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诊断学论文 >

近年来中医诊疗技术的研究和效果探讨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4-06-12 共1808字
论文摘要

  1 临床技术与管理方法
  
  近些年来,我国在多层面方向开展对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研究,得到了丰厚成果,并积累了大量经验,形成了针对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研究管理模式,并且还初步形成了有第三方参与中医临床诊疗技术评价、管理体系。

  1.1 管理模式
  通过“量化针刺手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等50项中医特色临床诊疗技术规范化的示范研究项目,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的整理和研究形成了一种由专家委员会和数据管理中心对重点环节监控、技术持有者和单位作为主体组织临床验证和推广的研究管理模式。达到了提高第三方验证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研究水平和管理效率的目的,初步形成了中医临床诊疗技术遴选、评价和管理的工作程序。

  1.2 诊疗技术作用机理
  近些年来,我国对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研究不断取得多方面的进展,平衡针疗法的临床诊疗技术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项。平衡针疗法是我国新型针灸疗法。这种针灸疗法在检查的8项平衡针反应点的调查中,有5个反应点显示出了明显不同,这种不同恰好与平衡针的取穴原则一致。不仅证明了不平衡针找穴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还揭示了平衡针反应点与发病位置之间的一些联系.

  1.3 推广形成机制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中医诊疗技术推广机制的创建研究工作,成功建立了第一个中医诊疗技术推广标准和认证体系;建立了模范单位近20家,基本形成了初期中医诊疗技术推广网络。新建立起的推广网络通过调查和分析后,归纳了多种中医诊疗技术在多个地区和多种医疗机构的推广示范模式。

  1.4 日常诊疗方法
  在我国多数医院,甚至社区医院中都会对一些病症采用中医疗法治疗。中医已然是被人民所广泛接受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理疗、养生、保健方法。

  1.4.1 足浴疗法 足浴疗法是对人的双脚底部丰富的反射区的热疗、按摩等方式进行。从治疗效果中可以证实它确实具有多项保健作用。足浴疗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在不断的与其他方式积极配合,以求能够获得更加的保健治疗效果。

  1.4.2 中药贴敷与热熨配合 不同的中药贴剂适用于不同的病症,广泛应用于风湿痛、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颈椎病和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引起的关节痛等病症,中药贴敷与热熨疗法相结合,可以有效缓解和消除症状。

  1.4.3 刮痧、拨罐、施炙 刮痧、拨罐、施炙三项中医治疗方法以其简便易行、效果显着的特点在我国人民大众中普及度最高。刮痧治疗对久咳不愈、积食、感冒等疾病有明显效果。拨罐治疗对外科吸脓血、肺经受寒引起咳嗽等疾病有明显效果。施炙治疗主要可以对人体起到保健强身、预防疾病、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温通经络、温补中气的作用。

  1.5 康复调理
  它既可以用于疾病的治疗,也可以用于对人体非健康状态的调理。

  1.5.1 术后恢复 现今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疾病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随之而来的是术后恢复的问题。患者经手术后多会元气受损,身体较为虚弱。此时应考虑选择中医中药调节,促进患者恢复精力,提高抗病能力。

  1.5.2 中风恢复 中风是人们谈及色变的病症,基本病机为神昏窍闭、瘀滞不通,后遗症包括:轻者口眼歪斜、肢体麻木不仁、舌强语骞,重者半身不遂偏瘫。中医针灸,推拿传统疗法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恢复正气.

  2 疗效评价
  
  2.1 现状
  中医本身比较复杂、模糊,又受传统临床评价标准影响,现阶段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中医被国际认可,包括:①不够重视临床科研方法学,缺乏严谨合理的设计。②RCT(随机对照试验)试验随机质量不能让人满意。③缺乏影响生命质量的评价及对远期结局的评价。④对不良反应、随访资料的收集欠缺。⑤没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等。这些原因造成了疗效评定困难,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不能充分体现中医个体诊疗和复合干预策略的特色和优势。使得中医药的研究成果缺乏说服力,难以得到国际认同。

  2.2 基本方法
  正确评价中医临床疗效的两个关键环节是建立中医干预措施有效性的科学假说和应用科学方法检验假说。

  2.2.1 基本特点 把握中医理论与临床治疗的基本特点和优势是建立中医有效性科学假说的前提,包括理论价值,疾病诊断、分类思维和模式已日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同和重视。

  2.2.2 现代研究方法 采用现代临床研究科学方法学进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这是现代医学发展对中医的要求。在临床实践中产生理论,理论再指导临床实践,进一步验证理论,周而复始。

  参考文献
  
  [1]魏华凤,郑培永,季光。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思路与方法。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3):78-79.
  [2]赖世隆,胡镜清,郭新峰。循证医学与中医药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7(1):1-8.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医诊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