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一)贾樟柯电影创作综述
贾樟柯,生于山西汾阳,1993 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1994 年开始进行电影创作。
贾樟柯的创作涉及电影、公益片、纪录片等多方面,这里主要研究贾樟柯的电影。纵观贾樟柯的电影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实验探索阶段
1993 年至 1997 年,是贾樟柯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学习阶段,也是电影拍摄的实验阶段。贾樟柯在北京电影学院就读于文学系,但他热爱导演工作,在校期间就和同学成立了“青年实验电影小组”,开始了最初的电影创作。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有三部:《有一天,在北京》(1994 年)、《小山回家》(1995 年)、《嘟嘟》(1996 年)。其中,《小山回家》
传播最广、影响最大,获得 1996 年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最佳故事片。在求学阶段,关注边缘群体、追求真实、零散化叙事等一些贾樟柯自身的拍摄特色已经有所体现。在拍摄电影《小山回家》中,贾樟柯对自己的创作理念进行了大胆实践,在故事情节上,“进行了平面化、板块化的处理,在线性情节发展中,形成杂志式的段落拼接”;在影片剪辑上,“不隐瞒素材的断裂性和零散性”,最大限度的符合真实原则。①在这一阶段的探索中,贾樟柯的拍摄特色初露端倪。
2.书写乡情阶段
1997 年到 2002 年,贾樟柯的主要电影作品是被称作“故乡三部曲”的《小武》(1997年)、《站台》(2000 年)、《任逍遥》(2002 年)。贾樟柯的创作围绕故土故人而展开,表现了小城镇和小城镇里边缘群体的故事。这三部电影取材地都是山西,以小县城的历史变迁为背景,表现了边缘人物的日常生活及生存境遇,带有导演个人意识的浓重印记。虽然这一时期贾樟柯的电影还处于“地下状态”,不被体制认可,没有在国内公映,但却使贾樟柯在国内外影坛备受关注,开启了贾樟柯走进国际电影节、进军国际影坛的序幕,也使贾樟柯在中国影坛占据一席之地。贾樟柯凭借“故乡三部曲”在国外的各种电影节上共获得 18 项荣誉,《小武》获第 48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首奖:沃尔夫冈·斯道奖等 7 项荣誉,《站台》获得 2000 年威尼斯电影节正式竞赛片资格及最佳亚洲电影奖等 8 项荣誉,《任逍遥》获得第 55 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片资格等 3 项荣誉。
3.多元创作阶段
2002 年以来,贾樟柯电影表现的视野逐步扩大,由关注小县城里的边缘人物扩大到对社会各种边缘人物。《世界》(2004 年)把关注焦点放到了北京,表现了外来人群在北京的艰难生活。《三峡好人》(2006 年)则表现了三峡移民的后续生活,展示了国家的宏观政策给末梢人群带来的命运改变。《二十四城记》(2008 年)关注了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中底层普通职工的命运起伏。《天注定》(2013 年)表达了贾樟柯对现实热点问题的个人思考,表现了社会不同角落的边缘群体的不同命运。总的来说,这一时期贾樟柯的电影逐渐走出故乡,展现了发生在故土之外的故事,融入了一些商业化的元素,但仍然以矿工、下岗工人、小偷、按摩女这些边缘人群为表现对象,没有离开对边缘人群真实生活的再现这个主题。
(二)贾樟柯电影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1)研究专着
目前,对贾樟柯电影的研究专着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贾樟柯本人的着作,另一类是他人对贾樟柯电影的研究着作。贾樟柯本人的着作主要有《贾想 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中国工人访谈录:二十四城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年)、《海上传奇:电影纪录》(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年)、《站台--贾樟柯电影笔记》(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年)、《小武--贾樟柯电影笔记》(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年)、《任逍遥--贾樟柯电影笔记》(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年)、《问道:十二种追逐梦想的人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天注定》(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 年)。贾樟柯的着作主要是对自己的创作灵感、拍摄思路、电影主题等的详细阐述,或是对自己的创作历程的总结与回顾。他人的着作主要有《贾樟柯电影--任逍遥》(林旭东等,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 年)、《贾樟柯电影--站台》(林旭东等,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 年)、《贾樟柯电影--小武》(林旭东等,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 年)、《贾樟柯电影世界特集》(李筱怡,香港艺术中心,2005 年)、《贾樟柯:From 文艺范儿 To新生代导演》(罗银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年)、《贾樟柯:一个可能伟大的中国导演》(赵默涵、林天宏等,中信出版社,2014 年)。前四部着作主要是辑结了贾樟柯电影的剧本、相关影评或是主创人员的访谈等,后两部着作是对贾樟柯个人成长经历、创作思想、价值观念的总结提炼。总的来说,在研究专着中,无论是贾樟柯本人还是他人的着作,关于电影人物形象的研究较少。
(2)学术论文
截止到 2015 年 6 月 15 日,在中国知网以“贾樟柯”为关键词搜索,可以搜索相关论文 2657 篇,其中,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 54 篇,中国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 338 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970 篇,可见对贾樟柯作品的学术关注度很高。
仔细分析这些作品,大多数是从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电影发展史的角度对贾樟柯的作品进行赏析,有极少数的论文批评贾樟柯通过展现中国的丑恶向外国谄媚。在所有的论文中,专注于对人物形象研究的论文,大多数集中在贾樟柯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和小人物形象。以“贾樟柯”和“小人物”为篇名,可以搜索到论文 10 篇,硕士论文 2 篇,期刊论文 8 篇,可以看出,对边缘人物的研究在贾樟柯的整体研究中比重很小,还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
(3)影音资料
目前关于贾樟柯作品的影音资料主要有“贾樟柯电影、想法和办法”全套 DVD,该套 DVD 由贾樟柯担任主讲,他从创作者的角度,与受众深入探讨他的电影创作。还有一些是贾樟柯参加的访谈节目,比如杨澜的《杨澜访谈录》,许戈辉的《名人面对面》,何东的《凤凰网·非常道》以及搜狐娱乐、腾讯娱乐、电影网等对贾樟柯的专题访谈,访谈节目大多是表达贾樟柯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电影的独到观念,很少对电影进行学术层面的分析,有的涉及对电影人物的选材定位,这对研究贾樟柯的创作缘起有一定借鉴意义。
(4)网络影评
在百度中以“贾樟柯、影评”为关键词搜索,共约有 637000 个搜索结果。在豆瓣电影中,对贾樟柯评价数量前三位的电影是《天注定》《小武》和《三峡好人》,相关的评价分别有 53887 条、42224 条及 38078 条;在时光网,《小武》有 2097 人评分,影评451 条;《三峡好人》有 30404 人评分,影评 451 条;《站台》有 1369 人评分,影评 248条(检索时间均截止 2015 年 6 月 16 日)。综上,在网络世界中,对贾樟柯的关注程度很高,但是大多数网友只是抒发自己的观影感受,真正对贾樟柯电影进行专业评价的较少,在仅有的专业评价中,对人物形象的关注大多集中在小武、韩三明等个别人物形象上,这些研究为人物研究提供了微观的视角和资料,但多是抒发对人物的悲悯之情,对贾樟柯电影人物形象进行系统全面研究的几乎没有。
2.国外研究综述
贾樟柯的电影在国外屡获大奖,在国际电影界颇有影响力,国外对贾樟柯的关注甚至早于国内。目前国外对贾樟柯的研究专着主要有《贾樟柯--华语电影的未来》(韩国,李炳媛,韩国出版,2002 年),《乡关何处: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美国,白睿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此外,还有很多关于贾樟柯电影的评论文章,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美国缅因州博德文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崔淑琴的《本土与全球的纠葛-贾樟柯电影中的焦虑与不确定性》(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 04 期),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历史系伍国的《流行文化的困惑-任逍遥中后现代性与现代性解读》(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 年 04 期)及张献民译、法国万桑·阿缅的《任逍遥:日常灼伤》(贾樟柯故乡三部曲:任逍遥,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年,第 119 页)等。与国内不同的是,国外导演先后拍摄过三部关于贾樟柯的传记影片,分别是 2005 年由比利时和法国出品,朱利安导演的《中国制造贾樟柯》;2007 年由法国 Aguis b.出品,德尼导演的《小贾回家》和 2015 年由法国 MK2 出品,沃尔特·塞勒斯导演的《汾阳小子贾樟柯》。总的来说,国外的研究特点,一是对贾樟柯个人成长和电影创作经历的关注;二是对真实中国的关注,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贾樟柯电影展示的是中国政府所极力遮掩的丑态,从贾樟柯的影片对中国做出判断;三是抒发底层平民生活所带来的人类普世的生命体验和世俗情感,这为人物研究提供了借鉴,但这种关注是宏观层面的,没有对人物形象进行具体研究。
(三)本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第六代导演的崛起,中国电影格局被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着。新生代导演个性鲜明、卓尔不群,贾樟柯尤其引人注目。他在国外的电影节上屡获大奖,其作品在欧洲三大电影节均有获奖,《三峡好人》还是国内唯一在五大洲都获奖的影片。在 2015 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贾樟柯获得了金马车奖。金马车奖又被称作是“戛纳电影节终身成就奖”,贾樟柯是获此殊荣的首位华人导演,这比以往贾樟柯凭借某部影片获奖更加意义深远,是对贾樟柯作为导演的职业生涯的肯定。这样一位成绩卓着的导演,无疑值得我们关注。针对贾樟柯电影的学术研究很多,但大多数集中在宏观层面,对人物形象进行专题研究的相对较少。对贾樟柯电影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以小窥大,全面系统的总结贾樟柯电影的创作方法,在当今中国电影发展的新形势下,为国产电影题材选择和人物形象塑造总结经验教训,为中国电影国际化传播提供借鉴。
贾樟柯的电影特点突出,几乎每部电影都有鲜明的小人物形象,为本研究提供大量的素材。有关贾樟柯的学术探讨很多,关于小武、韩三明、赵小桃等形象的专题研究很多,都为本研究提供了借鉴。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离不开对表达主题、总体特征、创作原因、拍摄方式、文化意义等进行深入研究,对这些方面的综合分析都为本研究提供有力支撑。本文试图通过系统的分析人物形象,最终揭示贾樟柯电影人物形象创作的文化意义和局限,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