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服装设计论文 >

抹胸的演变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3-13 共325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三节:抹胸的演变
  
  目前所发现的宋代抹胸,有两种形制,其一为长条宽幅状,如花山宋墓出土之抹胸(图 8);其二为“只施于胸不施于背”的形制,如福州南宋黄升墓中出土(图 9)。两种形制皆“上可覆乳下可遮肚”,围裹部位由胸及腹,具体分析我们将在下一章中展开。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产生的双重文化效应是契丹、党项、羌、女真以及蒙古人统治时期的文化特征,它们共同的生命力表现在具有异族情调的服饰文化因子输入内衣装束之中。辽代妇女也有抹胸,辽代抹胸只是一块横幅布,裹于胸部,其形制“横布长如胸围,于腋下缀扣系之,上缀两带挎于肩上。一横幅布帛,裹于胸部”33“契丹妇女着抹胸者,均为下着长裙,上着直领敞胸露脯的衣饰者”34(图 10),辽代穿着抹胸的主要为两类群体,一是大家闺秀、贵妇;二是女相扑运动员。
  
  契丹民族妇女同男子一样从事包括射猎在内的生产生活活动, 社会地位较高《辽史。后妃传》就指出:辽以鞍马为家, 后妃往往长于射御,军旅田猎,未尝不从。
  
  如应天(皇后)之奋击室韦, 承天(皇后)之御戎澶渊, 仁懿皇后之亲破重元,古所未有,亦其俗也.35对妇女从事体育活动,妇女体育人才同男子一样受到尊重和赞赏,一样被视为英雄。例如 1065 年辽主以太后射获熊,赏赍百官有差。(同年)辽以太后射获虎,大宴群臣, 命各赋诗。太宗靖安皇后萧氏,性聪慧洁素,尤被宠顾,虽军旅,田猎必与。
  
  而女子相扑运动中,女性运动员同男子一样,需半裸进行,男子可以上身赤裸,下身着短裤,女子则不能像男子一样赤裸,需要衣物遮挡,但又不能全部遮盖,《辽史拾遗》卷十五云:张舜民《画墁录》曰:契丹待南使,乐列三百余人,舞者更无回旋,止于顿挫伸缩手足而已。角抵以倒地为负,两人相持终日,欲倒而不可得。又物如小额,通蔽其乳,脱若裭露之,则两手覆面而走,深以为耻也.抹胸正好解决了这个露与不露的问题。
  
  女真族在北方建立政权,因气候寒冷,服饰以皮衣、棉衣为主,很少有机会展露内衣,金代的妇女有佰腹。佰腹是一块幅,通常横置于腹,幅巾上缀有布带,以便系扎;妇女用佰腹,不仅为遮羞,且兼有束腰作用,38换言之,金代女子内衣--佰腹,具备了现代束身内衣的功能。在黑龙江巨源阿城金墓就出土了这样的佰腹(图 11),棕色罗地贴补绣云龙纹为面料,里衬黄绢,内絮丝绵,整件胸衣用三块横幅面料拼接而成,三片同长,两侧和底缘共计 12 条系带,右侧上缘共有 4 个穿带孔,其形制长 114-116cm,宽 50-56cm.在穿着时基本围绕人体一周以上,长度从人体的胸部至胯部,四对系带可以调节胸衣的长度,达到塑造人体胸部的曲线形态,起到现代女子塑身衣的作用,还可以保暖。在佰腹后内幅下系带处倒印“齐”字墨迹,墓主人曾受封为“齐国王”,故此物为齐府的衣物,前后幅面纹饰采用贴补绣工艺,用黄色罗剪成三朵灵芝云纹,一条龙盘于云朵之上,云龙纵横交错排列,龙体和云朵颜色略呈红色,其针法采用针绣为主,织造精细,风格独特。
  
  在元代,抹胸改为由后向前系束,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则形象地取名为“合欢”或者“合欢襟”,无论从名称和形式上都很有煽情的味道,既增加了扣襻或者绳带,也就对女性胸部已有了初步的束缚作用,如元代汪世显家族墓地出土的一件女子抹胸(图 12)。《艺林汇考。服饰篇》卷七:
  
  崔豹引《左传》,衵服,衵,曰近身衣也,即唐诃子之类……自后而围向前,故又名合欢襕裙。沈约诗:‘领上蒲桃绣,腰中合欢绮’是也.
  
  明代抹胸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呈圆筒状,在形式和装饰上部分继承元代之风,缠裹胸乳部位,兼有束胸作用。今之袜胸,一名襕裙,即唐‘诃子’之类。自后而围向前,故又名合欢襕裙。(图 13-1)《金瓶梅》第二回中写道潘金莲通花汗巾儿袖中儿边搭剌,香袋儿身边低挂,抹胸儿重重纽扣,裤腿儿脏头垂下。
  
  《醒世姻缘传》第十回描述道:大尹道:‘你这们一个胖女人,怎么胸前没见有奶’郭姑子把手往衫子里边将抹胸往下一扳,突的一声跳出盆大的两只奶,支着那衫子大高的。通过对这段场景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此类抹胸的作用是将乳房裹缚住,使不外凸。
  
  另一种抹胸同宋制,为长条宽幅状,围裹部位由胸及腹(图 13-2)。
  
  《林兰香》第 23 回:屋内悄悄,只有汀烟扶在小鱼缸前盹睡,胸前钮扣半开,露出雪白的的嫩肉,衬着鲜红的抹胸,小说有原注:抹胸,俗名围腰圈。《警世通言》卷三十七《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写到抹胸:
  
  万秀娘移步出那脚子门,来后花园里,仰面观天祷祝道:‘……你劫了我钱物,杀了我哥哥,杀了我当直周吉,骗了我身己,又将我卖在这里’就身上解下抹胸,看着一株大桑树上,掉将过去道:‘哥哥员外阴灵不远,当直周吉,你们在鬼门关下相等。我生为襄阳府人,死为襄阳府鬼。'既然能将抹胸对着一棵大桑树“掉将过去”,用做自尽的绳索,也证明此类抹胸同宋代抹胸一样,伸展开来有的确相当的长度。
  
  时至清代,抹胸依旧普遍为女性所喜爱,夏日服青罗衫覆以玄色漏纱比甲或浅碧罗纱,相映出大红抹胸,正所谓’翠袖卷纱红映肉也……44',夜就寝,忽篷顶有雨渗及枕边,急呼群奴,奴已各就妓船去,莫有应者。忽舱后一丽人裸而执烛至,红绡抹胸,肤洁如玉,褰帷来视漏处,修撰不觉心动,遂昵焉。
  
  《红楼梦》六十五回也描写道:只见这三姐索性卸了妆饰,脱了大衣服松松地挽个髻儿,身上穿着大红小袄,故意半掩半开地露出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绿裤红鞋鲜艳夺目46.第七十回:麝月是红菱抹胸披着一身旧衣,在那里抓芳官的肋肢。
  
  《金屋梦》之《奈河桥奸雄愁渡 枉死城淫鬼传情》:……又见个女鬼,甚是标致,上下无甚衣服,裹着个红绫抹胸儿,下面用床破被遮了身体走来,也不带绳索。
  
  不过明清之际,又出现了一种由抹胸分化出来的一种经典亵衣--肚兜。肚兜又名“兜肚”,49清吴珠泉《续板桥杂记·雅游》:至於抹胸,俗称肚兜,夏纱冬绉,贮以麝屑,缘以锦缣;50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定义: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袜腹,又名袜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之内侵者。俗谓之兜肚.
  
  肚兜一般有三角形、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整体成五角形,肚兜只有前片,后背袒露,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用银链和铜链,小家碧玉则用丝带(图 14)。
  
  “肚兜”虽能够“紧束前胸”,但功能更侧重于“防风之内侵”,兼具了裹肚的功能。《<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抹肚”的早期写法为‘袜肚',’袜肚‘又可称’袜腹‘、’抹胸‘,原似妇人所服,即指有前片无后片,上可覆乳,下可遮肚腹的内衣。后则男女皆服,如今之肚兜“,52有的肚兜制为双层或置以口袋,可纳棉絮或用以贮物。
  
  明《酌中志》:像金铸者,曾经盗去熔使,惟像首屡销不化。盗藏之肚兜,日夜随身。明《醒世恒言》:”卢才见银子藏在兜肚中,扯断带子,夺过去了。
  
  清《养生随笔》: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靳艾槌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
  
  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入。55《红楼梦》三十六回:宝钗来到怡红院,看见袭人手里拿的针线活原来是个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公侯》[M]:卷二十九。天津古籍出本章小结
  
  以上从抹胸形成之初开始探讨,直至宋时抹胸形制既定,继而在宋后期抹胸在内衣史上演变的大体状况,限于资料的有限和形制相似,并未对具体各历史朝代进行分述,而着重以抹胸样式的转变作为时间分界线的一种应证,尽管很多问题没有讲到,但是抹胸从形成到定制乃至后期发展的流变基本清晰。自宋以后的抹胸形制也基于宋代的基础,或是沿用或是增添改进,纵观任何一个历史朝代,服饰形制并没有突变或是消失,其样式的形成离不开对传统延续、继承和发展。
  
  由于人体胸腹之间并没有明确界定,因而胸衣的功能也大同小异,皆护胸腹,也由此导致了抹胸与其它胸衣的混同,再加上实物与图像的匮乏,且其定义在古文献上就颇具争议。本章着重从出土实物入手,引证笔记小说、医药典籍、诗词作品等,并尝试一种新的视角--语言学的角度去分析所有关于抹胸及其近似胸衣的定义,对应历史图像,去理清和明确抹胸的界定。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服装设计论文