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 研究人类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 , 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 , 指导疾病预防、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的一门学科,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 , 既病防变”。“三因制宜”, 对人体的健康 , 疾病的认识、辨别、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1、中医体质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谈到体质 , 人们通常想到的是一系列运动指标和健康指标 , 如跑、跳、肌肉力量与耐力、身体柔韧性、心肺功能。
而中医对人体的认识 , 却是基于阴阳、五行 , 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中医理论架构。其中 , 阴阳五行是哲学理论基础 , 五脏藏于内 , 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中心环节 , 形体见于外 , 是藏象的外部表现 , 经络内属脏腑 , 外络肢节 , 是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 , 以上构成完整的人体。
从体质形成的两大因素来看 , 先天禀赋主要指肾之精气是否充足。所谓年龄因素 , 既人的生、长、壮、老、已就是以肾之精气盛衰变化而激发五脏六腑活动的演变过程。而后天因素 , 以脾胃最为重要。后天之精源于水谷化生于脾胃 ,充养先天之精。“人始生 , 本乎精血之源 , 人之既生 , 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 , 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 ,精血之司在命门 , 水谷之司在脾胃 , 本赖先天为之主 , 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景岳全书》)
2、体质形成因素与可调性
《灵枢·天年》说 :“人之出生……以母为基 , 以父为楯 ,失神者死 , 得神者生。”子代的体质除了遗传父母精、血、神、气等身体素质之外 , 还要受妊娠时的生活起居 , 精神疾病影响 , 这是体质形成的先天因素。而后天的饮食、劳作 , 精神、疾病 , 促使体质最终形成。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 它受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 , 体质同时也是可以调整的。随着饮食起居、环境改变、体育锻炼、药物干预等改变 , 体质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3、中医体质的分类
在中医理论框架下 , 基于阴阳、五行 , 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因素 , 对体质的分类多种多样。归纳起来 ,有秉承父母 , 以为先天因素为主的。如五态人说——太阳型、少阳型、太阴型、少阴型、阴阳平和型 (《灵枢·通天》),按五行归属分为木形人、火形人、土形人、金形人、水形人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有赖于后天充养 , 可归结为后天因素的 ,如阳旺阴虚质、阴盛阳虚质、阴阳俱盛质、阴阳两虚质 (《灵枢·行针》)。脏腑分类法 , 肝、心、脾、肺、肾各有盛衰之别。值得一提的是 , 现代学者从实践角度对现代人进行观察研究 , 进行分类。比如王琦的七分法——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阴盛质、阳盛质、湿腻质和瘀滞质 ;匡调元的六分法——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和倦白光质 , 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4、中医体质学说对养生保健、辨证论治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阴平阳秘 , 精神乃治;阴阳离决 , 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这种状态被称为健康 , 然而这种平衡只是理想状态。在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下 , 往往处在阴阳消长的偏颇状态 , 这就是所谓的病理体质 , 被称为亚健康。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偏颇进一步发展 , 就成为疾病。因此 , 体质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 , 是形成疾病的内在基础。体质的调整对预防疾病显得尤为重要。
疾病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人体的结果 , 中医强调“不治已病 , 治未病”, 在阴阳偏颇的初始阶段 , 通过饮食起居、体育锻炼、针灸按摩等手段 , 根据具体体质合理调整 , 增进健康水平。疾病发生时 , 由于体质差异 , 同种病邪入侵后 ,其发生、发展方向各不相同。同样的病症 , 发生在不同体质的人身上 , 治疗方法也不同 , 即“同病异治 , 异病同治”的道理。在疾病治疗过程中 , 参考体质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琦 , 盛增秀 . 中医体质学说 . 南京 : 江苏科技出版社 , 1982:15.
[2] 林静 , 王建雄 . 美国体质研究发展的若干问题讨论 .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 1997,12(3):21-24.
[3] 张洪钧 . 体质的分层、分类诊断初探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14(4):285-287.
[4] 王琦 . 9 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 . 北京中医药大学报 , 2005,28(4):1-8.
[5] 匡调元 . 两纲八要辨体质新论 . 中医药学刊 , 2013,21(1):108-110.
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识能力障碍和认知能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
中医望诊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观察人体暴露在外的皮肤、黏膜的色泽变化来判断疾病的病性、病位、传变及预后,这部分的观察内容被归入中医色诊范畴。目前,临床对中医色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面色、舌色方面,而对手掌颜色的观察研究较少涉及。本课题旨在对手掌颜色做...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中贯穿始终的辨证方法,仔细分析,还可发现隐匿在张仲景学术思想背后的,存在一个重要的、独立辨证体系,即标本辨证。标本辨证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临证中寻找并抓住能够最短时间内令疾病痊愈的主要因素。笔者曾撰文阐述过标本辨证与中医...
反流性食管炎在消化内科临床较为常见,患者胃、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黏膜发生炎性损伤,发生狭窄、出血、穿孔等病变。西医治疗原则为控制反流、缓解症状,主要给予抑酸和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1]。笔者从中医角度对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进行辨...
在20世纪80年代,《宇宙全息统一论》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出现,特别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推广及应用,全息理论的思想和观点在医疗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形成了全息医学的基本框架。它的研究和应用给医学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
凭脉诊病断证,是中医处理临床问题具有代表性的有效方法,亦被广大群众视为中医的象征:三个指头一个枕头。脉诊是中医诊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辨证论治不可或缺的客观依据之一,在中医诊断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脉诊作为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诊断技能,历史非常悠...
传统中医理论对证候缺乏客观化的认识,致使长期以来,中医药学在认识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1].这为中医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带来了极大不便。多种辨证方法的混乱运用,致使中医临床诊疗出现以证套症,以病套证的尴尬局面,都不利于中医学的发掘继承、...
关于体质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是《黄帝内经》体质思想的精华所在。重视体质、辨识体质的思想也贯穿于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中。张介宾是最早提出体质一词的医家。《景...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软骨下骨硬化、膝关节骨质增生致关节间隙变窄的退行性关节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既往又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儿科最常见出血性疾病之一,发病率约(4~5)/10万[1].目前,现代医学对ITP研究较多,治疗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脾切除术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