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从 1709 年英国《安娜女王法》设置版权保护期限制度到现在已经 300 多年了,保护期由最长 28 年到如今最长可达 100 多年,版权保护期限制度是一个跨时代的进步,它体现了最初的立法者对版权这种无形财产的保护,更重要的是旨在通过保护期限对作者的专有权进行限制,以此达到促进知识的进步和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但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人们接近作品的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便捷化,特别是网络的飞速发展,作品的传播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同时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加强,知识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随之而来的是版权保护期限被一再地延长,作者和出版商利益不断扩大而公共利益却被不断侵蚀,延长的保护期限阻碍了公共教育的发展和助长了行业的垄断,那么,如何使版权回归到最初的"有限的知识垄断"?我们任重道远,只有回到版权制度的起点,追溯设立版权的最初目的--增加社会利益和促进知识的传播,我们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住保护期限不断延长的趋势。
面对版权保护期限日趋延长的全球趋势,社会大众逐渐意识到公有领域这块繁衍人类文化的绿洲的重要性,2003 年轰动全美的"米老鼠"案是公众对美国1998 年《版权延长法案》的公然抗议,虽然原告以败诉告终,但其影响是深远的,表明公众对延长保护期限的抗议将会一直延续下去。此外,各国专家学者都纷纷出谋献策,兰德斯和波斯纳的有偿续展模式和我国学者提出的双重结构模式虽然有其弊端,但可谓是对版权保护期限制度进行改革的富于创新的设想,为遏制保护期限的延长提供了多种选择。版权保护期限制度该如何设置才能使作者、出版商和社会公众三者利益和谐共生值得继续探讨和研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的版权产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为缺乏完善的公共支持机制,且公众对知识产品的消费能力有待加强,同时我国版权产业长期处于进口大于出口的状态,所以我国不应盲目地跟随发达国家的脚步,将保护期限延长到与欧盟一致的作者终生加死后 70 年。同时,不排除将来《伯尔尼公约》因受版权产品出口强国的影响而将保护期限从目前的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死后 50 年延长到死后 70 年的可能性,到那时,包括我国在内的任何《伯尔尼公约》的成员国都不得不履行公约的此项义务,而版权的过度扩张已经被证明更多的是发达国家在国际范围内追逐利益的结果,因此,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应该在努力发展本国知识经济的同时,积极投身于知识产权的各种国际谈判中,坚定本国立场,并支持各国采取符合自己国家的版权保护期限的规定。
由于笔者法学理论水平的限制,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尚不成熟和深入,很多地方尚需要进一步斟酌、推敲。这些缺陷将促使笔者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作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1 张玉敏:《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
2 [加]迈克尔·盖斯特主编:《为了公共利益-加拿大版权法的未来》,李静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年版。
3 顾权,王利民:《WTO 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2009 年 9 月 11 日,中国上海。
4 李雨峰:《枪口下的法律-中国版权史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版。
5 张玉敏主编:《知识产权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年版。
6 李杨:《知识产权的合理性、危机及其未来模式》,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
7 郑成思:《版权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
8 饶明辉:《当代西方知识产权理论的哲学反思》,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年版。
9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年版。
10 冯晓青:《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理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11 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12 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
13 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年版。
14 张玉敏主编:《中国欧盟知识产权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
15 冯晓青、胡梦云:《动态平衡中的着作权法--"私人复制"及其着作权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
16 蔡惠如:《着作权之未来发展--论合理使用之价值创新》,台湾元照出版社公司2007 年版。
17 [美] 约翰·冈茨和杰克·罗切斯特着:《数字时代,盗版无罪?》,周晓奇译,法律出版社,2008 年版。
18 吴汉东:《着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19 兰德斯、波斯纳:《知识产权的经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0 [澳]彼得·达沃豪斯、约翰·布雷斯韦特:《信息封建主义》,刘雪涛译,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年版。
(二)论文类:
21 李雨峰:"版权扩张:一种合法性的反思",《现代法学》,2001 年第 5 期。
22 冯晓青:"着作权扩张及其缘由透视",《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6 年第 6 期。
23 李明德:"我国着作权法的第三次修改与建议",《知识产权》,2012 年第 5 期。
24 张景安:"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科技与法律》,2003 年第 2 期。
25 黄汇:"版权法上利益平衡实现的困境及其消解",《中国版权》,2005 年第 5 期。
26 韦之:"欧盟着作权保护期指令评价",《中外法学》,1999 年第 6 期。
27 张耕、施鹏鹏:"法国着作权法的最新重大改革及评论",《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 2 期。
28 朱世贾:"知识产权中的利益平衡原则",《理论建设》,2006 年第 4 期。
29 徐瑄:"关于知识产权的几个深层理论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3 期。
30 曹新明:"关于权利弱化与利益分享理论之研究--一种新的知识产权理论范式",《中南财经大学大学研究生报》2007 年第 1 期。
31 杨和义:"日本着作权法律的新变化及其特征",《海峡法学》,2010 年第 1 期。
32 宁静慧、赵保萍:"论我国着作权法的修改",《经济与法》,2002 年第 8 期。
33 沈仁干:"论我国着作权法的修改",《知识产权》,2001 年第 6 期。
34 徐莉:"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 年第3 期。
35 刘非非:"自由之径--版权保护'中间道路'的探索",《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 17 卷。
36 冯晓青:"着作权保护期限制之理论思考",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 9 月,第 22 卷,第 3 期。
37 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以《知识产权协议》和《世界人权公约》为对象",载《法学研究》2003 年第 3 期。
38 李雨峰:"论着作权的保护期",政治与法律,2008 年第 4 期。
39 黄汇:"论版权、公共领域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知识产权,2010 年第 6 期。
40 [法] 安娜·勒帕热:"数字环境下版权例外与限制概况",刘板盛译,载《版权公报》2003 年第 1 期。
41 王芳:"美国版权保护期限的演变及困境",法学论丛,2012 年第 9 期。
42 何崇润编译:"法国着作权法简介",现在法学,1992 年 12 月,第 6 期。
43 张彦民:"日本着作权保护制度的变迁",《出版发行研究》,1990 年第 3 期。王文平:"近代中国着作权法的轨迹",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8 年 10 月,第 27 卷,第 5期。
44 罗莉:"版权保护期限的是与非",法学 2005 年第 11 期。
46 程国琴:"着作权保护期限延长合理性的法律经济分析",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3 年 1 月,第 31 卷,第 1 期。
47 黄汇:"版权法上的公共领域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第 78 页。
48 程艳:"版权扩张及版权正当性的反思",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 2 期,总第 70 期。
49 马屈玉:"浅析着作权保护期限延长的原因",《知识经济》,2012 年第 19 期。
50 金海军:"知识产权的界限在哪里--《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再读记",电子知识产权,2005 年第 12 期。
(三)其他类:
51 从 Eldred v.Ashcroft 诉讼案看美国版权法价值转向,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网。
52 [独家]《愤怒公牛》诉讼 裁决结果或改写美版权格局,凤凰网
53 日本延长着作权保护期牵制中国,新华网
二、外文类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54 L Ray Pattern and Stanley W. Lindberg, The Nature of Copyright: A Law of Use's Rights,Georgia: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1.
(二)论文类:
55 Ronan Deazley, "The Myth of Copyright at Common Law",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udies,2009.
(三)其他类:
56 Michael H. Davis, Extending Copyright and the Constitution: "Have I Stayed Too Long? "Rev.1016, 2000.
57 Jane Black, A Case to Define the Digital Age. Commentary.September 27, 2002.
58 Mark Rose, Copyright and Its Metaphors, 50 UCLA L Rev I, 2002 and Dane S. Ciolino and Erin A. Donelon, Questioning Strict Liability in Copyright, 54 Rutgers L Rev, 2002.
第三章关于我国版权立法上的建议网络与数字技术同样给我国版权制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通过加入国际版权条约和制定、修改《着作权法》及配套法规,以及颁布司法解释,已经初步建立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并与国际接轨的版权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在面对版...
第三章转换性使用与合理使用判断标准1976年美国颁布的《版权法》以立法的方式明确了合理使用判断标准的四个要素:(1)使用作品的性质和目的;(2)版权作品的性质;(3)使用的数量和内容的实质性;(4)对作品的潜在市场或价值的影响。在适用该标准的过...
一、图书全媒体出版与版权之间的关系图书全媒体出版与所有形式的出版一样,离不开版权的支持。版权保护保障了图书全媒体出版的顺利进行,同时,全媒体的出版形式能够将版权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一)版权的内涵版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等作品的作者对其作...
伴随着网络与智能手机、个性化推荐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微信等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我国数字出版业进入知识社区化时代,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社交化阅读(socialreading)模式。它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以读者体验为中心,以社交关系为纽带,强调分享、交流、互...
第二章云计算中的版权制度面临的挑战之一--合理使用原则合理使用原则是各国版权法对版权的一种普遍限制,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既不必征得版权人同意,又不必向其支付报酬,基于正当目的而使用他人版权作品的合法行为①。合理使用原则是以牺牲以前作品...
在线教育作为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新产业, 打破了时空限制, 为许多人提供了在线学习机会, 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质量, 创新教育模式与推动教育变革, 实现知识再造和知识创新, 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
近十几年来,随着网络数字化技术的飞跃式发展,网络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新型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在各大领域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着。...
本文旨在研究欧盟法律框架, 该框架由立法委员设计并经由ECJ应用于体育部门, 以保护体育赛事的知识产权。同样, 它也着眼于特定的相关国家干预措施, 特别是与现行的欧盟框架相一致的部分。...
一、云计算技术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2008年起,云计算一词开始在国内流行并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云计算这一热门词的定义,在学术理论研究中目前还并不统一。国内知名的咨询企业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曾在2011年发布的《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中...
第三章云计算中的版权制度面临的挑战之二--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侵权责任认定与构成如上文所述,云计算就像是电力公司,只需要简单可以上网的终端,就可以使用计算能力(电力)。使用计算能力的价格将会大幅下降①。云计算采用虚拟化核心技术,提供具有按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