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保险论文 >

依据驾驶情况支付车辆保险的可行性研究导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13 共705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导论
  
  0.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0.1.1 研究的目的
  
  按驾驶情况付费车险的实施可以给我国带来多方面的好处,如减少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消耗、缓解交通拥堵、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和为保户减少车险费用的支出提供自主权等,所以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先将按驾驶情况付费车险进行详细的介绍,以致能引起国内学者对该险种理论研究的重视,在分析完该险种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最终为我国推出按驾驶情况付费车险做出贡献。
  
  0.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有三点。
  
  第一,有助于推动关于新型定价方式的正外部性理论研究。外部性理论可以表述为当边际社会收益(成本)和边际私人收益(成本) 相等时,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一旦二者发生背离,就会出现市场失灵,此时需要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新型车险的正外部性表现为车主为了使自己支付更少的保费,就会尽可能少开车同时改善驾驶习惯,这样会减少出险的概率,缓解交通拥堵,避免对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第二,促进国内车险业的创新研究,实现保费公平。传统的机动车辆保险都是在每年初对车主收取一定数量的保费,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常开车的车主出险的概率理论上和经验上都要大于不常开车的车主,这样就出现了交叉补贴现象,“按驾驶情况定价”车险就可以尽可能地消除这种现象,使保费制定更加合理。
  
  第三,促进精算技术发现新费率因子的研究活动。传统的车险费率厘定技术已经出现半个多世纪,其中使用的费率因子不能很好地反映车辆行驶中面临的真实风险。而现代科技的进步实现了对原来不能测量的驾驶信息收集工作,这样就为发现新的费率因子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进而不断地提高精算的准确度。
  
  0.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可以体现在保险公司、车险保户和整个社会三个方面。
  
  对于提供按驾驶情况付费车险的保险公司来说,首先,PAYD 车险可以对投保车辆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更加精确地测量,这样保险公司就有更高的控制赔偿支出成本的能力,从而间接地提高盈利能力。其次,可以培养国内财险公司的创新意识和提供创新动力。传统金融行业利用现代互联网科技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不创新就会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互联网企业已经对传统银行业和基金业产生了巨大冲击,而且其可能已经对国内车险的千亿市场虎视眈眈,所以保险公司必须把握这次互联网革命的机遇,实现提高市场竞争力方向的转型。再次,可以增加提供产品的种类,为客户提供更多适合自身消费的选择。最后,可以进一步提升保险业在社会上的公益形象。保险可以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多种风险提供保障,而这种新型车险为人们减少汽车的使用提供了一种动力,同时又可以鼓励人们改善自身的驾驶习惯,来减少车辆保险费用的支出。
  
  研究按驾驶情况付费车险又会对车险保户利益的保证起到积极的效果。首先,PAYD 车险为投保户提供了一种选择权。目前财险公司推出的车险产品几乎千篇一律,没有为车主提供具有差异性的选择。而且该新型险种也间接地为车主在保费支出上提供了选择,因为车主可以通过减少投保车辆的使用和控制高风险的驾驶行为来降低车险保费的支出。其次,促进了投保户保费支付的公平性。目前车险行业就存在一种保费转移支付的现象,高风险车主所支付的保费不能完全补偿保险公司的理赔支出,保险公司只能从低风险车主支付的保费中拿出一部分来对高风险车主的理赔支出进行补偿。最后,增加了车主的车险购买力,低收入的车主在面临一年大约四五千元的车辆保险费时,可能就只选择投保交强险,而交强险的赔付金额非常有限。但 PAYD 车险会使驾驶活动较少的低收入车主较大地节省保费支出,降低道路上无投保车辆驾驶的数量,进而保障人们的利益。
  
  从整个社会角度上来看,按驾驶情况付费车险会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首先,车主主动地减少驾驶活动并直接降低对石油能源的消耗,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我国的存储量已经十分匮乏。其次,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降低温室气体的产生。近年来我国多个地区出现雾霾天气,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收到了严重影响,而汽车尾气也是雾霾中有毒物质主要来源之一。再次,缓解交通拥堵问题,PAYD车险鼓励人们少开车,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直接减少了道路上行驶的车辆。道路上汽车数量的减少也会直接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最后,保险公司在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的同时,也会促进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例如车载诊断系统广泛应用,就会使相关企业加大对该项业务的研究和生产,如果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会有引来更多资本投入,进一步扩大科研和生产活动。
  
  0.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0.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早在 1925 年,Henry Swift Ives 对“一次性付清”的固定车险收费方法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将车辆的固定保险费转化为变动保费的思想。他还建议提高汽油税,由此形成的超额收益来资助汽车保险业的发展。
  
  Vickrey 和 William(1968)提出“一次性付清”汽车保费定价是不公平的和低效率的,按车年收取保费的传统车险产品的定价模式没有反映出单位行驶里程的风险损失成本,还促使人们为获取更高的效用而行驶更长的里程,从而提高发生事故的概率,消耗了更多的资源,同时引入“边际保费”思想。他们还表示汽车保险费可以与上缴的汽油费和轮胎的使用寿命联系起来,然而按里程数计费车险也有缺陷,比如发生事故的风险并不与里程数完全成比例。
  
  Tom Wenzel(1995)讨论了一些关于采用 PAYD 车险定价方式和相关政策的定性问题,寻找将车辆的部分固定成本转化为变动成本的方法。并基于两种目的评估了这些方法的影响,一个是车险业的改革,另一个是降低车辆行驶和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其更多的是关注第一个目的。
  
  Ian W.H. Parry(2005)经过自己的测算,发现 PAYD 车险可以降低高风险驾驶员的行车里程,同时通过为行车里程少的车主提供价格更低的保费又降低了无车险驾驶的数量,这种方法减少燃料需求量的效果要远远好于提高燃油税的方式。而且提高燃油税并不能像 PAYD 车险那样产生正的外部性,如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等。
  
  Todd Litman(2005)从保险监管的角度评估了“按里程付费”保险的定价方法,这种定价方法将风险单位从“车年”改为“车英里”和“车每分钟”.“Pay-as-you-drive”(PAYD)车险定价方法实现了监管的目标,如提高精算技术的准确性、降低无车险驾驶率、提高保险支付能力、减少交通事故,除此以外,还实现了一些其他的社会效益,如减低交通拥堵,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等。
  
  Muhammad Usman Lqbal(2006)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GPS 信号收发器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运用到广泛领域中,其中就包括 PAYD 车险运营中的车主驾驶信息搜集等进程中。如果车险公司全面透明地掌握车主驾驶信息,这将会产生侵犯车主隐私的可能。为此作者设计了一种既能有效地保留车主隐私,又能将车险公司需要的数据顺利传输的系统。
  
  Jason E.Bordoff(2008)通过测算,如果所有的车主都选择 PAYD 车险的话,这将会产生一系列的积极效果。全美国范围内车辆将会降低 8%的行驶里程,这将会减少 5000 万至 6000 万美元与交通事故相关的损失。全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会降低 2%,石油的消耗将会减少 4%,这和每加仑汽油税提升 1 美元产生的效果相近。
  
  文章估计全美国将会有三分之二的家庭减少车险费的支出,这些家庭将会平均一年减少 270 美元的支出。尽管 PAYD 车险有着诸多好处,但其实施也会有一些障碍,为了更好的实施,作者又提出了三步促进车险改革的措施。
  
  Luciano Boquete(2010)设计了一种能够获取驾驶员驾驶信息,并将其分析传送给车险公司信息控制中心的平台系统。为了确定驾驶员使用车辆的程度,这个系统分析驾驶员的行驶速度、驾驶风格(温和驾驶或激进驾驶)、是否使用手机和车上乘客的数量等因素。车载系统搜集到这些信息后,通过手机 GPRS 流量的方式传送给车险公司,并希望通过这种做法改善驾驶员的驾驶习惯。
  
  J.W. Bolderdijk(2010)指出车辆行驶速度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一个主要因素,作者通过一年的实验,使参与荷兰年轻驾驶员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驾驶速度来减少车险费的支出,并通过 GPS 观测他们的行驶记录。最后的实验结果表明引入 PAYD 车险可以有效地减少年轻驾驶员的超速行为。
  
  Todd Litman 又在 2012 年比较了不同 PAYD 定价方法的优劣,包括“里程费率因子法(MRF)”、“每英里保费法(PMP)”、“基于 GPS”法、“基于汽油付费法(PATP)”四种。并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按里程付费”车险在技术上和经济效益上都具有可行性,并且能对车主和社会产生明显的效益。
  
  Panos Desyllas(2012)通过 PAYD 车险这个案例来探索一家公司如何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来获益,作者发现在创新初期知识产权保护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是否能够长期为公司带来效益还要看能否利用创新形成一个强势地位,并在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下有效地重新配置创新资源。
  
  Johannes Paefgen(2013)基于 1572 辆汽车的真实数据提出了一种分类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在实务中 PAYD 车险定价的复杂程度。之后 Johannes Paefgen又利用大量的商业数据集,研发了一种从位置轨迹(Location trajectories)分离出测量风险暴露的方法,在一个控制案例的研究中估计出一个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并利用官方事故数据证实了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同时勾勒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机会。
  
  0.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详细介绍 PAYD 车险的文章较少,且国内将 PAYD 车险翻译成“‘按里程付费’保险”的说法有失全面,而且容易误导国内保户,使保户认为只要行驶较短的里程就会支付较少的保费,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我国学术界只有少数学者对按里程付费车险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但在车险费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一些新型的费率因子会越来越受到精算学者们的重视。
  
  潘国臣(2011)在《按照行驶里程计费的车险创新:国外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将根据驾驶情况定价的新型定价方式展现到了学者们的面前,指出了这种新型定价方式优势,同时介绍了国外发展的现状和经营模式,并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
  
  张媛媛(2011)在《在中国推行基于行车里程定价的车险(PAYD)研究》一文中,结合国外车辆里程定价的相关研究,分析了车辆里程定价法在我国实施可能面临的障碍、成本以及执行战略等问题,并对我国推行 PAYD 车险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段白鹤,余东发(2012)在《国外里程定价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对在系统梳理和总结国外车险按里程定价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效益分析,并对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将为我国车险市场改革和产品结构升级提供启示,也为我国财险公司开发按里程定价的车险产品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0.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总体来说,关于 PAYD 车险的运营原理研究有较为统一的认识,那就是在保留传统费率因子的前提下,研发新的信息收集系统,将车主的实时驾驶信息进行有效地、精确地搜集,并在尽量不侵犯车主隐私权的情况下,将驾驶信息传递给保险公司,使保险公司能够对新的费率因子进行准确地计量,计算出更加合理精确的保费,同时各国学者们也证实了这种定价方式的可行性。但是如何具体实施 PAYD 车险,各国保险公司有着各自的措施,在多个程序上不尽相同,包括信息搜集、风险因素的分类、不同级别费率因子的厘定、传统因子与新因子的比重等等。
  
  随着我国车险费率市场化的进行,如何运用一种新的定价方式来计算合理的、精确的、具有价格吸引力的保费,成为了国内各家财险公司的一个首要课题。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按驾驶情况付费车险的定价原理、运营方式等,为国内车险费率的改革提供理论上的支持,由此来提高我国车险业的竞争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保险服务作出贡献。
  
  0.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0.3.1 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文的研究工作分为了五个部分。导论中介绍了研究的内容、意义和方法等。第二部分介绍了按里程付费车险的理论基础和该险种相对于传统车险的优势,并说明了该险种在我国推行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总结了按里程付费车险在国外的实践经验和发展的障碍,描述了常见的四种定价方法和国外该险种的具体内容。在第四部分中,总结了我国推行按驾驶情况付费车险可行性及可能遇到的障碍。最后的第五部分从国家宏观政策和公司围观政策两个方面,提出关于推行按驾驶情况付费车险在我国发展的建议措施,包括制定配套行政法规、建立专项发展基金、选择适应我国的运营模式和开发专业车载设备等。我国实行按驾驶情况付费车险需经历产品开发期、试运营期、推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稳步进行,最终大力推动该险种在我国顺利发展。
  
  0.3.2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应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本文根据研究目的,查阅了大量的国外文献以获取资料,从而正确地、全面地掌握按驾驶情况付费车险定价这一新兴定价方法。
  
  第二,定性研究和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方法。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按驾驶情况付费车险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本文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险种本质,理清风险与费率的关系。定性分析法就是对按驾驶情况付费车险进行“质”的分析。两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更能全面的解释按该新型险种。
  
  第三,个案研究法。本文的研究中引入了几个典型案例,比如财险公司与互联网企业在按驾驶情况付费车险运营阶段的具体合作等。列举生动形象的案例是为了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活动去观察问题有助于得出更加具体化的结论。
  
  第四,探索性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是较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知识和信息来探索和创造新的知识,产生出独特的科研成果。本文最后一部分中正是利用探索性研究法进行分析创造,最终得出具有建设性的措施。
  
  0.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0.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研究内容的创新。第一款具有现代意义的 PAYD 车险产品问世于 1998 年的美国,由 Progressive 保险公司推出,距今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该产品利用车载信息收发设备,已经可以搜集到投保车辆驾驶距离、时间和地点等信息。产品问世初期还因为技术和运营上不成熟停售了一段时间,随后该保险公司经过不断的调试和改进,为产品进行优化,以致其能够良好的运营。近几年随着 GPS、车载远程通讯设备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 PAYD 车险收集驾驶信息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持,由此 PAYD 车险才在全球范围迅猛发展起来。但是在整个亚洲,只有以色列、泰国、韩国有 PAYD 险种,日本作为亚洲最成熟的保险市场还没有具体产品出现。
  
  在我国,保监会在 2012 年就已经许可国内开展“基于用量”的保险(Usage basedinsurance)产品经营活动。国内一些车险从业人员已经表现出了巨大的兴趣,各大保险公司应该已经和互联网公司展开了未公开的合作项目,同时进行着市场调研,也许 PAYD 车险会像打车软件一样,仿佛一夜之间就出现在了人们面前。
  
  第二,在保险业中体现“互联网+”概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互联网+”一词的首次出现是在 2012 年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该词由易观国际董事长兼 CEO 于洋先生首次提出。“互联网+”是指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生产要素配置、企业运营、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中优化作用,将互联网的科技成果深度融合于传统经济活动的各领域中,使实体经济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最终形成覆盖广泛的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设施和完成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新常态”是对目前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新情况的概括,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已经有多个方面体现着“新常态”,其中就有居民消费行为习惯的改变,居民的消费行为由一起的目盲从众特点转向现在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传统的机动车辆保险已经不能满足车主对车险产品差异化的要求,而 PAYD 车险可以是具有不同驾驶习惯的车主承担不同的车险费用,从而体现出了保费支出差异化。
  
  第三,首次向国内学术引入按驾驶情况付费车险多种定价方式的理论分析。在基于用量车险的发展历史中,国外出现过多种定价方式,分别是基于汽油付费法、里程费率因子法、基于用量保费法和基于 GPS 法。这几种方法各有特点,它们也有一种内在的传承联系,随着使用不断提高的信息技术,按驾驶情况付费车险的定价方式也在不断的进化,精算的准确度在大幅地提高。本文通过分析 PAYD 车险不同的定价方式,旨在总结出一种来适用于我国的具体国情,为该险种的实施指出具体的方向。
  
  第四,论文内容可操作性强。本文不仅阐述了 PAYD 车险的理论依据和运营原理,还对该险种具体实施、运营的过程提出了在实务具体可行的做法。比如,在信息监控搜集阶段,可以采取车内安装成本低效率高的车载远程通讯设备(OBD)。
  
  在信息传递阶段,可以先对收集的信息转化成数字的排列组合进行加密,保险公司只接收到厘定保费需要的信息,对车主具体行驶的路线、地点等信息无法获取。政府为 PAYD 车险业务减税的建议中,给出两种具体措施,一种是业务收入整体上的减税,另一种是每张保单进行具体数量的减税。保险公司可以依据自身技术等条件,参照本文提供的具体操作措施选择适合自身经营的方案。
  
  0.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引用的参考数据来自国外文献,因为我国还没有对于按驾驶情况付费车险的实践活动,所以没有获得在我国相于该险种的专业数据。本文在给出我国推出按驾驶情况付费车险模式选择中提到,利用最新的 GPS 定位系统技术,准确而全面地获取到标的车辆的驾驶信息,包括行驶里程数、行路段、急刹车次数和车速等详细信息,推出现代化意义的车险产品。在信息收集方面需要财险公司自行收集车辆的驾驶信息,利用的收集设备就是车载诊断系统。在驾驶信息的传输和转换阶段,需要采取一定的加密措施来防止信息的泄露。这些建议措施比较笼统,还没提出一个详细工业设计过程,还需要学者们继续探索。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