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诊断学论文 >

中医内科学与针灸学临床辨证治疗中的异同

来源:未知 作者:7号编辑
发布于:2014-06-19 共1318字
论文摘要

  中医学的特色是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是取得最佳临床治疗方案和最佳疗效的基础。虽然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其临床论治的独特体系,但在中医内科学与针灸学临床辨证治疗过程中又有异同,现将辨证论治异同分述如下。
  
  1 整体辨证
  
  中医内科学在辨证体系中以脏腑辨证为主体,而脏象学说是脏腑辨证的核心,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这是脏腑功能共性的一面,同时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又各不相同,这是脏腑功能中相异的一面。由于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病变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也各不相同,根据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结合病因、病机来判断其病理变化,这是中医内科学脏腑辨证的理论依据。
  
  针灸学在辨证体系中,是以经络学说为主要的辨证方法及理论核心,应用于针灸临床,主要根据经络循形分布(包括经络的交接、交叉、交会)属络脏腑,联系器官、生理功能、症候特点,通过辨证归经、辨位归经等来确定疾病的经络归属,这是经络学说辨证的理论依据。
  
  2 治疗方法
  
  2.1 中医内科学治疗原则 1)早治防变;2)治病求本;3)扶正祛邪;4)调整阴阳;5)调整脏腑气血;6)三因治宜。
  
  2.2 针灸穴的治疗原则 《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清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者,以经取之。”
  
  3 思维模式
  
  3.1 中医内科学辨证思维模式 中医内科学是以“理、法、方、药”为基本思维模式,最终起治疗作用的是中药。由于中医内科学以中药为主,故相对应的辨证论治是根据药物的性能及其治疗作用,结合“八钢”辨证,充分体现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以中药的某些偏盛、偏衰,纠正疾病的阴阳偏盛,“以偏纠偏”,以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如在辨证过程中忽略了经络学说的辨证依据,何以谈药物的归经,正如《医学入门·运气》所说的“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都强调了经络学说在中医内科的重要地位。提示我们在重视脏腑辨证的同时,运用经络学说,在诊治疾病中可获良效。
  
  3.2 针灸学辨证思维模式 针灸学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理、法、方、穴、术”为一体的独特辨证论治模式,由于针灸是以输穴治疗为主,输穴具有双相、良性调节的共性和某些相对特异的个性,通过合理的输穴配伍,选择适当的针灸措施,针刺手法与治疗时间,发挥对机体的整体调节作用,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才能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在现行的辨证治疗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脏腑辨证,何以谈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何以谈调整任督,调整阴阳,何以谈治病必求于本。因此,我们在实际辨证治疗过程中,应将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 讨论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天地相应,身体一旦发生疾病,局部可以影响到全身,全身的病变也可以呈现在某一局部,内部的可牵连及外,外部的也可传变入里,内外结合统一审查,才能真正发现病所在之本源。同样,中医内科学、针灸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不可或缺的学科,只有二者相互补充印证,从整体观念出发,结合脏腑经络学说,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促进中医学的发展。正如: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学说先后篇》所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之”……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医诊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