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儿科论文 >

李伟伟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心得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6-17 共2408字
摘要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Brennemann综合征,好发于春、冬季,是引起儿童及青少年腹痛的常见原因,尤其多发于7岁以下儿童。临床表现多样化,典型症状主要为腹痛、发热、呕吐,腹痛部位不仅局限于脐周,也可表现为右下腹、上腹或全腹,还可伴有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常在上呼吸道感染中并发[1].现代医学对该疾病病因研究尚不清楚,诊断标准亦存在争议,治疗主要针对病原体,进行感染及抗病毒治疗,同时针对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进行对症处理,但其疗效不确切,腹痛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给患儿生活及学习带来较多不便。

  李伟伟教授现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从事儿科专业二十余年,对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六经辨证治疗该病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分析李教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肠系膜淋巴结炎治法

  目前,医学界对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缺乏理想的治疗标准,常规西药主要以抗感染、抗病毒、解痉挛、补液等为主,具体方法如下。

  1.1西药治疗

  1.1.1口服抗生素西药为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常规方法,与其他治疗方法比较优势较多,药物起效时间较快,可快速改善患者症状。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克肟分散片、头孢唑肟或头孢呋辛颗粒口服,同时口服抗病毒、止痛及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7~10天效果理想[2].

  1.1.2抗生素序贯疗法序贯疗法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炎的常规方法,在患儿感染早期,炎症反应剧烈,静脉给药能使药物迅速到达感染部位,并达到最低抑菌浓度(MIC),有效杀菌。待患儿病情稳定后,口服相应药物维持血药浓度高于MIC,继续起到杀菌作用。

  1.2.3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制剂在临床上使用较多,口服微生态制剂后药物能达到肠腔,且有效补充肠道内正常菌群,促进患儿胃肠蠕动;同时,微生态活菌可形成化学屏障,具有较强的抗菌等功效;微生态制剂还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肠道内对人体具有潜在危害的菌类,对减轻炎症、缩短疼痛持续时间疗效显著[3].

  1.2中医治疗

  1.2.1起于太阳,迅速传入少阳邪气从口鼻、皮毛而入,首先伤及太阳经脉,后邪气旋即转入少阳经脉,伏于半表半里的膜原之间,导致少阳以胆腑为枢机,“主司少火生气的升降出入”的功能失司,气血运行阻滞,不通则痛。该病多在呼吸道感染中并发,并迅速表现为以“发热,腹痛,呕吐,恶心,不欲饮食”为代表的少阳经证。病在半表半里的少阳经者,邪无直接出路,当用“小柴胡汤”类方和之。《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小柴胡汤主之”;“少阳症,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也。”《神农本草经》记载,柴胡苦平,主治“心腹肠胃中结气”,心腹中即半表半里的位置。当代伤寒大家胡希恕认为,柴胡可散结气、解热、推陈出新;佐以黄芩解热除烦,半夏、生姜止呕去水气,人参、大枣、甘草固护胃气。诸药合用,可和少阳胆腑之枢机,调气机之升降,气血调和,诸邪自去[3].故临床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期邪在少阳者,当以小柴胡汤和之;兼有太阳者,可用柴胡桂枝汤加减;兼有阳明证者,可用大柴胡汤加减;少阳兼太阴病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4].

  1.2.2迁延日久,归于太阴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迁延日久,邪气由少阳经传入太阴经。《医学衷中参西录》云:

  “病由少阳而愈者,借少阳之枢转而外出也。乃有治不如法,其病不能借少阳之枢转外出,而转由腔上之膜息息透入腹中,是由少阳而传太阴也。”该阶段临床最为常见,症状表现为反复的腹痛,两次疼痛间隙患儿感觉良好,多伴有大便性状的改变。邪入太阴经,表现为本虚标实证候,仲景以“建中、理中法”治之。中焦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阴阳升降之枢。若中焦脾胃功能失常,则气血元气亏虚,阴阳升降失调[5],依“治病求本”的原则。该阶段当以立中气、和阴阳为主要目的,兼以行气散结。《金匮要略·心典》云:“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对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缓解期者,李伟伟教授多从太阴经论治。方选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汤、理中汤类方,并佐以青皮、木香等行气散结之品。

  1.2.3以实证为主,或虚中夹实李伟伟教授从事临床、教学工作数十载,以前人思想为基石,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经脉未盛,卫外不固,脾常不足,寒热不能自调,易为内、外因素所扰,凡寒、暑、湿、热之邪侵入腹中,脾胃运化功能失调,邪滞于中,气机阻滞,血脉凝滞,或痰食交阻,结于腹部而成痰核(即肿大淋巴结),不通则痛。该病病位在脾胃及大、小肠,病机属性有寒热之分,病理产物主要为“痰、热、瘀”,病机关键为肠腑壅滞阻络,不通则痛。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以实证为主,或虚中夹实,因此,临床上治疗应以软坚散结、消积化痰、止痛为治则,根据相关临床表现配合使用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及解痉等药物治疗[6].

  2结语

  李伟伟教授强调,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中医“腹痛”范畴,其辨证不出六经,辨明病邪的病位、病性、传变及转归。先审六经之所归,再辨寒热虚实表里,临床多从“少阳经”及“太阴经”论治。急性发作者,以发热、腹痛、呕吐为主症者,多属少阳,当用和法;迁延日久,腹痛反复,发作有时者,多属太阴,当用建中、理中法。六经辨证思想乃伤寒论的核心,其纲举目张,丝丝入扣,层层深入,为辨证论治提供思想和准则。

  参考文献:

  [1] 张静,张云州.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西医研究概况[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6):66-67.

  [2] 鲍艳举,花宝金,侯炜.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544.

  [3] 陈学习,林渊,阮时宝.张仲景建中法探析[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2):57-58.

  [4] 石灯汉.徐珊教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经验[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3(9):87.

  [5] 李垂平,谷伟.应用超声评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治疗效果[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10):1475.

  [6] 郭彦斌,桂金贵.自拟清热理气散结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5):40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医儿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