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

鼓子秧歌在高校的传承创新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8-06 共2341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绪 论

  (一)艺术学学科背景下的文献综述

  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增进了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汇,人类开始站在世界的高度将所有文化看作一个整体,并从中找寻出符合文化发展的路线。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每个民族、每个区域内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鲜活性和本土化,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才能有所区分。并通过秉承自身的文化特色,世代传承而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形态。但是目前,随着主流文化的汹涌澎湃,民间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它们自身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而对于我们大力宣传传承民间艺术、发扬民间文化的大环境下,山东鼓子秧歌作为山东民间艺术之一,通过高校研究机构的介入加快了传承和发展,从这方面说,高校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云南艺术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包括百度搜索引擎中高校对鼓子秧歌传承方面的研究,国外学者对这方面研究较少,国内对鼓子秧歌民间传承的研究占了很大比例,但是对于高校研究鼓子秧歌的传承相对缺乏。

  (1)多角度传统文化探究方面:金光的《艺术与文化-艺术的本质和世界性的民族文化》、《艺术与管理》两本书中,重点论证了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不可复制性。从文明到文化再到艺术,将文化从文化生物学的角度区分开,并依据人的 DNA“遗传标识”以及猿的动物化石分析,证明了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独立的、单一的文化传承。从而论证了观点:人类文化属性上的“杂交”同样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以非洲文化中的音乐舞蹈、拉丁美洲的多元化为例证,证明了不同种族之间的文明冲突,还会互相影响和“转移”对方文化,不同地域文化之间有一定的交融。并运用了汉语接受外来语言的实证,进一步论证了民族文化的变迁是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特征。作者站在前沿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基于自身传统之上的,不是被动地的接受,而是主动地进行创新性的挑战。其中,以云南的大观楼、丽江为例阐释出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的进行发展。

  (2)多元课程文化研究方面:邓志伟编着的《多元文化。课程开发》一书从课程论的角度,谈及了在全球化时代中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问题。其一,从理论的层面上对多元文化的教育从微观、中观、宏观界定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其二,从实践的层面上,对高校课程的建构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并以国外高校多元课程的开发为例证进行分析和总结。其三,作者提出了多元文化教育益于高校课程的改革,但是必须得清醒的认识到多元育与高校教育职能方面的关系问题。

  (3)多层面民间文化传承研究方面: 王文章 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从基础的理论方面系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拓荒之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探讨,站在历史与文化的高度,系统而深入地回答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的抢救、保护的方法与措施,作者也做出了详细论述:(1)立法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保证。(2) 科学的管理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3)加强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的有效措施。(4) 重视专家指导和人才团队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5) 加大财政收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保障。(6) 采取系统科学有效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7)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途径。作者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充足的材料、个案为支撑点,证明了论证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对进步提升民间文化传承作了详实的佐证。

  (二)艺术管理与文化创意的学科基础

  金光教授在其着作《艺术与管理》中,提出了 “传统与创新”、“艺术创意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针对两组不同属性的定义进行全方位的定位和梳理,这其中包括了艺术与文化、艺术哲学、艺术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研究。除此之外,金光教授通过《艺术与文化创意》、《电影艺术与社会》、《逻辑思维与学术修养》等一系列专业课程的教授,从学术层面和理论框架上让我对民族文化、文化资源、创新有了深入的解读视角。

  潘红教授在其着作《艺术概论》中,指明了艺术学学科的定位,艺术学所研究的对象是艺术活动,以艺术起源为逻辑起点,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艺术学学科层面的理论根基以及学术深度上都是多元、开放的。

  基于两位导师学科理论研究的视野下,出于自身对鼓子秧歌的喜爱,我带着问题先后走访了鼓子秧歌的发源地山东省商河县,去到当地后多了几份担忧。老艺人们不断的老去,年轻人们外出打工,鼓子秧歌陷入了断代传承的危机,为了寻求更多的机会让鼓子秧歌继续传承下去,政府选择从娃娃抓起,通过民间艺术进小学课堂的方式,加大了当地对于鼓子秧歌的传承范围和对象。随着经济的发展,鼓子秧歌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而出现异变分流。商业化的开发,对鼓子秧歌的传承起到的正面作用极为有限,反而大大弱化了鼓子秧歌的艺术价值和传统文化价值,实际上对鼓子秧歌的传承形成了不小的阻碍。同时年轻人面对生活压力,以及鼓子秧歌自身经济价值和市场回报的不乐观,导致年轻人对鼓子秧歌艺术兴趣的缺乏。随着传承人的相继过世,能真正掌握鼓子秧歌技艺精髓的艺人不断减少,鼓子秧歌处在即将失传的尴尬境地。面对这一现实,如何既让人们认识、欣赏到淳朴的民间艺术,又不破坏这些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呢,确实引人思索。“民间艺术进高校”作为一种拯救民间艺术生存和传承的方式,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和争议。本文将以鼓子秧歌进入山东高校为例,从中分析高校对民间艺术传承的优势与不足,在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面对“文化是资源,创意是关键,产业是保障”的现实,结合高校职能的实际情况,阐述两者的共通点和相互结合的关系;探讨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从宏观、微观以及全局观的深度和高度,找准高校在民间艺术发展传承中扮演的角色。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艺术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