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霍建起导演生于 1958 年的北京,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在 1978 年与同时代的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同时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但学的却是美术。因此,在其他第五代导演纷纷进入电影界开始电影创作时,霍建起做的是美术师的工作,而且一干就是十年。在这十年中,霍建起不仅与田壮壮、谢铁骊、秦志钰、夏刚、徐庆东合作制作完成了十几部电影,也目睹了自己同学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的巨大成绩。
在十年同学聚会的时候,用霍建起的话说“特别高兴,没想到我的同学能获得这么大的成绩,特自豪,跟自己得了成绩似的。他们都是我的同学,我牛着呢。那天的聚会可高兴了。而且我那时忽然觉得我需要努力,我也要拍电影,我也要做片子。”
这也是虽然霍建起的导演生涯起步较晚,但也自称是“第五代半”导演的缘由。
中国电影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逐渐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现如今商业片已经成为主流,以感性愉悦为目的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大众文化的主流,电影界逐渐成为商业化的盛宴。而霍建起导演恰恰是从当时巨大的经济化浪潮下走来,并且一直有作品问世的不多的导演之一。他不像第五代的张艺谋、陈凯歌,一毕业就进入制片厂进行拍片,也不像第六代的王小帅、贾樟柯,在体制外获取资金进行拍片,低成本、小制作、手工作坊式地生产,而是在体制内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创作之路。从处女作《赢家》到代表作《那山那人那狗》、《暖》,他在探索中成长,形成了其电影的诗化的影像风格。《暖》不仅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同时获得第 16 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金麒麟奖。至此,霍建起导演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化影像风格。
霍建起导演在自己的创作之路上,并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成就。在商业化浪潮的侵袭下,第五代导演中的张艺谋、陈凯歌等纷纷转向大制作时,霍建起导演也对自我身份有了一个新的定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在 2004 年的《情人结》之后,霍建起开始转型的尝试,拍摄了以真实事迹改编的英模传记片《愚公移山》,之后又陆续导演了以瞿秋白与杨之华爱情为蓝本的《秋之白华》,以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女作家萧红的个人经历为蓝本的电影《萧红》。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以来的中国电影,逐渐形成了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三足鼎立的局面。第四代、第五代和第六代电影导演各自为战,在电影市场化的大趋势下为中国电影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努力。受市场环境的影响,这些导演都在进行创作转型的探索。而霍建起导演也成为了这一批探索性导演中的一员。通过早期的作品《赢家》、《歌手》、《那山那人那狗》、《暖》等的创作,霍建起逐渐形成自己的电影创作意识,也确立了自己诗化的影像风格。但是,面对市场的考验,霍建起的早期作品由于个性化的风格很难赢得市场的青睐。于是,霍建起导演开始尝试转型的创作。相较于转型前,霍建起导演在转型后的作品中,更加注重叙事的深度。在转型的探索道路上,陆续出现了《秋之白华》、《萧红》等厚重的作品。笔者认为,将霍建起导演的电影进行脉络的梳理,从霍建起导演电影转型的角度出发,对霍建起导演的电影影像和叙事风格进行探索,可以为中国电影如何在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寻求一条沟通的路径,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
目前学界关于霍建起及其电影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针对霍建起某一部影片的个案分析。针对霍建起导演电影转型前的作品的探讨更多的是立足于影片诗化的影像风格上。(参见张燕《别样的霍建起,别样的<蓝色爱情>》,《电影新作》2001 年 03 期;思芜的《行为艺术--从小说到电影--关于<行为艺术>》,《当代电影》2001 年 02 期;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创作杂感》,《电影艺术》1999 年 04 期;孔繁侠的《评电影<那山那人那狗>的多重主题》,《电影文学》2010 年 24 期;丁一岚的《<暖>:寻找记忆中挥之不去的过往》,《电影艺术》2004 年01 期;梁明,李力的《回忆碎片:一块冷一块暖--<暖>的诗化影像语言分析》,《当代电影》2004 年 02 期;白丽娜的《意境与影像:电影<暖>解析》,《电影文化》2013年 03 期;霍建起、韩冰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人结〉》,《电影新创》2005年 02 期;贾磊磊、霍建起的《霍建起和<情人结>》,《电影艺术》2005 年 02 期;霍建起、思芜、陈杭、丁一岚的《电影不是作秀》,《电影艺术》2002 年 04 期;马戒戒的《霍建起:<生活秀>其实很复杂》,《电影》2002 年 09 期。而到了霍建起导演电影转型后的作品的探讨更多的是集中在作品叙事深度的分析上。张燕的《<萧红>》:别样唯美的传记片》,《当代电影》2013 年 04 期;田卉群的《<萧红>:对话“第一性”》,《电影艺术》2012 年 05 期;苏小卫的《我写<萧红>》,《当代电影》2013 年 04 期;田卉群、霍建起、吴孟璋的《<秋之白华>导演霍建起创作答问》,《电影艺术》2011年 04 期;王一川的《<秋之白华>:还原“革命”的雅致面孔》,《艺术评论》2011 年06 期;苏小卫、黄式宪、陈晓云、王宜文、刘佳的《<秋之白华>四人谈》,《当代电影》2011 年 06 期;周星的《本土特色、精神内涵与现实主义》,《中国电影报》2011 年 9月;田卉群的《不一样的“空气”--试论<秋之白华>的风格特征》,《电影艺术》2011年 04 期;饶曙光在《国家主流电影建构及其意义--建党 90 周年献礼影片评述》,《当代电影》2011 年 09 期;霍建起、王一川、陈墨、蒲剑、檀秋文的《愚公移山》,《当代电影》2008 年 12 期;李安、何亮的《怀旧情结中的“英模传记片”--评影片<愚公移山>》,《电影艺术》2009 年 02 期。综上所述,尽管对于霍建起的影片,都会有相关的论文进行单片的分析,但是这些论文还是将重点放在霍建起早期的几部作品《那山那人那狗》、《暖》等,对霍建起近几年的一些作品《愚公移山》、《秋之白华》和《萧红》,分析还是重点放在导演诗化的影像风格上,而没有进一步深入的结合时代社会的背景分析导演在创作上所做出的一些新的艺术探索和创新。但是透过王一川、贾磊磊、郑洞天等学者分析霍建起的文章可以发现,霍建起导演电影作品无论是在主题、叙事还是影像风格上是有所转变的。这类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霍建起导演的转型研究提供佐证。
2、对霍建起电影某一方面进行研究。董敏、阮畅、周建勇的《霍建起电影风格初探》,《唐山学院学报》2006 年 03 期;张燕的《诗乐之唯美。平民之质朴--霍建起电影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 年 06 期;丁琳的《喧嚣生活中的浪漫--霍建起影片中的人物塑造》,《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 年 01 期;赵翌的《“柔光镜里的温情人生--霍建起电影风格分析》,《电影评介》2006 年 10 期。此外还有李彬、苏欢、梁明;李力等亦有撰文评述。但是这些文章对于霍建起电影缺乏总体性的概括与把握,只是偏好霍建起导演转型前的影片《那山那人那狗》、《生活秀》、《暖》等几部脍炙人口的作品。这种对于霍建起导演转型后的一些作品忽略的现象引起笔者的思考,进而启发笔者对霍建起导演的作品进行转型脉络的梳理,对比分析,研究其各时期影片价值的问题。
3、对霍建起电影的整体研究。如:(1)2005 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史论专业张啸涛的《霍建起电影视觉语言构成中的叙事形态》,将研究的重点放在霍建起风格化的视觉语言与影片叙事形态的内在联系上,目的是为了揭示霍建起在一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应用不尽相同的视觉语言表达方式迫使其作品在叙事上所采取的不同的应对策略。(2)2009 年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刘云的《霍建起诗意电影论》,以”诗意电影“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霍建起影片中的诗意精神、在叙事策略上的诗化叙事以及在影像风格上追求唯美浪漫的”意境美“,对霍建起诗意电影创作的得失做出评价。(3)2010 年上海戏剧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陈梦婷的《霍建起电影叙事风格研究》,对霍建起的作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试图通过系统研究霍建起电影的叙事风格,力求廓清其创作风貌,找到其在电影叙事和表意层面的创造规律,借此给中国新生代电影、中国诗意电影一些启示和借鉴。(4)2013 年西南大学美学专业范玲的《中国当代”诗电影“审美价值选择--以霍建起的电影为例》,以霍建起的”诗电影“为研究对象,并在其电影的审美价值选择上论述其美学思想的传承,进一步探究了霍建起与当代中国的”诗电影“的困境。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学界对霍建起导演电影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很多研究把专注点更多的集中在了电影作者的单部作品上,从而形成了从电影作品的单一角度对霍建起导演电影进行研究的主流形态。其二是很多研究更注重对霍建起导演电影的视觉语言、怀旧意识和诗意性进行解读,没有从广度和深度上对霍建起导演电影研究进行延伸,使其处于一个既定的范围和框架之内,从而限制了学术的想象和表达。其三是霍建起导演一直持续有新的作品问世,但关于对新作的论述也只是局限于作品本身,而没有对霍建起导演电影作品中的变化性进行分析,缺乏对霍建起导演作品在时间上进行整体的梳理。而笔者在本文中首次尝试从转型的角度对霍建起导演的作品进行梳理与分析,研究其作品在转型前后的一些变化性。从掌握的资料来看,关于霍建起电影研究的专着书籍比较少,但在期刊和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电影学院的学位论文却是相对丰富的。
笔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霍建起导演电影的转型方面。将霍建起导演的创作历程分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分别:一是霍建起导演电影转型前的创作阶段,导演这一阶段的影片无论是在叙事,还是影像上都具有诗化的风格特征。二是霍建起导演电影转型后以历史人物为背景的宏大历史题材创作阶段,导演在这一时期的作品逐渐脱离对普通小人物的叙事,而尝试对具有宏大历史背景的真实历史人物的叙事。本文通过对霍建起导演作品的转型脉络的梳理与分析,试图为对霍建起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供一些借鉴。
第4章阴阳世界观在玉雕用途中的体现4.1玉器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玉石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有许许多多的作用,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性情美化人们的生活,还可以用来治病保平安。在李时珍着名的传世之作,中医界的重要着作《本草纲目》中记载着玉石具有缓解心中烦...
第5章古代盥洗室对现代的启示5.1影响古代盥洗室发展的因素中国传统盥洗室是建筑单体或群体的一个附属空间,或独立或从属。影响这个空间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兴衰与朝代更替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直接影响到盥洗室的发展。第二,...
第三节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影像风格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影像风格体现出多样化,擅于运用光线和镜头,最大程度的突出画面的纪实感;在诙谐幽默的表现中充分运用喜剧元素;在社会发展及商业利润的驱使中开始启用偶像明星参与代言。一...
本文从晋中气候、地形地貌入手,进行实地考察与人文交流,结合已有的研究, 探讨晋中合院式民居的建筑空间布局、建造技艺、装饰艺术及文化内涵。基于晋中地区传统民居现状,分析晋中民居产生的原因、建筑形制以及价值,实现传统建筑的开发与设计创新。...
随着人们消费的升级和互联网的渗透,动漫行业也逐渐向多样化发展,传统动漫企业努力完善动漫市场,产业链下游展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一章绪论1.1论文研究背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一词,指的是人类对其在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创造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这一权利通常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保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是一个通过促进国家之间的交流来推动全世界知识产权...
摘要时尚秀场中的服装设计千变万化,风格各异,以中国国际时装周为例,从1997年至2013年间共计839场发布会,以每场发布会35个造型的平均数计算,近3万套服装设计作品在秀场上进行展示。服装设计师出于灵感的设计为何如此,灵感又是从何而来,并不...
4.3契丹文图形化的创新设计研究文字源出图像,两者间有着潜在的意义关联。文字形态的塑造可以像图像般地构架描绘,而图像的塑造正是文字和图像在神情神态上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从而进一步加强文字和图像的视觉表现力。不仅如此,文字和图像在传达过程中也...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体制的改革为各行各业带来生机与活力,服装产业也逐渐开始复苏。随着棉纺业的迅猛发展,1983年12月1日,国家取消布票等纺织品消费限制性凭证,宣告...
第二章国共两党领导下的云南抗战音乐运动七七事变的炮声震撼了中国大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并且号召全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城民族统一战线,把日寇驱逐出中国!在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