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编导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导演/编导论文 >

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20 共908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四章 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从李安的电影当中不难看出,不管是东方文化背景的电影还是西方文化背景的电影,都呈现出了一种跨文化传播的特性,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于李安执导的东方文化电影来说,其特性以及跨文化传播特性很值得目前我国电影的借鉴和学习。但是对于我国现在的电影来说,跨文化传播是一个较为尴尬的议题,一方面是面对着西方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文化入侵,我国电影大多数是使用更加浓郁的中国文化电影进行反击,但是另一方面又羡慕好莱坞电影的这种强大的跨文化传播实力,忍不住向好莱坞电影进行靠拢和学习。当然这个议题不仅仅是有着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更加深层次的文化因素。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对我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并且真正实现对西方文化的深层次大规模的影响,应当采用以下三方面的策略进行,第一就是要认识自己的本质,不断发挥传统的文化资本;第二是要实现对西方文化的包容和借鉴,将本土化和国际化进行融合;第三是要在更高层次上追求东西文化的共同认可。
  
  一、文化资本的电影发掘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自身文化竞争能力确实是弱项,但是这个弱项是针对于中国电影对于西方的跨文化传播营销较小,并非文化本身存在问题,因此要实现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首先要正确认识到中国电影自身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充分挖掘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本和民族文化资本,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电影和传统文化资本的整合,为我国的电影增加最核心的文化竞争力,只有这样才可以具备跨文化传播的基础。
  
  1.电影媒介价值的再认识
  
  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实是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当中的地位最直接的展现,因此要正确认识中国电影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地位。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目前我国的文化正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地位,这种尴尬来源于内外两个方面。
  
  在外,也就是外界文化的强势入侵,不管是视觉特效为主打的《阿凡达》还是温馨剧情主打的韩国电视剧,或者是动漫为主打的日本动漫作品,其实都在剥离我国传统文化的地位①,降低其对于我国国民本身的影响力,在电影领域,这种影响更加的直接而单一,具体表现就是好莱坞电影在票房上的全方面胜利,正是这种外界的压力让我国的电影生存境地被一再的压缩,已经到了不反抗就要失去市场的地步。
  
  在内,体制的影响成为了限制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鉴于历史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当中已经流失很多,同时这种流失不仅没有因为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停止,而是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加剧,具体标下就是现代文化当中文化内涵的缺失和替代,甚至有人认为只要是加上了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例如太极图、中国结等,就可以认为是具有了中国文化内涵,这种无知的看法让本就干枯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更大的伤害。内外两方面的因素让我国文化尴尬起来,同时中国电影也是受到这内外两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正确认识中国电影的地位和作用,其意义的非常积极的。对于中国电影的地位而言,接受失败和尴尬的境地只能算是苦口良药,更重要的是要接受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中国电影外强中干的本质,还在不断的吹捧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中国电影的作用而言,必须要认识到中国电影并非仅仅是抢夺市场资源的手段,而是一种文化的展现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和影响①。事实上,类似李安的电影作品当中,之所以能够同时获得中国和西方的共同认可,正是由于其是以外人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文化的,所以能够正确的对电影和电影当中的文化内容进行定位。从而可以更好的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播。
  
  2.传统文化资本的再发掘
  
  要实现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首先要有能够打动和吸引外国观众的核心和焦点,这个核心和焦点其实就可以通过发掘传统文化资本来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造就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本身具备很强的吸引力,只要能够发掘出来就可以实现对电影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在发掘传统观文化资本的时候,应当从两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是视觉形象层次,第二个层次是精神理念层次。
  
  所谓视觉形象层次,指的是可以在电影当中利用、引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象,例如汉字书法、京剧、泥人等等,传统文化种类丰富而驳杂,对于不同种类的传统文化应当进行区别的对待,可以采用转化和借用两种手段进行。所谓转化,指的是将文史典籍当中的文化现象以及言语、行为等,作为人物塑造过程当中的内容情节加以利用。例如在电影《英雄》当中,书法和文字就承担了这一责任,书法并不仅仅是一个视觉符号,在这里还成为了一种内在的象征,可以根据其本意实现对剧情的思考和人物命运的发展推动,而在电影《霸王别姬》当中,甚至使用了一部分京剧表演的片段,在这里其实就是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了电影自身魅力的一部分,所谓借用,指的是在电影的背景选择、场景布置等等方面,选择具有典型传统文化象征和内涵的环境、物品等进行,在电影《卧虎藏龙》当中,青玉葱葱的竹林正是对这种文化场景的运用,里面还有一些包括了泥人、面人等传统代表物品。不管是转化还是借用,都是将传统的文化形成一个个电影场景,对于观众而言,这些新奇而又具有内涵的场景,不仅仅具备了很强的审美能力,还具备了很强的品鉴价值。
  
  对于精神理念层次而言,真正能够感染人并且发人深思的,并不是简单的场景和物品,而是电影内在的精神理念,如果仅仅追求视觉形象的层次,很容易就会陷入买椟还珠的境地当中,真正应该追求的应当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当然这种文化精神并不简单的是儒家或者是道家,而是一个独特而综合的反映,只有这样才可以让电影具备中国文化核心。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本的发掘和使用,可以让中国电影具备文化核心精神和外在视觉焦点,也就具备了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基础。中国电影能否真正的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级的强势文化,和电影制作有关,但是更加和电影的文化内涵和表象有关。
  
  3.电影形式创意的再表达
  
  在进行了中国电影的定位和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之后,还有一个过程是实现中国电影跨文化影像传播的要点,那就是要实现电影对出啊同文化资本的合理展现。事实上在近些年的各种电影当中,不乏部分中国电影用到了传统的文化资本,并且在精神上也足够有内涵和影响力,但是这些电影并没有成为国际上的知名电影,其原因就在于这种电影虽然具有较多、较为浓郁的文化资本,但是并没有合理的进行展现。
  
  例如电影《白鹿原》当中,其浓郁的陕西特色和三秦风俗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并且电影当中对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也比较到位,但是并没有在国外引起较大的影响。但是反观同样是利用传统本土小说改编的《红高粱》,其中的差异就非常的明显,这就是在《白鹿原》当中,电影表现传统文化仅仅是为了表现而表现,没有考虑到该电影走出国门之后会遇到何种眼光和评论,更加没有考虑外国的文化背景,所以只能折戟沉沙,但是《红高粱》则不同,张艺谋进行改编的时候,虽然是使用了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特色,但是进行了合理的展现,并不是全都集中的为了表现而表现,而是依托人物和剧情的开展,将文化内涵逐步的释放,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①。
  
  因此可以说,要实现电影对传统文化资本的合理展现,应当把握住两个原则,这就是丰富和真实。所谓丰富,指的是有层次有次序的展现,并不是一股脑的全部表现出来,在浅层次的文化精神和深层次的文化精神之间,应当有足够的铺垫和背景解读,而在具体的物品等视觉设计当,也应当尽量的避免突兀,可以在使用经典的中国文化视觉符号的同时,引申性的加入新的文化内容,以此来更好的实现对文化内容的理解。所谓真实,指的是首先文化本身是具有内涵和支撑体系的,因此要在电影当中进行展现,首先要确保符合这个文化支撑体系,否则就会导致走形、变样等等。在把握住这两个原则之后在进行传统文化资本的展现,就会更加具有感染力,也会更加的真实有效果。而感染力是实现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基础特性之一。
  
  二、电影文化的中西合璧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区别并不仅仅是在历史发展上,但是这两种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冲突,而是可以相互借鉴和影响。这种情况对于我国电影要走出国门,实现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其实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对于我国电影来说,要想实现电影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还应当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改进,也就是说应当应当从国际化和本土化进行合作,实现中西合璧。要实现中国电影在制作上的中西合璧,应当从三个步骤进行,第一个步骤是进行文化的双重编码,第二个步骤是使用具有文化共性的题材,第三个步骤是在艺术策略上进行创新。
  
  1.对特性文化进行双重编码
  
  1制造了障碍,在中国文化不如西方文化强势的背景下,要想实现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唯一的策略就是要适应西方文化背景,进行文化解读。这种解读可以认为是一种文化传播的编码。所谓文化编码,指的是在电影的制造过程当中,首先是大量的运用中国传统的文化形象和精神内涵,但是直接使用显然不会让西方观众了解,同样的一个场景,在西方观众眼里的感觉和信息同国内观众的感觉和接收到的信息是完全不同的①。
  
  例如在李安的《卧虎藏龙》当中,李慕白的青冥剑和所练习的剑法是具有非常强的中国韵味的,但是国内观众仅仅从“青冥剑”这个名字本身就可以解读很多内容,但是对于国外观众来说,青冥剑仅仅是一柄锋利的剑而已。但是李安在这部电影当中的文化编码处理是值得借鉴的,他将剧本首先拿去让西方作者翻译成英文,然后再让台湾作者进行补充修订,最终才得以确定,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最大限度的缩小了。同时在《霸王别姬》当中,也有类似的现象,例如对幼年程蝶衣砍去手指的这一段,中国观众在本身的文化背景下并不会产生多余的想法,但是在西方观众眼里,这就是一种预示性的阉割,和程蝶衣的精神变化有关。当然进行文化编码并不仅仅是上述两部电影的形式和内容。
  
  事实上进行文化编码最重要的是要实现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的平衡点,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在进行编码的过程当中难免要对自己文化的内容进行弱化或者是隐匿,但是如果全部都进行了编码和隐匿,那么对于国际观众而言这部电影就失去了意义。
  
  相关学者有过一定的研究,例如梅特希约特就对这种情况进行了以下的表述:第一层次是晦涩的难以沟通的电影文化因素;第二层次是可以转换的电影文化因素;第三层次就是国际化的电影文化因素。其中的第一因素就是值得未经文化编码的电影,难以实现跨文化的影响和传播,第三因素指的是过度编码的电影,已经不具备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在进行电影编码的时候应当处于第二因素阶段。事实上,《卧虎藏龙》正是使用这一策略才得以被西方观众普遍接受的,武侠文化核心就是电影进行夸文化传播的基础,因此对于武侠文化的传播就是《卧虎藏龙》的最本质部分,所有的编码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进行的。而周星驰的电影《功夫》之所以可以在国际上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同样也是进行了文化编码的结果。因此我们说,中国电影要想实现跨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对文化进行适度的编码是必须的手段。
  
  2.对共性文化进行特色表达
  
  电影的题材对于电影的传播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电影进行题材选择的时候应当充分的进行斟酌和把握。对于我国电影来说,要想实现跨文化的影响和传播,必须在题材的选择上有所突出,笔者认为应当使用带有文化共性的题材进行拍摄。所谓文化共性,指的是某些文化内涵和特制,即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所表现,同时也在西方文化当中有所展现,因此这种电影在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时候就容易引起双方观众的认可。但是反观我国现在的大多数电影,其题材选择非常窄,这种狭窄的题材选择背后,其实是电影制作人视角的狭窄。例如在战争电影上,我国的电影基本上都集中在抗战、解放战争等,并没有把视角放在二战的大背景下进行,因此该类型的电影到现在也没有成功的打入国际市场,更加没有引起国际对于我国战争电影的关注和影响。
  
  事实上对于题材的选择局限性并不仅仅在战争电影上,各种电影都有着类似的局限性,包括老人题材、妇女题材、儿童题材等等,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舞台上没有吸引到足够的关注。那么应当如何选择题材,才可以真正帮助中国电影走出局限性,走向世界,得到国际观众的认可呢?笔者认为主要的方式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就是对文化题材进行分类对比发掘。虽然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都是经历了类似的历史过程,因此有很多内容是具有共通性的,例如对力量的崇拜当中美国西部电影和中国武侠电影就有着类似的特性,因此对比不同目的市场的文化差异对现有的传统文化进行分类对比,就可以找到比较合适的电影题材。
  
  第二点就是可以对现有的电影题材进行改编,借用西方的文化背景,相同的文化背景是进行文化传播的基础,因此可以将西方的文化背景进行借鉴,但是主要的核心内容还是使用中国传统文化,以此来达到最终的跨文化传播交流目标。
  
  第三点就是可以通过直接表现中西文化的冲突,并将这种冲突进行合理的改造,以实现对题材的选择。通过上述三种方式进行共性题材的选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跨文化传播的帮助。但是在进行相关题材选择的时候,还应当避免人云亦云,题材的雷同会极大的限制了剧情的发展,也就会容易陷入剧情雷同的陷阱当中,最终因此失去大量的市场和口碑。
  
  艺术策略是电影进行影视表达的重要方式和内容,但是目前中国电影的艺术策略非常封闭,可以说是自成体系,当然这种自成体系是具有很强的文化特异性的,但是同时也会导致文化编码的困难和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因此应当针对艺术策略来借鉴国际化的影视语言,同时进行适度的创新和发展,当然这个过程的基础是要保证传统电影文化的内涵,避免因小失大①。所谓艺术策略中的影视语言,指的是为了实现剧情的表达和发展而采用的图像、声音、剪辑等多种手段和方式,良好的影视语言不仅可以提升电影的艺术内涵,同时还可以让观众更加习惯这种表述方式,最终更好的接收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种创新更多的是技巧上的创新,也就是说在保留传统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如何更好的进行艺术表达。通常这种技巧包括剧情的发展模式、蒙太奇的运用等等,事实上目前国内有过一些电影,已经实现了这种保留基础上的创新,然后达到了对于跨文化的交流和影响。例如在对陈凯歌、张艺谋、李安等人的作品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发现,其作品基本上都是使用现代的、西方式的表现手法和影视语言,实现了对中国传统观念和内容的影响。这种创新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点,第一是叙事结构的创新。相对于中国的大团圆结局以及好莱坞的“冲突-解决”剧情构造,这些人的艺术表现策略更加的开放,打破了传统的闭合结构,采用了更加多样的剧情发展和结局构造;第二是使用更加朴实的蒙太奇,相对于好莱坞的夸张、跳跃性的蒙太奇手法,张艺谋等人的蒙太奇更加的自然朴实,剧情发展和电影的蒙太奇手段也更加具有张力;第三是使用了纪实的风格,这种行为表现手段成为了电影的亮点。但是对于艺术策略上的创新并不能仅仅限制于上述的形式和方面上,不过进行创新的基础是保证电影核心内涵的地位,否则就会陷入到徒有其表的困境当中,事实上对于目前的新一代导演来说,难点不在于创新,而在于创新的形式和目的,更多的新锐导演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反而失去了对文化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三、跨文化的兼容与认同
  
  文化是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具有的,对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而言,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具有排他性的。但是随着信息全球化的进行,不同国家观众的猎奇心理又成了推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在这种背景之下,文化的展现和表述就成为了能否获得国际观众认可的重要方面,因此中国电影要想实现跨文化交流和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追求文化的兼容和认同。文化的兼容和认同是一个较大的范围,并没有清晰的指代性,但是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第一是实现中国文化对国际文化的兼容,第二是充分关注人类的共性心理,第三是积极地开展受众策略。
  
  1.国际文化的兼容并蓄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在于,其具有一定的包容性,这种特性在目前我国文化的格局当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在道教和儒教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先后发展出来了佛教、基督教等等,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的案例。这种案例对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包容国际文化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方面,同时也是一个强大的推动力。之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进行解读,是因为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要想实现跨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必然要实现对国际文化的兼容。通过对国际文化的兼容。
  
  首先可以让中国电影更加具有可视性,也就是前文所述的文化编码和艺术策略借鉴,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观众来说,接受本国文化背景的影视作品难度会显而易见的降低,这就是说通过这种兼容可以让中国电影降低进行跨文化传播的难度;第二是可以让中国电影具备更丰富的内涵,事实上推动电影国际化的手段主要包括技术手段和文化手段,技术手段并非中国电影的特长,而且短时间内也难以发展起来,因此使用文化就成为了必然,使用文化手段进行文化交流就必须要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可以让电影更加的吸引人;第三是通过对国际文化的兼容,可以让中国电影实现源源不断的创新,电影的创新本质上是文化的一种创新,但是创新需要文化的借鉴和融合,而对国际文化进行兼容性的分析和使用恰好可以达到这一点。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成功的电影使用了对文化的兼容,例如在李安的电影当中,其不仅仅是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兼容,同时还实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例如在电影《卧虎藏龙》当中,整个东方文化背景和内涵下,却恰好的融入了西方的文化色彩,那就是玉娇龙和罗小虎的个性设定,而在《断背山》当中,经典的西方背景当中又融入了中国家庭伦理和礼法的色彩,这都让两部电影同时具备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此在进行传播和交流的时候更加容易进行。而对于如何实现对国际文化的兼容上,应当使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柔和的手段,开阔的视野可以保证在整体上进行文化的融合不会出现硬伤,而柔和的手段则是可以实现文化的软接触和软接收。
  
  2.关注人类的共性心理
  
  在电影世界当中,所有的电影都会包含和反映很多人类的心理变化,这些心理变化当中有些是作为人类所共有的,例如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对爱情的向往和期待等等,但是也有很多心理变化是某个文化所独有的,例如中国文化当中对于家庭的责任和担当、西方文化当中对于个人个性的展现等等。电影当中的这些心理变化其实也可以成为促进我国电影实现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渠道和方式。
  
  事实上,对于任何一种电影来说,作品当中的人物在面对某种情境时候的心理变化是最容易被观众觉察到,并且体验、感悟的,这就意味着如果某个电影当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能够和观众引起共鸣,那么这部电影就可以获得观众的认可,所以我们说可以通过关注人类的共性心理来实现对电影传播的推广。例如在李安的《断背山》当中,虽然讲述的是同性恋者之间的爱情,但是通过相关的背景设定和手段表现,这种爱情被净化了,成为了一种本质的、发自内心的、纯粹的爱,而爱就是人类共同的心理需求,所以这部电影可以引起广泛的观众心理共鸣和认可。而在《卧虎藏龙》当中,对于侠义和力量的追求同样也是一种共同的心理变化,这和美国西部片当中对于侠义和正义的维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上述两个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共性的心理可以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产生类似的心理变化,进而实现对人接受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这种共性的心理变化是可以有效的帮助电影实现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的。
  
  中国电影在进行相关共性心理选择和表现的时候,应当选择一个共性的心理背景,这个背景就意味着可以让全世界的观众有了心理认同的基础①,但是在具体的进行选择的时候,还应当保留一定的区别性,毕竟心理活动是人最本质的活动之一,如果完全的只使用共性的心理变化,那么电影本身就会失去意义,更加无法表现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事实上对于共性心理的使用,在手段上也是一个重要的展现,例如同样是对家庭问题的处理上,或许西方人对家庭成员的关心帮助更加的含蓄,但是中国人对家庭成员的关心和帮助则更加的直接,但是二者都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变化,那就是会对家庭成员产生足够的关心心理和担忧心理,抓住这种心理本质,再结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手段,就可以成功的将电影进行塑造,实现跨文化的传播。
  
  3.重视传播的受众分析
  
  电影要想实现广泛的传播,其根本和基础就是受众,也就是观众。但是我国电影在国际上并没有开展合适的受众策略,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忠诚的观众进行欣赏和推动,极大的限制了我国电影在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传播。所谓受众策略,指的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来培养观众的口味和选择,最终实现受众的广泛认可和接受,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传输和影响。目前我国电影在受众上的情况和我国文化的情况极为类似,受众之所以会接受和喜欢一个文化、一种电影,是因为他们可以了解这种文化、喜欢这种文化,但是受众对于文化的了解和喜爱是基于文化在他们心中的形象而进行的,但是这种形象又是通过他们观看的文化作品、电影等来行程的。
  
  也就是说电影本身就掌握着开展受众策略的钥匙。以中国电影为例,目前在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电影有两类,一类是乡土类,一类是武侠类。所谓乡土,指的是类似于《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等作品类型,这类作品当中的中国形象是质朴、落后,甚至是愚昧的,这是一种时代背景下的真实反映;所谓武侠类,指的是如《卧虎藏龙》、《英雄》等作品类型,这类作品当中的中国形象是历史的、文化的、富有魅力的。当然这两类作品都是某种程度上对中国文化的塑造和反映,但是会在国际观众当中形成不同的印象,或许是愚昧落后、或许是神秘奇幻,但是这两者明显都不能全面的反映中国文化的全貌,并且在塑造文化形象的时候也不具备优势。相对来说武侠类的电影在开展受众策略上更具优势,因为它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可以在观众当中形成更好的印象。但是很明显的是我国电影在开展受众策略上存在贫乏的基础和足够长远的眼光,因此我国的电影应当积极地开展受众策略,也就是说在电影当中应当选择性的进行中国文化形象的塑造和中国人的形象塑造。这种塑造当然不仅仅是进行正面形象的塑造,那样很容易陷入政治形式,也会缺少真实感进而引起观众的反感。
  
  进行受众策略的时候形象的选择要真实而正面,但是除此之外,还应当进行审美方式的培养。所谓审美方式指的是在进行审美体系的构造的时候,既要让观众感到可以接受、容易接受,同时还应当让其感到新奇,这个过程当中就可以引入中国传统的审美因素。当国际上的观众熟悉了中国电影的表现方式和形象之后,他们就可以更好的接收更加全面、丰富的中国形象,最终实现对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传播。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导演/编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