的联合传承。

  从传承的意义来说,其实更重要的是发展。民间文化的传承升级,包含了让民间文化实现在现代文化中呈现更丰富的形式,更纯粹的内容意义。而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延续,而是应当呈现动态的发展,全方位的价值开发。这不是某一个民间艺人或是艺术团能实现的,也不是学者们通过书本能实现的。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由于掌握的人一直处于民间单打独斗的状态,不成体系,也没有人能识别优劣,造成民间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混乱的局面。

  高校有相对系统的考核,集中比较的平台,对于民间文化资源可以实现有选择性的集中和归纳,再吸取精华而对外再进行统一推广,这就保障了那些民间艺术从散漫的状态转变成浓缩精华的状态,在对外推广中能够形成一种打造品牌的模式。同时高校的教学能让更多的人接触到民间文化的精髓,使之分层分级别,这对于文化形成产业,能有一定的规模扩充和丰富作用。

  高校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创意环境,所以它比较具备形成创意产业园的条件。高校创新力的培养并衍生出的文化产品,能够渗透在我们生活当中的每个角落。其中,大到高校所带来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带动了高校所在的区域城市的融合度、引领度,形成区域性文化产业的雏形。小到通过社区,传承民间文化的精髓,提高人们的艺术情操和审美意蕴,引领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选择和消费,同时也为文化产业培养了消费者。高校还可以运用学科的优势,在各大学科中融入创意元素,同时,也可以借助政府的融入一些工作室和企业机构的多种层次信息的汇集,在其中交叉、互补进行再创意,完善产业的形态,在多种元素的融合后完善产业的形态。高校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多有利的机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为创意产业拓开了传播途径。

  实际上,现在我国许多文化创意产业,都已经开始通过高校的权威性和高校的创新性,来提升和拓宽民间艺术的传承空间,实现民间文化在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中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艺术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