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

昆明官渡古镇旅游工艺品现状调查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8-06 共828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三章 昆明官渡古镇旅游工艺品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昆明官渡古镇旅游工艺品市场现状调查

  基于以上是对昆明官渡古镇的旅游资源的梳理与对比分析,作者针对官渡古镇旅游工品市场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地调查:

  一、经销商铺

  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昆明官渡古镇的旅游商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入口的导览图上能清晰地看出有标注的“特色旅游商品区”,这个区域主要集中在九转花街、二期新修建妙象街和古渡长街三条街道上,其中商铺最集中,客流量最大的街道就是官渡古镇九转花街,这里也是官渡古镇南门入口大牌坊通往金刚宝座等主要景区的必经之道,因此这里商铺林立,最为繁华热闹。

  截止到目前,5 条商业街道的 220 户商铺中旅游购物商铺有正式挂牌名称的共124 家,包括饵块传习馆、乌铜走银传习馆、古渡梨园滇剧在内的文化商铺 9家,不包括街道两旁的流动摊贩,其中专门从事旅游纪念品或旅游工艺品销售的要占到一半以上,但总体经营状况不是特别理想。据不完全统计,这里的 80%以上的商户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过来的,外地人较多,本地人经营的商铺较少,官渡古镇的居民参与的旅游商品销售的更为少见。

  云南素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合成青铜器的铜、锡、铅储量异常丰富,其中铜含量位居全国第三,云南铜器制作除了青铜器远近闻名以外,斑铜工艺和乌铜走银工艺也颇具魅力。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举步维艰的大背景下,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昆明市级传承人金永才创办的金李记乌铜走银传习馆及由此衍生的文化产业收益在 2012 年高达 500 万元人民币,这无疑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带来生机,乌铜走银从曾经的繁荣、一度没落到再次复兴的曲折的发展路径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产业化的典范,也是民俗工艺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楷模。

  (一)传统工艺 现代理念

  “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精神,就是从传统发现流行,以传统追求流行,用传统打造流行。”对传统机械的传承方式或呆板的固守反而会束缚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进程中存在这样的瓶颈:一方面老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越来越少,传承出现断层、青黄不接的尴尬处境;另一方面,传承人死守的“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保守观念,不愿意开馆收徒,甚至有的怕别人偷学不愿当众展示。金永才大师不仅打破传统思想的桎梏,还广收学徒,自掏腰包邀请非遗传承人免费参观学习,还尝试与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昆明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地方高校合作办学,成立教学实习基地,让更多的人不仅仅只是了解,喜欢的话有机会掌握这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技能。在传统手工艺行业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而金永才大师现代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赤裸裸地反击了这句所谓的古训。

  (二)地方元素 融会贯通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艺术品,同时也是商品,作为地方地域特色代表的文化商品其核心是“民族性”,要走向市场并且要在文化市场上流通的,也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真正体现其价值和生命力。现代观念的引入,要想在功能价值上引导消费者还要了解市场需求和时尚流行趋势,乌铜走银不仅在技艺上注重挖掘官渡古镇的传统特色,还注重寻找受众都能接受的载体,2012 年 5 月 25 日,“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纪录片在 CCTV10《探索·发现》栏目首播,于是一大批来自全国的各地的订单纷纷而来。与乌铜走银相距一公里左右的滇剧传习馆--古渡梨园和附近的饵块传习馆都是独具昆明地方特色的典型代表,有了乌铜走银引领和传承人金永才大师的示范与引导也逐渐被更多人了解。因此,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要走出深巷,不仅打破传统思维方式,根植于“地方民族性”,还要了解市场需求和市场通行的法则。

  (三)艺术本真 商业运作

  金李记乌铜走银传习馆的负责人丁大为这样介绍道:“是想官渡古镇的传习馆成为保留原汁原味的老传统、老工艺的博物馆和培养新生代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基地。”于是在古镇的传习馆里我看到的更多是徒弟们在慢慢地摸索、打磨,没有大机器时代的流水线操作,花上一到两个月的功夫做出一支烟斗、一把茶壶的现象很常见,炼铜、提纯、锻打、錾刻、走金或走银等每道工序流程的严苛性、力度和火候的讲究与拿捏都有严格的要求,纯手工艺、坚持精益求精、慢工出细活是这类手艺人的共同追求。然而如果只追求艺术的本真,没有市场,永远走不出去,于是传习馆的负责人成立了云南乌铜走银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并在在市场运作方面也做了不同寻常的探索,不仅有了生产制作的传习馆和可以继承发扬民间手工艺的年轻传承人,还有了专门负责商业推广和营销的公司,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组织策划非遗精品和非遗核心产品,推广有非遗元素的旅游商品,使得非遗有机会进入高端文化收藏市场、创意礼品市场和大众旅游商品市场,充分发挥了以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探索出“艺术”与“商业”并行的发展道路。因此这是昆明官渡古镇其他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旅游工艺品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经销品类与经销方式

  目前在官渡古镇内销售的旅游工艺品种类繁多,多以银器、蜡染、民族服饰、珠宝玉石等多种类型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为主。其中银器销售和珠宝玉石类的店铺数量相当,共有几十家,占据古镇特色旅游商品店铺一半以上,银器店基本的模式都是来料加工,可现场定做的,而销售成品的款式都大同小异,只是定价方式与街区的苗银截然不同,按 8 元一克销售,而苗银是按数量定价;从店名上看,多为大理白族新华石寨子银器,而以官渡或古镇命名的店铺仅占银器店总量 1/3,且绝大多数花纹以传统图形为主,如十二生肖、长命百岁、富贵平安的字样和图案,能体现官渡地域特色的元素寥寥无几。珠宝玉石类,靠近九转花街的店铺主要是以销售成品为主,有专门的赌石一条街,而其他街区多以加工、制作和销售为一体。销售地方特色纪念品的店铺仅有两到三家,如“南亚风情”、“滇西寻宝”,然而小至售价为 15 元的钛合金化妆镜,标价为 300 元以上的手鼓,大至几千元以上的佛像工艺品都存在很多类似,甚至就是同一种商品只是不同售价而已,而且这些在昆明的其他景区也非常的多见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官渡”特色。从品类上看多为“舶来品”,有昆明地域特色的工艺品屈指可数,极少数体现官渡古镇风情的工艺纪念品,品种较为单一,零零星星的,不成规模,没能系列开发,受其他“强势”地域文化的影响,显得黯淡无光,微不足道,没有竞争优势。笔者调查中在一家铜艺店里发现摆设有熟斑铜做的金刚塔,明码标价价为 980 元,店主看作者有购买意愿,又连忙说诚心想买,可以打折最低 500 元成交,从价格的悬殊中可以看出本土旅游工艺品销售状况多么的不景气。大数据时代,无论是官方网站,还是微信、电视在介绍到官渡古镇都较为侧重硬件旅游设施的建设和非物质文化基地的引入情况,日常的旅游产品宣传与推广更倾向于吃、住、行、游、娱,而在旅游综合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旅游购物方面的宣传与推广比较少见。目前官渡古镇内的商铺多以现场叫卖、广播录音、店内海报、低价促销等传统的促销方式来推广新产品或所谓的特色产品,懂得电商的经营者并不多,且产销一体的运营模式可能会造成游客围观的多购买的少的情况。

  三、市场规划与经营管理

  目前官渡古镇旅游工艺品市场处于无序散漫的经营状态,首先,从古镇内旅游业态布局上看,导览图中标识的特色旅游商品区内不仅夹杂有时装、鞋帽、日常百货店,还没有固定的商品展示区,陆续引入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或传习馆分布较为分散,除了乌铜走银和云子外,整体人气也不是很旺。其次,旅游工艺品市场中销售的多为常见的普通工艺品,非到此地购买就不正宗的旅游工艺品严重缺乏,大多数为传统的初级产品, 做工粗糙且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附加值低,同类型的旅游工艺品多家店铺同时在销售,临近的螺蛳湾批发市场或同城的很多景区都能找得到类似产品,有的乃至全国的很多景区都会有售,导致旅游纪念品市场常出现“大众脸”、甚至“地摊货”不景气的局面,比如手工串珠、贝壳工艺品、扇子丝巾全国到处都有销售,很多被人称为义乌货,还有的就是同城很多景区都销售的手工刺绣、民族图腾、丽江的驼铃等,要不就是稀少名贵的艺术精品或收藏品,而富含“官渡”特色且充满创意中档旅游工艺品却不多见。再次,专门从事旅游工艺品设计与研发的公司为数不多,大多数商铺经营者既是设计研发人员,又是产品的制作者又是向游客解说销售的导购人员。

  第二节 官渡古镇旅游工艺品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省会昆明,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舒适宜人的气候资源、独特的高原湖泊资源和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都市资源,一直把旅游业作为支柱性产业,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推进,许多优秀的文化产品陆续诞生。但从 2014 年昆明旅游经济总体运营情况可以看出生活化旅游成为常态,以往昆明在云南旅游市场上处于去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走马观花的中转站,随着云南地州 16 个陆续投入使用,更多的游客撇开昆明选择直飞,这一危机会持续加剧不高。城市特色吸引力不足、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导致旅游消费水平偏低、旅游综合效益尚待提升已成为昆明旅游业界共识。如何深挖城市传统文化、提升旅游形象、打造知名国际旅游城市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昆明拥有众多旅游资源不该有这样的尴尬境地,而作为古滇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官渡古镇不应只是吸引游客走马观光,更应考虑给到游客什么样的文化体验,离开能带走些什么值得回味的东西。纵观官渡地区旅游工艺品市场,种类众多,表现形式各异,但富含地域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却很难寻觅,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 市场中旅游工艺品特色缺乏

  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为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一大批民族工艺品纷纷进入旅游市场,比如雕塑、陶瓷、木雕、银器、铜器、织染、刺绣、草编等,有着浓郁民族特色、风格自然淳朴、工艺精美的民族工艺品深受中外游客的喜欢。然而受商品经济思潮的冲击,旅游工艺品市场一度陷入困境,地方性传统工艺品无论从设计题材、构图上还是制作方式上都逐渐趋同呈程序化模式,地域特色和文化差异越来越不明显、民族和民俗特色退化。昆明旅游工艺品市场也难逃此劫,牛虎铜案、傣族少女挑水等经典造型的大量低档青铜器或斑铜仿制品充斥市场,却难寻觅有昆明地方标志性的的文化表现形式,市场中“鸠占鹊巢”的现象严重,少有精品。尽管一系列政策的推动和社会各界齐发力使得文化产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改变不了旅游工艺品市场整体不景气的现状,屈指可数的文化企业生产出的旅游工艺品仍不能满足旅游工艺品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包括昆明在内的滇中地区旅游工艺品市场很大一部分空间被省内外其他地区的成熟工艺品占据着,如滇西南傣族的竹制品、腾冲的玉制品、滇西北的扎染和东巴文化工艺品、滇东南文山的民族刺绣,这些有着明显地域特色的成熟旅游工艺品产业照搬到什么地方都行,只是不加创意的拿来,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销售结果,真正体现滇中地域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为数不多。这正如西方人类学家称之为“纯文化”的工艺品越来越少见,而大量被称之为“杂交文化”

  的工艺品占据市场,并取得一定的经济回报。如何在不迷失“自我”的前提下吸收其他地区文化精华,准确定位,找到自我“归宿”是当前昆明旅游工艺品市场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广泛销售类工艺品多而杂、小而乱

  随着旅游工艺品市场的不断发展,多种文化的不断交融,“纯文化”的产品越来越少,“杂交文化”产品越来越多;本土工艺品越来越少,舶来品越来越多;本地人艺人越来越少,而设计和制作旅游工艺品的外地人逐渐增多,难免会出现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劣质产品或伪产品,久而久之,浓郁民族内涵的当地传统工艺品被花里胡哨、甚至完全脱离文化根基的工业设计所代替;机器批量生产的“现代化”工艺品取代了当地传统手工制品。

  从昆明官渡古镇的旅游工艺品市场上可以看出使用价值高的民间日常用品占的比重较大,而这类工艺仿制的手法也非常的简单,因此市场上这类工艺品鱼龙混杂,难辨真伪。有的生产商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导致很多产品是简单临摹、直接复制、再分包加工而成,使得产品缺乏创意设计又不实用,更不精巧。

  三、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与旅游市场对接困难

  “旅游经济属于非物质的文化经济,而从属于旅游经济的旅游工艺品开发又属于物质生产范畴,在其作为物质生产形态时,又必须兼具旅游文化非物质属性的内涵,即旅游审美与文化体验中的精神内涵,否则它就无法成为旅游经验的物化形式的纪念品,这种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向互渗,构成旅游工艺品开发中重要的文化经济特色。”

  处在传统工艺美术、旅游、文化三大市场结合部的旅游工艺品生产和销售系统,与很多部门利息休戚相关,同时任何一个部门的切实行动不到位都会让旅游工艺品市场表现乏力,这也是旅游工艺品开发存在的一大难题。昆明行业集聚不足、工艺品市场创意缺失、传统民间工艺传承人才缺乏或自身技艺的特点使得民间工艺融合旅游市场存在着很多困难。比如,斑铜制作工艺,产品的研发设计、制作要耗时很长,而且制作流程基本是纯手工,作为旅游工艺品开发的资源走向旅游市场肯定有一个很长的探索过程。
  
  第三节 官渡古镇及现有旅游工艺品缺乏“特色”的原因分析

  一、旅游工艺品开发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旅游文化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需要旅游业各环节的支撑和支持,从作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的文献来看,以“昆明官渡古镇”为主题的文献共 65 篇,其中硕士论文仅有 3 篇,两篇都从旅游学科角度出发,对古镇自身发展做了进一步探讨,如《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可行性分析方法研究》主要对官渡古镇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项目做了可行性的研究与探索,《昆明官渡古镇安全管理及其对策研究》则从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历史街区保护性利用模式研究》一文从建筑历史及其理论角度对官渡古镇历史街区保护利用模式进行探索,之相关研究官渡古镇文化特色及文化产业的文献如:李庆雷和吕文艺的《非惯常环境下的历史文化古镇旅游再开发研究--以昆明市官渡古镇为例》(2013)、余媛媛和彭兆荣的《民族志视野中的古镇旅游--以云南官渡古镇为例》(2015)、张亚威的《悠哉官渡 古镇味道》(2013)、张蕊的《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可行性分析方法研究 --以官渡古镇项目为例》等, 从作者能收集到的文史资料来看,书籍较多如《螺峰逝水》、《官渡式生活》、《古镇风韵》、《魅力官渡》、《滇中明珠--官渡》、《可爱的家乡文化古镇--官渡》、《大官渡》等,《胡道昌油画集》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官渡古镇的历史风情,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不同时期对官渡古镇进行了描述和追思,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古镇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再现。从文化产业角度出发的专业着作或学术性论文,从旅游产业链上的旅游工艺品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没有,这也是作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如何把地方传统与特色旅游工艺品设计与研发进行有效结合、并转化为受游客待见的特色商品,这方面的研究略显不足,作者就从这个视角出发展开自己的研究。尽管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以文物的保护和古建筑的恢复,来创造更好的文化空间和旅游环境,特色旅游工艺品设计与研发环节仍不见起色,对官渡古镇和昆明来说,不失为一种缺憾。

  二、地方传统的人文内涵认识不清

  地域文化特色是旅游工艺品开发的基础和源泉,而长期以来,在旅游纪念品或工艺品上,官渡古镇甚至昆明本身的特色都被其他的特色所掩盖,从现有的物化的工艺品上看不到官渡古镇的影子,找不准老昆明的归属,只是泛泛以“民族特色”、“民俗性”来概括旅游工艺品市场,殊不知这只是一种共性,而特定区域的特性才是最重要的个性。因而对于官渡古镇,对于昆明,因为对古滇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认识不清,使得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尚处在初期阶段。

  此外对散落在民间的美术资源并没有系统有效的整理、挖掘和研究。因此地域特色的严重缺失是旅游工艺品市场无特色可言的直接根源,这也是长期追逐经济利益,盲目照搬成功经验和成熟开发模式的直接结果。对地域文化资源和人文内涵的认识不清导致旅游工艺品开发重形式、功能而忽视文化因素,自然会造成旅游景区文化景观和旅游工艺品割裂,无特色个性而言。

  三、游客旅游动机和商家心理

  在心理学上,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动机,而动机的产生由内部驱力和外部诱因两方面促成。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动机是个体旅游活动的起点,同时又贯穿旅游活动的始终,当然旅游动机也可能产生购物行为以更好地满足旅游需求。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休闲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绝大多数古镇旅游者都抱着一种求新、求异、求特的心理,企图在旅游过程中得到身心的放松。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自我尊严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五大基本需求,后来有人添加了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审美需求应该隶属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人类既有审美的愿望,也有审美的观念和审美的能力。……因此,看上去,它既是一种基本需求,又像一种高级需求。

  作者认为在旅游活动中特色旅游工艺品不仅扮演着旅游吸引物的角色,而且能一定程度上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审美需求。

  官渡古镇本身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人无我有”的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因此吸引了不少游客。但从游客的构成来看,绝大多数是本地游客,而异地游客人数相对较少,而且多为散客,消费水平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很难把握。据了解,昆明的很多家旅行社都没有把官渡古镇列为常规景点,外地游客一般选择自助游或旅游行社行程安排不紧张的情况下临时增设的景点。由于本地游客的文化品性和官渡古镇地域特色文化同质性较高,对旅游工艺品的需求也相对较弱,对个性化的要求更高。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招商引资吸引过来的企业或商家认为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用于设计和研发特色旅游工艺品得不偿失,起码短期经济回报上也没那么显着。也正是这种追逐短期经济效益的心理,使得官渡古镇现有的旅游工艺品市场上销路不错的除了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如民族首饰)和有南亚异域风情的工艺品外,丽江东巴文化的工艺品和大理鹤庆的银饰较受欢迎。一方面原因是同样是在云南,同样具有民俗文化资源共性,而东南亚风情的很多成熟旅游工艺品一定程度上也符合古镇额文化特质,很多官渡古镇的商家想尽快地获得短期经济利益,自身实力有限,自己设计和研发又具有一定风险的情况下,直接把成功开发经验搬来为我所用,有卖点的工艺品资源或有赚取利润空间的地方就一哄而上,于是多家销售一种商品变为常事,价格和质量的参差不齐使得游客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视觉混乱和上当受骗的真实感受,长此以往,“卖点”成了“滞卖点”,“特色”依然被束之高阁,给人造成假象。另一方面,很多商家为了吸引游客眼球,赶上时尚的潮流,过于追求浮华炫丽的外表,而忽视旅游工艺品本身的文化内涵,如有些店铺炫目的灯光和动感刺激的劲爆音乐与古镇宁静、古朴的安详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真正想在旅游中体验传统乡土文化气息的旅游者敬而远之。在旅游业整体开发的大背景下,游客不断增多,官渡古镇的商家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短时间内他们不愿意改变现有的市场结构。

  游客需求的不稳定性和官办民营开发模式下经营群体的局限性使得官渡古镇旅游工艺品市场上的产品五花八门,同质化现象很严重,无特色可言。

  四、创意产业链不完整

  一直以来,不仅仅是昆明官渡古镇,国内其他景区的包括旅游纪念品在内的文化产品常被诟病缺乏创意。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创意云南”等为主题的此类大赛在昆明并不少见,综合类艺术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每年的 CIF 创意展,其中不乏一些有创意的设计,但好创意为什么没有带来好产品?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创意缺乏并不是缺少新鲜独特的点子,主要是创意工业本身有欠缺。“一些关于旅游纪念品的创意不少,但能把这些好想法做成一门好生意的体制机制比较欠缺,创意生产链是断开的。”

  “创意产业链意味着从创意到论证到变成具体的产品再到营销,所有的环节都是一个完整的链条,这些链条只有前后互补,才能产生有市场的好的旅游纪念品。”

  景区的商铺或企业不愿意自己开发设计新产品,同时和旅游工艺品相关的一些机构又缺乏授权意识,即使有些设计师新点子和创意要不就是没有展示的平台,要不就是一旦研发出新产品投放到市场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就很快被模仿和复制,一位李姓的礼品设计师说到这一实情表示很无奈。创意性的点子难、仿造轻而易举的现状使得创意设计者的收益难保障,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创作积极性。因此加强产权保护、建立和健全把创意转变为产品的创新机制是当前工艺产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支撑点。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艺术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