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儿科论文 >

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对风寒型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4-12-02 共2908字
论文摘要

  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其中以感冒发热最为多见。临床上缺乏特效的抗病毒治疗,有文献报道,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有效性更突出,不但能够降低体温,还能够提高综合疗效。但主要是针对风热型外感发热,风寒型外感发热报道不多见,故本文特将温水擦浴与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两种方法进行对比,探讨其对风寒型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儿科2011年10月—2012年10月住院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岁~12岁(4.43岁±2.32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岁~12岁(3.69岁±2.14岁);两组年龄、病程、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1 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体温37.7℃~41.0℃;病程48h以内;年龄2岁~14岁。

  1.1.2 排除标准①疱疹性咽峡炎、化脓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等,兼有发热症状者;②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升高或(和)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或有其他证据明确为细菌或支原体感染者;③高热惊厥及中暑患儿;④超高热>41 ℃者;⑤双足有皮损、溃疡等症状;⑥已知对本组药物成分(柴胡、桂枝、苏叶、艾叶、薄荷、荆芥)、喜炎平过敏者。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依据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儿科学》拟定:①发热、咽痒咽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②咽部充血,扁桃腺肿大;③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感冒(风寒束表)的诊断标准。主症:发热恶寒。次症: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声清扬,无汗,肢体疼痛,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1.2.2 治疗方法
  
  1.2.2.1 基础治疗静脉输注喜炎平注射液(每支50mg),每次5mg/kg~10mg/kg,每日1次;体温≥38.5℃者可遵医嘱应用吉浩(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报道,每次0.3mL/kg~0.5mL/kg;中药煎剂口服(院内自制)。

  1.2.2.2 足浴治疗观察组患儿运用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足浴方药由柴胡、桂枝、苏叶、艾叶、薄荷、荆芥、防风各20g组成;所有药材均由江苏省中医院中药房统一采购,由制剂室将中药饮片粉碎成直径0.5cm的粗颗粒,装袋备用,每袋160g。将中药足浴方加水4 000mL浸泡15min~20min,武火煮沸后,再以文火煎煮15min,加入薄荷煮沸至闻香即可,去渣,取汁2 000mL备用。将煎煮好的2 000mL药液置于专用木制足浴盆中,药液温度为38℃~40℃,将患儿双足浸泡于药液中,药液以泡过足踝为度。每次足浴15min~25min,1h后体温下降小于1 ℃可用原药液重复足浴1次或2次,或体温复升亦可重复足浴1次或2次 ,疗程3d,必要时追加疗程。共完成中药足浴9 9例次。

  1.2.2.3 擦浴治疗对照组患儿运用温水擦浴方法,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温水浴,38℃~39℃的清水2 000mL。每日擦浴1次,每次15min~20min,以汗出为度,疗程3d。擦浴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儿反应,有寒战时应立即停止擦浴共进行。温水擦浴91例次。

  1.2.3 体温观察记录入组前和入组后72h体温,绘制入组后72h体温曲线。比较退热效率、起效时间、解热时间及治疗后0.5h、1h、2h、3h、4h、5h、6h和24h、48h、72h体温情况。每天08:30观察病人面色、精神、恶寒、出汗等情况并记录1次,必要时随时观察。

  1.2.4 疗效标准按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①痊愈:服药24h~48h体温恢复正常(体温降至37℃以下,不再回升),证候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②显效:服药24h~48h体温恢复正常,主要证候大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接近正常;③有效:服药48h~72h体温恢复正常,主要证候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④无效:症状未改善。

  1.2.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1】

论文摘要

  
  2.2 两组治疗不同时点体温变化(见表2)【表2】

论文摘要

  
  3 讨论

  3.1 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外感发热的认识上呼吸道感染在中医学中通称 “伤风感冒”,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咳嗽为主要症状。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型,疾病初期可表现为风寒感冒。由于小儿气血未充,经脉未盛,内脏精气未足,卫外机能未固,阴精阳气皆属不足。生理特点决定病理变化:稚阳未充,则肌肤疏薄,易于感触;稚阴未长,则脏腑柔嫩,故小儿素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这些病理特点,尤其是易寒易热决定了小儿不仅外感阳热邪气,最易发热。现代医学认为:小儿的一般性发热可不急于退热,但若加重病情应及时退热。常用的退热方法有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如解热镇痛药和糖皮质激素等,具有见效迅速的优点,但是也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且退热后极易复升。另外,抗生素滥用易导致耐药菌产生,目前超级细菌的出现更令人对抗生素的应用产生更大的困惑。中药煎剂足浴法可使药力通过对足底涌泉等穴位的刺激作用,达到阳气通畅、宣发泄邪,透入肌肤腠理,发挥其退热之功。此外小儿皮肤娇嫩,更易于药物吸收。

  3.2 中药足浴法在外感发热护理中的优势温水擦浴通过扩张毛孔,扩张皮肤血管,经过蒸发、传导、对流等散热方式降低温度,其快速降温法效果好,但是持续性较差,原因是物理降温法擦拭是一项比较耗体力的工作,护士不易接受,并且体温容易复升。发热患儿基础代谢率会增快,体温升高1 ℃,基础 代谢率 升高13%,明显增大了组织的能量及氧消耗,患儿往往会出现疲软、无力、全身酸痛、食欲缺乏,对温水擦浴的耐受力较差。此外,温水擦浴只是针对发热症状而进行单纯的物理降温,并不能改善疾病的伴随症状。而中药退热煎剂足浴一方面利用中药通过足浴而疏通经络,发挥中药全身治疗作用;另一方面足浴药液中的中药成分具有抗炎、抗病毒、辛温解表的作用。因此,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既能够快速退热、减少体温复升的机会,还能提高疾病的综合疗效,比温水擦浴有着特殊的优势。本研究发现,2岁以上患儿对实施温水擦浴和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治疗配合程度较高,同时需要护理人员的细心、耐心地安抚,并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做好解释和宣教工作。

  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之一,面对反复发热,家长往往会手足无措,缺乏安全感。有文献用“发热恐惧”

  来描述家长的焦虑心理和对疾病的不确定感。本研究显示,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对风寒型不同程度外感发热患儿均有效,不但能够降低体温,减少体温复升的机会,减轻家长焦虑心理和患儿的痛苦,缩短病程,还能调节脏腑功能,标本兼治,符合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中药足浴过程中虽然应用了中药退热煎剂,但毕竟和温水擦浴一样都是辅助治疗方法,作为一种中药外用疗法,减少内服药物的副反应,提高了患儿的依从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中医疗法。

  参考文献:

  [1] 张琼,解玲芳,戴新娟.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11A):10.
  [2]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1-262.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76.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60.
  [5] 仇志锴.小儿反复肺炎的辨证论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5):819.
  [6] 司振阳,张骠.小儿外感发热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0):1638.
  [7] 张飞香,叶文英,郑雪辉,等.中药足浴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1,25(4B):979-980.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医儿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