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收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财政税收论文 >

财税政策支持“一带一路”的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13 共492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2 章 财税政策支持“一带一路”的理论基础
  
  虽然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起步较晚,但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开展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都已有上百年历史,经济学界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一直伴随其发展,并诞生了很多着名的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为我国企业开展国际业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也为“一带一路”战略尽快的推进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同时,政府作为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台的各项财税政策是企业行为重要的向导和助推器,因此,政府财税政策如何对市场产生影响的研究,也构成了本文的理论基础。
  
  2.1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按照形成的先后顺序分为古典、新古典、新贸易、和新型古典国际贸易几大理论体系,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本文主要介绍这两大理论为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提供了那些理论基础。
  
  2.1.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最重要的两个理论是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两个理论分别阐释了国际贸易存在的可能性和原因。其主要观点简单介绍如下:
  
  (1)绝对优势理论。其第一次出现是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他认为由于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不同,其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也各不相同,每个国家都有他们自己绝对擅长及绝对优势的商品,其差异来源于各个国家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禀赋,每个国家都应该将国家的资源用于生产那些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各国进行商品贸易往来,提高全球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产生了国际贸易。
  
  (2)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在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和绝对优势理论不同的一种理论,他认为并不是只有绝对的差异才能产生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当不同国家产品的成本和生产效率存在相对的差异,各国就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获利。该理论主张那些存在绝对优势的国家应该生产成本最低、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而那些存在绝对劣势的国家应该主要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相对其他国家差距最小的产品。
  
  古典贸易理论一方面说明了国际贸易实现的可能,也可以看出若要提升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出口贸易,我国企业应当主要生产那些生产环节较成熟的产品,规模经济带来的低成本和高劳动生产率使得本国的产品更加有国际竞争力。
  
  2.1.2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要素禀赋理论。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在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中,其商品的市场价格以及生产商品要素价格都相等的前提下,且两国生产同一商品的技术水平也相等,各国应当生产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的商品,从而出口本国生产要素丰裕的产品,进口本国要素稀缺的产品。
  
  (2)里昂惕夫之谜。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在对二战后美国的经济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美国的国际贸易并不符合要素禀赋理论的主张,而且相反,美国大量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所以将这一结果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这一发现也带来了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迅速发展。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里昂惕夫本人认为美国虽然劳动力稀缺,但其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度高于其他国家,继而劳动若以效率来衡量则劳动力就成了美国的丰裕生产要素。
  
  我国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相对较丰富,要素禀赋理论和里昂惕夫之谜告诉我们除了出口生产环节较成熟的产品之外,我国也应致力于生产那些生产要素较丰富的产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出口总额。
  
  2.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2.2.1 小规模技术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于 1997 年被第一次提出,作者是哈佛大学的威尔斯教授,他曾写过一篇名叫《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的文章,其中便第一次提到了该理论。其后,威尔斯教授在其着名书籍《第三世界跨国公司》中对小规模技术理论进行了进一步解释和说明。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理由无非以下几点:减少成本、降低风险和保护本国出口市场稳定。其中,商品生产低成本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对外投资中最大的优势,不仅能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而且又能满足需求种类多但需求规模小的一部分市场要求。
  
  其次他还认为,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投资的相对优势也是不容小觑的:1、较小的生产规模。为了满足国外市场需求种类多但是需求规模小的要求,发展中国家在生产投资产品的时候,往往会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优化改良,改进后的技术灵活高效,更适于生产多种类型的产品,具备小规模技术的特色。2、特色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在对外投资的时候,往往会生产一些与众不同的商品,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产品鲜活有趣,不仅能吸引外国人的兴趣,还能在国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有明显的经营优势。3、价格便宜。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产品,往往因为生产成本低,价格也比较便宜,物美价廉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但跨国企业的这些做法并没有营销优势,也不利于商标的树立和传播。
  
  小规模技术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摒弃了那种只能仰赖垄断的技术优势打入国际市场的传统观点,将发展中国家海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的产生与这些国家自身的市场特征有机结合起来,论证了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可能性。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由于世界市场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即使对于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不够庞大的小企业而言,参与海外直接投资仍有很强的经济动力和较大的竞争优势,从而为我国在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应大力支持中小民营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
  
  2.2.2 投资发展阶段理论
  
  二十世纪 80 年代初,邓宁将一个国家对外投资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联系起来,提出了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对研究了以人均 GNP(国民生产总值)为衡量依据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对外投资规模的大小。其中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当人均 GNP<400 美元时。此时的国家比较贫穷,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国民生产总值较低,落后的经济条件使得国内企业没有所有权优势,出于这一阶段的国家几乎没有对外投资。
  
  (2)当 400 美元<人均 GNP<1500 美元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出于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国家,其经济能力逐步增强,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能够在国际市场有话语权和一定地位,其对外投资规模也开始稍有起色。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低、原材料廉价,其出口商品也具有了一定竞争力。但是,由于有限的所有权优势困境依旧难以突破,其投资流出水平依旧较低,但有很大上升空间。此时,国内企业通常会从周边国家入手,寻找机会加强与临近国的市场交流,逐步加入国际市场,并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商品生产效率(3)当 2000 美元<人均 GNP<4750 美元时。大多数新兴工业国家正处于这一时期,这一阶段的国家资本充足、技术先进、经济发达,在国际市场已经有了很强的话语权,此时的国内企业也有了较大的所有权优势,不管是对外投资规模还是进口规模都显着增加。通常资本流出量还要大于资金流入量,专业的对外投资之门由此开启。
  
  (4)当 2600 美元<人均 GNP<5600 美元时。大多数的发达国家就是处于这一阶段的,此时的国家在国际上地位已经很高了,较强的话语、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使得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商业活动变得十分便利,国家的对外投资规模大大高于资本流入规模。
  
  投资发展阶段分析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的重要性,进而对企业对外投资规模产生的显着影响,也反应了为什么发展中国家要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
  
  当前,中国正处于邓宁所指的人均 GNP 为 2000 美元-4750 美元的资本大规模输出的历史发展阶段,根据劳动力成本和各国的自然资源禀赋相对比较优势,我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有望依次转移到周边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此,政府在制定财税政策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时,应向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倾斜,带动沿线国家产业升级和工业化水平提升,完成中国全球价值链的重构。
  
  2.3 财税支持政策相关理论
  
  2.3.1 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主义理论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是经济学界最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其中凯恩斯主义的理论被认为是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复苏与繁荣的理论依据,其是在 1933 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慢慢兴起的,在这之前,经济学界普遍认可斯密的经济学,认为市场通过自己的调节就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政府的干预只会干扰经济的发展,但当时的经济大萧条却愈演愈烈,这时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他认为经济的持续低迷是因为人们的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应当采取适当的政策去增加就业、刺激需求。着名的“罗斯福新政”就是以凯恩斯理论为依据,政府实施各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美国的经济渐渐摆脱经济危机,并不断走向繁荣,成为历史上政府干预经济的典范。凯恩斯认为,市场虽然具备自己的“自动稳定器”,但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垄断、信息不对称等领域存在失灵,在这些“市场失灵”的领域,必须依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干预,而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工具主要有增加预算、减少税收、进行利息补贴、减少收费等等。例如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或贸易时,由于单个企业进行其目标国家各种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成本很高且容易出现信息的不对称,这是如果利用政府的力量与各国签订税收协定或加大对每个国家各项政策的了解并向全国的企业进行披露与讲解,会大大刺激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对外投资或出口贸易。
  
  2.3.2 税收激励理论
  
  税收激励理论是由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弗提出的,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的“滞胀”使得一度盛行的凯恩斯理论收到质疑,此时拉弗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并不是税率越高就会带来越多的税收收入,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例关系,当税率超过某一临界值,税收收入与税率之间成反比关系。如图 2-1,横坐标表示税率,纵坐标表示税收收入,在 OA 阶段,税率和税收收入成正相关,到达临界值 G 点都再提高税率就会带来税收收入的减少。拉弗是这样解释这一现象的:税率较低时,企业和个人不会感到沉重的税收负担,就不会有偷税漏税的动机,税率增加会使的纳税额增加从而带来政府税收收入的增加;与此相反的是,面对较高税率,人们明显感到税负沉重,就会想方设法钻法律的漏洞来逃避纳税,这时税率升高不但不能提高税收量反而会使其降低。由此他主张政府应当推行减税措施降低供给方的成本,而不是一味的刺激需求造成通货膨胀,应当找到一个既不会使政府财政收入过少又能刺激企业进行扩大再生产的税率。
  
  2.3.3 国际税收竞争理论
  
  对国际税收竞争理论最早的研究是在 20 世纪的 70 年代开始的,并且越来越多的专家将其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在 90 年代一度成为财税领域的研究热点。国际税收竞争模型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进行国际经贸合作的税收协调以及税收如何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税负如何分布、国家间税收方面的合作等问题。简要介绍其主要观点主要由以下几个:一是战略性理论为政府对一国的国际贸易进行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理论主张政府为了增强企业在走出国门后的竞争力,应当对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税收补贴;二是一些西方学者从政府间“管理竞争”这一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国际税收的竞争展开研究,他们认为国家间进行税收方面的竞争主要由社会利益、政治意图、利益集团三者之间的博弈结果决定,他们认为一国政府也是符合经济人的特征,他们除了会追求财政收入的最大化之外,还注重其权利的维护即对整个经济的管理和国家主权的扞卫等等,因此,从这一角度理解可以得出国家之间完全有可能会进行税收方面的合作和在某些经济区域各国在税收方面达成一致协议实现税收的一体化格局,事实证明这也是非常可行的。
  
  综上,凯恩斯的理论告诉我们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支持“一带一路”是最好的;拉弗的税收激励理论表明了政策手段刺激企业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投资和经贸合作,降低税率、税收补贴等税收优惠措施是最有效的;而国际税收竞争理论指明了我国政府通过财税政策支持“一带一路”的另一个方面,即只有加大与其他各国的税收合作,才能为本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的便利谋求更多的福利。
  
  小结
  
  本章分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理论和财税理论三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其中国际贸易理论为如何提升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出口贸易提供了依据,对外投资理论说明了当前中国政府在制定财税政策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时,应向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以及中小民营企业倾斜,财税理论为政府运用财税政策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财政学论文
返回:财政税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