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东方哲学论文 >

关于道家思想的论文(2021年最新范文)

来源:未知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1-10-27 共898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道家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极其重要的学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返朴归真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乃至东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是关于道家思想的论文分享,希望看后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道家思想的论文第一篇:传统文化视域下儒家与道家美育思想探析

  摘要:儒家、道家美育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人们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儒家、道家美育思想既有交融,也有差异之处。道家美育思想注重真实,先秦儒家美育思想则注重善美相乐;道家美育思想注重自然,儒家美育思想则注重教法。比较探析先秦儒家、道家美育思想,对当代审美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儒家;道家;美育;

  一、先秦儒家美育思想

  (一)孔子美育思想

  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是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蕴涵着丰厚的美育因子。孔子继承发展了我国古代礼乐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样推崇礼乐教育,礼乐文化蕴藏着他的文化理想。“美”与“善”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美”与“善”的统一同时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主张将文艺与政治相结合,将文艺作为陶冶性情、改变社会的政治途径,孔子认为,只有在诗、礼、乐方面修身成性,才能成为一个完人。孔子学生受孔子礼乐文化影响,也积极传播礼乐之道。《墨子·非儒下》中曾经说道:“繁饰礼乐以淫人。”《庄子·天下篇》中亦说道:“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这些都体现了孔子与学生深谙礼乐文化之道。

  孔子将六艺作为主要教材。六艺融合了德与艺,其中将“诗、礼、乐”作为重点,孔子在《论语》中论述这三者偏多。孔子还将“仁”释“礼”作为策略。孔子曾说:“仁者,爱人。”其中“仁”是指整个社会,这里孔子讲述了做人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孔子指出美育的目的就是衡量“仁人”的标准,即培养君子。

  (二)孟子美育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孟子的美育思想主要表现在心理和社会两个方面。孟子在心理方面提出了性善论,进一步凝炼了儒家的心性学说;孟子在社会方面以仁政学说为基础,构建了治国方略。孟子的美育思想在养气理论上有所体现。“养”即聚集理性,最终通过主体自身而获取生命力量。这一生命力量体现了孟子心目中有关“圣人”的基本生命元素。

  孟子的美育思想不仅继承了孔子的礼乐教化之道,而且对孔子的美育思想有所深化,例如在哲学本体论上,孟子美育思想蕴涵着丰厚的哲学思想,并对宋明儒学产生重要影响。孟子的美育思想的特点之一便是“存养”,“存养”重视主体积极主动,“反求诸己”这一美育思想在后世产生了巨大的价值。

  (三)荀子美育思想

  除了孟子,荀子也继承了孔子的礼乐教化之道。在荀子的着作中有《礼论》与《乐论》的专篇,将礼乐辩证融合在了一起,荀子总说自己是“总方略,齐言行,一统类”,这在《礼乐》与《乐论》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礼乐包含了整个艺术,蕴含着丰厚的美学思想。荀子的“化性起伪”就体现了他的美育思想。这一思想以性恶论为基础,其中“性”就是“情”的意思,荀子通常将二者连用。《荀子·性恶篇》中曾经说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善良的人是后天努力达到的。

  荀子以礼乐教化而达到“化性起伪”,荀子的“化性起伪”是以礼乐教化为主的美育方式,最终达到“文理隆盛”。礼乐教化即审美教育,它将道德理念作为内容,将审美表达贯穿始终,从而到达乐的境地。

1.png

  二、先秦道家美育思想

  (一)老子美育思想

  相对儒家来说,道家追寻超凡脱俗,反对礼乐教化。“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自然是“道”的本性,老子推崇自然的同时推崇朴素,他曾说:“大巧若拙。”老子认为大丈夫应当朴实敦厚而非追求虚华,正如他所说:“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老子》第三十八章中曾经说道:“故失道而后得,失德而后仁,失人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从中可以看出,老子反对“仁”“礼”,老子认为礼乐教化违背了人的本性,之所以宣扬仁义,是因为缺失“道”。老子美育思想的核心是“大音希声”,老子认为最大最美的声音是无声的。人们无法描述宇宙的形象,这种形象是无形的。这不仅是批判了世俗审美,也超越了世俗艺术价值。老子强调审美、艺术都要与人的真实本性相一致,而不能将礼乐变成教化愚玩之物。

  (二)庄子美育思想

  《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大美”,他认为大自然是质朴的,是美的最高境界。正如《庄子·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在继承老子关于复归于“道”主张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道”以顺应自然的思想,庄子美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便是追求至美至乐的自由,从而达到绝对精神自由的境地。在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方面,庄子的美育思想体现在“虚静”中,即排除干扰与矛盾,从而到达审美的境地。

  三、先秦儒家与道家美育思想探究

  (一)美育理想

  先秦儒家美育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孔子以“中和”的审美方式促进社会和谐,他的思想体系中将“仁”作为核心,将社会伦理道德与人的情感相融合,主攻人的内在情感,行礼于外,达到内外融合的境地,从而能够起到改造人的思想行为的作用,最终渐趋于“和”。李泽厚曾经在《论语今读》中说道,儒家造化于人的途径是将“仁”作为情理结构。

  道家在乱世主张隐逸自保思想,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道家美育理想不同于儒家礼乐教化求和之道,《道德经》第十章说道:“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庄子·人世间》用“坐忘”“心斋”来教导人们要在繁杂社会中保持身心和谐与宁静。道家还主张顺应自然以育人,《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中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从而使个人与社会和谐共处。

  (二)美育原则

  在美育原则方面,儒家注重善美相乐,道家侧重于真实质朴。“仁”是孔子美育思想的核心,“仁”代表了爱人,表现了“善”的内涵,同时体现了人的意识自觉。孔子在这一基础上提倡以情感教育来改造社会,将孝悌之情作为开端,从而在情感自觉之上促进人性渐趋于“善”。由此可见,孔子采用由内至外的美育方式达到善美相乐。

  道家的美育原则也注重内在美,提倡“道法自然”的思想。道家以老子为代表,反对儒家的礼乐教化之道,主张真实、质朴、自然,以真为美。《道德经》第十二章中曾经说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认为人的本性会被礼乐教化破坏,人将会被世俗规范所制约束缚。在《道经》第十九章中,老子主张“绝仁弃义”,《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也说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由此可见,老子遵循真实质朴、崇尚自然的美育原则。

  参考文献

  [马焕兰2018《新时代条件下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黄河之声》 第21期。

  孔越2019《儒家伦理的“孝”与 “诚"对社会道德建设的现世价值》,《神州》 第1期。

  [叶朗2019《从老子“反”的思想述其体系展开》,《大众文艺》 第11期。.

  [叶朗2019《从老子道论”浅论“太阳阴阳学说”》,《大众文艺》 第15期。

  g贾尧天2019《儒、道、法思想的新时代价值研究》,《大众文艺》 第15期。

  g贾尧天2019《儒法思想比较及启示》,《大众文艺》 第16期。

  []任艳2019《浅析福泽谕吉实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戏剧之家》 第26期。

  0吴剑文2020《王阳明“知行合- - -"思想的当代价值》,《大众文艺》第2期。

  []张静屹2020《浅谈审美标准》,《汉字文化》 第16期。

  0]任安静2020《探析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美术教育研究》 第19期。

  []陈薇2020《老子生命之源 :“道"》,《汉字文化》第20期。

  [刘云林、舒婷婷2021《道德善的维度及 其实现路径》,《江海学刊》 第2期。

  0左丽丽2021《老 子道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初探》,《汉字文化》第3期。

  []徐秋慧2021《美育在传统文化中的蕴涵》,《汉字文化》 第3期。

  []徐秋慧2021《美学文化变迁的探索》 ,《汉字文化》 第4期。

  关于道家思想的论文第二篇:道家自然思想与生态师生关系研究

  摘要:道家思想理论中所蕴含的“道生万物”的生态和谐思想、“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思想、“道法自然”的生态整体观念、“反者道之动”的生态平衡规律与生态师生关系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所以道家的自然原则、系统原则、整体原则,能动原则对于构建生态师生关系具有一定的适切性。

  关键词:道家思想;师生关系;和谐;

  Abstract:The ecologica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consistent with Taoist thought in nature, like the ecological harmony thought of “Tao produces all things” contained in Taoist theory, the ecological equality thought of “things are no good or bad”, the ecological overall concept of “Tao governs nature”, and the ecological balance law of “Tao moves towards opposite direction”. Therefore, the natural principles, system principles, overall principles, and dynamic principles of Taoism are appropriat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

  一、道家自然思想

  (一)“道生万物”的生态和谐思想

  道家以“道”为最高思想统领,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的体现。人与天地万物同根同源,皆源自“道”,即人类与万物由同一个母亲孕育而来。万物因“道”而生,得“道”而成,由“道”化生,又依“道”而行,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运动轨道。因而人与天地万物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有机系统[1]。

  (二)“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思想

  在道家的理论中,“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万物的同根同源,即从本质上体现了宇宙万物平等的关系。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被列为四大之中,但人与“道、天、地”是一种从属的关系,人只是宇宙中普通的一员。“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人皆知有用之用,不知无用之用”,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内在价值和意义[3]。

  (三)“道法自然”的生态整体观念

  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他思维整体性的体现,他把人类社会放于整个宇宙中去考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向地取法、地向天取法,天向道取法”所以“道”是宇宙万物最高的实有存在,是最一般的规律,是人们的行为必须遵循的最终法则。“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自己存在,自己运动,自己变化,不因人的意志为转移。”[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无为”是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有为,尽物之情,顺物之性,顺应自然条件、遵循“无为”法则,因此人要因循事物生长发展的法则而“为”,而不做违背事物自然生长发展的事,才能最终达成无不为的效果。

  (四)“反者道之动”的生态平衡规律

  “反者道之动”,是道家对世间万物运动规律的把握。首先,“反者道之动”体现了事物运动变化的相反相成。任何事物都有迥然不同的两个对立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福祸相依就是这一规律的生动体现。当事物的发展超过其自身的限度时,便会发生质的转变,向着自己的对立面发展,即“物极必反”。其次,“反者道之动”还体现了事物循环往复的运动。“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万物的变化,最终都要各归其根源。“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5]“道”是万物的根本,万物离“道”逐渐远,必然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最终返回本源,而后在根源处得以“再生”,新的生命力诞生并开始新一轮的循环,宇宙自然生命力的平衡规律就体现在这种返本复初的循环上。

  二、生态师生关系

  生态师生关系是一种基于两个生态群体(教师、学生)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充分沟通、互相信任、彼此理解与相互融合,以保持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及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师生间共生共荣、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具有和谐共生性、民主平等性、动态开放性和整体关联性的本质特征。

  (一)和谐共生性

  生态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生共荣的利益共同体,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收获成长,而教师在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我提升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师生之间的这种共生性,使得师生双方离开其中任何一方想要寻求自身的发展都变得难以实现。

  (二)民主平等性

  民主平等性是生态师生关系的典型特征。这种平等性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格与情感领域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教师与学生相互理解、平等对话,师生之间超越了“主体中心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平等沟通、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统一体。

  (三)动态开放性

  生态师生关系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关系,其发展变化遵循生态学由平衡到不平衡而后又平衡的发展模式。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外界的环境之间时时都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以此保持整个系统的生命活力。师生之间是一个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及创造生成的开放系统。

  (四)整体关联性

  整体性是生态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环境之间两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因双方个体因素差异以及师生交互作用之间的不协调均会影响师生关系,同时师生关系潜移默化地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

1.png

  三、道家思想对构建生态师生关系的启示

  道家的自然思想与生态师生关系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其要旨都是指向生命的和谐发展和完善,闪烁着生态的智慧和光芒,所以道家的思想对于指导生态师生关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适切性。

  (一)四个原则

  构建生态师生关系需把握好四个原则,即自然原则、整体原则、系统原则和能动原则。

  1.自然原则

  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思想是对自然存在的强调,不管是天、地还是人、道,都以尊重自然为原则[6]。该原则要求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尊重不同学生的自然属性和个体差异,遵循教育的生态规律,减少人为干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教师在尊重不同生命个体的特殊性基础上,用符合自然之道的方式与每个不同的个体进行交流,尊重生命,遵循规律,根据个人成长档案探索一对一的师生交往模式,促进生态师生关系建构。

  2.整体原则

  道家认为人类和宇宙皆源自“道”,“人、天、地、道”是处于一个共生的系统之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天、地、道”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师生关系中的整体性体现在,首先,师生自身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具有整体性特征,其个体自身的因素会影响到整体,同时教师和学生这两整体会相互影响;其次,学生群体也是一个大的整体,这个整体是由不同个体组成,这些具有不同成长背景的个体之间会相互影响;最后,教师和学生会受到自然、社会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只有具备整体的思路,关照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才利于师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生态教育要求教师具备整体意识,并从整体性视角出发,来认识和解决师生关系问题。

  3.系统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统整的,系统的思维与之相适应,关注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和动态运行模式。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叶知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事事联系,教育者既要保持敏感细心,动态地监测,微观地发现,宏观地把握[7],教师要有全局观念,以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师生关系建立。

  4.能动原则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遵从“道”的前提下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即在遵从、顺应万物的自然属性和客观规律基础上,发挥其能动性。“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最宝贵的,它是人类与动物本能区别开来的重要因素;在师生关系中,师生要充分尊重并积极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有意识的促进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生态师生关系构建中,师生双方要积极主动作为,自觉主动践行有利于促进和谐师生关系形成的师生行为,即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理解信任学生、帮助学生,学生需要有积极的学习行为以及与教师良好互动的行为[8]。师生积极的行为,为师生关系提供内源动力,是构建生态师生关系的关键。

  (二)四种方法

  1.自然之道:回归生态师生交往的时空环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师生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符号和虚拟模式。诚然,模拟技术的集成性、交互性、网络化和多功能这些优点,使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省时省事,直观生动,机动灵活[9]。但它也有其自身的弊端。

  第一,交往信息的错位与真伪。

  运用符号的交往,是需要进行选择的。从不同的符号中选出某些符号代表自己的意愿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可能造成的结果是真实想法找不到完全与之对应的符号,继而选择相似或相近的符号来表达,这就会出现师生交往信息的错位现象;另外,由于客观的外在因素的限制,交往主体可能随意的选择一个并不能真实表达自己想法的符号来交流,而不是师生间本真的信息的表达,以致师生交往信息的真实性无从断定,即出现无效的师生交往现象。

  第二,交往信息的局限性。

  用符号进行交往,其框视现象导致信息的片段化,事物的整体联系被割裂了,众多的与目标主题相关的信息丢失,因而事物内在的全部的特征无法整体呈现。而且,用符号进行信息的交流会经过信息的删减、重组,即对原事物的本身结构有一定的破坏,也可能生成新的结构,与事物原本拉开距离。

  第三,交往信息过载的浮胖症。

  通过虚拟手段会借助符号或是技术中介进行转换,在这个过程中,使得原本简单的事物变得复杂,信息冗杂,使用这种方式的师生交往也会被复杂化。

  原现象与人对对象的模拟和描绘之间存在差异,而模拟、描绘是不可能还原原现象的。模拟永远无以替代现实,虚拟更不等于现实。在师生交往中,要注重师生现实交往方式的回归,而辅助于模拟和虚拟的交往方式。师生要充分利用好师生共处的学校时间与空间资源,及时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课堂中的师生交往尤其重要,师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缩小,能够使彼此有更多、更近的机会去认识、理解对方,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同时,要把握好课下的师生交往,因为课下的交往可以弥补课堂交往的不足。在课堂之中,教师面对众多学生,难免对极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到位,课下与个别学生的交往内容可以更丰富,从而弥补师生间交往不足,进一步促进师生关系的升华。

  2.虚静之心:造就有利于生态师生关系的精神家园

  (1)容纳度。

  在老子看来,事物要生长发育,需要有适度的空间状态和弹性系数。天地万物之广袤,人应从中得到感悟与启示,使自己具有开阔空旷的胸怀。虚则能纳,实则难容[9]。师生间的相处需要在张弛之间找到适度的距离,使师生处于一种双方都适宜的心理环境与物理环境中。

  (2)持续状态。

  老子的“持续”的思想,蕴含于虚静观之中。生命价值的实现在于生命发展的阶段性和不曾中断的连续性[9]。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处于一个持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师生彼此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时时都在持续发生变化,就是在这种持续的变化过程中,师生之间彼此交互影响,从而实现生命的成长与完善。

  3.中正之路:规避师生交往的失衡

  老子的“中正”思想中包含适度、适应、适调三方面内容,其核心内容适用于提升人际交往。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特定的距离,师生之间同样存在距离,包括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不管是空间距离还是心理距离,在彼此交往中任意一方超出了距离的适宜度,都会使对方感到不适。师生交往中需要遵循该规则,把握好师生交往的适当距离,相互调适,相互适应。现实中,往往存在教师偏爱个别学生的现象,如成绩好或是性格好的学生,这样造成的影响就是未被教师喜欢的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渐渐的疏远教师,从而师生之间产生隔阂;而学生也同样会偏爱某位教师,对自己喜欢的教师亲近,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则不屑一顾或者抵触,这些都是师生交往中的极端现象,不利于生态师生关系的建立。在生态师生关系中,师生要对彼此进行客观的认识,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对方的优缺点,并适时积极调整双方之间的关系,使其和谐发展。

  4.天真之性:唤回师生之间的本真性情

  社会发展需要科技,更少不了人文;需要理性,更不能缺少情感。科技快速前进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人的本性和情感,未来学家也忧虑“应该在新技术中加入高情感的因素”[9]。在功利主义与工具价值凸显的背景下,师生关系也被笼罩上了一层功利主义色彩浓厚、短视虚伪的外衣,师生间的关系呈现出持续性差、随意性大、交往浅表化等特点,师生之间的信任难以建立、双方缺乏安全感、稳定感。要建立生态师生关系则需要回归师生的生命本真,做到以下:

  (1)师生相互信任。

  师生交往中要唤回人性本真,拒绝虚伪行为。因为师生间的虚假行为使师生犹如戴上面具交流,掩盖了双方真实的人性,割裂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师生之间产生隔阂。老子极力倡导纠正一切虚假带来的弊端,他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师生交往中,双方要相互坦诚,彼此真心相待,作为教师,要真切关爱学生,唤起学生的积极回应。师生之间的交往即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两个完整的生命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

  (2)师生缘性情而发挥。

  万物有其自身的生长规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化育万物而不占有、主宰万物[10]。师生关系中,教师要避免师生交往中的强权、越权和专制,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使师生处于以一种应然的状态,通过民主平等的方式沟通,依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师生互动,促进生态师生关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薛秀兰,崔赞梅道家自然思想融入大学生生态观教育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1):86- -90.

  [2]余方运.先秦道家生态思想及其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启示[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29(2):127.

  [3]高景龙.老子思想的生态美学意义[D]沈阳:辽宁大学, 2015.

  [4]魏伟.老子的无为管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法制与社会,2009(7):266.

  [5]王海成.黄老学派的政治哲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6]王新华.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独特价值[J]河北学刊, 2003(2):206- -208.

  [7]张晓黎.论生态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J]嘉兴学院学报, 2002(4):101- -103.

  [8]刘小会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初中师生关系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2019.

  [9]任遂虎“道法自然”与教育生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3- -25.

  [10]蒋小军.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 2013.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东方哲学论文

1.将微信二维码保存到相册

2.打开微信扫一扫从相册识别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QQ号

3008635932

2.打开QQ→添加好友/群

粘贴QQ号,加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