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儿科论文 >

闫慧敏小儿脾系疾病的诊治经验总结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5-06-17 共3201字
摘要

  恩师闫慧敏教授行医 40 余年,对小儿脾系疾病的诊治卓有建树。笔者跟师临证学习,收益匪浅。故对其治疗小儿脾系疾病学术经验作粗浅总结。

  1 平补脾胃,醒脾助运

  运其精微、化生气血是脾最基本的生理机能。小儿常见脾气虚弱致运化无权,面色白光白、倦怠乏力、腹胀食少便溏; 或见脾胃气阴不足致胃脘隐痛、胀满、不欲饮食、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之症。闫慧敏强调小儿脏气轻灵,在补益脾胃时用药宜轻清灵活,多以平或微温微凉、药性轻柔之品来平补脾胃,顾护脾胃生发之气,以防滋腻碍脾、壅遏气机。常给予太子参甘平补脾益气、生津养阴; 黄芪补脾胃升清阳; 山药平补脾胃气阴; 白术燥湿实脾,缓脾生津; 黄精甘平滋脾,补脾气、养脾阴; 给予生地、麦冬、沙参、玄参、竹茹等甘凉濡润、养阴生津之剂,滋养脾胃之阴。

  同时,多次提到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的论述,指出小儿多因气虚、食滞、寒凝、湿浊、痰饮等因素导致脾气困遏、中焦气滞、水谷不运、脾气不行、纳呆食少、脘腹胀痛、中满嗳气、大便干稀不调等虚实夹杂诸证。

  强调脾运为健,多在补益脾胃的同时加用辛香理气之品,以理气、助运、行气、导滞、消胀,补运兼施,芳香醒脾,行脾胃之气,使补而不滞、生化有源,以使脾运得复,运脾以健脾[1],以达“补脾而能流动不滞”( 张山雷《小儿药证直诀笺正》) 之功。但理气之药不宜过用,以免过于辛香耗散而伤气。闫慧敏多配以 2 至 3味清香不燥、温和不峻的理气之品,如香橼、佛手、草豆蔻、藿香、砂仁、枳壳、石菖蒲等,运脾以健脾,既能醒脾化湿和胃,又无耗气伤津之弊。

  2 调畅气机,肝脾同调

  闫慧敏指出,小儿脾胃的运化功能取决于脾胃和肝脏气机的条达舒畅,调理气机是治疗小儿脾系疾病的关键环节。《素问·六微旨大论》云: “气机调畅人即安合,一有怫郁,百病尤生。”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如脾虚失运,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反胃等症; 脾阳不升,头晕目眩,饮食不化,食滞胃脘,发为胃痞、纳呆; 合湿浊而下,发为泄泻; 脾运失职,精微不输,迁延成疳。脾气下陷则肢体倦怠而脘腹重坠,便意频数,食入即便,肛门重坠,久泄久痢甚则脱肛。肝主疏泄、主升发,而小儿肝常有余,又在百般呵护下长大,骄纵宠溺,极易出现肝失疏泄、气机失调而影响脾胃运化功能之症: 升发太过,生风化火,横逆犯胃,致胃气上逆,症见脾气急躁、胃脘胀痛、呃逆嗳气或恶心呕吐。疏泄不足,木不疏土,则气机壅塞,胃失通降,症见胸胁胀闷、善太息、情志抑郁、胃脘满闷不舒、纳差食少等。在临证四诊时,非常注重询问观察患儿情志因素; 在用药上,擅于动态调畅脏腑气机,肝脾同调。常用木香、陈皮苦泄温通,辛行苦降,和胃降逆; 竹茹下气止呃,降逆止呕;元胡、香附理气调中; 旋覆花、生赭石降胃气止呕噫;柴胡调达肝气,轻清升阳; 白芍养血柔肝; 川芎、郁金清肝热开郁、行气化瘀; 青黛、川楝子清肝火、泄郁热; 橘核、佛手疏解肝气、和胃止痛,以防木郁克土;钩藤清热平肝、抑肝和胃等。

  3 活用消导,补泻兼施

  《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儿“智识未开,饮食不知自我调节,饥饱无度”.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食伤饱候》曰: “夫食过于饱,则脾不能磨消,令气急烦闷,睡卧不安。”部分家长缺乏育儿知识,让孩子过食肥甘滋腻之品,使脾胃负担过重、运化无力、饮食积滞,导致腹胀厌食。闫慧敏注重患儿饮食调护,经常用张从正育儿名言“要得小儿安,三分饥和寒”指导家长,强调消食导滞化积药物的应用,寓消于补。常给予麦芽、谷芽健脾和中、消食化滞,兼能疏肝理气。对于脾虚胃弱患儿以生麦芽、生谷芽升发胃气、调理脾虚之证; 对于积食纳差者多炒用以加强健胃消食之功。鸡内金用于各种食积呃逆、脾虚疳积之症; 建曲、草豆蔻善消谷积、健脾和胃; 山楂消积兼散瘀滞; 陈皮消食理气;莱菔子消积除胀止痛; 气滞者适量佐以枳壳理气宽中、行气消胀、通达肠腑; 大便秘结者酌加熟大黄 4g.若患儿饮食过度、食积为主,其证属实者开胃运脾即可; 若脾气虚弱、食滞不消为本虚标实之证,应予健脾益气兼以消导开胃等。

  4 清热化湿,攻伐有度

  闫慧敏开展小儿胃镜检测 30 余年,对胃镜下胃黏膜的改变和临床证候、舌脉等宏观辨证的相关性颇有研究,尤重视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2].她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感受邪气易从阳化热。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儿,多表现为脾胃虚弱为本、胃肠滞热为标。急性期以清化胃肠湿热为主要治则,首选青黛、紫草清热凉血解毒; 黄连、黄柏清热化湿以助杀菌; 败酱草、栀子、川楝子清化湿热兼疏肝理气;更重用元胡、香附行气疏肝、调畅气机,诸药共奏清化湿毒、和胃行气、抑菌止痛之功效。清化湿热药物多为苦寒之品,为防攻伐过度,多佐以黄精、白术等甘味药物,以及乌药、陈皮、木香、香橼、佛手等温中理气之品顾护胃气,以免苦寒伤及脾胃。

  5 调和气血,行补兼施

  小儿脾系疾病多病程迁延、虚实夹杂、清浊相干,多兼有食、水、湿、痰、饮等多种病理因素: “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易致脉络受损,气血失和,气滞血瘀。对于病程长、症见腹部刺痛、痞满胀闷不舒、饮食不化、舌质偏暗、舌苔厚腻的患儿,闫慧敏常理气与活血化瘀并用,酌加川芎、延胡索、郁金、赤芍等活血行气、散瘀止痛之品。有阴血亏虚之证者加当归养血活血; 山楂消食化积还可行气散瘀,亦为其常用之品。

  5. 1 典型验案

  案 1: 患儿,男,11 岁,于 2013 年 1 月 29 日就诊。间断上腹痛半年余,时有反酸,进食后腹胀,有口气,偶有呃逆无呕吐。食欲欠佳,大便可,小便偏黄。查体生长发育正常,营养一般,腹略胀,上腹部轻压痛。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滑。其父及祖母均患有胃病。查13C 呼气试验 46. 1 ( + ) ,HpIgG ( + ) .

  经抗感染治疗2 周,复查13C 呼气试验仍为阳性。中医诊断胃痛,辨证属脾胃湿热。患儿素体脾气不足,感染幽门螺杆菌,湿热内蕴,给予清热化湿、理气止痛、健脾和胃。方药: 广藿香 10 g,木香 6 g,草豆蔻6 g,川楝子 10 g,延胡索 10 g,香附 10 g,黄连 6 g,炒栀子 10 g,青黛 3 g,紫草 10 g,佛手片 10 g,焦山楂10 g,炙黄芪 15 g,鸡内金 10 g.7 剂口服,患儿腹痛减轻,食欲增加,但仍腹胀、大便偏干、舌苔好转,去焦山楂加莱菔子、荔枝核各 10 g 继服,至 2013 年 3月 12 日复诊。复查13C 呼气试验 ( - ) ,无明显腹痛、无反酸等不适,食欲增加,仍觉食后腹胀,大便偏干。去藿香、木香加赤芍 10 g、枳实 6 g,继服 7 剂,患儿诸症消除,食欲二便正常。

  案 2: 患儿,男,4 岁,2014 年 2 月 25 日就诊: 患儿 3 月前患腹泻后,近 3 月纳差、厌食、时有腹胀,自诉腹痛,手足心热,无呃逆呕吐,大便干结,3 ~ 4 d一行。查体生长发育一般,腹略胀,未及包块。舌质偏红,苔白间有剥脱,脉沉细。中医诊断厌食,辨证属脾胃气阴不足,治以养阴益气、调理脾胃、消食除胀。方药: 玄参 10 g,生地10 g,麦冬10 g,广藿香10g,荔枝核 10 g,茯苓 10 g,黄精 15 g,熟大黄 4 g,川楝子 9 g,枳壳6 g,生山楂10 g,厚朴10 g,鸡内金10g,佛手片 10 g,连服 14 剂。3 月 11 日复诊: 食欲增加,腹胀减轻,排便 1 ~ 2 d 一行,质软。前方去玄参、生地、麦冬加建曲 10 g、莱菔子 10 g、丹参 10 g,继服 7 剂。食欲进一步增加,大便 1 ~ 2 d 一行,舌苔白,前方去生山楂、荔枝核、丹参加焦山楂 10 g、茯苓 10 g,继服 7 剂诸症得解。

  6 结语

  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对营养精微需求迫切,故脾胃功能极为重要。历代儿科医家都非常重视对小儿脾胃病的调治,小儿脾系疾病多病机复杂、虚实夹杂。闫慧敏辨证严谨,用药轻清灵活,运脾以健脾、肝脾同调,重视气机和气血的调畅,获得良效。

  参考文献:

  [1] 丁彩霞,盛蕾。“运脾法”探析[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 6) : 1025-1026.

  [2] 闫慧敏,杨燕。 小儿胃脘痛临床诊断初步分析[J]. 中医儿科杂志,2010,6( 2) :12-15.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医儿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