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编导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导演/编导论文 >

电影艺术与跨文化传播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20 共692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快速的交流和融合,事实上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已经成为了当前艺术交流的主要形式。在众多的艺术形式当中,最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传播性的应当是电影。电影从诞生之日开始就具备了很强的传播性,而且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在表达方式上的限制,电影的视觉效应让其很快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而且不论何种电影,在视觉基础上都可以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①。因此电影逐渐成为了跨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
  
  事实上,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早就受到了相关学者的关注,但是这类研究通常是在理论上研究电影对跨文化传播带来的影响。本研究主要是针对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进行研究,选取李安的电影作为研究跨文化传播的特性,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李安的相关影视作品中跨文化因素分析归纳,找到跨文化传播的特点和效果,同时针对我国当前电影难以在国际上取得较大反响、跨文化传播作用弱的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意见。通过本研究可以实现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意义,对于理论研究来说,通过对李安的影视分析,可以对其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深层次形成原因以及艺术表达方式的转变进行分析解读,实现对李安这种具有多重文化背景导演在跨文化传播当中作用的剖析;对于实践意义来说,通过本研究可以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解读李安的相关作品,同时从李安影视作品当中吸取关于加强我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具体手段和建议。
  
  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电影跨文化传播相关理论进行分析阐述,并描述李安电影当中的跨文化传播特征;第二部分是对李安电影当中如何通过对主题和感情的选择实现跨文化传播,人性和自由、情感与伦理是表现文化交融的重点内容,也是李安电影当中最注重的部分;第三部分是在形式和风格上对李安电影如何实现跨文化传播进行分析,此部分当中重点叙述了情景营造、叙事手法、影视技巧等三个方面;第四部分是在结合李安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特征以及跨文化传播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当前电影当中之所以难以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原因,并根据相关原因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在开展本研究的时候,主要采用了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为研究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同时对李安不同时期电影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进行分析,对比发现其跨文化传播的特点和内容。
  
  三、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对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在西方学术界当中开展的比较早,尤其是在好莱坞相关电影产业的推动下,学者对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进行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西方的研究成果除了偏重于理论性之外,其文化视角抱有一种俯视的态度,因此并不适合借鉴来对我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进行分析。目前西方学术界对于跨文化传播研究较为典型的理论代表包括波兹曼①的《娱乐至死》、罗伯特考克尔②的《电影的形式与文化》以及巴纳德③的《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等。同时对于跨文化传播本身的理论研究也较为成熟,例如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与美国本身的跨文化交流和融合。相对于国际上对理论研究的重视,我国学者在关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上的研究更偏重于实践性的,以姚金红④为代表的《影视中的跨文化传播》主要对国内外相关电影当中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进行了分析,而戴元光、邱宝林⑤《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策略检讨》等人则是对我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进行了研究,并为当时发现的问题找到了对策,肖路的⑥《华语电影--中美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当中选取了中国和美国在文化传播当中电影的作用加以分析。自从李安的电影受到人们关注之后,以对李安作品为代表的相关跨文化传播分析也开始出现,例如伏蓉⑦的《摘取国际影坛桂冠的华语电影导演》、韩国秀⑧的《多元文化融合中李安电影的东方文化传统与跨文化传播》、姚宝香⑨的《跨文化语境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评台湾导演李安》等均是以李安的电影作为研究的重点,同时较有代表性的还包括了孙慰川⑩《试论李安《家庭三部曲》的叙事主题及美学特征》,可以发现我国学者更加注重在西方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实际应用分析,同时对于李安这个特殊的案例研究也较多。但是纵观上述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对李安电影跨文化现象的研究缺乏一个系统和整体的案例,同时也缺少对李安电影对我国影视作品增强跨文化传播能力传播的分析,本研究将对这两个问题开展相关的研究分析。
  
  第一章 电影艺术与跨文化传播
  
  一、跨文化传播及其内涵分析
  
  1.跨文化传播现象及其历史
  
  文化本身是随着文明的交流而流动的,因此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自古就有,并且相关的历史记录非常多,例如玄奘取经、丝绸之路、十字军东征等等,这些历史行为的背后都有着跨文化传播的身影。但是古代的跨文化传播不仅次数少,而且规模非常小,进入近代以来出现了两次跨文化传播高潮,一个是西方殖民主义1跨文化传播现象。可以说跨文化传播极大的加强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速度,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是文化本身的事情,同时也是经济政治交流的一个侧面反映①。在二战之后跨文化传播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作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输出方式,但是更多的已经作为文化交流的渠道而开展,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历史上开展的跨文化传播较多,例如郑和下西洋等,但是近代以来的历史悲剧极大的减缓了这一过程,清代末期的洋务运动也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世界上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对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需求也相应增多。学术界对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起始于爱德华霍尔,到目前为止该学说已经发展的较为完整,不过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之一,其传播和内涵还是在文化和传播的范畴内进行。
  
  2.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和价值
  
  跨文化传播不管是对于文化本身的发展来说,还是对于民族见的交流来说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方面,跨文化传播可以增强民族见的意识交流和融合,这不仅可以促进民族见的相互了解和认同,同时还可以催生出新的衍生文化,例如美国本身的文化就是在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当中出现的,这也是导致跨文化传播研究出现的原因之一,而在当前我国崛起的过程当中,文化作为政治的先锋军以及国家软实力的象征,需要与国际上的多种主流文化进行交流融合,为国家的崛起做好文化环境的铺垫,而这些都需要依靠跨文化传播来实现;另一方面跨文化传播对于文化本身来说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一种新的文化内容和意识流入到另外一个环境当中,容易催生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和意识,例如在接触到中国文化之后,日本和朝鲜的文化状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可以说这两个国家的文化就是跨文化交流传播最主要的成果之一。对当前的国际社会以及我国来说,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价值,从国际的角度来说,经济的全球化交流意味着首先需要开展文化的传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跨文化传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经济全球化进程,对于我国来说,跨文化传播更多的是一种敞开怀抱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作用,可以为我国文化的传播以及经济政治的崛起起到桥梁的作用。
  
  二、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媒介
  
  1.视听语言跨文化的媒介特点
  
  在跨文化传播的形式和载体当中,比较重要的一类就是视听语言,这种媒介在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时候有着天然的优势,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美术作品等隐晦深邃的表达方式,视听语言在艺术表达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直接明了的表达和叙事可以让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人们更加轻易的解读出在视听语言形式下的文化内涵,可以更加直接的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①。整体来说,视听语言作为跨文化传播媒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传播效果更强,视听语言具有较为直接的表现能力,因此其感染力也非常强,同样是表述爱情故事,视听语言可以让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都产生共鸣,但是传统文化形式则难以做到这一点;第二,传播信息量更大,文字性、美术性等作品虽然可以表达更多的文化底蕴,但是通常难以解读,而视听语言则不同,可以直白的将大量信息以视觉效果的方式展示出来,每一张画面都可以蕴含多种信息,因此其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媒介所传播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基于上述两个特点可以发现,视听语言是新时期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而出现的,在未来国际上的跨文化传播交流活动当中必然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2.电影作为跨文化的传播使者
  
  在视听语言文化形式当中,最典型也是最强势的一种文化载体就是电影,相对于其他种类的文化形式和艺术载体,电影在作为跨文化传播交流手段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一方面是由于电影本身具备商业行和艺术性,也就是说在经济的推动下电影可以利用商业传播和谋利所带来的观看效应②,在广泛的范围内实现对艺术内涵的展现和交流;另一方面是由于电影本身在艺术表现上非常直接,而且影视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受到了追捧和习惯,利用电影进行跨文化交流具有很好的传播基础。可以说电影在新的时期内更多的扮演了跨文化传播交流使者的角色,一个国家或民族想要让世界是其他国家或民族了解自己最经典的文化内涵,只需要排成电影就会有人去观看,其传播速度和效果远远高于其他艺术形式。对于电影来说,进行商业盈利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基础,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实现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应当属于这个时代电影的传播使命。
  
  三、李安电影中的跨文化特征
  
  作为一位长期活跃在国际的电影舞台上,并且数次获得世界电影界最高奖项,有着特殊成长轨迹和身份地位背景的华人导演李安,来对他作品中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剖析,有助于更好的把握各国不同文化交流融合下电影创作的脉搏,以及对有关中西交融的文化背景、家庭伦理观念的创作主题作品,本我、自我、超我,及人性的探求追求等文化视角进行相关的论述。本文突破已有的视觉角度,以李安不同时期的电影作品里表露的自我主体意识的逐步成熟,与电影作品浓厚深入的内涵所造成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来进行深入研究。
  
  1.李安导演的跨文化背景
  
  李安,1954 年出生于台湾屏东。与那个年代大多数蓬门荜户所不同的是,他自幼生长在书香世家,生长在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氛所包围的传统大家庭中。而家庭、父亲这些概念,在李安的心目中分外重要,这也使得李安对中国的礼节、家庭伦理,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感受颇深。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中没有独立的自我,而自我,只有在具有一定的关系身份、地位等中,才会被确立,这就像一家之主中的父亲。在中国,或许说是在大范围的东方,父权式家长的存在,有着神圣不可侵犯动摇的权威。李安的父亲是学校的校长,小时候的李安学习并不好,因此挨了不少批评责骂。对于他来说,父亲是尊敬却又畏怯的存在。对于东方父权主义文化,李安既有眷念留恋与崇拜之情,却也充满着无奈妥协与排斥。在李安生命中大约前二十年里,从小受到的父权主义教化影响的他,一直接受着传统文化的教育,尤其是文化中关于思维方式与道德行为规范的种种。这种情况深刻的影响了李安往后的创作。
  
  李安从小生活在“外省人”的圈子里,通过和来自大陆不同省份的人交往接触,不同的方言,不同的习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历,让他对中国各个地区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更多的了解。更由于李安的父亲工作在教育部门,使其深受家庭的影响,决定了李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谙熟于心。他先是毕业于台湾国立大学艺术学院,然后去往美国求学。美国的第一站是伊利诺斯大学,其主要专业为戏剧导演。第二站又前往纽约大学,此时是为了学习电影制作。由于毕业后长期生活在美国,同时早期学习了专业的戏剧和电影教育,促使他经历了不少文化差异的“冲撞”,以至于得到一些宝贵和丰富的认知和经验,同时也在这种历练中揣摩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与相似处。如果说让他成长的家乡台湾,能够给予他中华文化的多元性,那么美国求学的经历,能刺激着他加深对多元性的认识。虽然他人生最初的十几年是成长在有着特殊文化历史背景的宝岛台湾,并且这片土地还曾经饱受政治军事的动荡以及各种文化的不同冲击,但这片土地上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依然屹立于此,从未动摇。年少的李安深受这片土地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在他思想意识和认知组成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他自己也曾说过,“身为一名在台湾受教育、成长的中国人中国文化在心中已根深蒂固即使导演好莱坞影片都摆脱不了中国特性。”
  
  综上,这种环境下长成的李安,无法抛弃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同时也受到了西方开放的文化熏染,却因为如此,才造成了这种独特的情感选择,造成了他电影里中西方文化表现的突出差异,形成了李安电影中的文化和主题核心。
  
  作为一位承载着文化跨越精髓的电影作者,呈现东西方文化的冲撞与并存这种独特特点,自然成为李安电影中占有很大意义的叙事主题。李安具备与众不同的文人气质和内在的传统人文精神,并以精细而灵敏的洞察眼光和愁肠百结、哀天悯人的博大情怀,从多种文化的交汇、冲突、融合的层次方面,对文化和人性情感进行了富有哲理性,并且更深层次的思考,表现并阐述着东方文化以及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和情感追求。
  
  导演李安,既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熏陶,又接受着西方的开放、先进、自由的思想教育,在展现生活的外在感性形象时,绝不仅仅是流于肤浅,做表面文章,而是有着深入的切肤感受,他的作品中也随处都能体验到,渗透着的关于文化的深度思考。“李安一方面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深刻的情感理解与认同,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在现代情境中的危机和缺陷又有清醒而自觉的文化体察。他站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上,指出了在现代的全球化的背景下,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彼此共存。”同时,李安深刻地指出,传统文化将被激活、延续、更新,对现代文化注入其新的活力与生命力,传承创新,焕发生机。
  
  导演李安,凭借着他中国文人式的幽默和醇厚优雅的叙事策略,在电影的创作中实施推行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美学原则,架构着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生。“李安着意挖掘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性,采用‘共存互补’的方式,打通不同文化之间的审美隔阂,获得多元文化的接受认同。同时又凸现自身的文化特性,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和而不同’的智慧,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若即若离’的境界沉淀在人物塑造、影像运用以及影片的整体格调和审美风格上。”所以,在李安的影像世界中,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也都成为其单独具有文化品格和美学价值的审美对象,尽管彼此相互存在着不足与缺陷,却因彼此的需要而相互研习、共同发展,在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历史潮流和大趋势下,彼此融汇与共生。
  
  2.李安电影的跨文化表现
  
  1992 年,李安执导了他的第一部作品《推手》,这部反映一家在纽约的台湾人生活中存在的文化代沟和差异的喜剧片在台湾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导演等 8 个奖项的提名,并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导演评审团特别奖。此外,该片还获得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
  
  1993 年,李安推出他的第二部电影的《喜宴》。这部关于传统伦理观念的通俗剧,是一部完全以好莱坞模式制作的中国电影。该片在柏林电影节上荣获金熊奖,在西雅图电影节上获最佳导演奖,并获得了金球奖和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此外,该片还获得了第三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作品、导演、编剧奖以及观众投票最优秀作品奖。
  
  1994 年,李安拍摄的《饮食男女》,是他第三部电影作品,主要诠释了家庭问题和新旧冲突的主题。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提名,第三十九届亚太电影展最佳作品、最佳剪辑奖,第七十七届大卫格里菲斯奖最佳外语片奖,并获独立制作奖和第七届台北电影奖优秀作品奖,位列 1994 年台湾十佳华语片第一名。
  
  1995年,李安凭借他的第一部英语片、本片的女主角艾玛·汤普森改编自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的《理智与情感》,成功进入好莱坞主流电影制作行当。该片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七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并摘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和柏林影展“金熊奖”及多项英国学院奖。李安还被全国影评协会和纽约电影评论家协会评选为最佳导演。
  
  2001 年,凭借《卧虎藏龙》,李安获得美国导演协会奖,并获得第 73 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 4 项奖,第 54 届英国电影学院将最佳外语片等 4 项奖,第 3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等 6 项大奖和第 20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等9 项大奖。
  
  2005 年,李安拍摄的《断背山》,描述的是 1963 年至 1981 年的美国西部,两个男人之间情与性的复杂关系。该片在威尼斯影展夺得金狮奖,并获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金球奖、美国制片人协会、影评人票选奖与独立精神奖等团体及影展授予的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奖,并在第 78 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最八项提名,最终获得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与最佳电影配乐三项大奖。
  
  2007 年,李安执导了改编自张爱玲《色戒》的同名电影,片中争议性的画面和剧情引发国人的不满,引发了一阵倒李安潮,在大陆也一直被称作禁片,女主角汤唯一度也因此受到封杀。
  
  纵观李安电影当中的表现可以发现,其跨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背景和内涵的中西方结合,运用其自身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对不同文化内涵的故事背景进行打乱重组,这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另一方面是对电影表现手法的中西方结合,既有西方的叙事手法在中国电影中的运用,同时也有中国表现手法在西方背景电影中的使用。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导演/编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