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

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现代化发展分析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06 共571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绪 论

  中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农村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流向城市,他们的子女也有一部分跟随他们在城市生活。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的少数民族离开了家乡的同时,也逐渐远离了其民族文化的原生地,他们在城市里感受着现代化、都市化,但是他们的传统民族文化却在城市中很难寻觅。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的目标,如何让那些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继续传承他们本民族的文化,这是从事学术研究和从事文化事业的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从少年儿童抓起,在城市体系中的少数民族孩子,应该在学校义务教育中汲取少数民族文化,通过学校各种课内课外课堂,学习少数民族文化,这样,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在他们这一代保持和传承下去。

  一、选题缘起: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在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五十六个民族如同五十六枝争奇斗艳的花朵,彰显各自民族特色谋求共同和谐发展。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更是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特点。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是我国西南边境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不仅仅因为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最重要的是在这片土地上聚集了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二十五个少数民族,是我国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省份,并且各少数民族在此能够团结友好和谐互助的发展。

  身处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民族文化百花齐放,但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现象笔者展开了一些思考。伴随着我国各地区城市化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许多少数民族纷纷脱下了特色的民族服装涌入了城市,再加上我国基础教育分片区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政策,中小学便成了由大多数汉族和少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共同组成的校园,在这种大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逐渐被涵化,少数民族文化在这一代人身上逐渐消失甚至失传。

  中小学是文化教育的基地,在一定程度担负着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重任,对于城市化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这种矛盾应该如何解决,笔者认为,充分利用学校艺术教育手段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选择。本论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云南民族中学艺术教育情况的实地考察,掌握由多民族学生组成的城市学校的艺术教育的具体开展情况,并对其进行深入探析。

  二、相关的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论文,笔者在写作前从近些年的期刊杂志及相关书籍中收集了有关少数民族城市化、少数民族文化变迁、中小学艺术教育以及少数民族艺术教育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思考分析。

  1、有关现代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研究成果现代化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冲击很大,不少研究成果探讨了现代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变迁这一问题。李金福在《论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与民族艺术现状的反差》一文中指出了现如今少数民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民族艺术的严重滞后,二者形成强烈对比。强调经济社会与民族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紧密联系,并且试图分析二者形成反差的原因以及在高等专业艺术院校改革方面提出建议。

  林庆,李旭在《城市化进城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前景》中,提出了在当今社会总体发展的城市化、现代化,社会交往的国际化、全球化这一宏观背景的笼罩之下,少数民族应该怎样做才能保证即能与世界文化自然相融又能延续自己传统文化的固有特色不被吞噬这一值得关注的问题。强调要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就要提高"文化自觉性", "文化自觉性"的培养和创建是少数民族文化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的重中之重, 不仅要制定出适合民族实际生活情况和民族特点的总体发展期望和具体发展规划,而且应该在总体发展目标的引导下不断对本民族文化做出新的阐释并发扬、传承,开辟出一条融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文化转型之路。

  田丰韶的《国家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变迁》提出了"少数民族文化变迁是对国家意识形态的一种回应"这一观点,指出国家意识形态在少数民族文化变迁过程中一直起主导作用。分别阐述了改革开放前后不同时期国家意识形态主体导向的不同变化,并以改革开放前后的哈萨克族的文化变迁为例论述国家意识形态对民族文化变迁的导向作用。

  谢国先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变迁的几点原因》一文中提倡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为指导来看待民族文化的变迁问题".文章以少数民族聚集的云南省为线索贯穿全文,从少数民族群体所面临的生计活动的多样性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人口增长的物质需求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矛盾、生存环境的恶化与发展能力的培养、生存方式的改变与民俗形式和功能的演化、民族语言功能的降低与文化传承力度的减弱,五个主要方面的原因分别展开详细论述。

  关凯在《现代化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中提出"现代化"一词一般情况下指的是一种文化相对论的概念,对于少数民族群体而言, "现代化"的认同感则是关系到整个少数民族群体以及民族聚集地区发展的因素之一。文章通过对"现代化"文化范式与少数民族文化核心思想的论述,推断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前景存在的两种可能:一是逐步完成向"现代化"的转型,二是由于社会变迁与本民族文化冲突而导致少数民族向"民族中心主义"文化靠拢。

  王埃亮的《现代性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变迁》这篇文章,探究了少数民族文化在社会的现代化视角下,文化逐步变迁的方法和过程。在物质经济的发展上,人们需要在固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进行适当的转变和调整,由被动发展转变为主动发展,主动将落后的生产劳动方式和生活观念进行革新,主动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要在当地的社会发展中承担起主导作用;在文化方面提升自我认同、加快文化重构,尽早实现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超越以及文化融合。

  杨福泉《再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危机--以云南省为例》的文章中,详细地描述了云南省基诺族几近消失的传统服饰、传承中断的传统歌舞、礼仪风俗以及被现代楼房取代了的传统竹楼,纳西族举世闻名的东巴文化无人可传,正在日趋衰落的民间民俗活动。作者以这些残酷的现实为理论依据,强有力地说明了我国当代少数民族面临的严重危机。

  朱翠容在《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中说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不是文化的同质化,而是文化的一种和谐生存状态,是在保持现有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和利用现代科技所带来的文明成果".在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上提出应立足于少数民族本体来选择民族文化的传承路径。

  王希恩在《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一文中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向作了宏观分析。文章认为,在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以及国家和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着力弘扬这两大社会背景之下,"复兴""衰退""变异"这三种情况的同时存在,成为了当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的基本特点,并且在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中,这种状况将持续存在并加剧或扩展。文章最后,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向做出预测。

  范生姣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及保护措施》中也提及当前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三种状态并存的现状,分别对这三种状态进行了现象分析和阐述,并提出实现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的五个方面措施。

  以上研究主要涵盖了现代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少数民族文化变迁两方面的内容,探讨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既存在矛盾又相依相融的复杂关系,全面分析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过程,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办法。

  2、少数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

  文化是可以习得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即是自然习得的一个过程,也可以通过正轨的教育机构教学习得。有些研究成果探究了少数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其研究成果具体如下:

  李集鸾、刘素英的《民族民间艺人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以素有"歌舞之乡"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例,结合云锡一中艺术教育的具体开展情况,阐释了在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传统的民间艺人和学校艺术教育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相互协调、合作的关系。

  曾金华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对民族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存在的六个方面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八个方面的设想与建议,其主旨是唤起各级主管部门在民族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中要首先解决知识贫困、教育落后的核心问题。

  王永强在《浅谈当代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教化与共性培养》中试从该价值取向形成的思想基础、主要体现以及在多元文化教育思想下对该价值取向的反思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试图阐释民族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可变,但价值取向不可改变和弱化的观点。

  王信东在《云南省中小学音乐美术乡土教材建设与研究》中从研究和探索的角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云南省近二十年来中小学音乐、美术教材建设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教材建设的研究方向。

  王丹在《艺术教育在民族教育中的作用》中提到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应立足于当地的民族教育,并为其服务。我国民族教育的本质是多元一体化教育,各民族的文化教育都是多元中的一员,一体化教育是促进各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必要手段。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应是双向的艺术教育,不仅要学习主流文化,更应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身上不可改变的民族文化烙印。

  普丽春的《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反思--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彝族烟盒舞为例》就学校教育如何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进行了思考;曹能秀、王凌的《试论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论述了文化冲击和文化冲突对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的挑战、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与生活世界的分离、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的缺失。

  此外,还有李金福的《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一些问题的思考》从中小学艺术教育角度对民族艺术教育进行观察,他的另一篇《我国西部地区开展民族艺术教育的思考--兼谈民族艺术资料库的建设》从民族艺术资料库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出现困境的思考等方面对民族艺术教育进行探讨;王军、董艳主编的《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阐述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意义、民族文化传承对人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以及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等。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的研究发现,国内有关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日渐丰富,但对于中小学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范围之内,对一些非少数民族聚居但也容纳了少数民族生源的城市中小学的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选题意义

  文章综合叙述了当前现代化进程和学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利用云南民族中学这一典型个案指出了当前艺术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认真思考和具体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我国其他各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如何有效开展艺术教育、通过学校艺术教育手段促进地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提供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四、论文结构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将文章大致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总的概述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群体的现实状况,通过对其人口情况、生活状态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透过现象上升到理性思考,进而阐述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和文化变迁的原因。第二章从辨证的角度论述艺术教育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主要论述了学校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相互作用。第三章以民族中学个案分析为主要内容,由整体到个体,笔者通过对民族中学的多次走访进行实地调研,采用跟踪其艺术课堂、参与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记录和整理该校的艺术教育实践情况。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对个案进行思考和总结,再由个别上升至一般,由个体映射出整体,通过对个案的成功与不足之处的总结,上升到艺术教育普遍存在的难题,并且试图从个案总结中找出适用于普遍艺术教育的走出当前困境的方法和途径。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家关于艺术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政策的阅读整理,以及对国内外艺术教育和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刊物、论着、论文等相关资料的收集梳理进行学习研究。

  2、田野调查法:到位于昆明市区的云南民族中学进行实地考察,通过采用访谈、参与、互动等方式开展调研,认真记录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并对此进行思考和研究。

  3、问卷调查法:在调研中精心设计了包含 22 道问题在内的调查问卷,以民族中学高中二年级 151 名少数民族学生为问卷对象,通过学生在问卷上的反馈,能够更直观的表现学生对艺术教育的真实感受,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及对艺术课程持有的态度。

  4、经验总结法:通过实地调研,认真总结艺术教育开展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加以思考总结归纳出教学经验,为其他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提供参考。

  六、论文研究中所开展的调研情况介绍

  本文以云南民族中学为调研对象,所开展的调研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对艺术课程任课教师进行采访。通过与艺术教师的交谈得知该校的办学理念、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艺术类师资队伍的切身处境和真实想法。2、对艺术课堂进行观摩。走进该校音乐课课堂,亲身感受音乐课堂的氛围,体验上课过程,观摩教学场所、教学设备以及老师的教学方法,观察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反应及配合度。3、参与该校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笔者通过参与观察,了解到该校一年一度举办的"迎国庆,颂祖国"云南民族中学 2014 年歌咏比赛,并用相机记录下了许多精彩瞬间。通过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感受到了校园浓郁的艺术教育氛围,看到了学生们对于艺术活动参与的积极性。4、参观课外艺术兴趣小组。据了解,该校成立了由学生组成的民乐团、合唱团,利用放学后的课余时间和周末进行学习和排练,并且经常会参加一些演出或比赛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艺术爱好。5、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问卷共设计 22 道问题,内容涵盖了学生的民族成分、户籍情况、对本民族传统艺术的认知情况、对学校现有艺术教育的看法等多个方面,更加直观的了解受教育者的真实状态和内心想法。

  截至目前,笔者在云南民族中学开展的实地调研基本上已顺利结束,通过对该个案调研内容的记录和整理以及认真研究和全面分析,归纳总结该校在艺术教育方面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希望能为同类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能够使本论文更具有说服力和现实意义。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艺术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