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

霍建起导演作品的变化分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22 共3209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结 语

  霍建起作为第五代导演中的一员,与第五代的其他导演一样,在市场压力和大众文化异军突起的时代,面临着转型的困境。但由于霍建起进入导演行列之时,第五代的代表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已经完成了艺术探索,形成了成熟的影像语言,并且已经在国内外获得了一定的声誉,培养了一大批相对固定的观众。所以,霍建起导演是在第五代导演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下探索着自己的电影道路。在早年与第五代导演合作中,霍建起不断汲取创作经验,在自我超越中更新电影创作观念。在真正开始拍片时,霍建起选择了“改良”而非“颠覆”的转型道路。在早期的作品中霍建起不断实践着从第五代导演身上获得的艺术创作经验,凭借着《那山那人那狗》、《暖》等优秀作品成功跻身优秀导演行列。霍建起导演对于早期电影艺术性的探索是值得提倡的。

  随着霍建起导演电影的转型,他的作品反而没有早期作品那样受到电影评论界的特别关注,《愚公移山》、《秋之白华》、《萧红》都在商业化浪潮下,上映没多久就被挤下院线。由于霍建起导演对于社会转型期的电影环境把握不到位,价值观念的陈旧、骨子里强烈的“精英意识”,固守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对商品化浪潮下社会生活的迷茫困惑,在电影语言方面没有做到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使得他的作品在转型期电影市场的一片喧嚣中沉寂下去,最终导致霍建起导演企图用传统儒家伦理观念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教的意图以失败告终。

  面对新时期主旋律电影的市场,中国电影政策的宽松,审查尺度的放宽,霍建起走向主流意识形态合体道路的转型探索意义重大。《愚公移山》、《秋之白华》、《萧红》在叙事策略上以平民化的视角呈现历史人物,在影像风格上以诗意化的手法营造历史氛围,将主流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相结合的探索,是值得提倡的。尽管霍建起导演对于创作转型有些力不从心,转型的结果不尽人意。但是,霍建起导演不断创新的电影创作观念,无论是在主流电影的叙事、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主流电影的影像语言表达上,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所以,对于转型的尝试,是值得提倡的。这种关于主流电影艺术本体的探索,缝合了艺术、市场、观念三者在主流电影中产生的意识与现实的裂缝。


    参考文献

  [1] 金冠军,王玉明。电影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 程季华,李少白,刑祖文。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3] 程季华,李少白,刑祖文。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4] 宫林。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美术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5] 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6] 黄会林,彭吉象,张同道。电影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 宋家玲。影视叙事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8] 周星。电影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 陈晓云。电影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0] [法]雅克·奥蒙。电影导演论电影(车琳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1] 胡克,张卫,胡智锋。当代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2] 厉震林。导演的律动:华语电影、实验影像和作者电影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13] 郭越。华语电影的美学革命与文化汇流: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4] 李刚。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文化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5] 葛颖。电影阅读方法与实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6] 胡克,张建勇,陈默。中国电影美学:1999[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7] 瞿秋白。多余的话[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18] 陈志生。电影诗意语言类型的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

  [19] 刘志福。霍建起电影:暖[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

  [20] 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1] [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徐昭,胡承伟译)[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22] 思芜。行为艺术--从小说到电影--关于<行为艺术>[J].当代电影,2001(02)。

  [23] 胡克。改编的技巧[J].当代电影,2001(02)。

  [24] 霍建起,张燕,黄文峰。与霍建起聊<蓝色爱情>[J].电影新作,2001(03)。

  [25] 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创作杂感[J].电影艺术,1994(04)。

  [26] 郑洞天。平静[J].当代电影,1999(04)。

  [27] 王晓恒。静静流淌的乡情--从<那山·那人·那狗>、<暖>看霍建起的乡土情结[J].电影文学,2006(04)。

  [28] 霍建起,思芜,丁一岚。<暖>:寻找记忆中挥之不去的过往[J].电影艺术,2004(01)。

  [29] 李新民。对影片<暖>改编之我见[J].电影评介,2007(12)。

  [30] 白丽娜。意境与影像:电影<暖>解析[J].电影文学,2013(03)。

  [31] 王一川。<秋之白华>:还原革命的“雅致”面孔[J].艺术评论,2011(06)。

  [32] 饶曙光。国家主流电影建构及其意义--建党 90 周年献礼影片评述[J].当代电影,2011(09)。

  [33] 周星。中国电影的普适性创作支撑--新主流电影的认知思考[J].艺术百家,2013(01)。

  [34] 田卉群,霍建起,吴孟璋。<秋之白华>导演霍建起创作答问[J].电影艺术,2011(04)。

  [35] 田卉群。不一样的“空气”--试论<秋之白华>的风格特征[J].电影艺术,2011(04)。

  [36] 苏小卫。我写<萧红>[J].当代电影,2013(04)。

  [37] 霍建起,陈冰。“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人结>[J].电影新作,2005(02)。

  [38] 霍建起,贾磊磊。霍建起和<情人结>[J].电影艺术,2005(02)。

  [39] 冯子珊。卿本佳人,零落红尘--现实剧<生活秀>的诗意消解[J].大众文艺,2011(22)。

  [40] 霍建起。<生活秀>艺术总结[J].电影艺术,2002(04)。

  [41] 田卉群。<萧红>:对话“第一性”[J].电影艺术,2012(05)。

  [42] 张燕。<萧红>:别样唯美的传记片[J].当代电影,2013(04)。

  [43] 李安,何亮。怀旧情结中的“英雄传记片”--评影片<愚公移山>[J].电影艺术,2009(02)。

  [44] 霍建起,王一川,陈墨,蒲剑,檀秋文。<愚公移山>[J].当代电影,2008(12)。

  [45] 王丽娟。霍建起电影影像的情感表达[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46] 陈洋。商业化转型背景下主流电影艺术表现力的升华[D].吉林:吉林大学,2013.

  [47] 刘磊。霍建起电影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2.

  [48] 王馨。霍建起电影的怀旧意识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49] 吴越。中国电影的诗意化摄影造型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50] 李莹。论中古传统美学视域下的乡土电影[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12.

  [51] 郑越文。论苏小卫的电影剧本创作[D].上海:复旦大学,2011.

  [52] 陈梦婷。霍建起电影叙事风格研究[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10.

  [53] 周星。本土特色、精神内涵与现实主义[N].中国电影报,2011-09-01.
 

  致 谢

  岁月如歌,光阴似箭,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经历了找工作的喧嚣与坎坷,我深深体会到了写作论文时的那份宁静与思考。回首三年的求学历程,对那些引导我、帮助我、激励我的人,我心中充满了感激。

  首先要感谢导师李宗刚教授,从论文定题到写作定稿,李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在我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深深受益于李老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他作为老师,点拨迷津,让人如沐春风;作为长辈,关怀备至,让人感念至深。能师从李老师,我为自己感到荣幸。在此谨向李老师表示我最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同时,我要感谢所有教导过我、关心过我的老师。特别是田川流老师、李掖平老师、吴冰沁老师、李超老师、张新英老师、贺彩虹老师。你们为我的学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你们为人师表的风范令我敬仰,严谨治学的态度令我敬佩!

  感谢一直关心与支持我的同学和朋友们!我的舍友,刘晓阳、姜晓鹏,感谢你们的鼓励和帮助。三年来,我们朝夕相处,共同进步,感谢你们给予我的所有关心和帮助。

  同窗之谊,我将终生难忘!

  需要特别感谢的是我的父母。父母的养育之恩无以为报,他们是我十多年求学路上的坚强后盾,在我面临人生选择的迷茫之际,为我排忧解难,他们对我无私的爱与照顾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艺术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