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科学研究中,数据通常被认为是对事实的定性或定量的描述,是作为科学理论的推导依据或证据,在科学发展历程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数据的概念通常与信息的概念不加区分,很多场合下两个词可以相互代替,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信息在哲学层面被认为是与物质和能量一样,是宇宙间最基础的要素之一。而数据一般被赋予一种既定的经验主义理解,即它是对事实的表征。当然,以上也仅仅是作为一种数据本体论态度。由此,对于数据进一步的哲学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的引言主要总结了当前对于数据的本体论理解最具代表性的三种进路:经验主义、基础主义和建构主义。基于以上的本体论工作,进一步探寻数据在科学认识论方面的一些基本性质。
在科学哲学发展史上,逻辑经验主义对观察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曾提出了所谓的正统观点。之后,科学哲学界分别针对其在观察和理论二分原则,以及经验和理论的桥接原则这两个遗留问题进行了重新解释。最初出现了以苏佩斯(P. Suppes)为代表的语义观,认为从底层现象到数据模型、再到理论的建立过程是一套模型系统。第二章分析语义模型中数据在科学知识形成中的作用,突显其潜在的经验主义特征。由于,数据语义模型的形成依然无法摆脱对经验观察的依赖,所以,该模型在现象的本体论解释上缺乏充分的依据。但是,苏佩斯本人对于数据模型的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上世纪 80 年代起,美国匹兹堡大学掀起了针对数据的科学哲学研究热潮,主要覆盖于科学认识论、数据挖据和因果性以及知识表征等领域,第三章就以波根(J.
Bogen)和伍德沃德(J. Woodward)的数据哲学思想为背景进行阐释,其中两位正是专注于数据的认识论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他们提出数据、现象和理论(D-P-T)三元区分来完全代替逻辑经验主义所主导的观察和理论二元区分,其中不仅带入数据这一角色,并且提出数据作为科学知识生产的基础,这一观点与当下时兴的大数据科学范式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可以说波根和伍德沃德的数据认识论思考正是对大数据时代到来的预言。当然,D-P-T 模型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比如他们对于数据本身作为纯粹客观验证的妄想,事实上,数据的出现一定是带有理论背景的,由此进一步说明三元区分在数据基础主义的认识论立场是不彻底的。
为了适应大数据科学范式下的新的科学模式,第四、五章提出在认识论层面对数据经验主义和基础主义的整合,提炼出数据-现象-理论的动态建构模型。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获得或理论建构并非是从现象到理论或者从数据到理论,这一简单的线性发生过程,其中理论的建构需要面临数据和现象两者同时的配合和对照,是一个并发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现象在本体论层面的承诺十分关键,这是作为科学实在论最为基础的部分。我们在建构理论的过程中往往要顾及对于本体现象的"拯救",即理论的结构是对现象结构的映射,这就实现了对实在世界结构的准确把握。所以,在认识论层面,数据、现象和理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最具健壮性的理论需要"拯救"本体现象。
D-P-T 动态建构模型的提出,避免了数据在模型观中的经验主义陷阱,同时修正了波根和伍德沃德在 D-P-T 三元区分的线性模型,很好的适应了大数据技术环境下科学范式的转变。
关键字:数据;数据模型;现象;理论建构 ;动态模型
目录
摘要
1、引言
1.1 定义数据
1.2 数据本体论的三种进路
2、 数据与科学理论的语义模型
2.1 科学理论表征的模型等级系统
2.2 理论语义观中的数据模型
2.3 数据语义模型的经验主义特征
3、作为科学理论基础的数据模型
3.1 数据-现象-理论三元区分模式
3.2 科学结构三元区分的基础主义特征
3.3 数据基础主义模式的解释与困境
4、大数据与科学范式的转变
4.1 大数据的技术变革
4.2 数据密集型科学与科学第四范式
4.3 大数据科学对基础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整合
5、论科学发现的数据建构模型
5.1 对于数据与现象模型的认识论刻画
5.2 关于科学现象的本体论版本
5.3 数据、现象和理论关系的动态建构模型
后记
参考文献
承认并探询知识的可靠基础是人类的古老理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大多数思想家都追求确定无疑的知识,他们在自然科学中找到标准的范例。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结论和科学的假定都是不容置疑的,科学成为理性的代名词。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弗洛伊德和...
其实,很多科学实验都蕴藏着人生的哲理,也可以说是生活的哲学。然而,红尘之中踽踽独行的人们,似乎早已被灯红酒绿的浮华遮住了眼眸,很少能够静下心来,浸没在自然的怀抱中感悟人生之理。于是,真正能够洞悉科学实验中的奥妙,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人可...
刘大椿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自然辩证法领域的第二代着名学者,他着述颇丰,眼光敏锐,总是能够抓住重要的问题,加以深入研究;即便在60岁后,也仍然笔耕不辍,有新思想、新观点涌现。另类科学哲学就是近年来他和他的学生们对于科学哲学演化的一种概括和...
摘要:科学是我们现代社会赖以发展的有力保障,科技推动社会的进步,使得人类文明提升,这都是不争的事实。但辩证的看,万事万物的存在都会产生他们的对立面,科学的对立面就是反科学、伪科学。自从科学诞生的那天起,反科学和伪科学也就应运而生,科学注定...
为探究心灵运作的机制,人们形成了多样的心灵的机械进路。然而,这类进路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即意义的缺失。为重获缺失的意义,对心灵科学的重构迫在眉睫。为此,我们通过引入激进的具身认知观念和第二次认知革命观念,分别强调心灵具身维度和社会维度的意义...
原标题:中国科学哲学研究的历史与社会研讨会综述。中国科学哲学研究的历史与社会研讨会于2014年12月1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
摘要: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是相辅相成的,本文由芝诺悖论引出哲学对科学的促进作用。继而提出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科学技术所体现出的自然辩证法。指出了科学技术要想发展就要依靠哲学的指导。关键词:芝诺悖论科学技术自然辩...
科学文化哲学不同于一般的哲学世界观,它是针对科学文化的哲学反思,也是科学演变、发展的直接文化观念和哲学根基。近代科学的诞生可以从科学的外部找寻原因,如远洋探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但是近代科学诞生作为一种观察、认识世界的新方式,它首先是思想观念...
心理学是一门涵盖多种专业领域的科学,但就其根本而言,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个体的行为及心理过程的科学的研究,其科学性要求心理学结论要建立在依据科学方法原则收集到的证据的基础上,而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心理学分析的对象往往是个人或动物.心理学研究...
博物论来自博物学,是以博物学为基础和对象的一种哲学理论,或者说是哲学博物学。博物论与博物学的关系类似于知识论与知识学或方法论与方法学的关系,后者属于一种科学知识范畴,前者则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是二阶的博物学或元博物学。博物学的来源与特性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